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2024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考察時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既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人民至上的本質屬性,也指明了中國式現代化興衰成敗的關鍵所在,更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遵循,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價值立場和現代化建設的行動準則。
1.民生為大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人民至上的本質屬性
民生為大,是黨百余年奮斗探索歷程的基本結論和本質彰顯。早在1921年,黨的一大通過的第一個綱領就提出,“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從而明確了革命和建設的基本方向,即一切為公、一切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領導人民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改變了舊中國一窮二白的現狀,民生建設發生根本性轉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通過改革開放等方式推進現代化建設,以提升物質生活水平改善民生;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推動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基本建成現代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梢?,百余年來黨領導人民開展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進程,就是黨不斷進行社會革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實現國家現代化以滿足人民幸福生活的進程,充分彰顯了民生為大的內在屬性。
民生為大,是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應有之義。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暢想未來社會時就提出,要建立一個“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聯合體,他們的理論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指明了社會建設的根本指向是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新中國成立之后,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要致力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著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綜而論之,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及其在中國化時代化的進程中,始終強調社會建設、現代化建設與人民幸福的統一性,這奠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理應堅持民生為大的思想淵源和理論基礎,從學理上解釋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什么是一種民生為大的現代化。
民生為大,是以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現實要求。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反映出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對美好生活的更高需要。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徑,我們必須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矢”去射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的”,做到有的放矢。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敝袊浆F代化建設要以滿足十四億多人口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高層次需要為著眼點,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中心開展各項工作,致力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2.民生為大指明了中國式現代化興衰成敗的關鍵所在
民生為大,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方向。世界現代化進程是從西方國家開始的,當今世界的發達國家也主要是歐美國家和深受西方文明影響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就給人們一種錯覺,似乎現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文明就是現代文明。一些西方國家更是將西方現代化自定義為世界現代化發展的標桿和明燈,要求其他各國的現代化必須以之為模型,亦步亦趨。然而,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探索和推進拓展,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以資本為邏輯的超越。中國式現代化是遵循人本邏輯的現代化,這決定著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做到民生為大,強調人的主體性地位,把為人民服務看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原動力,從而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探索現代化道路的多樣性提供了全新選擇。
民生為大,事關中國式現代化使命任務的實現。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提出“四個現代化”的使命任務;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提出“三步走”戰略,明確了現代化建設藍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提出了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強調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梢?,中國式現代化是以實現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為使命任務的現代化。民生建設作為民族復興是否實現的重要參考,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簡言之,民族要復興,必須強民生;人民要幸福,民生是基礎。一個堅強有力的民生保障體系是民族復興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的民生體系,可以讓人民群眾對民族復興有更加明確的感知。
民生為大,事關中國式現代化能否實現共同富裕。毛澤東同志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曾提出工業化建設要致力于實現我國的“大為發展,大為富、大為強”,并強調“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這種現代化建設致力于實現共同富裕的思想一直延續至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推動共同富裕,取得了重大成就。比如,2013年到2020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6079元提高到12588元,年均增長11.6%,比同期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2.3個百分點,與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從64.5%提高到73.5%。中國式現代化以民生為大,注重補齊民生短板,增進民生福祉,通過兜牢民生底線,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斷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3.民生為大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見行見效的實踐遵循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理應以“民生”為內核,著眼于如何把握“國之大者”,探尋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遵循。
中國式現代化在建好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治理體系中堅持民生為大。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民生工程,關鍵在于落地落細落小落實,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基層基礎工作十分重要,只要每個基層黨組織和每個共產黨員都有強烈的宗旨意識和責任意識,都能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先鋒模范作用,我們黨就會很有力量,我們國家就會很有力量,我們人民就會很有力量,黨的執政基礎就能堅如磐石”。脫貧攻堅期間,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扎根到第一線,就是最好的證明。為此,應以基層黨組織為主體,不斷改革創新,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在健全基層治理體系中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中國式現代化的民生成就。
中國式現代化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考察中十分關注人民群眾的吃飯、買菜、住房、看病等問題,這些細微的民生問題最能看出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成效,反映出現代化建設是否增進了民生福祉。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必須在發展中增進民生福祉,處理好發展與民生之間的辯證關系。將發展作為保障民生的前提基礎,同時用民生是否得到有效改善作為衡量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重要標準,從而在發展中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讓人民群眾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更有獲得感。
中國式現代化在依靠人民中夯實民生建設的發展動力。以民生為大的中國式現代化要想行穩致遠,就必須找到穩固的發展動力。唯物史觀已經告訴我們答案。馬克思曾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毛澤東同志也曾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說到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放在首位,從人民那里汲取不竭的發展動力。我們黨牢記讓人民生活幸福這個“國之大者”,遵循人本邏輯,依托人民主體力量,引導激勵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依靠自己的雙手增進民生福祉、提高生活品質、創造幸福生活。
?。ㄗ髡撸号虽?、崔建西,分別系西南大學黨委副書記,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學分中心研究員;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