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強動能
——關于襄陽市產業創新發展的調研
王祺揚
襄陽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是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中部地區重點城市、漢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重點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現已形成以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車)為龍頭,農產品加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醫藥化工等為支柱的特色產業集群,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5843億元,位居湖北省第2位、中部地區非省會城市首位,2024年前三季度地區生產總值4259億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湖北,要求“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奮勇爭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強調“要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開拓進取”。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實推動襄陽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走在前列,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部署,我們成立調研組圍繞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認真開展調查研究,努力以奮進姿態、務實舉措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為中國式現代化襄陽實踐注入澎湃動能。
突出“革舊立新”,堅持當前與未來統籌兼顧
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指出:“堅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齊頭并進,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更多叫得響的品牌。”一座城市的產業發展是一個新舊相承的過程。在調研中,我們發現襄陽產業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快、新興產業塊頭不大。如何既保住現有“看家產業”、促老樹發新芽,又催生新質生產力、栽新苗長新樹,是擺在襄陽這座老工業城市面前的“必答題”。
襄陽曾是全國第九大汽車工業城市,汽車產業產值一度超過2000億元。但在轉型過程中,由于缺乏引領性的新能源整車項目,襄陽2021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占比僅有4%。應對轉型之困,必須牽住整車生產這個“牛鼻子”,以鏈式思維推動產品線變革、產業鏈重塑。2023年,襄陽聯合東風公司盤活美洋汽車閑置工廠,落地“納米01”新能源乘用車項目,實現了新能源乘用車整車制造“零的突破”。在東風乘用車制造總部襄陽工廠,調研組深入沖壓、焊裝、涂裝、總裝四大工藝車間,實地了解“納米01”完成總裝下線的全過程。東風公司負責人向我們介紹,“納米01”是襄陽汽車向新能源轉型的重要成果,年產值預計突破100億元,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達70%以上。在“東風效應”帶動下,襄陽已聚集新能源汽車企業近百家,規模以上汽車及零部件企業360多家,襄陽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成為湖北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今年1—9月,全市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115%,占汽車產量比重由2023年的13.9%提升至目前的22.5%。
東風新能源乘用車“納米01”,是襄陽汽車向新能源轉型的重要成果,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達70%以上。圖為2024年8月6日,在東風汽車納米科技(襄陽)有限公司總裝車間,一輛輛嶄新的東風納米01新能源汽車陸續下線。 襄陽融媒體中心供圖 謝勇/攝
產業布局需要“走一步、看兩步、謀三步”。襄陽汽車產業轉型升級,不僅要跟跑“電動化”,更要提前布局,力爭領跑“智能化”、“網聯化”。2023年4月,工信部批準襄陽創建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這是全國七個之一、湖北唯一的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目前,襄陽已累計完成430多個交通路口智能化改造,形成了覆蓋面積562平方公里、雙向道路里程710公里的大規模城市級車聯網應用環境,聚集了希迪智駕、四維圖新等數十家智能網聯汽車企業,一個500億級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正加快形成。
產業培育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我們考慮到,汽車產業一度占據襄陽工業“半壁江山”,這種“一業獨大”的局面伴生著諸多風險。襄陽有22.5億噸磷礦資源儲量,可以培育引進新能源新材料和磷化工上下游企業,推動資源變產業,實現產業多元化發展。調研組在湖北鋰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看到,生產現場熱火朝天,5萬噸磷酸鐵鋰生產線正在滿負荷運行。這家公司的年產值超50億元,其新一代產品“錳鋰1號”可將電池放電電壓由3.3伏特提升至3.7伏特,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得到大幅提升。近兩年來,比亞迪弗迪電池、雙登儲能、駱駝新能源等新能源電池項目相繼落地襄陽,已形成“資源—材料—電池—應用—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產業鏈。
調研中,我們更加深刻認識到,產業發展必須用好“破立并舉、先立后破”的辯證法,既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吃老本,也不能不顧過去的發展基礎一味追風求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為我們推動產業革舊立新明確了方向。汽車、農產品加工、裝備制造等傳統產業是襄陽經濟的支柱、就業的基礎,轉型要早、步子要穩,要抓住國家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機遇,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牢牢守住“看家產業”。新興產業不是無本之木,要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抓住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新材料、精細磷化工等產業突破性發展窗口期,找準切口、快速行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未來產業雖遠,但并非遙不可及,關鍵要堅定決心、長期培育,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重點圍繞新型工程材料、新型儲能和氫能、生物制造等做好長線布局,加快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湖北隆中實驗室是湖北省對標國家實驗室組建的高能級創新平臺,匯聚了多位國內頂尖專家院士。圖為2024年10月31日拍攝的湖北隆中實驗室。 襄陽融媒體中心供圖 王虎/攝
突出“聚鏈創新”,推動科技與產業融合共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要求我們“圍繞重點產業強化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攻關,構建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機制,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水平”。在實踐中,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襄陽要成為名副其實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漢江流域中心城市,提升科創實力是關鍵。但襄陽的科創資源“家底”并不豐厚,科研投入占比偏低、科創平臺數量不多、科創產出效率不高。為此,我們堅持以“用”為導向,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產業聚鏈強鏈補鏈,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科創平臺是原創技術的策源地、成果轉化的聚寶盆。近年來,襄陽先后與20多所高校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組建科創平臺805家,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139家、博士后工作平臺14家。湖北隆中實驗室是湖北省對標國家實驗室組建的高能級創新平臺,匯聚了多位國內頂尖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北隆中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傅正義介紹:“湖北隆中實驗室正在攻關突破先進車用材料基礎與前沿探索、汽車新能源動力、交通運載裝備輕量化等關鍵共性技術,加快建設國內領先的先進車用材料實驗室?!苯ǔ刹坏絻赡辏≈袑嶒炇乙褜崿F先進陶瓷、新能源電池、輕量化制造等領域6項關鍵技術突破,累計轉化科技成果7億多元。
科技攻關需要集中力量辦大事。過去,企業、高校、院所“各自為戰”,科創資源未能“攥指成拳”。為此,襄陽市推行重大科技項目“揭榜制”,鼓勵企業、科研院所協同創新,累計發布“揭榜制”科研項目50個,吸引60多家科研單位揭榜,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取得突破。調研組在楚云機電工程有限公司了解到,該企業的“新型環保氣體環網柜制造技術”就是由湖北工業大學產業研究院成功揭榜并實現產業化的,建設的生產線可年產5000臺(套)環保氣體環網柜,為企業增加年產值5億元。
統籌供給側和需求側,是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為解決科技創新服務不精準、信息不對稱、供需錯配問題,襄陽搭建了漢江科聯網平臺,用以推動科技成果、科技服務、科研專家、科技金融高效對接,科研資料、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平臺目前已聚集科技文獻12.6億篇、科技成果2.08萬件、科研儀器2萬臺,入駐科技專家1915位、高新技術企業1625家、科技中介服務機構95家。市科技局負責同志向調研組介紹,本市企業湖北德普電氣通過漢江科聯網,與山東大學張承慧教授團隊簽訂了技術開發合同,完成的“大容量電池儲能系統數智化測試與控制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有效攻克了電池充放電動態響應慢、測試精度低、數據真實性差等難題,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襄陽是科教大市、人才大市和區域創新中心,但創新成果與這些優勢還不夠匹配。襄陽的城市能級決定了我們不能搞也搞不了大而全,一定要找準定位,圍繞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業集群,精準高效配置創新資源,當好技術轉化的“前哨站”,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企業,努力在更多領域形成“獨門絕技”。中部地區抓搶人才沒有別的訣竅,靠的就是魄力和誠意,只有在解放思想上先人一步,創新人才評價激勵機制,用市場化的辦法提升人才管理使用效能,才能真正引進、培養、用好、留住更多高端人才。在調研中,不少企業和院所也談到,襄陽在教育、科技、人才相互促進、深度融合上還欠火候。這就需要黨委政府發揮統籌作用,打破條塊壁壘,整合分散資源,形成集成優勢。我們要加快構建以“用”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為載體、以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為支撐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形成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走深走實。
突出“環境育新”,實現改革與創新互促共進
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需要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發展環境。早在上世紀70年代,襄陽就打破戶籍制度和干部管理體制的堅冰,面向全國引進科技人才2000多人,奠定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礎。奮進新時代,我們更加需要傳承和發揚改革精神,全力優化發展環境,為創業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讓創新的激情競相迸發。
創新走的是別人沒有走過的路,難免荊棘叢生、困難重重。一些企業擔心創新中“孤燈走夜路”,不敢創也不愿創,這就需要我們當好“領航員”、“清道夫”、“護林人”,徹底打消企業的后顧之憂。近年來,襄陽先后出臺以控制成本為核心優化營商環境若干措施“55條”、更好服務市場主體推動經濟穩健發展“39條”等政策,著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要素成本等各類成本。今年以來,實現438個惠企事項免申即享,兌現各類惠企資金29.1億元。湖北山特萊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水溶性環保聚酯的高新技術企業,調研組了解到,該公司被評為國家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后,市財政部門通過數據比對,自動核驗認定并即時發放獎補資金。公司負責人感慨地說:“我們不需申請,也不用跑服務大廳,只需提供一個銀行賬號,獎補資金就到賬了,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通過和多家中小企業交流,我們深切體會到,優質的營商環境就是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只要敢于改革、銳意創新,就能攪活這池“春水”,養出更多更大的“好魚”。
無論是科技創新還是產業培育,都是高投入、長周期、高風險的過程,必須有長久的金融服務精準滴灌。為破解中小型科創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金融機構對科創企業看不清、看不懂、不敢貸的問題,襄陽市探索推廣“科創企業創新積分信用貸款”模式,依據創新積分引導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精準開展金融服務。全市首批納入創新積分制試點的346家科技企業,已累計獲得授信105億元、貸款22億元。湖北嘉輻達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超細玻璃棉保溫隔熱材料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近年來因訂單猛增急需補充流動資金。我們在該企業調研時,正趕上中信銀行襄陽分行負責人前來協調融資服務。他向我們介紹,銀行根據企業創新積分情況,5個工作日就完成1000萬元信用貸款的審批和投放。中信銀行襄陽分行推出積分卡審批模式,從企業創新能力、經營發展、人才團隊、科技資質等多個維度進行綜合打分,根據評分結果直接核定授信額度,目前已為18家科創企業累計提供授信12.8億元,發放貸款8.4億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我們在調研中深切感受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對立統一的,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制度和環境既是“天花板”也是“承重墻”。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深化改革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以刀刃向內自我革命的決心和勇氣,不斷打破制度瓶頸,接續打造優化營商環境升級版。我們將持續深化“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健全惠企政策精準直達機制,努力營造同樣條件成本最低、同樣成本服務最好、同樣服務市場機會最多的一流營商環境。聚焦影響營商環境的痛點、難點問題,常態化組織開展銀企對接、企業供需對接和拖欠賬款清理工作,大力開展“解難題、穩增長、促發展”企業幫扶活動,以發展環境之優為企業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保駕護航,以務實有效舉措加快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努力為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貢獻襄陽力量。
作者:中共湖北省委常委、襄陽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