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長江文化的歷史底蘊和時代價值

來源:《求是》2024/22 作者:傅才武 2024-11-16 08:21:43

談談長江文化的歷史底蘊和時代價值

傅才武

  水是萬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是人類以及所有生物存在的生命資源。長江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滋養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哺育著勤勞勇敢的中華兒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要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考察和發掘長江文化的歷史底蘊和時代價值,傳承長江千年文脈,是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建設文化強國的應有之義。

  古往今來,人類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長江綿延6300余公里,從西到東穿越青藏高原、橫斷山區、云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等幾大地理單元。長江流域河網密集,擁有岷江、沱江、嘉陵江、漢江、湘江、贛江、黃浦江等眾多支流,沿著長江還分布著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作為中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長江貫通名川大湖,在北緯30度區域形成一條貫通東亞大陸三級臺地的“黃金水道”。這種水熱同豐且交通便利的獨特地理和生態資源,既有利于灌溉,又能提供航運之便,無疑為文明發生和文化生長提供了良好自然條件。

  水稻馴化可以說是人類社會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農業革命”,它讓人類有能力獲得相對穩定和豐富的生活資料。目前,全國考古發現多處8000年前的水稻農業遺址,絕大多數位于長江流域。長江流域先民馴化野生稻谷,為人口繁衍生息提供了食物支撐,形成了繁星點點的農業定居聚落,隨之向四周輻射傳播,逐漸形成各區段文明,如下游江浙一帶早期的農業文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中游江漢地區的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中游偏西直達上游川東地區的大溪文化,等等。農耕經濟所支撐的穩定社會結構,使得文化和科技的創造、積累成為可能。其中良渚文化以發達的犁耕稻作農業,精美的玉器、陶器、漆器為代表的專門化的手工業,具有文字風格的刻畫符號,大型人工營建工程及金字塔型的社會結構為特征,成為中華文明多元起源的重要實證,在中國和世界文明進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耕牛的使用,讓長江流域優越的水熱條件得到更好發揮,巴蜀、荊楚、吳越等文化區在長江上、中、下游競起。楚,一個盛極一時的南方大國,一種開放融合的文化,在春秋時期形成造型獨特、紋飾華美的楚式青銅器風格,在戰國時期開創了以屈原《離騷》為代表的楚辭文體。值得一提的是,戰國曾侯乙編鐘在湖北隨州出土,使我們得以重新認識中國先秦在音樂上所取得的成就。有國外學者贊嘆:“曾侯鐘及其排列方法、命名系統和調律都顯示出結構上的成熟。復雜的律制、高超的工藝都超過了我們迄今對古代音樂世界的一切猜想。不僅其制作技術水平,而且在哲學—音樂學上所獲得的成就,都使我們高度欽佩?!边@一重大發現,表明了長江流域先民在文化、音樂、科技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在人類文化史、音樂史、科技史等領域占有重要地位,是公元前5世紀中華文明成就的重要體現,也是那個時代世界音樂文化的高峰,展現了人類智慧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間的“軸心時代”所創造的文化高度。

  荊楚文化孕育于長江中游獨特的自然地理和經濟社會環境中。圖為湖北省隨州市出土的戰國曾侯乙編鐘。鐘架長7.48米、高2.65米,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程的雙音,整套編鐘音域可跨五個半八度,中心音區十二個半音齊備,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樂曲,是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代表性文物。 視覺中國供圖

  至秦漢時,黃河與長江兩大文化區的共同發展推動長江文化在不斷交流中取長補短。長江流域出土的大量秦漢文物,特別是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發掘,使人們對秦漢時期長江文化有了更加立體的認識。服章之美,承千載風華。1972年,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衣,素紗絲縷極細,重量還不到一兩,“薄如蟬翼”、“輕若煙霧”,是迄今世界上現存年代最久遠的絲織品衣服之一。服飾既是人類基本生活要素,凝聚著勞動人民的匠心與創造力,也是一定時期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綜合反映。這件素紗襌衣,從養蠶、繅絲到織造,每一個環節都精益求精,不僅代表了漢初長江流域的相關工藝水平、社會分工和生產組織水平,也蘊藏著勞動人民的智慧、韌性、耐心、定力,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

  兩漢以后,我國經濟文化重心逐漸由黃河流域向相對安定的長江流域轉移。西晉永嘉之亂給黃河流域的經濟文化帶來沉重打擊,迫使漢族士民大規模南移,形成了聲勢浩大的“衣冠南渡”之潮。中原地區的農耕技術、風俗制度和勞動力,大大加速了長江流域的發展進程。第二次大規模的“南渡”發生在中唐時期,即“安史之亂”之后,中原士民為避戰禍,紛紛舉家南奔。唐代詩人李白這樣描繪:“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彪m然唐王朝政治重心并沒有因“安史之亂”而轉移,但“安史之亂”的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北方經濟文化的凋敝和南方的勃興。北宋靖康年間,金軍攻破東京,史稱“靖康之難”,備受戰爭之苦的北方百姓紛紛南下,帶來了第三次大規模“南渡”。正如朱熹所述:“靖康之亂,中原涂炭。衣冠人物,萃于東南?!遍L江流域自西至東,都成為接納北方移民、承繼中華文化薪火的基地。宋室南移,以杭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經濟文化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高潮,四方士民輻輳,意味著我國歷史上經濟文化重心南移的完成。正是世世代代華夏兒女以克服艱難困苦的勇毅與樸誠,創造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壯麗圖景,確立了長江文化在整個中華文化版圖中的重要地位。

  明清兩代,長江文化臻于繁盛。在長江下游,以南京、杭州、蘇州等城市為中心,形成了一個江南文化圈,涉及教育、科舉、出版、藏書、學術、手工技藝、園林建筑、書畫藝術、文學創作、戲曲、宗教等方方面面。這一文化圈不僅代表著我國古代社會傳統文化的發展高峰,而且成為開啟近代文化轉型的有生力量。步入近代,工商文化成為長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江流域出現了早期的民族工商業以及工人階級。

  回望中華民族上下5000多年,無論是炎黃子孫的起源、中華文明的發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歷史進程的演進,還是思想文化的興盛、民族精神的淬煉,都離不開長江的哺育和滋養。一部波瀾壯闊的長江文化史,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蘊藏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基因。

  文化如水,水脈亦文脈。長江文化是依托長江流域自然地理空間形成和發展的文化體系,是長江流域文化內涵和文化特征的總和與集聚。作為一個多層次、多維度文化復合體,在漫長歷史發展演進中,長江文化早已成為流淌在中華民族深處的文化血脈。

  “江河互濟”支撐中華文明綿延賡續、從未斷流。諸大河文明奠定人類文明的重要基礎,卻多已被取代而消弭在歷史長河之中。中國地域廣闊、地理形勢復雜,存在平行互補且有自然屏障相間的兩條大河——黃河和長江。幾千年來,華夏兒女就在(長)江(黃)河搭建的超級舞臺上演出一幕幕歷史壯劇。中華文明成為迄今為止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這要得益于“(長)江(黃)河互濟”,驅動了中國北方與南方的雙循環流動。近代學者梁啟超曾言,中國何以能占世界文明五祖之一,則以黃河揚子江之二大川橫于溫帶,灌于平原故也。黃河流域對中華文明的早期發育厥功至偉,而長江流域依憑巨大潛力,自晚周急起直追,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與北方之齊魯文化、三晉文化、秦羌文化并耀千秋。長江稻作文化與黃河麥(粟)作文化互補互依形成的“江河互濟”動態體系,帶來了中華民族內部持續性的自我更新、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旺盛生命力,這是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綿延賡續的重要原因。

  通江達海促進中華文明交流融合、開放包容。《管子·水地篇》講:“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弊鳛闄M貫中國腹地,上承黃河、下接嶺南,西連青藏、東通海外的大動脈大通道,長江有8大支流、700多條小支流、3600多條小小支流,還有無數細流像毛細血管一樣豐富、又像蛛網一般密布。這種通江達海、萬流匯聚的地理特點,有助于形成以大運河、漢江河谷、金牛道、茶馬古道等為支撐的中原—邊疆貿易線路,以及以贛江、湘江、靈渠和梅嶺古道等為支撐的嶺南貿易線路。長江流域生產的絲綢、茶葉、糧食、銅鐵器具等物品及其承載的風俗制度,流入兩廣、云貴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等地區,有力促進了我國各區域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與此同時,長江流域生產的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通過萬里茶道、岷江—西域—中亞道、滇緬道、海上絲綢之路等進入西亞、西歐和東亞、東南亞等地區,又帶回異域的商品、物種、冶煉技術和紡織技術等,有力促進了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自古以來,長江流域的豐富物產和便捷交通,有助于把中華大地內部差異極大的廣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也加強了中華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之間的商品與文化交流互動,彰顯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體現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

  來自青藏高原的萬里長江奔騰南下,上游金沙江河段水流湍急,到云南省石鼓鎮急轉成“V”字形向東北流去,“長江第一灣”因此得名。石鼓自古以來就是北進藏區、南出滇西的重要通道。80多年前的紅軍長征,紅二、紅六軍團1.8萬余人及數百匹騾馬短短4天時間在這一帶渡過金沙江天塹,留下寶貴紅色精神財富。圖為“萬里長江繪宏圖”首屆長江攝影大展入選作品《長江第一灣》。 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供圖 王菡苑/攝

  風氣之先體現中華文明革故鼎新、輝光日新。長江流域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長期處于經濟領先地位,唐代有“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之說,南宋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謠,明清更流行“湖廣熟,天下足”之諺。長江流域物產豐盈、開放包容,推動了文化興盛和思想創新,陶冶歷代思想精英,涌現無數風流人物。自宋以來,朱熹、陸九淵、張栻、葉適、王守仁、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學術賢達輩出,使得長江文化開一時風氣之先。近代以后,長江流域汲取西學,融匯創新,工業、商貿、教育、科學、文學等引一時潮流。至清末五口通商,上海成為中外思想與文化交撞之地,當地吳越文化融合開埠后傳入的西方近現代文明,逐漸形成海派文化,于物質、思想、意識、制度諸方面能得先機、乃見異彩。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以及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國共產黨建立等,無數仁人志士為民族復興前赴后繼,都在長江流域寫下了精彩篇章,反映出長江文化“敢為人先”的特點。這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始終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斷創造自己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彰顯出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展現了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萬古長江奔流,千載文脈不息。今天,長江經濟帶這一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的經濟帶,占有全國“半壁江山”的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它所承載的,不僅有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也有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長江答卷。

  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鑒往知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足跡遍及長江上中下游,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推動出臺一系列重要部署。2016年1月,在重慶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總書記強調“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2018年4月,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總書記囑托“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2020年11月,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總書記提出“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2023年10月,在南昌主持召開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總書記要求“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21年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式啟動,這是繼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之后又一國家重大文化工程;2022年8月,《“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印發,明確要求“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加強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發揮重點建設段示范引領作用,推動長江的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2023年7月,《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印發,在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等方面作出安排部署,充分發揮長江文化在價值引領、惠民育民、保護生態、推動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精心守護好長江歷史文化遺產。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必須加大保護力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顯示,長江沿線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0.6萬余處,約占全國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的39.8%。廣泛分布于長江流域的大量歷史文化遺產,見證著長江文化的源遠流長,昭示著長江文化的創造與魅力,是保護長江文化的重要根基。要按照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理念,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保護與發展、保護與開發等重大關系,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要著力構建保護體系、健全保護機構、完善保護機制、筑牢法治保障,不斷加大長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力度。

  2021年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式啟動;2023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一系列切實舉措推動長江文化賡續不絕、傳承發展。圖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西九江段景觀。 視覺中國 張馳/攝

  講好長江故事,傳承好長江文化。傳承歷史文化遺產,既要傳承遺產本身,也要傳承蘊含其中的中國智慧與中國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從勾踐臥薪嘗膽、屈原憂國憂民,到岳飛精忠報國、戚繼光抗擊倭寇;從紅船啟航、南昌起義、紅軍長征,到汶川抗震、脫貧攻堅、圓夢小康……長江邊的故事,生動體現了一脈相承、與時偕行的長江文化。傳承好長江文化,就要通過講好長江故事,闡釋好長江文化的內涵,不斷提高展示傳播水平;加強對長江文化起源特質和發展脈絡的研究,深入挖掘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注重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將長江文化背后的中國文化、中國精神和中國氣韻更好呈現出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通過長江文化教育引導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中華民族和認同中華文明。

  實現長江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有機銜接。全面提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平,就要使其進一步走進民眾日常生活,融于人們衣食住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發揮文藝成風化人的作用,推出更多體現長江文化的文藝精品,展現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提升長江流域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優化供給、創新機制、提高效能,推動長江文化融入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推動長江流域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提檔升級,建設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加強長江文化國際交流傳播,提高長江文化走出去水平;發揮長江文化引領作用,推進長江文化融入城鄉建設,促進長江上中下游協同發展,提升長江經濟帶沿線經濟社會整體發展水平。

  “你用純潔的清流,灌溉花的國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動新的時代?!币皇住堕L江之歌》隨著奔騰的長江之水,唱響未來。奮進中國式現代化之路,新時代的長江文化正在奏響新的澎湃樂章。

作者:長江文化促進會理論與政策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

標簽 -
網站編輯 - 張盼 校對 - 徐勇林 喬雪 審校 - 夏明月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219275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