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四)
重慶:以“數治”賦能治理現代化
《求是》雜志記者 侯亞景 重慶日報記者 夏 元
這里既有山川縱橫、坡高崖陡的地勢,又有沿江而展、依山而建的城市樓群;這里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這里素有“山城”、“8D魔幻之都”等別稱。
這就是我國轄區面積和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重慶。
作為我國最年輕的直轄市,重慶擁有8.24萬平方公里土地面積、41個區縣(開發區)、3000多萬人口。超大的城市體量、復雜的城市構造,考驗著重慶城市治理工作的科學性和精準度。
今年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重慶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考察,聽取重慶加快城市數字化轉型、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等情況匯報,觀看系統應用演示??倳浿赋觯爸卫眢w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強化數字賦能、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要科學規劃建設大數據平臺和網絡系統,強化聯合指揮和各方協同,切實提高執行力”。
走進位于江北區的重慶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大廳,數個城市體征指標一目了然,各類數字化協同工作場景清晰展示。
“中心歸集了水、電、氣、訊、橋、隧、軌道、管網等城市體征指標,推動城市運行和治理全域覆蓋、全程感知、全時響應?!敝貞c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副主任任超介紹,“目前,我們已建立并實體化運行1個市級治理中心、41個區縣(開發區)治理中心、1031個鎮街基層治理中心,對市域城市治理體系進行了整體重構?!?/p>
2023年4月,數字重慶建設大會召開,拉開了重慶數字化變革重塑大幕。2023年11月,重慶印發《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建設方案》?!爸貞c‘市、區縣、鎮街’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是數字重慶建設的重大成果,是推動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智能中樞。”數字重慶大數據應用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光杰說,“實現‘市、區縣、鎮街’三級高效聯動,是數字化城市治理的重要舉措?!?/p>
森林火險隱患數字化防控是重慶加快推進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建設的具體實踐。今年夏天,重慶雖然持續高溫,但有效避免了大規模森林火災,這與森林火險隱患數字化防控密切相關。任超說,“我們充分發揮數字化協同作用,通過接入森林防火告警終端、森林地表探測器等多類傳感器、攝像頭,形成‘森林消防’跑道綜合駕駛艙,疊加指揮調度系統短信指令、在線標繪等功能,突破以前場景不能實戰的限制,大幅提升了全域全時森林火險隱患排查的‘掛圖作戰’能力?!?/p>
數據是數字經濟時代重要的生產要素。以數字賦能城市治理,如何用好數據這個“關鍵變量”?
“過去,重慶數字資源呈碎片化分布,‘信息孤島’問題突出?,F在,我們在全市打造了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把分散的數字資源打通、聚合,讓‘信息孤島’變‘數據大陸’?!敝貞c市大數據應用發展管理局負責人介紹,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不僅為數字重慶建設提供了浩瀚數據資源,也為城市治理構筑了強大數字基礎。
圖為2024年4月23日,位于江北區的重慶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大廳,工作人員在后臺監控城市運行情況。 重慶日報記者 張錦輝/攝
據了解,目前重慶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歸集數據已達16萬余類,數據需求滿足率達95%,推動各類數據實現跨部門、跨層級貫通共享,一批多跨協同的典型數字化應用場景持續涌現,不斷為城市治理提供數字化支撐。
“城,所以盛民也?!睌底只浅鞘兄卫碇匾膭撔率侄?,助力解決城市治理中的痛點、難點、堵點、盲點,也讓民生服務更加精準有效。
“去年6月以來,街道依托數字化手段,為我們轄區的100戶獨居老人免費安裝了智能門磁系統。系統一旦監測異常,會立即撥打社區電話進行預警?!敝貞c高新區香爐山街道康居西城第一社區工作人員介紹,“有了這個智能系統,我們能更好保障獨居老人安全,使社區管理更精細?!?/p>
如今,數字賦能應用場景,已經融入重慶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比如,重慶通過謀劃建設“高樓消防”應用,對全市4萬多棟高層建筑逐棟賦予“高樓消防碼”,實行分級分色預警。又如,在連接北碚區與渝北區的嘉悅大橋上,橋面安裝了上百個傳感器,可實時監測大橋基本情況及健康等級。一個個應用場景產生的數據,全都接入了重慶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一旦出現重大突發事件,能夠第一時間作出反應和及時處置。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時勉勵我們不斷探索、積累新的經驗,讓我們備受鼓舞。”任超表示,“我們將著力提升城市運行和治理智能中樞能力,不斷構建超大城市數字化協同工作場景,打造最具重慶辨識度的‘金名片’?!?/p>
乘“數”而上,加“數”前行,數字化為重慶城市治理插上了科技翅膀,這座超大規模的城市因“數治”而更顯現代魅力。
記者手記: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推動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體系”。重慶堅持以數字賦能城市治理,推動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示范區建設成型起勢,讓城市治理更高效,讓人民生活更美好。
廈門:垃圾分類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
《求是》雜志記者 陳有勇
走進東南沿海城市廈門,“干凈”是目之所及的觀感,“愜意”是漫步其間的感受。近年來,廈門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新推進垃圾分類工作,著力改善城鄉人居環境,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持續增強,“生態花園之城”的美譽度節節攀升。
實行垃圾分類,關系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是社會文明水平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垃圾分類工作,明確要求,“要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實施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推動垃圾分類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倳涥P于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為廈門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提升城鄉生態品質提供了科學指引。
“我們社區的居民都在參與垃圾分類,都懂垃圾分類,都能做好垃圾分類?!苯鸢采鐓^垃圾分類投放點黨員志愿者張華娟自豪地說。廈門市湖里區金山街道金安社區居住人口達2.4萬人,是廈門最大的純社會保障性住房社區。秉持“合理、美觀、實用”原則,社區49幢高樓,全部實施高樓撤桶,從68個投放點568個桶合并優化至13個投放點117個桶。點位上增設了洗手池、臭氧消毒機、除臭機等人性化設備,讓垃圾收集點告別臭味,同時與小區周邊景觀結合,兼具衛生與美觀。
推行垃圾分類,關鍵是要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廈門頒布了全國首部全鏈條垃圾分類法規,制定配套制度20多項,并積極探索調動居民參與的新機制新方式。記者在金安社區垃圾分類公益館里了解到,1公斤回收物可獲得0.7元環保積分和0.1元公益基金,積分可用于兌換公益彩票、日用品等,公益基金則用于反哺社區的公益慈善事業?!巴ㄟ^‘有償激勵+公益引導’的方式,柔性引導居民主動參與垃圾分類,實現垃圾資源化處理?!睆B門市環境衛生中心負責人介紹,“垃圾分類還可以通過碳減排交易讓社區獲益。今年1月18日,金安社區生活垃圾分類產生的10168噸碳減排量,就通過廈門市碳和排污權交易中心順利完成交易,這也是全國首宗垃圾分類碳減排量交易項目?!?/p>
金安社區是廈門創新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的生動縮影。“在廈門,垃圾分類知曉率、參與率均超98%,分類體系完善,垃圾分類準確率達85%,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91%,垃圾回收利用率達54%,有效實現了碳減排?!睆B門市市政園林局負責人介紹說。目前,廈門從垃圾焚燒、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有害垃圾集中處理,到大件垃圾處理、可回收物再利用,構建起從源頭到終端的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全鏈條處理模式,實現了城鄉垃圾分類全覆蓋。
2024年1月18日,廈門市湖里區金安社區生活垃圾分類產生的10168噸碳減排量,通過廈門市碳和排污權交易中心順利完成交易,這是全國首宗垃圾分類碳減排量交易項目。圖為1月18日拍攝的交易簽約儀式。 廈門市委宣傳部供圖
通過分類處理,讓垃圾變為可利用的資源,是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內容。廢玻璃、廢塑料、廢紡織衣物等由于利潤空間有限、回收成本大、再生工序繁復等原因,一直面臨著“無處可去”的回收難題,被稱為“低值可回收物”。廈門通過建設全國首個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打通了垃圾源頭分類與末端利用的堵點,探索出上下游有效銜接、垃圾分類收運與資源利用有效協調的低值可回收物處理方式。一次性餐盒、一次性塑料杯、牛奶盒、快遞包裝膜、泡沫塑料、舊衣物……這些生活中不起眼的低值可回收物,現在不僅“有家可歸”,還能“變廢為寶”。
記者來到廈門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一條條運載著廢棄物的傳送帶正在運轉。透過分揀中心二樓巨大的玻璃窗向生產車間望去,藍色傳送帶串聯起的流水線正有序作業。進場的物料經過消殺處理后,被自動輸送到機器預處理環節,隨后再基于視覺感知、近紅外飛光掃描等智能分選技術,對進場物料進行更加精細的篩分。最終,分選好的可回收物通過壓縮打包成為再生資源?!巴ㄟ^視覺感知等智能分選技術篩分,低值可回收物分選準確率在95%以上。”分揀中心負責人講解道。目前,中心根據下游需求將低值可回收物分選出15個品類,經壓縮減容后成為工業原材料銷往下游,加工成為各類再生材料、再生產品,并且能夠做到全程信息、數據可追溯。中心于2022年底投產,截至2024年10月31日,累計回收處理低值可回收物31263.3噸,助力減排二氧化碳5.19萬噸。
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協同發力、精準施策,需要廣大城鄉居民積極參與、久久為功。如今,以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平臺為著力點,廈門推進垃圾分類系統工程構建,實現低值可回收物的精細化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初步探索出了“政府統籌規劃部署—企業專業化運作—居民共同參與”的覆蓋全過程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2023年12月,廈門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被列入第二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優秀案例。
垃圾分類,讓城市更清新宜居,讓人民更安康幸福,已成為美麗廈門的亮麗名片。
記者手記:
垃圾處理,牽著民生,連著文明。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民生“關鍵小事”,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大事。廈門持之以恒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持續推進垃圾分類管理提質升級,助力廈門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更高水平建設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
林芝:雪域“桃花源”的生態富民畫卷
《求是》雜志記者 王文婷
西藏林芝,初秋的雅尼濕地仍然滿目皆翠。近看,水光瀲滟,草木蔥蘢;遠眺,青山巍峨,云遮霧繞。尼洋河與雅魯藏布江,一條碧波蕩漾澄澈見底,一條匯納百川胸懷磅礴,兩河一清一濁、相攜相匯,共同滋養著這片8700余公頃的國家濕地公園。
2021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林芝,在尼洋河大橋遠眺雅尼濕地,聽取雅魯藏布江及尼洋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等情況??倳洀娬{,“要堅持保護優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強重要江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統籌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守護好這里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
在爭相“打卡”留影的人群中,藏族村民白瑪喬也在拍照,與游客不同,她拍的是動物行蹤、植被狀況,防的是非法盜捕、違規采砂。50多歲的白瑪喬是雅尼國家濕地公園70名管護員之一。從外鄉嫁到林芝市林芝鎮立定村30多年了,她早與這片土地結下深厚情緣,被問到今昔環境之變,她一連串的藏語就沒停過,講到動情處不禁手舞足蹈,一旁的翻譯接過話頭,“簡而言之就是四個字——天翻地覆”。立定村靠近雅尼國家濕地公園。過去,這一帶植被稀疏,雨季過后,隨著水位下降,裸露于河床上的黃沙隨風飛揚?!扒囡锞驮谘沤?,忙活一會兒,頭發、鼻孔里都是沙子?!卑赚攩袒貞浧饚资昵跋碌貏谧鞯膱鼍?。
轉變始于2009年,雅尼國家濕地公園開始試點建設。2016年,雅尼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正式掛牌成立。管理局采取日常督導與群眾巡護相結合的方式,壓實濕地管護責任,同時積極開展濕地法律法規宣傳,不斷提高群眾濕地保護意識,提升濕地管護水平,有效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2022年,隨著雅尼濕地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的正式掛牌,來自西藏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員匯聚于此,雅尼濕地科學保護、合理利用、全面發展步入新階段?!皾竦胤植贾吧参?00余種,野生動物200多種,還是青藏高原重要的鳥類越冬棲息地,是名副其實的動植物天堂……”林芝市巴宜區林草局局長姜文濤如數家珍。
從荒草灘涂到鳥掠芳洲,雅尼濕地的變遷是一個生動縮影,照見了林芝不斷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堅實步伐。林芝市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為抓手,大力實施一系列重點生態修復項目、防沙治沙工程、生態宜居村莊建設和森林撫育等國土綠化工程,努力讓綠水青山成為各族群眾的幸??可健?/p>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傲种ヌ一ㄏ?,香了歲月,香了家鄉……”伴著清脆悅耳的歌聲,沿著尼洋河逆流向上,緊鄰318國道,就來到了林芝鎮嘎拉村,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過的小村子,一個桃花盛開的地方。
西藏的春天是梯次到來的,每年三四月份,當青藏高原大部還是一片蕭索,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已悄然滋潤了這片土地,燦若云霞的桃花恣意綻放,染遍了山野、氤氳了歲月,自然也引來天南海北的游客。嘎拉村的“桃花旅游節”越辦越火,“世外桃花源”的名頭越來越響。
圖為西藏林芝嘎拉村,雪山映襯下的桃花。 視覺中國供圖
“今年桃花節,我們嘎拉村接待游客11萬余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370萬元,其中,門票收入330多萬元,旅拍、餐飲、茶館、采摘等‘二次消費’近40萬元……”嘎拉村村委會副主任尼瑪多吉掰著手指,算起今年桃花節的收入,臉上洋溢著笑容。
同樣的笑容,掛在我們遇見的每一張質樸的臉上。在村民達瓦堅參家,他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家里有6口人,每年桃花節都能分紅10來萬元,還有一輛挖掘機、一輛鏟車,20多畝耕地,跑運輸、土地流轉、種植養殖,七七八八加起來一年收入能超過30萬元。”
“好生態真能當飯吃!”達瓦堅參記得小時候最冷的季節,阿爸和鄉親們都要上山伐木,既當柴燒,又去賣錢,辛苦整個冬天卻也只掙個幾千塊錢,然而“一卡車裝10方木頭,兩三天就拉一車”對生態的破壞卻是巨大的。為了避免“坐吃山空”,當地果斷引導群眾封山禁伐,統一保護經營1200多株古桃樹,整治村容村貌,興辦集體經濟,打響“桃花村”品牌,實現了從伐木向護林、從村莊到景區的蝶變。如今吃上“桃花飯”的嘎拉村人回過味兒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桃樹成了‘搖錢樹’,誰敢折個枝,都得跟他急?!边_瓦堅參憨憨的笑容里透著羞澀,感染著在場的每一個人。
從達瓦堅參家出來,尼瑪多吉熱情地邀請我們到村里的“綠色銀行”看一看。1公斤礦泉水瓶可兌換80積分、15個煙頭可兌換100積分、1斤塑料袋可兌換500積分……“綠色銀行”墻上貼著可回收垃圾積分兌換表,對面的貨架上則擺滿了可兌換的醬油、洗潔精、紙巾等日用品?!敖刂聊壳埃覀児矁稉Q了30余萬積分,村民們都爭相撿拾地上的垃圾,每一次彎腰,都在為‘桃花村’添上一抹生態底色?!蹦岈敹嗉淖院乐橐缬谘员?。
記者手記:
“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字字千鈞。林芝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在建設綠色轉型引領區上持續發力,著力把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的大事辦實辦好,繪就出一幅雪域“桃花源”的生態富民畫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越來越深地印刻在百姓比花還香、比蜜還甜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