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

來源:《求是》2024/22 作者:《求是》雜志編輯部 2024-11-15 15:00:09

新時代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

《求是》雜志編輯部

  我國長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正在推進著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難度最大的現代化事業,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面臨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深刻洞察我國人口發展變化形勢,科學把握人口發展規律,因時因勢作出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戰略決策,實現我國人口工作思路和方法歷史性轉變。

  當前,我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國人口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怎樣看待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如何進一步做好新時代人口工作?2023年5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兑匀丝诟哔|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一文,是總書記重要講話的一部分。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總書記提出了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斷和工作要求。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戰略安排,針對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對新時代人口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人口方面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強調要優化人口發展戰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從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戰略高度,對“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作出系統部署。要把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這篇重要文章精神,同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關于人口發展的重要論述結合起來,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結合起來,堅定不移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全面準確把握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

  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出現一些新的變化趨勢。

  從人口總量看,2023年末全國人口為140967萬人,我國人口規模巨大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但受生育觀念轉變等多重因素影響,2022年以來人口總量有所下降;

  從人口結構看,2023年末我國0—14歲人口23063萬人,15—64歲人口96228萬人,65歲及以上人口21676萬人,少子化、老齡化趨勢明顯,老齡化程度加深;

  從人口分布看,2023年末全國城鎮常住人口93267萬人,鄉村常住人口47700萬人,城鄉、區域之間人口流動活躍,東部地區人口占比提升,區域人口增減分化趨勢明顯;

  從人口素質看,2023年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超過2.5億,人口整體健康水平大幅度改善,主要健康指標居于中高收入國家前列,人口質量顯著提高。

  “綜合研判,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年齡結構變化,我國總體上已由人口增量發展轉向減量發展階段,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等明顯的趨勢性特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新的人口環境和條件?!痹谶@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作出重大判斷。如何全面認識、正確看待新的人口形勢?總書記從3個方面作出深刻闡述。

  ——“充分肯定計劃生育政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我國計劃生育政策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到80年代確定為基本國策,總基調是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文章中指出:“我們推行計劃生育,是根據特定歷史階段的現實國情作出的重大決策,有效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及其帶來的壓力,有力支撐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

  圖為2024年9月26日,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天星幼兒園的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繪畫(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 劉昌松/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人口發展變化形勢,科學研判,及時調整優化生育政策。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2021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開始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這一系列重大決策總體效果是好的,對于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辯證看待人口負增長帶來的影響”。生育率隨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趨于下降,是現代化過程中發生的規律性現象。聯合國發布的《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結果摘要》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3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口規模已達到峰值,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在未來30年預計將下降14%。我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道路,人口轉變速度快,人口減少來得早,但總體上是符合世界現代化發展一般規律的。

  近年來,社會上有一種擔憂,認為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的加劇,將給經濟增長、創新能力、社會保障等帶來負面影響。對此,應如何正確看待?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深刻闡述:“人口減少會對發展帶來一些不利影響,比如勞動力減少、消費投資動能減弱。同時,人口減少也有一些正面效應,比如減輕資源環境壓力、倒逼經濟發展從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總書記強調,“人口減少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利弊兼有,不能只看一面,有些問題要長期看,不能急于下結論,既要反對‘人口決定論’,又要反對‘人口無關論’,趨利避害做好工作”。

  ——“正確認識人口紅利問題”。人口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也是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變量。當一個國家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人口撫養比較低時,人口促進社會生產的特點表現突出,有利于經濟增長。因此,這一時期通常被稱為人口紅利期。然而,只從人口數量和結構的角度來看人口紅利是片面的,必須全面衡量。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口紅利不僅與人口數量和結構有關,更與人口素質、經濟政策及配套措施有關”。

  從我國實際看,人口規模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將長期存在,勞動年齡人口雖總體呈下降趨勢,但勞動力總體供給依然相對充足;同時,全民受教育水平持續提高,我國“人口綜合紅利仍然具有明顯優勢”。當然,由于我國人口少子化、老齡化發生在現代化完成之前,這會帶來一些新的困難和挑戰,必須積極加以應對。

深刻領會人口高質量發展這個新概念、新要求

  人口發展是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人口問題高度關注,提出一系列科學判斷,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2015年10月,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是站在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的重大舉措”;2020年11月,在參加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時強調,“人口工作和人口普查非常重要”,“近年來,我國人口發展出現了一些顯著變化,既面臨人口眾多的壓力,又面臨人口結構轉變帶來的挑戰”;2021年10月,對老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并切實做好老齡工作,貫徹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2023年2月,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上,對“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作出深刻闡釋,強調“我們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首先要考慮人口基數問題”。

  實踐不斷發展,認識不斷深化?!巴苿尤丝诟哔|量發展,是我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新要求”,在《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人口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命題,深刻闡明做好新時代人口工作的基本思路和重大原則,為新時代人口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關于做好新時代人口工作的基本思路。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眼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戰略安排,完善新時代人口發展戰略,認識、適應、引領人口發展新常態,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努力保持適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規模,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關于做好新時代人口工作的重大原則。總書記強調,做好新時代人口工作,要把握好以下原則。

  ——堅持以人口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提升人口素質和質量愈加重要。總書記強調,必須推動人口工作由調節數量為主向提升素質、穩定總量、優化結構、暢通流動轉變,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打造高素質人力資源,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堅持以系統觀念統籌謀劃人口問題。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人口問題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資源、環境等緊密關聯,必須從系統觀念出發加以謀劃和解決??倳洀娬{,要樹立“大人口觀”,從中國式現代化全局出發,在制定經濟社會政策時充分考慮人口變化因素,推動人口與財政、貨幣、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生態、區域等政策形成系統集成效應,將人口安全納入總體國家安全范疇加以謀劃。

  ——堅持以改革創新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也離不開改革創新??倳洀娬{,過去人口工作以“管”為主,今后要更加重視“引導”和“激勵”的辦法;要深化重點領域改革,讓人民群眾在參與和支持人口高質量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同時特別強調要避免“急就章”,匆忙出臺一些易引發爭議的舉措。

  ——堅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人口工作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倳洀娬{,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人口高質量發展同人民高品質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把“投資于物”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起來,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建立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將婚嫁、生育、養育、教育、就業、就醫、住房、養老等一體考慮,有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全面提高人口綜合素質

  2023年,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1.05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4年;普通、職業本??圃谛W生數3775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學生數1738萬人,研究生在校學生數388萬人,其中博士生、碩士生數分別為61萬人、327萬人。

圖為2024年5月8日,參賽選手在第二屆全國鄉村振興職業技能大賽農機修理項目比賽現場。 新華社記者 陶亮/攝

  全面提高人口素質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推動我國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我國人口素質不斷提升。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把“深化教育衛生事業改革創新,全面提高人口綜合素質”作為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重點任務,并作出“三個全面提高”的系統部署。

  一是全面提高人口科學文化素質。新時代,我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人口整體科學文化素質和勞動力受教育水平持續提高。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總書記強調,要把教育強國建設作為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工程,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謀劃;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優化高等教育層次類型、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結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完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

  二是全面提高人口健康素質。新時代,我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醫療衛生體系,人民群眾健康權益得到有效保障,2023年全國人均預期壽命達78.6歲。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總書記強調,要切實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促進兒童健康成長,提高健康預期壽命,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強青少年體育和心理健康工作。

  三是全面提高人口思想道德素質。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廣大人民群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不斷提升,科學文化素養持續提高,國民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法治意識和誠信意識不斷增強。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總書記強調,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加強誠信建設,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提高全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

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體系

  建立生育補貼制度,加強住房支持政策,提高兒童醫療服務水平,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營造家庭友好型工作環境……

  2024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 新華社發 程碩/制圖

  2024年10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對外發布。文件從4個方面提出13條舉措,為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3,處于較低水平。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有利于滿足更多家庭的生育意愿,有利于提振生育水平。2021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提出配套實施積極生育支持措施。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

  生育支持是一項系統工程。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就“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出3個方面的明確要求:一是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健全托育支持政策和標準規范體系,統籌配置0—6歲育幼服務資源,多渠道增加財力支持;二是顯著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完善生育保險制度,全面落實生育假期,完善住房、教育、就業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三是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重視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新型婚育文化,破除高價彩禮等陳規陋習。

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

  2024年4月,這樣兩組數據在海內外引發關注——

  超500萬,這是中國每年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畢業生的數量,全球領先;

  約50%,這是國際智庫統計的中國高校培養的頂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全球占比,世界第一。

  數據的背后,是中國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提升的發展優勢。經過多年努力,我國人才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研發人員總量均居全球首位,有力支撐了科技創新、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讓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了更足的發展底氣。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讓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必須充分激發14億多人口的強大潛能和磅礴力量,將人口規模優勢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加快塑造新時代人才紅利,以人口高質量發展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增加全社會勞動力有效供給”從3個方面作出部署。

  一是穩妥有序實施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2024年9月13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提出同步啟動延遲男、女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用15年時間,逐步將男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從原60周歲延遲至63周歲,將女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從原50周歲、55周歲分別延遲至55周歲、58周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適應了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對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充分開發利用人力資源,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二是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這是新時代新征程就業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就業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有效應對各種壓力挑戰,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在14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為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總書記對穩定勞動參與率、支持青年人創業就業、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維護、增加婦女勞動就業等提出明確要求。

  三是持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持續推進,2023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6.16%,戶籍人口城鎮化率48.3%。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的持續推進,我國城鎮化率仍將保持上升趨勢。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老年人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p>

  “希望廣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驥伏櫪、老當益壯的健康心態和進取精神,既要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又要老有所為,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銀發力量’?!?/p>

  2024年10月9日,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重陽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銀齡行動”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并向全國的老年人致以誠摯問候。

  尺素傳情,盡顯殷殷關懷。

圖為2024年10月10日,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池上中心衛生院醫生在池埠村長者食堂為老人義診。 新華社記者 朱崢/攝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截至2023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萬人,占總人口的21.1%。如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非常關心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群眾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需要我們下大氣力來應對。

  在赴各地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走進養老機構和養老服務站。在蘭州,考察“虛擬養老院”養老餐廳,仔細詢問其運行情況;在北京,察看四季青敬老院老人們的房間、餐廳、健身房、醫務室,看老人作畫、從事手工制作、排練合唱;在福州,祝福養老服務站的老人們健康長壽,叮囑社區工作人員“好好干”;在上海,考察托老所時表示,黨中央高度重視養老服務工作,要把政策落實到位,惠及更多老年人。

  一個個溫暖畫面令人難忘,一項項務實部署加速推進。從“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首次寫入黨的中央全會文件,從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作為重要改革舉措……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下,我國老齡工作頂層設計不斷完善,養老事業逐步實現多元化、多樣化發展。

  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努力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并從3個方面提出明確要求。一是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倳浺?,完善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建立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二是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倳浺螅С逐B老產業規?;?、標準化、集群化、品牌化發展,培育高精尖產品和高品質服務模式。三是增強社會保險制度可持續性。總書記要求,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強化第二、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健全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

實現人口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環境相協調

  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關系復雜而緊密。一方面,人口數量、結構、質量以及分布的變化會對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環境變化帶來長期的影響;另一方面,人的發展歸根結底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變化都會改變人類的生存條件,對人口發展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出現的新變化趨勢,要求我們在發展中更加注重這些變化給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帶來的影響,加強統籌協調,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也要看到,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越來越高,我國人口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仍然處于緊平衡狀態,脫貧地區以及一些生態脆弱、資源匱乏地區人口與發展之間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

  推動人口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一項長期重大戰略任務。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從“更好統籌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關系”和“維護人口安全”兩個方面提出明確要求。

  ——關于更好統籌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關系??倳洀娬{,要順應人口轉變新趨勢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基礎設施布局要考慮人口達峰和分布變化的影響,優化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完善人員編制、土地供應、財政轉移支付、公共服務等與人口增減掛鉤機制,支持人口和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加強生態保護修復,促進休養生息。

  ——關于維護人口安全。人口安全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底線要求,大國興衰往往受到人口狀況的深刻影響??倳洀娬{,要優化人口結構和分布,維護國家安全。

  做好新時代人口工作,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立健全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的領導協調機制,堅持地方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負總責,將落實人口政策納入相關考核;加強人口統計與動態監測預警,完善人口和生育保障法律體系,構建中國特色人口理論體系;做好宣傳引導,營造良好氛圍。

  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口問題始終是必須高度關注、穩妥處理的重大戰略問題。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口發展的重要論述,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擔當作為,真抓實干,努力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譜寫新時代人口工作新篇章,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實基礎和持久動力。

標簽 -
網站編輯 - 王慧 校對 - 徐勇林 喬雪 審校 - 夏明月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219270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