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順古鎮 如詩如畫

來源:《求是》2024/20 作者:《求是》雜志記者 梁佩韻 2024-10-16 08:32:03

和順古鎮 如詩如畫

《求是》雜志記者 梁佩韻

  走進云南省騰沖市和順古鎮,只見近處粉墻黛瓦、小橋流水,遠處清溪繞村、水禽翻飛,一派山水詩畫風光。

  和順古鎮為明洪武年間軍屯戍邊而建,是古代川、滇和緬、印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因一條小河繞村而過,故稱為“河順”,后取“士和民順”之意,雅化為今名。

  2020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和順古鎮考察調研,了解絲綢古道交往、歷史文化傳承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情況。如今,和順古鎮成為旅游熱門目的地,每年迎來上百萬游客,被譽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之一。

  和順古鎮“五山環抱”、“三泉交匯”、“兩水穿流”,村莊依山而建,與自然融為一體?!懊鎸Φ锰飒毢竦淖匀画h境,我們深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只有夯實生態基礎,才有發展‘底氣’?!焙晚樻傸h委負責同志說。

  “家鄉好,最好陷河頭,綠柳叢中穿紫燕,紅蓮塘畔臥青牛,結伴泛孤舟。”這是一位海外游子筆下的陷河美景。陷河濕地,是和順古鎮前的一片濕地,因人行其中極易陷入,被形象地稱為陷河。曾經因為缺乏管護治理,導致陷河水質逐漸變差,淤積嚴重,水體功能難以發揮。為了恢復陷河良好生態環境,在各級黨委和政府支持下,和順全力推進水生態修復治理,高標準規劃污水處理系統,對日常產生的污水進行凈化處理,對水庫、濕地實施河道清淤,在水庫、河道內更新水生植物,不斷凈化水體。如今,經過保護治理,這里波光瀲滟,舟移景換,一派田園秀色。

  和順古鎮內處處可見參天古樹。據介紹,和順人歷來就有保護樹木的傳統,喜用樹來命名巷道,如黃果樹巷、槐果樹巷等。和順魁閣旁長有兩棵禿杉,已有500余年樹齡。1931年,有人欲伐兩杉,引得鄉人反對。著名哲學家艾思奇的父親、辛亥革命元老李曰垓率眾護樹,寫下《雙杉行》長詩,刻于石碑上,詩末一句“有敢伐者頭可斫”,成為鄉規。近年來,古鎮嚴格落實“林長制”、“掛巷包戶”等環境治理機制,加大營林造林和保護力度,全鎮森林覆蓋率達74%,成為動植物和諧共生的樂園。“目前,古鎮內的古樹名木約有110株,陷河鳥類從原先的30多種增加到現在的280余種。古鎮雖然人氣很旺,但絲毫不影響野鴨、紫水雞等在河邊棲息,百鳥逗趣的場景非常和諧。”和順鎮村鎮規劃中心主任陳杰說。

  如果說生態是形,是古鎮最耀眼的底色,那么文化就是魂,彰顯著古鎮獨特的神韻。長期以來,中原漢文化、邊地民族文化、南亞和東南亞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形成了和順古鎮和諧包容的文化氛圍。

  跨過和順古鎮入口的雙虹橋,沿著火山石砌成的臺階拾級而上,穿過一個三開間式飛檐歇山頂大門,一座中西合璧的兩層建筑躍然眼前,這便是全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之一——和順圖書館。這座圖書館建于1928年,由和順旅緬華僑為振興家鄉文化教育而捐資創辦,現有藏書13萬余冊。

  走進閱覽室,只見報刊整齊擺放在木桌上,桌椅的邊角被磨掉了漆,古色古香的圖書館內處處可見歲月的痕跡。閱覽室正面壁板上掛有一副對聯“書自云邊通契闊,報來海外啟群黎”。此聯暗藏“機巧”,上下聯前四字交互著讀,得“書報來自云海外邊”之意。講解員解釋道,當年由于陸路交通困難,從上海訂購的書報,大多經由海路到緬甸,再用馬幫馱運到和順。這些來之不易的書報,也充分體現了和順人對知識文化的渴求。

圖為2024年8月11日,游客在云南省騰沖市和順古鎮游玩。 視覺中國 曾三東/攝

  如今,借書閱讀已成為古鎮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和順圖書館副館長尹以耀介紹,在這座常住人口7000出頭的邊陲小鎮,借書證就辦理了3000多個,2023年外借的紙質書有2.8萬余冊。為方便讀者借閱,館內上線了信息檢索機、電子書借閱機等數字化設備,除了具備電子書下載、古籍檢索、信息查詢等功能,還能定期更新展示內容,備受讀者、游客好評。

  像和順圖書館這樣的歷史文化建筑,古鎮里還有很多。在大馬幫博物館,了解絲綢之路古道歷史和馬幫文化;到艾思奇紀念館,領略哲學的魅力,感悟人生真諦;步入和順小巷,體驗古法造紙、皮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來一場與時光的對話。

  不論是生態保護,還是文化傳承,最終的落腳點都是人民的幸福生活。在一些古鎮旅游開發過程中,有的地方將原住居民搬出景區,遷舊建新,而和順古鎮并沒有這么做。云南柏聯和順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說:“作為和順古鎮開發運營的主體,我們特別強調將發展的成果和當地居民共享。公司共有300多名職工,本地居民就占到了80%以上,每年還用門票收入為全鎮農業戶口的5300多位居民繳納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并設立幼兒教育保障金、養老金等;全鎮80%以上居民直接或間接參與旅游發展,很多居民還將家里的老房子改造成民宿、餐廳,借著古鎮的‘流量’經營致富。我們做到了在古鎮開發過程中沒有一戶居民搬走?!笔聦嵰沧C明,只有讓當地老百姓受益,古鎮才能越來越好,真正實現和順和諧。

  記者手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古城區、古建筑保護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和順古鎮始終堅持保護自然風貌,挖掘歷史文化資源,使發展成果更多惠及群眾,讓“活歷史”始終傳續“煙火氣”,讓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標簽 -
網站編輯 - 王慧 校對 - 夏明月 高勝軍 審校 - 徐勇林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209321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