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

來源:《求是》2024/20 2024-10-16 08:32:03

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

  編者按:歲月鐫刻夢想,奮斗鑄就華章。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本刊開設“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專欄,陸續刊發深入基層的采訪調研文章,以小切口小故事展現新中國75年來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

石峽村的長城情

《求是》雜志記者 魏天舒

  清晨,站在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村口,抬頭遠望,就是陡峭山脊上蜿蜒而上的長城。飽嘗歲月風霜的磚石,仿佛連接起一道道時光隧道,串聯起古今文明。早在山腳下等著的,是石峽村長城保護員劉紅巖大姐??吹接浾呶冯y,大姐笑著說,這只是開始。

  長城石峽段,位于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長城景區西南5公里處。一番手腳并用的艱難攀爬,終于登上長城。崇山峻嶺之間,望京樓、將軍樓、鴛鴦樓、勺子城墩堡相望,U型“羅鍋城”大彎更令人嘖嘖稱奇。

  “這些年你們自發守護長城、傳承長城文化,并依托長城資源走上了致富路,我很高興。”今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石峽村的鄉親們回信,勉勵大家“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財富世世代代傳下去”。

  石峽村所在的石峽關曾經是和八達嶺關口有著同樣戰略地位的關城,明代均隸屬于昌鎮居庸路管轄。作為直隸京師的軍事要塞,它是長城防御體系中的一部分,也是塞外進入北京的要道。新中國成立75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活在這里的“長城兒女”像守護家園一樣守護長城,依托長城資源推動鄉村發展,繪就出一幅景色美、產業興、文化濃的鄉村全面振興新畫卷。

  進入鄉情村史陳列室,石夯、門枕、城門匾額……400余件展品講述著這座昔日長城關堡的歷史淵源。記者在這里見到了梅景田老人,就是他帶動了整個村子的長城保護。

  自幼在長城腳下長大的梅景田已經80歲了。他還記得新中國成立那年,哥哥姐姐背起他在長城上暢快攀爬的場景,他說那時候風都是香的。1961年起,一批長城重要點段被陸續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由于人們保護意識還沒有完全建立,加上自然風化,歷經滄桑的長城傷痕累累。為了不讓寶貴的遺產消失,梅景田開始自發保護長城,勸阻游人攀爬野長城、亂刻亂劃,這一干就是40多年。

  1984年,“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活動在全國范圍開展,掀起了保護長城、修復長城的熱潮。在梅景田的勸說下,越來越多的人主動把散落的長城城磚、條石拿出來交給國家。

  1987年,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長城保護條例》正式施行。在梅景田的呼吁下,石峽村長城保護協會成立,這是北京市第一個保護長城的農民組織。近20年來,人員幾經變化,對長城的守護依然初心不改。為了守護好長城,在梅景田的帶領下,這些年大家輪番上陣,阻止過偷挖長城城磚的,攔住過長城露營的。有些游客不理解還爭吵,但村民都明白,守護長城,就是守護自己的家,必須堅持守護下去。

  因長城而建,因長城而興,被群山環繞的石峽村在新時代獲得了新活力。圖為2024年5月17日拍攝的石峽關長城與山腳下的石峽村。 中新社記者 張宇/攝

  2019年,經過筆試、面試和體能測試,村里首批6名專職長城保護員正式上崗,劉紅巖就是其中之一。長城巡查、監測險情、清理石階、勸阻不文明行為……正式上崗后,劉紅巖每周至少巡查長城5趟,每次要走五六個小時?!坝辛苏庈姡覀冞@些普通村民也沒閑著,還是堅持上山守護。除了老人小孩,全村村民幾乎都參加了?!贝濉皟晌备刹?、長城保護志愿服務隊隊長谷淑梅說。志愿服務隊每月自發開展2到3次活動,除了巡查,還會開展秩序維護、文明宣講等長城保護活動。

  十幾年前,石峽村還是一座寂寂無聞的山區小村落,隨著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文旅深度融合,長城文化內涵被進一步挖掘,并賦能經濟社會發展?,F在,依托良好的生態優勢和豐富的長城資源,石峽村以“村集體牽頭、致富能人(企業)帶動、農民參與”的模式,走出了一條以民宿產業為主體、農林旅融合發展的路子。

  近年來,北京啟動了近百項長城保護工程,并出臺《北京市長城文化帶保護發展規劃(2018年—2035年)》、《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建設保護規劃》等,推動長城保護向更高水平邁進。延慶區文物局負責人表示:“未來,我們要利用好這份獨一無二的珍貴遺產,不斷挖掘長城文化價值,整合長城和周邊的文物資源、文化資源、自然資源,推進文旅融合發展,讓古老長城展現出時代新貌?!?/p>

  “現在日子肯定更好啦。納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長城文化帶建設了,大家保護長城的意識更強了,我們保護員的工作順暢很多?!泵肪疤锢先艘廊慧氰p,“我會繼續守護長城,讓接力棒一輩一輩傳下去!”

  記者手記: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75年來,長城見證了新中國的時代巨變,也見證了中華文脈綿延賡續、文明薪火代代相傳。石峽村弘揚長城文化,講好長城故事,帶動更多人了解長城、保護長城,這一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必將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

和順古鎮 如詩如畫

《求是》雜志記者 梁佩韻

  走進云南省騰沖市和順古鎮,只見近處粉墻黛瓦、小橋流水,遠處清溪繞村、水禽翻飛,一派山水詩畫風光。

  和順古鎮為明洪武年間軍屯戍邊而建,是古代川、滇和緬、印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因一條小河繞村而過,故稱為“河順”,后取“士和民順”之意,雅化為今名。

  2020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和順古鎮考察調研,了解絲綢古道交往、歷史文化傳承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情況。如今,和順古鎮成為旅游熱門目的地,每年迎來上百萬游客,被譽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之一。

  和順古鎮“五山環抱”、“三泉交匯”、“兩水穿流”,村莊依山而建,與自然融為一體?!懊鎸Φ锰飒毢竦淖匀画h境,我們深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只有夯實生態基礎,才有發展‘底氣’。”和順鎮黨委負責同志說。

  “家鄉好,最好陷河頭,綠柳叢中穿紫燕,紅蓮塘畔臥青牛,結伴泛孤舟?!边@是一位海外游子筆下的陷河美景。陷河濕地,是和順古鎮前的一片濕地,因人行其中極易陷入,被形象地稱為陷河。曾經因為缺乏管護治理,導致陷河水質逐漸變差,淤積嚴重,水體功能難以發揮。為了恢復陷河良好生態環境,在各級黨委和政府支持下,和順全力推進水生態修復治理,高標準規劃污水處理系統,對日常產生的污水進行凈化處理,對水庫、濕地實施河道清淤,在水庫、河道內更新水生植物,不斷凈化水體。如今,經過保護治理,這里波光瀲滟,舟移景換,一派田園秀色。

  和順古鎮內處處可見參天古樹。據介紹,和順人歷來就有保護樹木的傳統,喜用樹來命名巷道,如黃果樹巷、槐果樹巷等。和順魁閣旁長有兩棵禿杉,已有500余年樹齡。1931年,有人欲伐兩杉,引得鄉人反對。著名哲學家艾思奇的父親、辛亥革命元老李曰垓率眾護樹,寫下《雙杉行》長詩,刻于石碑上,詩末一句“有敢伐者頭可斫”,成為鄉規。近年來,古鎮嚴格落實“林長制”、“掛巷包戶”等環境治理機制,加大營林造林和保護力度,全鎮森林覆蓋率達74%,成為動植物和諧共生的樂園?!澳壳?,古鎮內的古樹名木約有110株,陷河鳥類從原先的30多種增加到現在的280余種。古鎮雖然人氣很旺,但絲毫不影響野鴨、紫水雞等在河邊棲息,百鳥逗趣的場景非常和諧?!焙晚樻偞彐傄巹澲行闹魅侮惤苷f。

  如果說生態是形,是古鎮最耀眼的底色,那么文化就是魂,彰顯著古鎮獨特的神韻。長期以來,中原漢文化、邊地民族文化、南亞和東南亞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形成了和順古鎮和諧包容的文化氛圍。

  跨過和順古鎮入口的雙虹橋,沿著火山石砌成的臺階拾級而上,穿過一個三開間式飛檐歇山頂大門,一座中西合璧的兩層建筑躍然眼前,這便是全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之一——和順圖書館。這座圖書館建于1928年,由和順旅緬華僑為振興家鄉文化教育而捐資創辦,現有藏書13萬余冊。

  走進閱覽室,只見報刊整齊擺放在木桌上,桌椅的邊角被磨掉了漆,古色古香的圖書館內處處可見歲月的痕跡。閱覽室正面壁板上掛有一副對聯“書自云邊通契闊,報來海外啟群黎”。此聯暗藏“機巧”,上下聯前四字交互著讀,得“書報來自云海外邊”之意。講解員解釋道,當年由于陸路交通困難,從上海訂購的書報,大多經由海路到緬甸,再用馬幫馱運到和順。這些來之不易的書報,也充分體現了和順人對知識文化的渴求。

圖為2024年8月11日,游客在云南省騰沖市和順古鎮游玩。 視覺中國 曾三東/攝

  如今,借書閱讀已成為古鎮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和順圖書館副館長尹以耀介紹,在這座常住人口7000出頭的邊陲小鎮,借書證就辦理了3000多個,2023年外借的紙質書有2.8萬余冊。為方便讀者借閱,館內上線了信息檢索機、電子書借閱機等數字化設備,除了具備電子書下載、古籍檢索、信息查詢等功能,還能定期更新展示內容,備受讀者、游客好評。

  像和順圖書館這樣的歷史文化建筑,古鎮里還有很多。在大馬幫博物館,了解絲綢之路古道歷史和馬幫文化;到艾思奇紀念館,領略哲學的魅力,感悟人生真諦;步入和順小巷,體驗古法造紙、皮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來一場與時光的對話。

  不論是生態保護,還是文化傳承,最終的落腳點都是人民的幸福生活。在一些古鎮旅游開發過程中,有的地方將原住居民搬出景區,遷舊建新,而和順古鎮并沒有這么做。云南柏聯和順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說:“作為和順古鎮開發運營的主體,我們特別強調將發展的成果和當地居民共享。公司共有300多名職工,本地居民就占到了80%以上,每年還用門票收入為全鎮農業戶口的5300多位居民繳納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并設立幼兒教育保障金、養老金等;全鎮80%以上居民直接或間接參與旅游發展,很多居民還將家里的老房子改造成民宿、餐廳,借著古鎮的‘流量’經營致富。我們做到了在古鎮開發過程中沒有一戶居民搬走?!笔聦嵰沧C明,只有讓當地老百姓受益,古鎮才能越來越好,真正實現和順和諧。

  記者手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古城區、古建筑保護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和順古鎮始終堅持保護自然風貌,挖掘歷史文化資源,使發展成果更多惠及群眾,讓“活歷史”始終傳續“煙火氣”,讓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永葆忠誠的人民衛士

《今日新疆》記者 王旻輝 《求是》雜志記者 李民圣

  “我太激動了!黨和國家授予我這么崇高的榮譽,我肩上的任務更重了。我怎么才能做得更好?”

  9月20日,海拔3000多米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守邊護邊愛國教育館里,面對來訪記者,“人民衛士”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72歲的原護邊員巴依卡·凱力迪別克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治國必治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有國才能有家,沒有國境的安寧,就沒有萬家的平安。”邊防工作是治國安邦的大事,關系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大局。

  帕米爾高原上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邊境線長達800多公里。位于其中的紅其拉甫,塔吉克語意為“血染的通道”,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區的一半,最低氣溫達零下40多攝氏度。

  1949年12月,紅其拉甫邊防連成立,這里雪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沒有經驗豐富的向導,邊防部隊很難完成巡邏任務。這時,巴依卡·凱力迪別克的父親——塔吉克族牧民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自告奮勇當起了連隊的義務向導,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代護邊員。此后的23年,他帶領邊防官兵走遍了紅其拉甫邊防線上的每一塊界碑、每一條河流、每一道山溝。他也光榮地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是什么力量讓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不畏艱險當起了邊防連的義務向導?

  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向記者講述了父親時常提起的經歷。自從人民解放軍來了以后,牧民們發現,他們和以前的軍隊不一樣。有的牧民家揭不開鍋,是解放軍給他們送去了牛羊和糧食。強降雪引發災情后,是解放軍把糧食、柴火、馬草和藥品送到牧民手里。巴依卡·凱力迪別克的妹妹年幼時患上在高原上足以喪命的急性肺炎,是解放軍醫生免費給她治好了病。

  “是毛主席、解放軍救了我們,解放了我們,保護了我們,我們不能忘恩?。⊙策壥菄业氖?,也是牧民的事。沒有國家的界碑,哪有我們的牛羊?”這是巴依卡·凱力迪別克的父親常常教導他的話。

  1972年,當巴依卡·凱力迪別克的父親因體弱多病再也無法巡邏時,20歲的他接過了父親的接力棒,也接過了父親的叮囑:“是解放軍把糧食、柴火、馬草和藥品送到咱們牧民的手里,讓我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你要接好我的班?!边@一接力,便是37載春秋、700余次巡邏、3萬多公里路程。

  37年來,巴依卡·凱力迪別克繼承父志,足跡踏遍紅其拉甫邊防線,被當地軍民稱為邊防線上的“活地圖”。憑著多年的經驗,他無數次幫助邊防官兵化險為夷。一次,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帶著邊防戰士騎著牦牛經過開拉阿甫河,走在最前面的他被一個大浪沖到一塊石頭上,腿部骨折,痛得幾乎暈過去,另一名戰士也被沖入洶涌的河水中。千鈞一發之際,巴依卡·凱力迪別克不顧傷痛跳入水中,硬是把戰士拉了回來,但很快,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就不省人事,經過數小時的搶救才挽回了生命。這樣的險情還有很多次,巴依卡·凱力迪別克的頭、肩膀、肋骨和腿多次受傷,但他從來沒有停止守邊護邊的腳步。

  當上級領導專門來看望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問起他有什么要求時,他鄭重地說:“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加入中國共產黨?!卑鸵揽āP力迪別克也像他的父親一樣,光榮地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圖為2022年1月2日,巴依卡·凱力迪別克與邊境民警、護邊員一同升國旗、唱國歌。 喀什邊境管理支隊供圖 謝清肆/攝

  2004年,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從武警邊防部隊退役的兒子拉齊尼·巴依卡,追隨爺爺、父親的步伐也成為了一名護邊員。2009年,57歲的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再也無力上山了,便把接力棒完全交給了兒子。“沒有我們祖國邊境的安寧,哪里有我們的牛羊,為國護邊這條路,我一定要接好班,走下去?!崩R尼·巴依卡這樣對父親保證。10多年來,在紅其拉甫邊防線上,拉齊尼·巴依卡每年巡邊12次,每次都要冒險翻越8座雪山達坂、蹚過42條冰河,穿越經常雪崩的“死亡之谷”。

  2021年1月4日,是巴依卡·凱力迪別克永遠無法忘記的日子。那天,正在喀什大學參加培訓的拉齊尼·巴依卡,為救一名落入冰窟的孩子不幸犧牲,生命定格在41歲。“失去兒子我心里特別難過,我很想他?!闭f起拉齊尼·巴依卡,巴依卡·凱力迪別克眼里噙滿淚水,“但他是為了救孩子犧牲的,我為他感到驕傲?!崩R尼·巴依卡被追授“時代楷?!狈Q號、“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邊民富,邊防固。談起今天的生活,巴依卡·凱力迪別克滿是欣喜: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曾經閉塞的高原,如今交通四通八達,變化天翻地覆。氈房和石頭房變成了安居房,水、電、路、寬帶通到了家家戶戶,旅游業、養殖業蓬勃發展,還建有新疆首座高原機場塔什庫爾干紅其拉甫機場……同時,巡邊路也修寬了,裝備更先進了,直升機、無人機等已經廣泛運用,巡邊路上最危險的路段也修了30多公里山路。

  在采訪的最后,當記者問起老人最大的心愿時,他深情地說:

  “希望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好!”

  記者手記: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70余年來,巴依卡·凱力迪別克一家三代接力護邊,以對偉大祖國的無限熱愛和對黨的絕對忠誠,在蒼茫的帕米爾高原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這座豐碑凝結著邊疆各族人民深厚綿長的愛國情懷,激勵一代又一代邊疆兒女守護邊境安寧、國家安全。

標簽 -
網站編輯 - 王慧 校對 - 夏明月 高勝軍 審校 - 徐勇林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209315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