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載長歌奮進 賡續前行再奏華章
中共國家統計局黨組
202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75周年華誕。75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斗、開拓進取,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在徐徐繪就,一曲氣壯山河的奮斗贊歌正接力譜寫,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闊步走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
一、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我國成功探尋出符合中國國情、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大幅躍升,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經濟實力空前躍升。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僅為679億元,到1986年突破1萬億元,2000年突破10萬億元,2006年突破20萬億元,此后以每1—2年突破一個10萬億元關口的速度發展,2023年超過126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按不變價計算,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比1952年增長223倍,年均增長7.9%。
人均GDP顯著提高,躋身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1952年,我國人均GDP僅119元。經過長期努力和發展,我國人均GDP穩步提升。2019年人均GDP達到70078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0158美元,首次突破1萬美元;2023年達89358元,比1952年實際增長89倍,年均增長6.5%,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2681美元,躍升至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
綜合國力躍居世界前列,國際影響力日益彰顯。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體量小,占世界經濟比重低,隨著經濟持續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深入推進,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逐漸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穩定力量。2023年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的比重升至17%左右,1979—2023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24.8%,居世界首位。我國已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以及外匯儲備第一大國,是國際體系的重要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
二、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日益雄厚,社會生產力大幅提升
我國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工農業生產和能源供給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之大、速度之快世所罕見,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糧食總產量由1949年的2264億斤增加到2023年的13908億斤,增長5.1倍。2024年9月22日是農歷秋分,我國迎來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圖為9月22日在方正縣拍攝的2024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黑龍江主場活動現場。 新華社記者 王松/攝
工農業生產能力突飛猛進,主要產品產量全球第一。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產業門類較為單一,主要工農產品供給不足。隨著工農業快速發展,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糧食總產量由1949年的2264億斤增加到2023年的13908億斤,谷物、肉類、水果等農產品產量居全球首位;建成了獨立完整、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制造業增加值連續14年位居世界首位,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四成以上產品產量全球第一。
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日趨完善,現代基礎設施建設領跑全球。面對新中國成立初期交通設施陳舊匱乏的制約,我國持續推動交通運輸事業發展,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和港口集群,鐵路和公路客貨運輸量、港口貨物吞吐量等居世界第一。2023年末,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15.9萬公里,比1949年增長6倍;公路里程達544萬公里,增長66倍。國際物流通道不斷拓展,2023年中歐班列年開行數量比2016年增長近10倍。
郵電通信建設成績斐然,信息通信網絡全球領先。新中國成立初期郵政通信網規模小、效率低,經過75年發展,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郵政快遞網、光纖和移動寬帶網。2023年末,全國郵政營業網點達46.8萬處,光纜線路總長度達6432萬公里,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達11.4億個。黨的十八大以來,郵政通信業全面提速增效。2013—2023年,郵政行業業務收入年均增長20.4%。5G網絡建設領跑全球,2023年末5G基站數全球占比超過60%。
能源供應量增質升,安全保障能力明顯增強。經過75年發展,我國逐步形成煤、油、氣、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多元供應體系,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由1949年的0.2億噸標準煤增至2023年的48.3億噸標準煤;原煤產量由0.3億噸增至47.1億噸,原油產量由12.0萬噸增至2.1億噸,天然氣產量由0.1億立方米增至2324億立方米,發電量由43億千瓦時增至9.5萬億千瓦時,成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能源技術革命深入推進,清潔能源較快發展,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生產供應系統,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占全球比重近四成,天然氣、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等清潔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由1957年的3.1%提高至2023年的26.4%。
三、經貿大國地位日益鞏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逐步形成
新中國成立75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互利共贏的原則,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的對外開放之路,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變。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變。2024年9月24日,第二十一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廣西南寧開幕。圖為開幕式當天,參觀者在博覽會東盟商品展區選購商品。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攝
貨物貿易規模穩居世界首位,貿易強國建設扎實推進。新中國成立初期,產業基礎薄弱,加上西方國家經濟封鎖,我國對外經貿交流相對有限,貨物貿易規模較小。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加速融入經濟全球化,對外貿易駛入快車道,2012年貨物進出口總額比1978年增長186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貿易大國地位日益鞏固。2013—2023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4.0%,快于同期全球貿易增速1.6個百分點,國際市場份額從1978年的不足1%提升到2023年的12.4%;服務貿易規模在全球位次從第34位提升至第4位。
雙向投資規模名列前茅,中國市場磁吸力不斷增強。75年來,我國逐步放寬外資市場準入,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對外投資步伐不斷加快。2023年,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633億美元,比1983年增長176倍;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301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61倍。黨的十八大以來,雙向投資質量進一步提升。2023年,高技術產業吸收外資占全部吸收外資比重升至37.3%,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占全部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比重接近1/4。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用幾十年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成為驅動全球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圖為2024年7月16日,在吉林省長春市,中國一汽第6000萬輛汽車暨第900萬輛解放牌卡車駛下生產線。 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攝
對外經貿合作不斷深入,制度型開放水平顯著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有效拓展國際經貿合作空間。2023年,22個自貿試驗區合計進出口額占全部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18.4%,海南自由貿易港進出口額連續3年兩位數增長。我國已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歐班列通達歐洲25個國家200多個城市,廣交會、進博會、服貿會等大型展會日益成為深化國際合作的重要平臺。
四、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協調性明顯提升
我國三次產業不斷壯大,有效需求持續擴張,區域協調發展穩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蹄疾步穩,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明顯增強。
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我國逐步改變了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二、三產業比重穩步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產業協同發展和優化升級態勢更加明顯。2023年,第一、二、三產業比重分別為7.1%、38.3%、54.6%。從內部看,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15.7%,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斷提升。
需求結構不斷優化,內需主引擎作用凸顯。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基礎薄弱,市場需求規模小,“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長的拉動都相對偏弱。隨著經濟持續發展,我國需求結構不斷優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擴大內需戰略穩步實施,內需主動力作用不斷凸顯。2023年,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占GDP比重調整為55.7%、42.1%、2.1%。2013—2023年,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平均達95.3%,其中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為53.9%。
區域經濟聯動發展,新的增長極帶動效應顯現。75年來,我國堅持創新和完善區域發展政策,著力推動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區域發展新格局加快形成。2013—2023年,中部、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分別增長6.9%、7.1%,快于東部地區。2023年,長江經濟帶地區、長三角地區生產總值占比分別達46.7%、24.4%。
城鎮化水平穩步提高,城鄉統籌發展取得新成效。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城鄉二元結構比較明顯。1949年末城鎮化率僅為10.64%,1978年末也只有17.92%。隨著工業化發展,戶籍約束逐漸松綁,城鄉間要素流動加快,我國城鎮化進程提速。2023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6.16%,比1978年末提高48.24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來,新型城鎮化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我國城鄉發展更趨均衡。2023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2年的2.88∶1縮小至2.39∶1。
五、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發展新動能積聚增強
我國始終高度重視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逐步實現了從追蹤跟跑到并跑領跑的歷史性轉變,成長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
我國始終高度重視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實現了從追蹤跟跑到并跑領跑的歷史性轉變,成長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圖為2024年9月20日,在2024世界制造業大會上,參觀者在體驗“本源悟空”超導量子計算機模型。 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攝
科創投入持續增加,國家創新體系更加健全。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科技力量薄弱。隨著科教興國等戰略深入實施,科技事業蓬勃發展。2023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超3.3萬億元,自2013年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與GDP之比為2.64%,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724萬人年,比1991年增長9.7倍。2023年末,我國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躍居世界首位,目前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46萬家。
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科技產出量質齊升。面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技術難題和國際封鎖,我國經過艱苦奮斗,取得了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首創成果,舉國振奮。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創新引領作用凸顯,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量子信息、大飛機制造等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我國創新指數在全球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躍升到2023年的第12位,發明專利申請量、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多年蟬聯世界第一。
新動能新優勢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新質生產力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2013—2023年,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8.7%、10.3%。截至2023年末,已培育421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萬余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數字經濟規模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二。2023年“三新”經濟增加值相當于GDP的比重為17.73%,比2016年提高2.4個百分點。
六、民生福祉穩步增進,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我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解決關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就業形勢長期穩定,就業結構持續優化。75年來,在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同時,我國實現了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有效聯動,就業市場不斷擴容提質。2023年,全國就業人員74041萬人,比1949年擴大3.1倍;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員占全國就業人員比重分別為29.1%、48.1%,比1952年提高21.7個、39.0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來,就業空間不斷拓展,就業形勢保持穩定,14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2013—2023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累計超過1.4億人,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穩定。
居民收入較快增長,消費水平持續提升。75年來,我國持續推動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格局優化,居民收支狀況不斷改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實力進一步發展壯大,居民收入快速增長,消費水平明顯提升。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9218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49年實際增長76倍,年均增長6.0%;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6796元,比1956年實際增長36倍,年均增長5.5%。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升級,耐用消費品加速迭代。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占比為45.2%,比2013年提高5.5個百分點;居民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空調擁有量分別增加至49.7輛、145.9臺。
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構建,民生保障網織密兜牢。75年來,我國社會保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2023年末,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10.66億人,比1989年末增加10.09億人;參加失業、工傷保險人數分別達2.44億人、3.02億人,比1994年末增加1.64億人、2.84億人。各類保障性住房建設扎實推進,養老服務加快發展,兒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護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保障網有力發揮了可持續的托底作用。
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突出貢獻。75年來,我國持續致力于解決貧困難題,扎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促進人民生活實現跨越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經過8年接續奮斗,到2020年底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新篇章。
七、社會事業繁榮發展,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我國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社會受教育水平顯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不斷增強,醫療衛生體系逐步完善,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碩果累累,社會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
教育水平持續提升,人口紅利加快向人才紅利轉化。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八成以上人口是文盲。隨著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等穩步實施,我國教育總體發展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2023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91.1%、95.7%、91.8%。高層次人才培養步伐加快,2023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60%,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1.05年。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文化軟實力日益增強。經過75年發展,我國文化服務設施日趨完善,為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要提供有力支撐。2023年末,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備案博物館數量達到1949年的59倍、325倍,全年出版各類圖書超百億冊(張)。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藝精品層出不窮,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2022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2013年提高0.77個百分點;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從2012年的888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1622億美元。
醫療衛生事業不斷進步,國民健康水平持續提高。經過75年發展,我國醫療資源更加豐富,逐步建立健全醫療衛生體系,有效保障人民群眾享受基本醫療服務。2023年末,全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07萬個,衛生技術人員1249萬人。黨的十八大以來,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居民健康水平有效提升。2023年底,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3.34億人,參保覆蓋率自2018年起持續穩定在95%以上。2020年,人口預期壽命達77.93歲,比1949年提高43歲,高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體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齊頭并進。75年來,我國體育事業從落后走向全面繁榮,競技體育迭創佳績,群眾體育蓬勃發展。1984年,新中國首次參加夏季奧運會并實現金牌“零”的突破;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第29屆夏季奧運會,我國體育代表團所獲金牌數首次位列金牌榜首;2022年,北京第24屆冬季奧運會上我國體育代表團金牌數和獎牌數創歷史新高。1949—2023年,我國運動員共獲得世界冠軍3913個。群眾健身設施和服務供給不斷增加,2023年末全國共有體育場地459.3萬個,面積達40.7億平方米。
七十五載崢嶸歲月,我們見證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偉大勝利,經歷了春風化雨潤滄桑的改革開放,邁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讓中華民族在世界東方熠熠生輝?;厥讈頃r路,我們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輝煌成就,關鍵在于始終毫不動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不斷解放和發展先進生產力,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變成可感可及的現實。
知所從來,思所將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以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