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中共中國氣象局黨組
一段時間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防汛抗旱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應對災情,扎實做好防汛抗旱、搶險救災各項工作。防災減災救災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氣象工作是做好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意義重大、責任重大。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加快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著力防范和減輕災害風險,護佑人民生命安全、生活幸福。
一、堅守氣象為民造福的使命責任
受氣候特征、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因素影響,我國氣象災害種類多、分布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一部中華文明史,也是一部中華民族與自然災害不斷抗爭的歷史。勤勞勇敢的中華兒女一直努力探索并試圖掌握氣象規律,從而更準確地作出預判、更有效地趨利避害。
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人民氣象事業從延安發軔之時就為保障戰爭勝利、人民解放、民生服務而戰斗。新中國成立后,氣象工作致力于服務經濟建設和百姓生活。1953年4月,一場強寒潮造成華北和黃淮地區小麥大面積減產、農民損失慘重,毛澤東同志了解情況后,作出“氣象部門要把天氣常常告訴老百姓”的重要指示。人民的需要,就是氣象工作的方向。1956年7月1日,中央氣象臺第一次通過《人民日報》向全國人民發布天氣預報。1980年7月7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節目開播,主題曲《漁舟唱晚》沿用至今,已經成為幾代國人的共同記憶。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氣象預報信息已觸手可及,成為百姓衣食住行游購娛的重要參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高度,深刻指出防災減災救災“是衡量執政黨領導力、檢驗政府執行力、評判國家動員力、體現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強調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要求加強對極端天氣的預警和防范,全面提高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倳浶南等嗣?、情牽受災地區群眾,多次對防災減災救災作出具體指導指示。2021年7月,河南等地遭遇極端強降雨,總書記在防汛關鍵期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始終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抓細抓實各項防汛救災措施。2023年7月底至8月初,京津冀和東北等地出現極端強降雨,引發洪澇和地質災害,總書記牽掛著受災群眾,要求有關地方和部門做好監測預警,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盡快恢復災區正常生產生活秩序;9月上旬,前往黑龍江省尚志市看望慰問受災群眾;北方入冬之際,到北京、河北受災較重的地區,看望慰問受災群眾,檢查指導災后恢復重建工作。2024年6月,總書記對防汛抗旱工作作出重要指示;7月,對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團洲垸洞庭湖一線堤防發生決口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開展搶險救援工作,切實保護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拳拳之心、諄諄囑托,總書記親自引領建立高效科學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提高全社會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牢記囑托、筑牢防線,廣大氣象工作者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動力,做好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各項工作,有效應對近年來超強臺風、特大洪水、低溫雨雪冰凍、嚴重干旱等重大氣象災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
圖為2024年6月27日,風云四號B星監測到長江流域一條東西方向帶狀梅雨鋒云系。這條帶狀梅雨鋒云系給江漢、江淮和江南北部帶來持續暴雨天氣。氣象部門及時準確研判天氣形勢,發布暴雨預報預警,為防汛工作提供科學支撐。 中國氣象局供圖
當前,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廣發、頻發、強發、并發,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帶來更加嚴峻的挑戰。在復雜交織的災害鏈條中,氣象因子往往處于前端。自然災害的防、抗、救均與氣象條件密切相關,全方位立體化的氣象監測、準確及時的氣象預報預警,是防災減災的“前哨”和“先手棋”。氣象工作者將時刻把14億多中國人民的安危福祉放在心中、擔在肩上,不斷提升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水平,最大限度防范和減輕氣象災害風險,不負初心、不辱使命。
二、提升氣象科技創新和監測預報服務水平
氣象防災減災,離不開高水平的氣象科技支撐和監測預報服務。
1969年初,一場罕見的雨雪冰凍天氣讓黃河以南的鐵路交通完全中斷。周恩來同志在聽取有關匯報時指出,應該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1988年風云一號A星、1997年風云二號A星相繼成功發射,我國正式告別完全依賴國外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實現了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從無到有的突破。時光流轉,氣象更新。隨著2008年風云三號A星、2016年風云四號A星發射升空,我國氣象衛星技術升級換代,邁入世界先進行列。2019年3月14日,強熱帶氣旋“伊代”攜狂風暴雨襲擊莫桑比克,引發嚴重洪澇災害。我國風云氣象衛星連續動態監測,為莫桑比克防災減災救災提供有力支持。當年4月,莫桑比克總統紐西訪華時向習近平總書記當面表達感謝。
從“一片空白”,到自立自強,再到惠及全球,折射出我國氣象科技能力的進步。
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代氣象工作的指示要求,也是廣大氣象工作者的努力方向。中國氣象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瞄準關鍵核心技術開展攻關,不斷理順機制、優化配置、釋放動能,構建自主自強、開放融合、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下大力氣提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效益。突出重點持續夯實氣象衛星、雷達、數值預報、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氣象基礎業務能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合作格局,深化省部合作,落實共建項目,共推氣象高質量發展;組建由高校、科研機構等58家單位組成的全國氣象科教融合創新聯盟;與全球頂尖氣象機構在人工智能應用、商業小型衛星等新領域加強合作,與英、德、美等國氣象科學家聯合發起人工智能領域的世界氣象組織先導項目。
圖為2023年8月3日,風云三號F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風云三號F星強化了地球系統綜合觀測能力,提高了對臭氧、二氧化硫等平流層和對流層大氣成分以及地球輻射收支能量的探測能力,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地球系統數值預報、全球氣候變化應對、生態環境監測和綜合防災減災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中國氣象局供圖 汪江波/攝
如今,我國的9顆風云氣象衛星在軌運行,實現“上午、下午、黎明、傾斜”四條近地軌道組網觀測。546部雷達組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天氣雷達監測網。自主可控的完整數值預報體系成功建立,創新應用的全球氣候模式對厄爾尼諾等關鍵指標預測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雄安氣象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合肥氣象量子技術創新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成立,一批人工智能氣象預報大模型和高價值氣象數據產品相繼發布。我國氣象科技能力實現了從弱到強、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領跑的飛躍。
在科技創新推動下,我國氣象預報算力持續增強,算法更加優化,預報準確率不斷提高。智能網格天氣預報系統全國空間分辨率達5公里,實現24小時內逐小時更新,能夠至少提前3天較準確預報區域性暴雨、高溫、寒潮過程,24小時晴雨預報平均準確率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達93%、強對流預警平均提前量達43分鐘,臺風24小時路徑預報平均誤差穩定在65公里左右。越來越準確的氣象預報,為防災減災救災決策部署提供了可靠支撐。
面對極端天氣新變化、世界科技革命新浪潮,我們將瞄準地球系統數值預報、人工智能氣象預報大模型、量子技術應用等前沿領域,努力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深化科研立項評審、科技成果評價、科研機構平臺與人才團隊評估改革,優化布局一批重點實驗室和創新平臺,加快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高水平人才隊伍,為我國氣象科技能力再上新臺階提供堅實力量。
三、發揮氣象預警在災害防御應對中的先導作用
及時準確的氣象預警信息只有快速高效轉化為防災減災行動力,才能在災害來臨前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精準預警響應,進一步加強氣象預警與災害預報的聯動,突出臨災預警,做好點對點精準預報和滾動更新,強化預警指向性,落實直達基層防汛責任人的臨災預警“叫應”機制,加強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落實應急預案行動措施,把握工作主動權。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發揮好氣象預警先導作用,銜接好“防”和“救”,對健全大安全大應急框架有重要意義。
氣象預警信息從“消息樹”轉變為“發令槍”,需要靈活高效的應急響應機制。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十四五”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關于強化氣象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工作的意見》等從政策制度層面提供了工作依據,規范了工作流程。各地將氣象災害防御納入政府綜合防災減災體系,不斷探索完善以氣象預警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
橫向上,氣象預警全面融入各級黨委、政府指揮聯動機制。例如,在上海,“氣象插件”接入城市運行管理的三級平臺和五級應用;在浙江,“氣象防災在線”接入省防汛防臺風數字化指揮中心,并通過統一平臺實時支撐各級防汛防臺風聯動應急處置;在重慶,“數字氣象”通過融入“數字應急”、“渝快哨”、“智慧河長”等應用,接入市、區(縣)政府和有關部門值班室;等等。近年來,氣象預警與各地社會治理響應緊密結合、高效聯動,充分發揮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推動各地在極端氣象災害來襲時科學決策、及時處置。
縱向上,氣象預警“叫應”各級防汛責任人,有力支撐精準調度。2023年9月,廣東省深圳市遭遇極端特大暴雨,市氣象局“直通式”報告市領導,精準自動呼叫、“閉環式”監督落實“叫應”,為把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主動爭取到寶貴時間,最終推動實現22萬人安全緊急轉移、災后12小時城市基本恢復運行。2024年4月15日深夜,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出現大風天氣,縣氣象局發布紅色預警信號,逐一電話“叫應”縣委、縣政府及相關防汛責任人,幫助26名工人在廠房頂棚垮塌前1分鐘全部成功轉移。2024年6月中旬以來,全國氣象部門累計“叫應”各級黨政領導、應急責任人4.8萬人次。面對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團洲垸洞庭湖一線堤防決口險情,國省市縣四級氣象部門聯動,成立防汛救災氣象保障工作專班,架設現場移動氣象觀測設備,加強流域上下游雨情監測預警,加密風云衛星監測,加強部門聯動和氣象會商,實時滾動發布預報預警。一場場氣象預警與應急機制的縱向聯動,一次次直達基層防汛責任人的臨災預警“叫應”,提高了防災減災救災的指向性和響應效率,為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爭取了寶貴時機。
在實踐中,氣象部門探索形成了“災前—臨災—災中—災后”全鏈條遞進式氣象服務模式。在氣象災害演進發生的不同階段,逐漸精準確定時空范圍,分級別、分區域提供針對性氣象預警,不斷縮小“包圍圈”。地方各級黨委、政府根據遞進式氣象服務和精細化氣象預警,分階段啟動相應的應急措施。比如福建的“1262”模式,提前12小時劃定防范重點區、提前6小時預置救援力量、提前2小時轉移高風險區人員,就是結合當地氣候地理條件等,因地制宜形成的具有特色的遞進式氣象服務模式。
從臺風、強降水、低溫雨雪冰凍、干旱等氣象災害,到森林火災、山洪、滑坡塌方等其他自然災害,氣象預警在公眾防御、風險管理、應急救援等環節愈加發揮實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高級別預警“叫應”、全鏈條遞進式氣象服務模式等做法,在國際社會引發熱烈反響,向世界提供了可借鑒的中國氣象預警方案。
今年入汛以來,我國南方地區暴雨頻繁、降雨量大、疊加度高、持續時間長,長江中下游入梅以來累計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防汛形勢嚴峻、任務艱巨。氣象部門將持續加強雨情旱情研判與影響評估,精確預警、及時啟動調整應急響應級別,果斷“叫應”相關責任人,當好黨委、政府防災減災救災的參謀助手,做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守護者。
2024年5月31日14時,南海熱帶低壓加強為今年第2號臺風“馬力斯”,氣象部門密切監視臺風發展動態,及時發布預警。圖為接到預警后,廣東省茂名市博賀港漁船回港避風。 中國氣象局供圖 李范源/攝
四、增強氣象服務賦能高質量發展能力
氣象監測預報預警不僅對防災減災有先決性意義,氣象服務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也具有減損增效的重要價值。
在農業領域,極端天氣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糧食安全。氣象部門連續多年開展全球5種作物和全國7種作物產量預報,糧食單產、總產預報準確率常年穩定在99.8%。氣象設施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時監測氣象條件、農作物生長態勢。針對不同地區的天氣氣候條件,氣象與農業農村部門聯合建設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推動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農業。氣象部門與保險行業共同探索“氣象減災提質+保險保底減損”合作,開發氣象巨災保險產品,為“三農”兜底。福建茶葉、枇杷等特色農產品上了低溫氣象指數保險,“觸發即賠”;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牛羊天氣指數保險,幫助牧民抵抗了2023年的嚴重干旱。
在交通領域,氣象部門聯合公安、交通運輸等部門,優化提升全國218條惡劣天氣高影響路段,開展公里級、分鐘級氣象預警。與路段優化前相比較,2022年以來因惡劣天氣導致的交通事故數量下降50%,交通運行效率提升42%,減少經濟損失約43億元。氣象服務不僅改善陸上交通,還延伸到海上。在一度被國外公司壟斷的遠洋氣象導航領域,我國氣象部門堅定自主發展、持續攻堅克難,近5年累計服務船舶1萬航次,日服務能力達400艘次。
在能源領域,氣象部門加強迎峰度夏(冬)能源保供和重要輸電通道氣象服務,保障能源安全和穩定供應。開展全國風能太陽能資源精細化勘查和評估,為各地結合資源稟賦發展新能源產業提供規劃參考和選址依據。提升風能太陽能發電精細化服務能力,開展風光水儲一體化評估,全方位服務新型能源體系建設。
此外,隨著人們高品質生活需求的不斷提升,風霜雨雪等氣象資源的旅游價值逐漸顯現。地處新疆最北端的阿勒泰,有半年多的冬季、179天的降雪期、130多天的積雪期,雪期長、雪量大、雪質優,加之山勢天成,具備發展冰雪經濟的天然優勢。過去阿勒泰旅游主要依賴夏季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在經過氣象科學評估被授予“中國雪都”之稱后,阿勒泰沉睡的冰雪資源被喚醒,皚皚白雪覆蓋下的阿勒泰釋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坐擁5大國內頂級滑雪場,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滑雪愛好者。如今,冬天的“中國雪都”,機場、旅游專列、酒店、商場熱鬧非凡,冰天雪地成了金山銀山。不止阿勒泰,“中國天然氧吧”、“中國氣候宜居城市(縣)”、“避暑旅游目的地”等氣候品牌,已經惠及全國400多個市縣。氣候資源在合理開發利用下,正在有力助推地方經濟發展。
目前,我國氣象服務已覆蓋國民經濟70余個行業大類,單位用戶數量近4萬家且持續增長。在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氣象資源正日益成為趨利避害、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置生產要素。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的敏感性和關聯性呈現增強趨勢,各行各業對氣象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元、越來越精細。我們將不斷提升氣象服務水平,深挖氣象保障綠色發展動能的潛力,推動氣象服務衍生新產品、塑造新業態、培育新質生產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賦能增效,為打造高品質生產生活、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