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新時代西部“雙城記”
新華社記者
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強調,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重慶、四川兩地要緊密合作,不斷提升發展能級,共同唱好新時代西部“雙城記”。
山同脈、水同源、文同根、人相親……位于我國西南腹地的川渝兩省市,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緊密的共生關系。重慶和成都“鑲嵌”在四川盆地東西兩側,長期以來都是引領西部開發開放的閃亮“雙子星”。
“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作出重大部署。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位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處,具有連接西南西北,溝通東亞與東南亞、南亞的獨特優勢,區域內生態稟賦優良、能源礦產豐富、城鎮密布、風物多樣,是我國西部人口最密集、產業基礎最雄厚、創新能力最強、市場空間最廣闊、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戰略地位。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重慶和四川緊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戰略定位,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聚力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成為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西部高質量增長極加速崛起
2024年3月14日,始發于荷蘭蒂爾堡的成都國際班列第110屆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專列順利抵達成都國際鐵路港。專列運來的德國啤酒、比利時巧克力、荷蘭奶粉等500余種進口糖酒類商品,悉數出現在3月20日開幕的成都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上,受到客商和消費者青睞。
重慶和成都是我國較早開行中歐班列的城市,并在全國首創中歐班列跨省域共商共建共享合作機制,聯合打造的“中歐班列(成渝)”品牌,線路不斷加密、運力持續提升,現已覆蓋歐亞110個城市,開辟了亞歐大陸陸路運輸新通道和經貿合作新橋梁。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數據顯示,中歐班列(成渝)自2021年統一命名以來,已累計開行超1.7萬列,發送貨物超140萬標準箱,運輸外貿貨值近5000億元,展現了成渝地區的發展活力與韌性。
隨著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戰略深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戰略穩步推進,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賦予了全新優勢、創造了重大機遇。
謀定后動,規劃先行。
國家超級計算成都中心是承擔國家使命、貫徹西部大開發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功能平臺,也是推動科技創新的算力支撐平臺和優化城市功能的數據融通平臺。圖為2023年2月15日拍攝的國家超級計算成都中心。 新華社記者 劉坤/攝
2020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突出重慶、成都兩個中心城市的協同帶動,注重體現區域優勢和特色,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自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極一源、兩中心兩地”的目標定位明確。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規劃綱要公開發布,標志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邁上了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強調,要堅持“川渝一盤棋”,加強成渝區域協同發展,構筑向西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新基地,盡快成為帶動西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時指出,大力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積極培育城市群,發展壯大一批省域副中心城市,促進城市間基礎設施聯通、公共服務共享。
起手開局,宏圖鋪展;落子成勢,步步為營。
一次次重要指示,一項項長遠部署,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按下“快進鍵”。
立足全局謀一域,抓好一域促全局。重慶市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市委“一號工程”和全市工作總抓手總牽引,四川省將其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的總牽引。樹牢“一盤棋”思維、堅持一體化推進,川渝兩地協同聯動、上下貫通、條塊結合、點面并重,不斷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
面上,川渝兩地建立多層次、常態化合作機制,決策層、協調層、執行層各司其職,共同制定貫徹落實規劃綱要聯合實施方案,聯合印發加強成渝雙核聯動行動方案等100余個政策文件,以“清單制+責任制”推動落實年度重點工作,聚焦關鍵部門、毗鄰地區選派4批次400余名優秀干部交叉掛職、頂崗鍛煉。
塊上,圍繞川東北渝東北地區一體化發展、成渝中部地區協同發展、川南渝西地區融合發展,布局建設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川渝高竹新區、瀘永江融合發展示范區等10個合作平臺。
線上,20多個行業和領域雙向多維賦能。在現代基礎設施網絡方面,共建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推動長江上游航運樞紐建設;在現代產業體系方面,合力打造數字產業新高地、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在生態保護領域,推動生態共建共保、推動環境共治;在公共服務方面,推動教育、醫療資源共享等。
點上,川渝兩地每年制定共建雙城經濟圈年度重大項目清單,建立省市領導聯系重大項目機制,加快形成可視化成果。2023年,重大項目提速增量,完成投資4138.4億元、年度投資完成率120.1%,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高起點規劃、高層次協同、高效率推進、高標準建設,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一組最新數據見證了雙城經濟圈的發展成效。
2023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總量達81986.7億元,在2021年突破7萬億后,用2年時間再上一個萬億臺階;占全國、西部地區的比重分別為6.5%、30.4%,分別比上年提高0.1個、0.3個百分點,區域位勢能級穩步提升;比上年增長6.1%,高于全國0.9個百分點、高于西部地區0.5個百分點,引領示范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2023年,重慶都市圈經濟總量達24632.6億元,其中,重慶主城都市區經濟總量達23120.1億元,占重慶市的比重為76.7%。成都經濟總量達22074.7億元,占全省比重為36.7%,成都都市圈經濟總量達27845.3億元,占全省的比重為46.3%。成渝雙核帶雙圈引領作用持續彰顯。
千帆一道帶風輕,奮楫逐浪天地寬。四年多來,川渝兩地錨定目標、整合優勢,突出雙城引領、強化雙圈互動、促進兩翼協同,合作潛能不斷釋放,區域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穩步提升,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特征初步顯現。
一體化發展催生新的動力源
2024年3月1日,一孔長32米、重約700噸的箱梁穩穩落在成渝中線高鐵龍泉特大橋208至209號墩之間,標志著成渝中線高鐵箱梁架設施工正式開啟。
成渝中線高鐵從重慶北站往西延伸,經重慶科學城、銅梁、大足石刻、安岳、樂至、簡州等站點,穿過龍泉山,抵達成都站。項目線路全長292公里,其中四川段189公里,重慶段103公里。
這是成渝之間第4條鐵路大通道,設計速度350公里每小時,并預留提速空間。項目建成后不僅將進一步拉近成渝雙核之間的時空距離,還將銜接渝宜高鐵、聯通華東華中地區,進而串聯長江經濟帶三大城市群,激活長江經濟帶聯動發展潛力。
區域一體化發展,交通是“先行軍”。當前,川渝間已經建成鐵路通道達6條,并已聯合開工建設成渝中線、西渝、成達萬和渝昆等高鐵通道4條。同時,川渝間建成及在建高速公路達21條。更多“瓶頸路”、“斷頭路”被打通,有效支撐成渝雙核聯動和雙圈中部崛起。
走進重慶果園港,船舶、貨車及貨運列車齊齊上陣,集裝箱、整車、散貨等有序裝卸,一派忙碌景象。這些裝卸的貨物中,有不少是往來四川的中轉貨物。
同處長江黃金水道,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東風,川渝兩地攜手共建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大力發展成渝地區區間航運,優化干支直達航線,推動“小轉大”、“散改集”,瀘州港、宜賓港至重慶“水水中轉”班輪常態化運行,加密四川廣元港、南充港、廣安港至重慶果園港的貨運水上穿梭巴士。
以智能網聯和新能源為主攻方向,共建高水平汽車產業研發生產制造基地,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推動產業協同的重要抓手之一。作為全國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近年來重慶以建設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為目標,加快推動汽車產業向新能源、智能化、高端化躍升。圖為2024年4月25日,在重慶市兩江新區的賽力斯汽車超級工廠,工作人員在總裝車間生產線上作業。 新華社記者 黃偉/攝
從宜賓港始發的“川—渝—滬”外貿集裝箱班輪快線,通過定時發班、艙位互換、一船直達、海關提前轉關等措施,通關和物流整體運行時間由原來出口的12天至15天縮短至12天以內,進口由原來的20天左右縮短至14天以內。
陸路水路齊頭并進,航空領域“振翅高飛”。重慶江北國際機場T3B航站樓鋼結構主體工程完工,新機場選址獲批;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與雙流國際機場實現“兩場一體”高質量運營。“市內雙樞紐協同、成渝四大機場聯動”格局已經拉開。
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速成型,不僅大幅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聯外通水平,更為區域內資源高效配置、要素順暢流動、產業緊密協同奠定堅實基礎。
2023年11月24日,時代長安標準電芯下線儀式在四川宜賓三江新區舉行,標志這個由寧德時代、長安汽車、深藍汽車合資打造的先進動力電池項目正式投產,也意味著四川宜賓的動力電池產業鏈進一步融入重慶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生態集群。
以智能網聯和新能源為主攻方向,共建高水平汽車產業研發生產制造基地,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推動產業協同的重要抓手之一。
近年來,川渝兩地先后聯合編制印發《川渝汽車產業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工作方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汽車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實施方案》、《共建世界級先進汽車產業集群戰略合作協議》等政策文件,在汽車產業發展方面開展了多層次、多渠道的合作。
雙方聯合搭建的汽車產業鏈供需信息對接平臺,已經匯聚5000多家整車及零部件生產企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汽車產業全域自主配套率達到80%。
數據顯示,2023年,川渝兩地合計生產汽車329.3萬輛,同比增長3.9%,占全國汽車總產量10.9%;新能源汽車產量65.2萬輛,增長35.8%。兩地汽車制造業產值達8100億元,同比增長7.5%,汽車出口額增長61.4%。
尊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促進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明確要求。
2024年1月19日,國家超級計算成都中心舉行2023年度用戶大會。大會數據顯示,2023年成都超算中心用戶數量同比增長50%,達到1280家,服務范圍覆蓋全國45座城市;綜合資源利用率大幅提升,達到50%以上。
作為西部第一家國家級超算中心,成都超算中心的算力支撐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協同的“加速器”。位于重慶的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借助成都超算中心計算資源和技術服務能力,將驗證汽車外形時間從之前兩到三個月,縮減到現在兩三天。
這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著力構筑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一個縮影。
目前,11個國家大科學裝置、5個國家產業(技術)創新中心、西部第一個國家實驗室在川渝落地建設,有的已經產出了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成果。川渝首批3個共建重點實驗室正式認定,17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完成優化重組,在先進核能、生物醫藥、空氣動力等多個領域形成原始創新集群。
激發創新動能,必須同產業銜接。成渝共同推進科技創新合作計劃,現已聯合開展核心技術攻關項目161項,共享大型儀器設備1.3萬余臺(套),時速400公里高速列車節能輔助駕駛系統等一批創新成果成功研制并實現應用。
為進一步釋放創新潛能、完善創新生態,川渝還共同設立50億元(首期10億元)科創母基金,協作深化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推動“重慶英才服務卡”、“天府英才卡”服務內容對等互認,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2800億元。
勇闖改革深水區共謀新未來
2024年3月17日,一輛電客車平穩通過成都軌道交通資陽線最后一段岔道,標志著該線圓滿通過接觸網熱滑試驗,為9月全線開通運營奠定堅實基礎。作為四川第一條跨市域軌道交通線路,該線建成后,將推動成都、資陽邁入“軌道同城”時代。
2024年3月31日,重慶軌道快線璧銅線完成全線鋪軌工作,項目實現“軌通”,為今年年底全線通車打下了堅實基礎。作為重慶東西向大都市圈市域軌道快線,璧銅線建成后銅梁至重慶中心城區車程只需要不到1小時。
正在建設的軌道交通資陽線與重慶軌道快線璧銅線,都將拉近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的時空距離,它們共同指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一個關鍵詞——都市圈。
一直以來,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虹吸效應是區域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一大目標,就是要通過都市圈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
具體來說,就是既要提升重慶、成都中心城市綜合能級和國際競爭力,也要處理好中心和區域的關系,強化協同輻射帶動作用,以大帶小、加快培育中小城市,以點帶面、推動區域均衡發展,以城帶鄉、有效促進鄉村振興,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集約高效的城市群發展格局。
雙核引領、區域聯動。
在成都,四川加快建設成德眉資同城化綜合試驗區,59個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40.3億元,82項合作事項走深走實;成都都市圈產業建圈強鏈攻堅行動穩步推進。
在重慶,當地梯次推動重慶中心城區與渝西地區融合發展,實施先進制造業發展“渝西跨越計劃”,推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倍增行動。2023年,渝西地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重慶全市比重達26.5%。
成都向東、重慶向西,兩大都市圈雙向奔赴、相向發展。依托資源稟賦、人員往來、產業聯系等方面的優勢,區域中心城市和毗鄰地區呈現出協同發展的新氣象。
先立后破,改革為要。而協同發展本身就是一場深層次改革。
每天下午5點,一輛廂式運輸車準時停靠在位于川渝高竹新區的四川欣悅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車間門口,工人們將剛出廠的氮氣彈簧產品搬運上車、整齊碼放。裝載完成后,它將開往重慶主城區倉庫,產品在那里根據訂單需求對外轉運。
這家汽車零配件企業客戶遍布全國,運輸需求大、時效要求高。企業相關負責人說,自從落戶川渝高竹新區,產品都是當天生產當天發運,不僅可以有效節約運輸成本,更增強了企業對市場的響應度。
川渝高竹新區位于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高灘鎮與重慶市渝北區茨竹鎮交界處,規劃面積262平方公里,是川渝兩省市共同設立的跨省域共建新區,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的“試驗田”。
高竹新區探索行政區與經濟區適度分離改革,導向鮮明、直取要害。
——重塑行政管理體制。廣安、渝北共派干部成立新區管委會,并合資成立開發公司作為新區綜合運營商,構建起“管理機構+開發公司”新管理范式。
——創新開發建設體制。新區作為獨立經濟單元運行,但區內企業可在土地、財稅、人才等政策上橫跨兩地自主選擇,“成本就低不就高、優惠就高不就低”。
——構建利益分配機制。新區按照“存量收益由原行政轄區各自分享、增量收益五五分成”的原則制定利益分配方案,探索跨省投資、成本分擔、利益共享的新機制。
在大刀闊斧的改革下,高竹新區快速成長為發展熱土。截至目前,新區已累計入駐企業201戶,簽約川渝共建重大項目58個,協議投資206.68億元。新區80%企業來自重慶、90%產品配套重慶。
聚焦重點區域、強化攻堅突破,川渝下定決心要啃制度創新的“硬骨頭”。
2022年下半年,《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出爐。這份以“重慶”打頭的規劃,卻是由重慶和四川兩省市人民政府共同印發。因為它的規劃范圍除了重慶轄區還涵蓋四川廣安,使廣安成為全域納入跨省域都市圈的地級市。
從此,廣安便以“同城融圈”為引領,將加快建設川渝合作示范區、打造重慶都市圈北部副中心作為發展目標。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點項目之一的重慶梁平至四川開江高速公路(梁開高速)重慶段于2024年4月30日0時正式通車。梁開高速建成后,將輻射川渝兩地20個鄉鎮,帶動相關產業尤其是旅游業發展。圖為2024年4月28日拍攝的重慶市梁平區境內梁開高速與張南高速聯通的齊河樞紐互通。 新華社記者 唐奕/攝
從交通大會戰,到產業大協作,再到公共服務資源大整合,借著重慶都市圈的牽引,廣安正從昔日平平無奇的“川東一隅”,一躍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川渝焦點”。
雙核大齒輪,帶動若干小齒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疏密有致、集約高效的聯動發展格局呈現良好勢頭。
“一盤棋”思維越試越活,一體化之路越走越寬。
川渝兩地共同推進市場準入“異地同標”;協同推進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長江干流川渝段水質穩定達到Ⅱ類;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便利化,311項“川渝通辦”事項累計辦理超1500萬件次,老百姓“跨域無感”成為常態。
站上新起點,舞臺更寬廣。
2024年2月18日,重慶舉行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工作推進大會,要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加快打造雙城經濟圈建設“一號工程”升級版。
2024年3月15日,四川召開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暨推進區域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強調要扎實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取得更多標志性成果。
突破的關鍵在實干,創新的行動在一線。
2024年1月,《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24年重大項目清單》發布,300個項目總投資約3.6萬億元,數量和投資額均再創新高。
這些項目涵蓋基礎設施、現代產業、科技創新、文化旅游、生態環保、對外開放、公共服務等七大重點領域,將助力成渝地區進一步暢通大動脈、建強產業鏈、做優生活圈。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川渝兩省市勇擔新使命,正在巴蜀大地共同繪就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圖景。
執筆:胡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