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設更高水平自由貿易試驗區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
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黨的二十大部署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將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提高到戰略層面。今年是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十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入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新征程上,要在全面總結十年建設經驗基礎上,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勇做開拓進取、攻堅克難的先鋒,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開展探索,努力建設更高水平自貿試驗區?!边@為我們在新征程上深入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上海自貿試驗區”)是全國第一個自貿試驗區,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加強改革系統集成、完善開放制度體系,已經走過十年歷程,取得系列重要成果。新征程上,上海自貿試驗區必須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高水平開放為引領、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統籌發展和安全,高標準對接國際經貿規則,深入推進制度型開放,加強改革整體謀劃和系統集成,推動全產業鏈創新發展,更好發揮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作用,努力為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上海自貿試驗區承擔著為國家試制度、探新路的光榮使命
設立自貿試驗區,是我國應對國際經貿規則變化和挑戰的主動選擇。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自貿試驗區“牢牢把握國際通行規則,加快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強調“在自由貿易試驗區要做點壓力測試”。十年來,上海自貿試驗區堅守“是國家的試驗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制度創新高地,不是優惠政策洼地;是苗圃,不是盆景”的定位,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推出了一大批基礎性、開創性改革開放舉措,形成了許多標志性、引領性制度創新成果,有力發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試驗田、制度型開放的先行者、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作用,有力踐行了試驗育種、示范引領的使命任務。
發揮制度創新的“頭雁”效應。發布全國首份外商投資負面清單,推動構建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率先把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向金融服務、跨境服務貿易、市場準入等領域拓展。創新體現國際水平的貿易便利化監管模式,首創一線“先進區、后報關”、區間“自行運輸”、二線“批次進出、集中申報”等新模式,建成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推出第三方檢驗結果采信、“十檢十放”分類監管等舉措。創設本外幣一體化運作的自貿賬戶系統,率先開展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試點。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率先實施注冊資本認繳制,開展“先照后證”、“證照分離”、“一業一證”等改革,施行企業簡易注銷制度,創新承諾制注銷、強制除名和強制注銷。國家層面復制推廣的302項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果中,源自上海首創或同步先行先試的有145項,占比48%。
金融開放創新是上海自貿試驗區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圖為上海自貿試驗區陸家嘴金融片區夜景。 浦東新區區委宣傳部供圖 黃偉國/攝
打造開放發展的生動樣板。先后在汽車整車制造、金融服務、醫療服務、增值電信、檢測認證等60個開放領域實現一批全國首創項目落地,在融資租賃、工程設計等領域形成較明顯的外資集聚。設立黃金國際板、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再保險國際板,推出原油期貨、20號膠、低硫燃料油、國際銅等國際化期貨期權品種。建立離岸轉手買賣先行示范區及產業服務中心,建設全國首個綜合運用境內外數據輔助銀行開展貿易真實性審核的“離岸通”平臺,促進離岸貿易常態化、規范化、規模化發展。截至2022年底,上海自貿試驗區累計新設企業超過8.4萬家,累計新設外資項目超過1.4萬個,累計新增外資注冊資本1863億美元,累計實到外資586億美元。
推動重大戰略的功能疊加。建立與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五個中心”建設相結合的開放創新模式,實施全球營運商計劃,完善豐富多樣的金融機構體系,培育壯大高端航運服務業,積極發展新型國際貿易,推動自貿試驗區和自主創新示范區“雙自聯動”,強化“五個中心”核心功能。打造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橋頭堡,開設上海自貿試驗區境外投資服務平臺“一帶一路”專區,助力企業投資“走出去”,建設“一帶一路”技術交流國際合作中心,助力中國產品和中國標準“走出去”。全方位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牽頭成立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盟,建設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助推242家長三角企業到科創板上市,推進長三角市場監管領域合作。
我國已經邁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國內改革發展任務艱巨繁重,外部環境更趨嚴峻復雜。越是這個時候,越要保持戰略定力,越要通過主動擴大開放加強國際經貿合作,拉緊全球利益紐帶,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新征程上,自貿試驗區依然肩負著重大使命,尤其是上海自貿試驗區要對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開展風險壓力測試。我們要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推進更深層次改革、擴大更高水平開放,在制度創新上力爭新突破,在促進開放上爭取新拓展,在謀劃發展上實現新提高;對外做好窗口示范,在我國推進加入CPTPP和DEPA過程中承擔起先行一步、率先測試的任務,以主動開放的作為向世界亮明我國履行開放承諾的鮮明態度;對內勇當先鋒引領,堅定不移挺進改革深水區,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擴大高水平開放破題,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探路,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賦能。
二、在新起點上大力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
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關鍵詞是提升,抓手是規則對接,重點是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目的是牽引國內相關領域改革。上海自貿試驗區要加快落實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在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的若干措施》,加強組織實施,確保細化落地。在此基礎上,對標開放水平和市場水平較高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系統對接CPTPP、DEPA等國際經貿協定,針對符合我國改革開放需要的規則條款,做到“可試盡試”。
實施更大力度的先行先試。選擇國家戰略需要、國際市場需求大、開放程度要求高、上海具有較好基礎的重點領域,實施具有較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開放政策和制度,加大開放型經濟的風險壓力測試,為長遠發展夯實基礎。積極探索構建跨境數據管理新模式。數據跨境流動是進一步深化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基礎。上海自貿試驗區具有應用場景豐富的優勢,要細化制定數據分類、評估、管理的規范與標準,為國家探索數據出境事前評估、事中存證、事后監管的安全合規機制。主動對接“邊境后”規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中有很多是“邊境后”規則,與我國改革開放的大方向是一致的。聚焦企業反映強烈的問題,在完善商業秘密保護制度、擴大知識產權保護的適用范圍、開展和諧勞動關系創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高政府采購的透明度和效率、提高國有企業信息透明度等方面用勁使力,加快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實施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提升自貿試驗區,就是要通過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吸引更多的資金、信息、技術、人才、貨物等全球資源要素,推動上海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著力提高貨物貿易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進一步優化實施原產地規則,開展國際貿易相關單證、港口物流等數據共享交換,提升貨物通關效率。重點發展跨境電商、保稅維修等新興貿易業態,聚焦再制造原材料、生物醫藥研發用物品、生物醫藥特殊物品等特定貨物,優化進出口管理,以小切口帶動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的整體提升。積極引領服務貿易創新發展。逐步放寬和取消與跨境交付、境外消費、自然人移動等模式相關的限制性措施,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出入境和停居留政策,促進境外專業人才執業便利。深化上海自貿試驗區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為制定全國自貿試驗區和全國范圍內的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提供經驗。深化重點領域對外開放。加大電信、教育、醫療等服務業領域對外開放,完善國際投資爭端解決機制。
洋山港是中國首個在微小島上建設的港口、全世界最大的外海港口。依托洋山港,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建立了全國唯一的特殊綜合保稅區。圖為2023年9月9日,在洋山港碼頭,多艘超大型集裝箱貨輪正在進行集裝箱吞吐作業。 中新社發 鐘鑫旺/攝
實施更有特色的差異探索。上海自貿試驗區地處上海“五個中心”核心區,立足優勢、錯位發展、開展差異化探索是應有之義。助力上海國際經濟中心建設,發展更高能級的總部經濟,支持法律、會計、審計、咨詢等專業服務機構走出去,提升國際化服務能力。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建設開放高效的金融市場體系,率先探索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實施路徑,便利誠信合規企業的跨境資金收付,發展人民幣離岸交易、跨境貿易結算和海外融資服務,建設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創新面向國際的人民幣金融產品,擴大境外人民幣境內投資金融產品范圍。助力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深入實施全球營運商計劃,統籌發展在岸業務和離岸業務,積極創建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推進建設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探索發展離岸商務。助力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推動江海陸空鐵緊密銜接,探索創新一體化管理體制機制,優化國際中轉集拼,提升航運服務業能級,推動浦東國際機場與相關國家和地區擴大航權安排,進一步放寬空域管制,擴大空域資源供給。助力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開展有利于突破“卡脖子”技術的監管創新試點,增強生物醫藥協同創新能力,加快智能網聯汽車商業化應用試點,創新吸引集聚海內外科技人才的體制機制。
實現更高質量的產業發展。上海自貿試驗區各類企業比較集中,產業結構比較齊全,經濟形態比較豐富,價值創造能力較強,建設成效最終要用發展成果來檢驗。要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大力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結構現代化、產業創新生態化,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升級。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導產業,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提升中國芯、創新藥、藍天夢、未來車、智能造、數據港等六大硬核產業的能級,全力搶占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終端等四條新賽道,前瞻布局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等五大未來產業,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企業。
三、不斷提高自貿試驗區建設的工作質量
自貿試驗區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個動態演進的過程,必須加強領導、突出重點、抓住關鍵,構建工作閉環,確保取得實效。
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弊再Q試驗區改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重要內容,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作用,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場,確保改革不變質、不走樣,使改革開放沿著有利于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方向前進。必須圍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膽探索,敢于突進深水區,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面對新矛盾新挑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斷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力。
加強國際規則的對標對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把握國際通行規則,加快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首先要對接國際規則,熟悉、掌握、運用國際通行規則,從歷史演變和底層邏輯的角度吃透國際規則的內在機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增強對接運用的自覺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預見預判新技術條件下規則可能發生的變化,把握哪些規則會變、哪些規則不會變,增強對接運用的適應性。
注重各項改革的系統集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必須堅持從事物發展的全過程、產業發展的全鏈條、企業發展的全生命周期出發來謀劃設計改革,以“辦成一件事”、“做強一個產業”為導向,實施集成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系統性地解決企業群眾的痛點堵點,放大改革綜合效應。要主動加強上下聯動,承接落實好中央和國家部門授權,把多個條線的改革在自貿試驗區集成起來,形成系統化、體系化的方案設計,加強各項措施的協同耦合。
加大改革創新的法治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秉h中央明確要求建立完善與支持浦東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相適應的法治保障體系;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浦東新區法規,可以對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等作變通規定;浦東新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浦東新區政府可對暫無法律、法規或者明確規定的領域先行制定相關管理措施。這些都為上海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法治保障。要堅持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統一、相銜接,改革和法治同步推進,既要大膽、主動地變通和創制,破舊立新引領改革突破,也要通過立法把行之有效的好經驗好做法固化下來,增強改革的權威性和穿透力。
上海自貿試驗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運用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提升企業市民辦事便利度。圖為2023年10月9日,上海自貿試驗區行政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指導辦事人員運用“智能幫辦”系統。 浦東新區區委宣傳部供圖 鄭峰/攝
守牢風險防范的安全底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越是開放越要重視安全,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自貿試驗區既要進行改革開放試驗,又要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要始終把強化風險防范擺在突出位置,將風險管理貫穿制度創新全過程,設計改革時加強風險研判,推進改革時加強風險監測、評估和預警,及時做好風險處置工作。加快構建與高水平開放相適應的監管體系,全面深化事中事后監管改革,增強監管體系的聯動性和跨部門工作的協同性,推動傳統監管向數字監管、風險監管、信用監管轉變,實現風險的精準監測和全面防范。
促進改革成果的復制推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塊大試驗田,要播下良種,精心耕作,精心管護,期待有好收成,并且把培育良種的經驗推廣開來?!弊ジ母铩⒏銊撔?,要始終把可復制、可推廣作為重要原則,以“苗圃變森林”的思路來推進工作。形成具有首創性、引領性的“001”號案例后,還要繼續努力,加快把“白名單”變成標準管理,把“正面清單”變成“負面清單”,把點上個案突破變成面上制度安排,創造豐富的企業案例,形成在更大范圍廣泛適用的做法和經驗,為復制推廣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