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來源:《求是》2023/10 作者:張 軍 2023-05-16 08:11:52

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張 軍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部署,并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關鍵在人才,基礎在教育。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統籌為一個專章進行部署,體現了三者相輔相成、協同發力、強勁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戰略地位。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要實現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效聯動,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形成良性循環??倳浀闹匾撌鰹樾抡鞒躺舷到y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

  北京理工大學是中國共產黨于延安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建校80余年來,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堅持立足國防傳統優勢、服務國家戰略,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積極探索,努力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新征程上,學校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繼續自覺履行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為推動我國加快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作出應有貢獻。

  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為高校服務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根本政治保證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歸根結底在于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高校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新時期高校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更大作用的根本政治保證。

  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堅決做到黨辦的大學讓黨放心。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獨特優勢在教育領域的重要體現,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必須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牢記“國之大者”,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堅持黨的領導落實到辦學治校的各個環節。

  2023年3月17日,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決賽開幕式暨大學生青創報國匯報會在北京理工大學舉辦。圖為開幕式現場。 北京理工大學供圖

  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確保高校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正確方向。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歷程深刻表明,以服務國家為最高追求,以國家戰略需求為最大導向,才能實現教育、科技、人才有機協同和全局性發展。脫離國家歷史發展時期的中心任務,高等教育的發展就會遭受挫折和損失。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扎根中國大地,走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始終保證學校發展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相一致,在黨的領導下不斷加強高??萍脊ぷ鞯捻攲釉O計和戰略謀劃,實現高校科技工作與國家戰略的緊密對接。

  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為高校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提供思想引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領導,就是要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導權,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用科學理論培養人,用正確思想引導人,保證高校始終成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要發揮黨的思想理論優勢,加強對高校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引導學校人才隊伍深懷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志。

  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為高??萍脊ぷ魈峁┙M織保障。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黨對高等學校領導的根本制度,是高等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保證。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鶎咏M織工作條例》,要求健全高校黨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推動高校黨的建設與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深度融合,以高質量的黨建引領推動高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決貫徹執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不斷完善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機制,使學?;鶎狱h組織成為團結凝聚科技人才隊伍的戰斗堡壘,為扎實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二、堅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不竭源泉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高校是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主力軍,是建設世界人才高地的重要陣地。要把人才培養作為學校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源源不竭的人才支撐。

  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北京理工大學的前身延安自然科學院,從創辦起就以“報國擔當”為使命,秉承培養“革命通人、業務專家”的育人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傳承紅色基因,堅持德育為先,深挖紅色革命資源富礦,把“延安根、軍工魂”紅色基因融入辦學教學全過程,用理想信念鑄魂育人;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人機互動等新技術,建立思政課虛擬仿真體驗教學實驗室,將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光輝歷史原汁原味地呈現在學生眼前,極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影響力。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拔尖創新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對人才數量、質量、結構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滿足這樣龐大的人才需求必須主要依靠自己培養,提高人才供給自主可控能力。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面向未來,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著力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更加需要堅定不移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和教育方法,聚焦“國之大者”,精準服務國家戰略人才需求,培養科學素養和工程能力融合、創新性和批判性思維并重、追求卓越與團結協作兼備的領軍領導人才。北京理工大學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模式,開設學科交叉的本碩博貫通班,成立徐特立學院人才培養特區,實施“強基礎、拓交叉”的拔尖人才培養改革。推動專業大類化、課程優質化、教材譜系化、實踐體系化、教學智慧化等“五化”提質,形成育人合力。注重以重大項目、重點平臺、創新團隊賦能學生雙創能力培養,將教師學術科研能力轉化為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引導學生在創新創造中領悟國家使命、培育家國情懷,將科技創新和國防特色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通過全方位賦能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推動國家戰略融專業、個性需求融培養、重大項目融課程、重大成果融教材、總師院士融團隊,形成育人合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三、堅持以學科體系建設為發展根基,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夯實創新基礎

  學科體系是由各具體學科專業構成的有機系統,集中反映了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術發展的系統性、科學性、專業性。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這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基礎保障。

  高水平科技的誕生不是從天而降的空中樓閣,而是從看似平平無奇的基礎學科中肇始發源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礎研究處于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業大廈才能建得高。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作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大學應當積極發揮基礎研究的深厚優勢,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基礎學科的原生動力。要堅持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從科技前沿中探索前瞻性基礎研究方向,從國家重大工程中持續凝練基礎科學問題;加強原始創新,以基礎學科研究帶動核心技術突破,切實解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科技問題;持續加大對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的支持力度,構建基礎學科研究平臺,塑造“雙一流”建設學科標桿;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基礎學科師資隊伍,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能力,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供給新平臺新力量。

  由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牽頭建設的“中國復眼”,是我國首個大規模分布孔徑深空探測雷達?!爸袊鴱脱邸苯ǔ珊?,將成為世界上探測距離最遠的雷達,實現對近地小行星、高軌衛星和月球正面的高分辨率觀測。圖為位于重慶市明月山的“中國復眼”項目一期建設的4部技術驗證雷達。 北京理工大學供圖 張錦輝/攝

  新興學科是在融合不同學科基礎上,面向新的科研需求而涌現出來的前沿學科。新興學科依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立足新的時代特征,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新增長點,也是科技創新體系蓬勃發展的生動體現。推動高校新興學科建設,探索科技發展新動能,就是為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貢獻力量,有利于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北京理工大學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在信息安全數學理論與計算、腦智與人工智能、重大疾病分子機理、醫藥分子設計與制造等方向形成新的學科增長點,為產業科技前沿關鍵領域提供創新動力支持。新征程上,學校將繼續圍繞“四個面向”,進一步完善適應經濟社會創新需求的新興學科體系;瞄準未來科技的創新點,部署關鍵領域和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研究;健全新興學科評價體系和監督機制,探索新興學科的發展方向,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開辟新領域新賽道。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加強跨門類的交叉學科建設,既是解決重大現實問題的實際需求,也是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于深厚的基礎研究,產生于學科交叉領域,大學在這兩方面具有天然優勢”。高校要充分發揮協同創新優勢,打破專業壁壘,孕育和發展高質量交叉學科;組建跨學科團隊,搭建多元化的學科交叉平臺,統籌跨學科人才、資源的流動管理;打造多學科相互滲透、相互支撐的學科群,推動主干學科與支撐學科交叉融合;協調傳統學科與交叉學科的關系,進一步完善優勢與特色、傳統與新興、應用與基礎、綜合與交叉相促進的學科總體布局,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塑造新動能新優勢。

  四、堅持產學研深度融合,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凝聚強大合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高校與企業居于科技創新鏈的不同分工位置,在素質教育、人才培養、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等前端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比較優勢。實踐證明,高等院校與企業、各創新主體的協同攻關,在發揮新型舉國體制、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具有強大合力。

  高校在推進跨領域跨學科協同攻關,打造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的過程中,關鍵是要發揮基礎研究優勢帶動構建協同攻關的組織運行機制,以重大科技突破推動形成技術產業的內生創新動力,支撐各要素環節創新聯合體,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要以基礎研究帶動核心技術突破,強化學科交叉融合、科教融合、研產融合,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升基礎研究重大攻關的質量效益;強化專利轉化,實現高水平自主技術創新的知識價值;創新轉化模式,服務重大需求以及構建轉化生態,實現科技、人才與創新的持續發展。

  跨領域跨學科協同攻關歸根結底要依靠人才的支撐。要在科技創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須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要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大理工科人才培養分量,探索實行高校和企業聯合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機制。這是高校的重要任務。當前,科技創新成為大國博弈的主要戰場,只有突破高等院?;A理論、基本軟硬件、核心技術協同攻關等瓶頸制約,解決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與生產實踐脫節的突出問題,不斷強化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面臨的實際問題導向,我國的科技才能立得起來、強得起來。北京理工大學探索打造集校地、校企、校校為一體的創新聯合體,支撐創新人才培養。依托校地合作機構建設,主動對接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需求,打造創新平臺,構建產學研科技創新協同體系,全面提升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孕育創新成果,以實際行動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作者: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

標簽 -
網站編輯 - 王慧  校對 - 何晨琛 夏明月 審校 - 高勝軍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613001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