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松機器人
《求是》雜志記者 張淑虹 遼寧日報記者 金曉玲
清晨8點,秋日的陽光灑滿城市。在沈陽,我國規模最大的機器人產業基地——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內,已是一片繁忙景象:通體“中國紅”的機械臂,六個關節自由舞動,在大負載的同時完成細至微米的點焊作業;黃色的汽車底盤合裝機器人,緊盯上方生產線,穩穩托舉、精準裝配一氣呵成;氣質酷颯的工業清潔機器人,自主規劃路線行進,精準避開障礙……
這不是在炫技,完成調試后,這些機器人將在繁重、復雜或者危險的崗位上代替人工作業,提高生產效率;這又的確是在炫技,炫的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創新成果、前沿技術,這些技術或攻克“卡脖子”問題,解了企業、行業發展之難之急,或已在大國工程中擔當重任、大展身手。
2022年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期間來到新松公司。在生產車間內,總書記不時停下腳步仔細察看正在進行測試的機器人,向技術人員和企業職工詢問企業開展核心技術攻關等情況,稱贊新松公司體現了中國速度、中國水平。
創新驅動發展。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曾將“創新驅動”比喻為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的“乘法”。在新松公司考察時,總書記指出:“過去我們要解決的是能不能造汽車的問題,接著又解決了能不能造好車的問題,現在我們正在解決能不能生產造好車的裝備問題。這就是創新驅動發展。”總書記對“創新驅動發展”的深刻論述,揭示了新松公司創造中國速度、中國水平的奧秘。
對此,新松移動機器人事業部工程師張妮娜有著深刻體會,她的團隊為新能源產業定制研發的移動輸送機器人已至第三代?!暗谝淮a品應國內一家新能源龍頭企業的設備國產化需求而生;第二代產品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實際需要;緊湊輕巧的第三代產品更加適應無人工廠的生產環境,能滿足新能源企業大批建廠的需求。”三代機器人與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同頻共振,每一代產品從研發試制到投入應用,新松都只用了半年多時間?!安豢伤甲h”的速度背后,是新松持之以恒的研發投入和創新攻關。
近年來,隨著黨中央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新松公司相繼攻克智能感知、自主決策等前沿、共性技術,以“鼎新”帶動“革故”,以智能制造為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助力。
厚植人才沃土。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松公司考察時指出:“青年人朝氣蓬勃、充滿活力,是企業發展希望所在。”走在新松園區,年輕面孔到處可見。據介紹,新松4000余人的研發創新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5歲。朝氣蓬勃的人才隊伍,是新松持續深耕創新、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核心支撐。
呂祥仁加入新松后快速成長,從一名普通的軟件工程師,到軟件研發負責人、部門總經理助理,再到移動機器人事業部研究院副院長。新松最新推出大獲好評的工業清潔機器人“星衛來”,就是呂祥仁帶領團隊研制的成果。
2022年9月19日,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師正在對機器人產品進行調試。 遼寧日報記者 劉明昊/攝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敝塾谖瞬拧⒘糇∪瞬?、用好人才,新松充分發揮機器人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等平臺優勢,集聚人才,創新攻關;在人才激勵措施上大刀闊斧改革,讓越來越多的“千里馬”在創新創造的沃土上競相奔騰。
矢志“產業報國”。裝備制造業是國之重器。新松人深知,必須把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制造業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才能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使國家真正強大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對汽車底盤合裝移動機器人很感興趣。我們非常自豪地向總書記匯報,新松移動機器人核心技術完全自主可控?!惫こ處熇蠲魅寮拥鼗貞浧鹋c總書記面對面交流的情景。他介紹的移動機器人核心技術已應用于工業制造多個領域,并打破中國機器人“只有進口,沒有出口”的局面,嵌入眾多國際知名汽車品牌生產線。
在科技強國進程中彰顯新松力量的實例,遠不止于此。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新松深耕半導體行業,自主研發十余大類、百余款創新產品,為提升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提供支撐;在核工業領域,創新研發探龍系列蛇形臂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幫助核從業者遠離惡劣危險環境;在基建領域,工業機器人中厚板智能焊接系統批量應用,為深中通道等國家重點工程保駕護航……新松公司始終堅守“產業報國”的信念,在推動我國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上奮力前行。
記者手記: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智能制造和機器人產業發展,強調高端制造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以創新驅動發展,新松加速成長壯大,已成為國際上機器人產品線最全的企業之一。這是中國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的縮影,是新時代中國邁向制造強國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