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德村的新天地
《求是》雜志記者 陳亦琳 寧夏日報記者 李志廷
一排排新居錯落有致,一條條村道寬敞潔凈,一張張笑臉幸福洋溢……走進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弘德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美麗鄉村畫卷。
弘德村是“十二五”生態移民村,居民主要來自“苦甲天下”的貧困地區——寧夏西海固。2020年6月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寧夏第一站就來到弘德村,走進扶貧車間,同正在加工制作紙箱的村民們親切交流;走進村民劉克瑞家,進廚房、看冰箱,和他拉家常、問收入,了解一家人的生活。“更好生活還在后頭……”總書記臨別時和鄉親們頻頻招手,送上暖心祝福。
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溫暖人心,殷殷囑托催人奮進。弘德村干部群眾將總書記的暖心鼓勵、深情祝?;髟鍪罩赂坏膹姶髣恿Γ彝ナ杖朐絹碓椒€定,生活條件逐步改善,日子越過越紅火。
“搬”出一片新天地。紅寺堡區是我國最大的易地生態移民扶貧集中安置區,20多年來,來自寧夏南部山區的20多萬名群眾陸續移民至此。
劉克瑞的老家,就在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鎮毛套村,那里是地地道道的“舊西海固”。2012年,在國家生態移民政策扶持下,劉克瑞一家告別故土,成為在弘德村安家落戶的第一批易地扶貧搬遷戶。
“我家2017年就脫貧了,現在全家年收入10多萬元?!眲⒖巳鸶嬖V記者,兒子在肉牛養殖園區工作,兒媳婦是弘德村黨員教育基地的專職講解員;家里養殖肉牛,一年凈賺一兩萬元;孫子在家門口上學,村里還有菜市場,每天都能吃到新鮮的肉類和蔬菜……
“能過上今天的好日子,全靠黨的好政策”,劉克瑞說。有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村民們干勁更足了,對美好生活也更有盼頭。
“扶”出幸福新生活。46歲的喜梅,老家在寧夏固原市西吉縣,自從搬遷到弘德村后,她就在村里的扶貧車間上班,從事印刷、訂線和打包紙箱的工作,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
走進扶貧車間,墻上懸掛著“好日子還在后頭呢”、“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等橫幅,工人們忙著印刷、裝訂,一摞摞紙箱即將裝車。
弘德村扶貧車間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考察時的重要指示,堅持向困難群眾傾斜,多招收困難群眾就業。在家門口就業,雖然收入不比進城務工高,但省去了住宿、伙食、交通等費用,還能照顧家庭,一舉多得。
今年4月,扶貧車間進行改造升級,重組為弘德車間(寧夏)科技有限公司。39歲的王歸娃由于吃苦耐勞,又是熟練手,成為公司第一批簽合同的員工,不僅工作穩定,還能享受五險二金?!白鰤粢矝]想到,在家門口的車間里見到了總書記!”回想起習近平總書記到扶貧車間同大家親切交流時的場景,王歸娃仍激動不已。王歸娃的愛人在村里的肉牛養殖場上班,每月保底收入3000元左右?!叭兆釉絹碓胶昧耍F在就盼著孩子好好上學,以后出去見大世面。”王歸娃笑著說。
圖為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弘德村一角。 弘德村供圖
在弘德車間電商中心,還有9位平均年齡66歲的村民,轉型當上了主播。他們經過培訓,不僅能夠熟練地介紹當地農特產品,還唱歌跳舞、拍短視頻,在直播間里演唱改編歌曲《弘德村好地方》,收獲了大量的人氣。
“蹚”出鄉村振興路。從紅寺堡城區出發,沿著寬闊的柏油馬路驅車6公里,便到了由國家煙草專賣局援建的中煙肉牛養殖園區。十幾排整齊的牛圈映入眼簾,天藍色的房頂在陽光下格外耀眼。
肉牛產業是紅寺堡區確定的六大特色主導產業之一。近年來,該區建成以中煙肉牛養殖園區為代表的出村入園養殖基地,建立了農戶聯合養殖模式,有效解決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后顧之憂。
坐落在弘德村附近山上的這個肉牛養殖園區,養殖戶來自紅寺堡鎮弘德村、同原村。目前,該養殖園區存欄肉牛4500頭,注冊了“弘德村”、“傲驕哞”等商標,大大提升了農特產品市場競爭力。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2021年以來,弘德村養殖園區二期、污水管網、主干道路改造等20多個項目相繼落地。村肉牛養殖規模不斷壯大,吸納了24個合作社800余戶群眾參股,戶均年收益超過2萬元;全村2878名勞動力,年勞務收益7000余萬元;土地流轉費收益357萬元;旅游業發展潛力不斷釋放……2021年,全村人均純收入超過1.2萬元,村集體經濟年收益190多萬元。
弘德村村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發揮自身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用勤勞的雙手描繪鄉村振興新畫卷。歷經10年建設發展,弘德村基礎設施逐步健全,公共服務持續提升,人居環境大幅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弘德村黨支部書記任軍自豪地說:“我們村日新月異的變化,是紅寺堡區許多移民村的生動縮影。”
記者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移民搬遷是脫貧攻堅的一種有效方式。易地搬遷不僅是為了解決住得好的問題,更是為了群眾能致富。弘德村在“搬”、“扶”、“蹚”上做足文章,讓鄉親們“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努力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