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脫貧記
《求是》雜志記者 李 達
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是全國聞名的“銀耳之鄉”?!叭ツ晡蚁群蠓N植了4批銀耳,總共10萬多筒,直接收入就有3萬多元?!惫盘锟h蘇墩村菇農丁麗霞說。在扶貧資金支持下,蘇墩村建了24間標準銀耳生產房出租給菇農?!坝辛诉@些銀耳房,每年都有固定收入,是種植銀耳讓我真正實現脫貧。”蘇墩村內,這樣的銀耳生產房到處可見,該村70%多的村民從事銀耳生產,年產銀耳達600多萬袋,村民人均年收入僅種植銀耳一項就超過2萬元。如今的古田縣,每年食用菌產量近90萬噸,食用菌全產業鏈產值近220億元,成千上萬的農民群眾靠食用菌生產擺脫了貧困。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古田縣,耕地資源匱乏,是個名副其實的山區農業大縣,貧困曾經長期困擾著這里的群眾。1987年,古田全縣生產總值僅2.3億元左右,財政總收入僅2000萬元左右,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93元,勤勞樸實的古田群眾努力探索著脫貧之路。1988年7月,剛剛到寧德工作不到1個月的習近平同志,第一站基層調研就來到了古田。他說:“我這次來古田縣,是‘看準了’才來的?!绷暯酵咀哌M多個香菇棚查看菇農種菇情況,走訪食用菌種植能手,明確指出要因地制宜找到擺脫貧困的新路,發展食用菌產業是古田脫貧的主要方向。后來,習近平同志又先后6次到古田考察,強調古田縣山區多是劣勢,也是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要揚長避短,盡其所長,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山區特色農業和加工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才能更好地推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更快實現脫貧致富。他還殷切囑托當地同志:“古田食用菌產業是個大文章,古田要好好總結經驗?!?/p>
古田認準了發展方向,食用菌生產迎來了大發展,先后試驗成功銀耳袋栽、香菇室外袋栽、竹蓀生料栽培技術以及銀耳棉籽殼代料栽培技術,在全國率先掀起銀耳、香菇、竹蓀等食用菌發展熱潮。古田縣廣大農村,很快出現了“地里無閑田、村內無閑人、家中無閑房”的喜人景象,食用菌產業逐漸成為古田縣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
幾十年來,古田人牢記習近平同志的囑托,把食用菌產業這篇大文章越做越精彩。從單一的鮮品、干品到各式各樣的新品,古田現已開發生產38個菌類,其中銀耳、香菇、竹蓀、猴頭菇、金針菇等20多個菌類實現規?;a,形成了“主栽品種規模不斷擴大,珍稀菌類齊頭并進”的發展格局。同時,著力探索“光伏+”發展模式,推動綠色發展。從事菌菇種植20多年的古田縣建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葉建洪表示:“近10年來,公司不斷轉型升級,從食用菌生產到加工、銷售已經形成了產業化發展,目前擁有兩個生產基地,共115間生產房和1個生產包裝車間,年產值2000多萬元,實現了‘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產業鏈模式,帶動農戶共同發展?!?/p>
古田縣現已開發生產38個菌類,其中銀耳、香菇、竹蓀、猴頭菇、金針菇等20多個菌類實現規?;a。圖為古田縣生產的食用菌部分品類。 古田縣委宣傳部供圖
隨著食用菌生產蓬勃發展,古田縣鄉親們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17年居寧德市第一。2021年,古田全縣生產總值達223.4億元,公共預算總收入超過12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2萬元。全縣直接從事食用菌產業人員達30多萬人,農業總產值中的70%和農民現金收入的70%來自食用菌的貢獻。古田縣縣長許鋒深有感觸地說:“菌菇是古田群眾脫貧致富的法寶,已經融進了每個古田人的骨血里,也融進了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古田289個村(社區)中有235個是食用菌專業村(社區),全縣貧困戶在2018年底全部脫貧,小菌菇發揮了大作用?!?/p>
在食用菌生產基礎上,古田乘勢而上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推進食用菌精深加工,開發出銀耳羹等一系列以食用菌為原料的精深加工產品,并引導帶動流通、農村電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業態發展。在坂中村,村黨支部書記高益清興奮地告訴記者:“近年來,村里興起了旅游業,開發了擁翠公園、移民文化館、候鳥文創營、鄉思島等旅游項目,每月接待游客已達3000人次以上,產業更加興旺,村子更加美麗。”
擺脫貧困后的古田,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起點上繼續前進。古田縣委書記張成慧說出了43萬古田人民的心聲:“古田通過發展食用菌產業擺脫貧困,根本受惠于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期間的正確指引。我們將繼續做好食用菌這篇大文章,并通過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帶動廣大農民增收致富,實現鄉村振興?!?/p>
記者手記:
“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脫貧攻堅是我心里最牽掛的一件大事”,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寧德是總書記曾經工作過的地方,他為這里的困難群眾擺脫貧困嘔心瀝血、殫精竭慮,提出要有“弱鳥先飛”的意識和“滴水穿石”的精神;強調“扶貧先扶志”,要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倡導“四下基層”,先后7次到古田考察,體現了抓工作一以貫之、一抓到底、久久為功的作風。古田的脫貧歷程,就是這些重要理念的生動實踐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