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有益嘗試
——評紅色之路探險體驗紀錄片《勇敢者的征程》
肖裕聲
紅軍強渡烏江天險、翻越夾金雪山,東北抗聯苦戰林海雪原,紅色娘子軍轉戰瓊崖密林,東江縱隊營救飛虎隊員……絕境中求生、體力的極限、頑強的意志,紀錄片《勇敢者的征程》以真人秀探險求生的電視形式,帶領觀眾親身感受中國革命勇士的偉大精神力量。
這部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策劃推出的中國首部國際聯合制作的紅色之路探險體驗紀錄片,在網絡平臺上甫一開播,就引起了廣泛熱議。與傳統黨史軍史題材紀錄片不同,它通過選取中國革命征程上5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以5個險象環生的故事為主線,穿插介紹民族風光、地理人文和不同野外條件下的生存技能,用探險體驗方式為觀眾打開時光隧道,重現驚心動魄的歷史場景,開創了國內此類紀錄片的先河,是對外宣傳中講好中國故事的有益嘗試。
既突出政治性又富含趣味性。講好講活中國共產黨的故事,是開展對外宣傳工作應該牢牢把握的重要原則。《勇敢者的征程》從百年黨史的一個個細節中尋找規律性的答案,向世界闡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我們黨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等關鍵問題。作為一部呈現紅色記憶的作品,《勇敢者的征程》既在題材上立足于百年黨史這個總的框架,又能夠大膽融入現代探險的元素,從而較好實現了“嚴肅正史”與“荒野求生”電視類型的無縫對接。
雪山草地、高山峽谷、長白林海、熱帶密林……中國革命征程的自然背景很多都是艱險無比的生存絕地。紀錄片通過探險者實地重走當年的行軍路,以黨史軍史文獻為支撐,以情景再現的方式精心布局了一系列充滿驚奇、震撼、宏偉元素的探險活動場景,讓觀眾跟隨探險者回到中國革命的那些重要瞬間,接受嚴酷的自然環境、身體體能、精神意志等多方面的考驗。盡管這種還原僅僅是部分展現革命戰爭年代的艱苦生活,譬如真正交戰過程中的炮火硝煙是無法紀實呈現的,但這種還原已經足夠引起當代觀眾對革命征程的艱苦卓絕、革命戰士的英勇頑強的深刻敬畏和崇高敬仰。這種類型的紀錄片是對傳統歷史紀錄片類型的重要補充,可以吸引更多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置身紅色歷史文化現場,接受紅色精神熏陶洗禮;吸引更多境外觀眾前來“一探究竟”,搭建起紅色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橋梁。
紀錄片展示的雖然只是歷史的瞬間,但展現的卻是一個大黨的風貌。百年大黨歷經苦難、成就輝煌,離不開一批批勇敢者的犧牲與奉獻,他們披荊斬棘、浴血奮戰,于千難萬險中殺出一條血路、蹚出一條新路,后人才能更加自信、自立、自強,才能更具志氣、骨氣、底氣。今天,當回望這段坎坷征程時,人們深切感受到,這個政黨之所以能夠所向披靡、一往無前,關鍵就是擁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擁有這樣一批所向披靡、一往無前的勇敢者,他們走過的道路、灑下的熱血、拼出的勝利,是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的最強有力支撐。這是紀錄片給人們的最重要啟迪。
中外探險者深入中國獨特的自然環境,體驗嚴酷的生存條件,通過歷史回顧與交流,感悟中國共產黨人的信念和勇敢的力量。圖為中國首部國際聯合制作的紅色之路探險體驗紀錄片《勇敢者的征程》主海報。 中宣部對外推廣局供圖
既展示本土化又面向國際化。《勇敢者的征程》講述的是中國革命戰爭中“勇敢者”的故事,它以中外探險家的交流互動,尋找一百年間貫穿中國共產黨人血脈之中、始終如一的信仰基因。既通過歷史情景的再現和新媒體視聽技術,把黨史學習教育的內容融于其中,又通過身臨其境、簡潔明快的內容敘事,將具有中國特色的故事以影像的方式展現給全球觀眾。在立足本土敘事主基調的同時,紀錄片以“大海納百川、皆可為我用”的開放心態,采用了國際流行的、最受觀眾歡迎的戶外真人秀節目樣態,用親身體驗的形式,由西方著名探險家和中國嘉賓共同探索中國共產黨的英勇征程,構筑“本鄉本土”與“異國他鄉”的文化聯通橋梁。
紀錄片以更具體驗感和普遍性的境外民間視角,為觀眾講述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革命歷史的精彩故事,講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是一支怎樣的隊伍,中國是怎么建設的,讓國際社會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在一路探險的過程中,鏡頭有意識地將中國的大好河山、沿途的風土人情、多元的民族文化、安康的人民生活納入其中,使海外觀眾也跟隨鏡頭見證了當代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在他們心中悄然完成了當代中國形象的正面建構。
紀錄片講述的是中國的紅色故事,傳遞的卻是全人類所共同推崇的優秀精神品質。各國人民的處境和命運千差萬別,但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為改變命運的不屈奮斗是一致的,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鳴的。不管是人類史詩般的長征,還是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貫穿其中的英雄主義精神都熠熠生輝、感天動地。而通過中外探險者聯合拍攝的方式,從不同視角參與、審視這段艱苦卓絕的偉大歷程,更利于在中外觀眾心中引起普遍共鳴。作為一部主打外宣的作品,《勇敢者的征程》為未來紀錄片制作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參考,只有將本土元素與國際元素巧妙融合到一起,增添更多開放性、開創性元素,才能更加便捷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既采取敘述式又注重沉浸式。《勇敢者的征程》中,歷史與探險的結合讓觀眾得以沉浸式感知紅軍長征、抗日戰爭的奮斗歷程,通過全球共通的方式講述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紀錄片并未脫離宏大敘事的時空背景,但在最終呈現上采用了當下十分流行的“時空對話”形式,尤其注重借助探險旅行拍攝這個獨特視角發現路途上的諸多生動細節,從而讓整部作品沒有落入走馬觀花的“流水賬”俗套,為全片增加了濃濃的人情味與引人入勝的劇情感。
一個中國人和一個外國人,一個講英語一個講漢語,這種設置營造了一種對外傳播的語境。影片競技性非常強,情節營造的緊張感、探險者現場的點睛評說,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使影片在有限的體量里展現了豐富的內容。比如,爬雪山前要喝一碗辣椒水、把豬膀胱當作儲水工具、在烏江邊制造竹筏等趣味橋段,既是對當年歷史真實細節的復原再現,也給觀眾增添了不少“妙趣橫生”的觀看體驗;而在觀看探險者完成一件件“沉浸式體驗”任務時,觀眾也在潛移默化中經歷了一次紅色精神的浸潤滋養。
只有身臨其境,方能感知其艱辛、體會其偉大。無論是懸崖峭壁還是滔滔江水,無論是冰天雪地還是深山密林,每一個場景都是驚心動魄、百轉千回。跟隨著探險者的親身實踐,觀眾也時刻提心吊膽,這正是紀錄片的魅力所在。中國故事不乏精彩章節、感人場面,但如何讓觀眾走入其中,需要更多走心的創作方式,只有牽引觀眾思緒步入其中,來一番沉浸式體驗,才能更加深切感受其中蘊含的真理味道。這也是紀錄片帶給我們的思考。
《勇敢者的征程》重點關注了青少年觀眾這一龐大群體,大膽邀請了不少陽光正面、享有較高知名度的青年嘉賓,和國際探險家一起重溫革命戰爭年代的艱苦歲月。這種搭配方式并未破壞全片在主題和基調上的平衡。青年嘉賓參與其中接受意志品格的考驗,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更多的年輕觀眾參與討論,是一次較為成功的嘗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當前,國際社會希望解碼中國的發展道路和成功秘訣,了解中國人民的生活變遷和心靈世界。這部紀錄片在紅色精神的傳承與傳播方面開了一個好頭,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方面無疑是一次有益嘗試。我們要更加堅定自覺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大膽探索新時代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模式路子,不斷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讓全世界都能傾聽中國的好聲音、看到中國的好故事。
作者: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原副部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