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溫度的人民保險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黨委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深刻總結了黨一百年來領導人民進行偉大奮斗積累的寶貴歷史經驗,“堅持人民至上”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為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在保險業中鮮明提出“做有溫度的人民保險”,積極推動保險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發展保險新邏輯、新技術、新作風,讓保險與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更加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努力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新保險。
一、牢記“人民保險、服務人民”的初心使命
社會主義保險事業是人民的事業,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指引發展、提升溫度的出發點與著力點。
深刻認識新中國保險業與生俱來的人民屬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黨的初心,也是黨的恒心?!叭嗣癖kU、服務人民”是新中國保險業與生俱來的初心使命。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同志審閱了有關成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請示,新中國保險事業由此啟航。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成立之初就提出,“把新的人民保險事業的理論,用適合廣大人民利益的觀點及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從實際工作體驗中,逐漸提高豐富起來”。這正是基于對新中國保險業為人民服務的發展導向的深刻認識。保險的內在機理是把個人的不確定性風險,分散到集體中去承擔,本質上即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一以集體風險共擔模式保障人民個體利益的經濟機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新中國第一次全國保險工作會議,把保障勞動人民福利作為保險業的主要任務之一。新中國成立初期,保險業圍繞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等最迫切的風險保障需求,先后開辦了火災保險、意外保險、職工團體人身保險等業務,為保障人民利益、推動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貢獻了力量。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改革開放大潮涌動,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保險業順勢而為,在人民一步步“富起來”的進程中,適應人民群眾保障需求的升級變化拓展發展空間,保障范圍從最基本的生命、財產領域,向交通、養老、健康、環境等多領域延伸。汽車保險、農業保險、人壽保險、健康保險、責任保險等各類保險產品服務,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重要力量。
緊緊把握新時代保險業服務人民的根本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倳浀闹匾撌?,為保險業在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創新變革、轉型發展,指明了方向。
致力于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新時代保險業應當堅守風險保障本源,全面服務實體經濟,與其他行業一起,共同助力做大初次分配的“蛋糕”。同時,保險業作為我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可以在助力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助推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兜底救助體系建設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以市場化方式,提升保障水平,擴大保障范圍,降低和分散人民群眾因災因病因老和各類意外風險事故的支出,從支出端穩定中等收入群體、防止低收入群體致貧返貧。我國保險業近年來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圍繞政府“放管服”職能轉變,運用市場化的保險機制,來承接一些原來由政府承擔的公共服務職能。比如,在脫貧攻堅領域,我國保險業在政府支持下,發展農業保險、專屬扶貧保險等,在穩定農民收入、防止因災致貧返貧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醫療保障領域,通過大病保險、基本醫保經辦等業務,大幅提升了對人民群眾醫療衛生費用支出的補償,有效助力防范因病致貧返貧風險,提高國家基本醫療體系運行效率。當前,中等收入群體擴大還存在潛在制約因素,低收入群體面臨潛在返貧風險,保險業應當更好發揮自身市場化機制優勢,積極融入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為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筑起一張“安全保障網”。
圖為2021年7月22日,河南安陽遭遇水災,中國人民保險理賠人員在臨時搭建的理賠點開展理賠?!≈袊嗣癖kU集團供圖
回望新中國保險業的歷史,與黨領導的各項社會主義事業一樣,保險業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2020年,我國保險業保費收入4.5萬億元人民幣,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的地位進一步鞏固。近年來,我國保險業面臨一些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強營銷”與“弱服務”的銷售模式影響到保險業在百姓心中的形象。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少數機構的發展沒有真正堅持人民立場,沒有真正從人民群眾需求出發。做有溫度的人民保險,必須守護好人民群眾這個熱源。進入新發展階段,服務人民的內涵和范圍發生深刻變化,但不變的是“人民保險、服務人民”的初心使命。做有溫度的人民保險,就是要堅持人民立場,把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發展目標,以人民的保險需求為牽引優化產品供給,助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服務保障好億萬人民的逐夢新征程。
二、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為本,深化保險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展望目標,保險業也要從發展中國家水平邁向發達國家水平。而目前我國的保險深度為4.5%、保險密度為455美元,與發達國家的平均深度9.9%、密度4695美元還有很大差距。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人均收入與生活品質將大幅提升,在生產生活保障方面將有更高期盼、更高需求。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現實差距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都要求保險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強化金融服務功能,找準金融服務重點,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為本。這為保險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才能不斷提升人民保險的溫度,做到人民的需求在哪里,保險產品服務就延伸到哪里,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保險服務,提升我國保險行業發展水平。
找準難點,滿足人民群眾“真需求”。推動保險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立足新發展階段人民群眾保險需求的變化,強化保險服務功能,找準保險服務重點難點。當下,鄉村振興、智慧交通、健康養老、綠色環保、科技創新、社會治理等領域,對保險的新需求十分迫切。比如,鄉村振興中廣大農民對于農產品成本、價格方面的保障需求日益提高,而我國農業保險還主要以“保成本”為主,傳統的三大主糧作物保險平均保額不到總成本的一半,保險賠償遠遠低于成本,彌補不了市場價格波動損失,難以滿足廣大農民和新型農業生產主體的需求。同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縣域經濟發展、鄉村治理等方面,都需要保險業發揮應有作用。在智慧交通領域,隨著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交通安全保障的需求發生新變化。這就要求傳統以車為本的車輛保險向以人為本的出行交通保險轉型升級。在健康養老方面,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超過2.6億,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超過1.8億,失能、半失能老人超過4000萬,數量巨大的老齡人口最關心的是“養老錢”從哪來、“生了病”如何看、“沒人照料”怎么辦。對這些緊迫的現實需求,保險保障仍相對滯后,商業健康險賠付僅占全國醫療總支出的4%,群眾醫療自付比例為27.7%;第三支柱養老險和長期護理險還在起步階段,養老年金保險收入僅占人身險的2.1%,養老保障成為保險業在滿足群眾需求方面的最大短板之一。在服務綠色環保方面,人民群眾對綠水青山的追求和期盼不斷提升,廣大企業對低碳轉型的風險保障需求不斷升級,都需要保險業來保障和助力。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央高度重視核心前沿技術研發,需要保險業從風險保障與融資兩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廣大創業創新群體以及各類新興產業和科技企業,在技術研發、推廣、應用等環節亟須風險保障。在服務社會治理方面,如何發揮社會力量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如小區電梯維護、食品安全保障、校園安全保障、醫患糾紛化解等,這些都對引入保險機制助力優化完善公共服務提出新需求。
圖為人保財險四川分公司農險工作人員運用無人機查勘,快速精準定損理賠,助力農民抵抗風險、減少損失?!≈袊嗣癖kU集團供圖
優化結構,推進保險各領域供給改善。面對人民群眾的新需求新期待,保險業各業務各領域需要加快轉型發展、優化結構,為服務人民美好生活、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高質量保險供給。比如,在財產保險領域,推動農業保險從保一產向保三產、從保一農向保三農轉變;積極發展巨災保險,加強與應急管理、氣象等部門合作,更好發揮保險在防災減災救災方面的作用;加快推動傳統車險升級為智慧車險;與各級政府合作發展“城市保”、“鄉村?!薄ⅰ俺擎偙!?、“綜治保”等治理保險,在服務群眾需求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在人壽保險領域,徹底摒棄“強營銷”模式,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模式,培育高水平銷售隊伍,使銷售人員成為了解群眾、服務群眾、溫暖群眾的專家和伙伴,為人民群眾提供差異化、多層次的長期保障型產品。在健康保險領域,全面參與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加強“健康保險+健康管理”深度融合,構建專業化健康險商業模式,建立貫通產業鏈的大健康運營服務平臺,踐行保險為大眾健康服務的新使命。在養老保險領域,積極參與第二支柱建設,加快推動專屬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產品試點,按照“支付有保險、看病有醫院、養老有社區”思路推進多層次養老設施建設,為老年人提供高品質的頤養生活。在境外保險領域,圍繞服務各類外貿經營、“走出去”企業和員工的風險保障需求,完善海外保險體系,布局建設境外服務網絡,增強全球風險管理能力。在再保險領域,充分發揮全球風險分散和保險創新引領功能,完善市場化、國際化的風險管理和分散機制,深度推動保險供給結構升級。
三、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保險的溫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從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反復出現的問題出發,拿出更多改革創新舉措,把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生態環境、社會治安等問題一個一個解決好,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有溫度的人民保險要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保險的溫暖,關鍵是為人民群眾提供更貼心、更便利、更誠信的保險服務。
構建新邏輯,服務人民更貼心。過去,商業保險除了保單銷售和發生保險事故后開展理賠,與人民群眾缺少接觸、對人民群眾缺乏服務。在老百姓心中,保險的存在感低、價值感弱。釋放保險的溫暖,必須打破距離感,積極構建“承保+減損+賦能+理賠”的保險新邏輯。在“承保”和“理賠”環節之外增加“減損”和“賦能”環節,增加的是對人民群眾的關心與服務。比如,在健康險中,為群眾提供健康咨詢、健康管理等服務,幫助大眾降低健康風險,這就是新保險“減損”的典型體現;再比如,在醫療、養老和護理險中,提供醫療醫藥費用支付服務,提供養老、護理機構服務和社區服務等,提高人民群眾抵御相關風險的能力,這就體現了新保險“賦能”的價值。
運用新科技,服務人民更便利。數字化、網絡化時代,人民群眾需要更加方便快捷、觸手可及的保險服務與數字生態服務。因此,新保險要堅持把科技作為基本生產力和核心競爭力。堅持科技與服務融合,構建以客戶為中心、以數據為基礎的服務運營體系,推進業務流程線上化、業務信息數據化、服務管理智能化,聚焦與群眾和企業交流、交易、交互等系統的適配性、友好性和便利性,運用科技手段全程全面賦能一線展業、理賠和服務隊伍,著力提升服務人民群眾的效能效率;堅持推動科技與產業融合,強化技術思維、產業思維、生態圈思維,運用好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主動參與、深度嵌入各類數字化商業、生活場景,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
樹立新作風,服務人民更誠信。新時代保險業要煥新企業文化,不斷提升服務的誠信品質、專業本領、創新能力和價值追求,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溫暖。倡導誠信,堅持把誠信放在行業價值觀的首位,堅決反對假保單、假賠案、假業績,把誠信滲透到經營管理和銷售服務的方方面面。倡導專業,堅持尊重規律、遵循邏輯,用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厚植風險管理專業優勢,全面提升服務質量和群眾體驗。倡導創新,勇于求新求變,不斷探尋在商業模式、技術、管理、產品與服務等領域的全新突破。倡導卓越,堅持以卓越凝聚廣泛共識,以卓越校準前進方向,努力實現比同業和人民需要“快一步”,建設全球卓越保險企業,打造服務人民的新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