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革命的搖籃

來源:《求是》2021/19 作者: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2021-10-01 09:00:00

中國革命的搖籃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這里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在血與火的斗爭中孕育的井岡山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世代相傳的紅色基因。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指出:“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井岡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彼麖娬{,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自1959年建成開館至今,一直承擔著弘揚井岡山精神、傳承革命傳統教育的光榮職責和神圣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紅色資源的重要價值,為我們全面推進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堅定執著追理想”——鑄就了永不磨滅的精神豐碑

  90多年前,以毛澤東同志、朱德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井岡山道路,在全黨率先開始了工作重心由城市向農村的戰略轉移。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序廳矗立著一座名為《八角樓的燈光》的青銅雕塑,它取材于毛澤東同志在茅坪八角樓時使用過的一盞油燈。在八角樓昏暗的燈光下,他孜孜以求、不斷探索中國革命前進的方向。不熄的燈光,象征著中國共產黨人點燃的徹底燒毀舊中國的星星之火。

  “要奮斗就會有犧牲”,尤其是在敵強我弱、血雨腥風的戰爭年代,為了理想,不怕犧牲,排除一切困難,戰勝一切敵人的革命精神顯得彌足珍貴。

  博物館里,有一條紅帶子不斷吸引著參觀者駐足觀看。這條紅帶子,長70厘米,寬4厘米,兩端印有“遂川第五鄉工農兵蘇維埃政府”字樣。這是遂川縣赤衛隊隊長王棣權用過的一條識別帶。1928年,王棣權在一次戰斗中壯烈犧牲,他的妻子懷著巨大悲痛把丈夫生前系過的這根紅帶子藏在了房屋的墻洞里,默默守護了幾十年。識別帶,又稱犧牲帶,是戰爭年代革命者的一種標記。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由于條件艱苦,部隊中沒有統一的軍服。有的官兵穿著舊式軍服,有的穿著學生服,更多的是一身普通老百姓的衣服。為了區分敵我,戰士們便在脖子上系上紅帶子,只要系上它,就準備隨時為革命獻身。當年上戰場之前,紅軍戰士們都會系上識別帶,他們互相交代的話通常只有兩句:“如果我在戰斗中犧牲了,請記得告訴我家里的老母親,她的孩子是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犧牲的?!薄暗葘砀锩鼊倮耍堄浀脼槲以诟锩沂棵麅陨弦驳巧弦粋€名字吧。”

  “生是共產黨的人,死是共產黨的鬼?!睘榱诵闹心欠莩绺叩男叛?,廣大軍民在斗爭中付出了巨大犧牲。普通卻不平凡的識別帶,凝聚著先輩們英勇奮戰、不怕犧牲、甘愿為黨和人民流盡最后一滴血的革命斗志和不屈精神。博物館展示的這一件件浸染著烈士鮮血的紅色文物,無聲地講述著井岡山的“星星之火”為何可以燎原。老一輩革命家正是懷著堅定的革命信念,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引兵井岡山,創建了鞏固的農村革命根據地,把中國革命由失敗推向勝利。

  “實事求是闖新路”——夯實了黨和人民軍隊的發展之基

  實事求是、敢闖新路是井岡山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鮮明特質。井岡山斗爭時期,在敵強我弱的戰爭形勢下,根據地曾遭遇“三月失敗”和“八月失敗”,兩次失敗致使紅軍和根據地損失慘重。黨和紅軍內有一些同志被暫時的挫折所困擾,對革命前途悲觀失望,思想上猶豫彷徨,提出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以實物的方式陳列著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斗爭時期撰寫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和稍后撰寫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光輝著作。在這些著作中,毛澤東同志從武裝斗爭、土地革命、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政權建設和黨的建設等方面,深入探討了“工農武裝割據”這個關系到中國革命能否贏得勝利的大問題。這是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沒有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也是沒有先例的。他論證了紅色政權能夠長期存在并發展的主客觀條件,并以革命家的豪情和信心描繪了中國紅色政權的勝利前景:“邊界紅旗子始終不倒,不但表示了共產黨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統治階級的破產,在全國政治上有重大的意義。所以我們始終認為羅霄山脈中段政權的創造和擴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確的”。這些重要論述,實際上提出了把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在農村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待條件成熟時再奪取全國政權的中國革命新道路。

  為了再現這一革命歷史,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按一定比例復原了寧岡茅坪的謝氏慎公祠,采用按真人1:1比例大小的幻影成像技術,并按原址1:1比例復制了八角樓的場景。參觀者可以坐在條凳上看到當年毛委員的形象。毛委員的講話內容,就是當年他對“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疑問的有力回答,就是他對中國革命道路的不懈探索。他的鏗鏘話語,讓前來參觀學習的人們仿佛回到了當年的井岡山,來到了當年的會場,來到了毛委員身邊,觸摸著真實的歷史。

  “艱苦奮斗攻難關”——造就了共產黨人的立身之本

  井岡山斗爭時期,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和創業精神感動了無數后人。博物館有一組這樣的文物:“紅軍的伙食尾子”,“熬鹽的鍋、缸和硝鹽”,“張子清用的手杖”。

  這組文物真實反映了井岡山軍民的艱苦奮斗精神。當年,國民黨反動軍隊在對邊界進行殘酷軍事“會剿”的同時,還實行慘無人道的經濟封鎖。井岡山軍民沒有糧、沒有油、沒有鹽,一天只能吃兩頓南瓜湯充饑。從軍長到伙夫,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錢的油鹽柴菜錢,還要節余一些作零用錢,稱為“伙食尾子”。與“紅軍的伙食尾子”文物展柜相對應的是,這里還展示了一首紅色歌謠:“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來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北風和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鄉”。這首歌謠生動展現了紅軍在井岡山雖然條件艱苦,但官兵一致、上下同心,毛澤東、朱德等領導同志率先垂范、廉潔自律,與大家“有鹽同咸、無鹽同淡”。

  博物館還陳列著一只棕色陶罐,里面裝的鹽表面已經結成灰黑色晶體。1928年,紅軍在打土豪中繳獲了一罐鹽,分發給當地老鄉。后來紅軍主力轉戰贛南、閩西,敵人乘機竄進井岡山腹地,殘殺根據地軍民,搶奪物資。為防止這罐寶貴的鹽落入敵手,村民李尚發將鹽密封好藏在了屋后的樹洞里。這罐鹽,他還想留給紅軍戰士。誰也想不到,這一藏,就是31年。直到1959年井岡山建立革命博物館時,李尚發才從后山將鹽罐取出來,獻給了博物館。對于他來說,這個罐子里裝的不僅是鹽,更是一種信念和希望:只有共產黨才是老百姓的救星,革命一定會勝利。

  雖然井岡山革命歷史已經成為過去,但它所蘊含的艱苦奮斗精神仍然是新時代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法寶,是黨員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奮斗精神的人民”,“中國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奮斗”?,F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更需要全黨全國人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革故鼎新、自強不息、不懈奮斗。

  “依靠群眾求勝利”——開創了中國革命的勝利之源

  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同廣大人民群眾緊緊地站在一起,完全為了人民群眾謀利益,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同甘共苦,是井岡山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黨和紅軍克敵制勝的力量源泉。

  我們黨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力量那么弱小、條件那么艱苦,在開展軍事斗爭、建立和鞏固革命根據地的同時,仍然不忘關心群眾,努力幫助根據地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問題。毛澤東同志率領部隊到達井岡山后,提出的最響亮的口號就是“打土豪、分田地”,為的就是把廣大貧苦群眾從地主豪紳的重重盤剝下解放出來。當時湘贛邊界的土地占有情況是極不合理的:占人口5%以下的地主卻占有60%以上的土地,其中江西遂川縣的土地最集中,地主占有的土地達到了80%,永新、茶陵、酃縣也達到了70%。廣大無地和少地的農民為了生存,不得不向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豪紳租地耕種,承受著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

  為了喚醒廣大民眾的斗爭意識,黨和紅軍書寫了大量的宣傳標語:“農友們,工友們,快快聯合起來,打土豪分田地?!薄皬氐讓嵭蟹峙渫恋?!”……一個個簡潔通俗的口號,清晰明了地向老百姓傳遞了共產黨的宗旨是什么、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什么性質。

  博物館里展出的雕塑家呂品昌的雕塑作品——“插牌分田”,雕塑后面布置當年分田丈量土地時的老照片作為背景,充分展示了分到田地后的農民欣喜地站在田邊的生動形象。1928年8月,井岡山地區群眾“分田分地真忙”,每人平均分得了3畝土地、600斤稻谷。真正成為土地的所有者并從根本上翻了身的井岡山人民,發自內心地喊出了“中國共產黨萬歲”。

  “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眰鞒屑t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是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必須承擔的重大責任。博物館堅持“讓文物發聲,讓歷史說話”,找準新形勢下紅色場館發展的新途徑,打造“紅色IP”、“藝術黨課”、“黨性教育課程”等黨史宣傳產品,吸引更多參觀者接受井岡山精神的洗禮。自1959年開館以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先后接待海內外觀眾5000多萬人次。即使在疫情影響下,今年1月至8月,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仍然接待觀眾112萬人次,提供黨史講解3304場。當前,黨史學習教育正在深入進行,我們要發揚革命先輩們的奮斗精神,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井岡山精神弘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血脈永續、根基永固、優勢永存。

標簽 -
網站編輯 - 張芯蕊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