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資源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來源:《求是》2021/19 2021-10-01 09:00:00

紅色資源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本期《求是》雜志發表重要文章《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紅色資源的保護、管理和運用,反復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為新時代用好紅色資源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的系列重要論述,我刊約請部分革命紀念館、博物館撰寫了學習體會文章,與讀者交流,供讀者參考。

中國共產黨的“產床”和精神家園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

  中共一大會址是中國共產黨夢想起航的地方,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共一大會址高度重視、親切關懷。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好守護好中共一大會址的重要指示精神,促進紀念館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紅色文化高水平傳播,經黨中央批準,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領導下,經過600多個晝夜奮戰,2021年6月3日,嶄新的中共一大紀念館正式落成,喜迎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新建成的中共一大紀念館是一座全面反映黨的創建歷史的綜合性紀念場館,是一座講述建黨故事、彰顯建黨初心、詮釋偉大建黨精神的紅色殿堂,對于發掘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根脈和精神基因,追尋革命火種、賡續紅色血脈、傳承信仰之光,培植好、守護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守護好中國共產黨的根脈

  2017年10月31日,黨的十九大閉幕僅一周,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來到上海瞻仰中共一大會址,回顧建黨歷史,重溫入黨誓詞,向全黨發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的號召。在僅有18平方米的中共一大會議室原址,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中共一大召開過程的介紹,詢問中共一大會址保護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情況,叮囑一定要把會址保護好、利用好??倳浿赋觯骸懊珴蓶|同志稱這里是中國共產黨的‘產床’,這個比喻很形象,我看這里也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痹趨⒂^過程中,總書記飽含深情地說:“建黨時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貴、每個情景都耐人尋味,我們要經?;貞洝⑸钊胨妓?,從中解讀我們黨的初心?!?/p>

  在紀念館宣誓廳,面對黨旗,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舉起右拳,莊嚴宣誓,鏗鏘有力的宣誓聲響徹大廳,宣示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堅定政治信念??倳洀娬{:“我們黨的全部歷史都是從中共一大開啟的,我們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黨從這里誕生,從這里出征,從這里走向全國執政,這里是我們黨的根脈。

  深刻銘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守護好中國共產黨的根脈,建設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是中共一大紀念館的神圣職責。我們將用好用活紅色資源,深入推進中共創建史研究和文物研究,認真開展偉大建黨精神研究,精心打造精品展陳,生動講述建黨故事,深刻闡釋偉大建黨精神,讓初心薪火相傳,把使命勇擔在肩。

  彰顯偉大建黨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被赝倌暾鞒?,中共一大會址既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也是偉大建黨精神的發源地。如今在黨夢想起航的地方,新落成的中共一大紀念館與中共一大會址隔街相望、交相輝映,充分彰顯著偉大建黨精神。

  升級后的中共一大紀念館形成“一館三址”的特色格局,以新落成的展館為主體核心,統籌管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宿舍舊址(博文女校)、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舊址(周公館)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共一大紀念館征集和收藏的文物史料及歷史照片達12萬余件套,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和成長的重要見證,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和品格的生動載體,是一座資源十分豐富的紅色寶庫。

  中共一大紀念館全新基本陳列《偉大的開端——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陳列》,以初心使命貫穿全篇,通過序廳“歷史選擇、偉大起點”、第一部分“前仆后繼、救亡圖存”、第二部分“民眾覺醒、主義抉擇”、第三部分“早期組織、星火初燃”、第四部分“開天辟地、日出東方”、第五部分“砥礪前行、光輝歷程”和尾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7大板塊,深入細致、全景式地講述建黨歷史,讓參觀者仿佛親眼目睹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現場,深刻感受建黨的光輝歷程,深入感悟偉大建黨精神的精髓要義。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生動詮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一百年前,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黨自孕育之時起,就高揚馬克思主義真理旗幟,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不懈奮斗。作為紀念館的鎮館之寶,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第一版和館藏的72個不同版本的《共產黨宣言》,共同講述著品嘗“真理的味道”的故事、又新印刷所搶印出版宣言的故事以及張人亞父子用生命守護宣言的故事。中共一大紀念館展陳中陳列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馬克思研究號),及其背后展示的100件五四時期傳播社會主義的報刊雜志,形成一組大型立體的視覺置景“主義的抉擇”,讓參觀者深切感受偉大真理迸發出的巨大而無窮的力量。這些文物和場景,令前來參觀的干部群眾久久駐足,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生動詮釋。在信仰的支撐和革命理想的激勵下,中國共產黨人得以在最困難的時候堅持下去,在戰勝一個個艱難險阻中不斷取得奇跡般的勝利。

  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集中展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紀念館展陳最核心、最濃墨重彩的展項“開天辟地大事變”,用沉浸式的影像空間,1:1比例復原中共一大會址場景,運用裸眼3D及幻影成像、全息投影等技術手段,逼真再現中共一大召開的全過程,形象生動演繹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偉大時刻。毛澤東同志端坐中間握筆記錄,代表們字斟句酌、據理力爭,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和決議,旗幟鮮明地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規定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把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確立為自己的歷史使命。在中共一大紀念館的展墻上,展示了由俄文版轉譯過來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這個決議一共6個部分,有3個部分的內容是關于黨如何開展對工人階級的組織、教育和發動工作。這些展陳,集中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自建黨伊始,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

  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真實寫照。展柜中陳列的一大后陳獨秀簽署發布的第一份《中國共產黨中央局通告》,與隨后呈現的人民出版社最早出版的11種理論書籍、《先驅》、《勞動周刊》、《婦女評論》、《京漢工人流血記》等一系列珍貴文物一道,串聯起一條黨成立后在白色恐怖的歲月里領導開展工作的鮮明主線,向干部群眾展示了建黨初期共產黨人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革命意志和不屈精神。展廳中李大釗同志使用過的打字機,五卅時期刻印傳單的鋼板,上海郵政工人參加武裝起義時使用的哨子,王根英烈士在獄中為兒子親手縫制的布包等,一件件珍貴的文物,向干部群眾訴說著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的英雄事跡,深刻展示了我們黨意志堅強、不可戰勝的強大力量。

  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深沉表達。忠誠于黨,永不叛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渝的政治本色。中國共產黨從最初的50多名黨員到如今9500多萬名黨員,緊緊依靠人民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帶領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展廳第五部分循環播放著開國大典全彩珍貴影像,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英勇頑強的奮斗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盛況,令無數觀眾熱血沸騰?!叭娼ǔ尚】瞪鐣钡恼鬼椡ㄟ^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各方面新舊對比,以詳實的數據和直觀的影像,詮釋脫貧攻堅精神,展現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向歷史兌現莊嚴承諾,彰顯著黨與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團結奮斗的血肉聯系。

  建設不朽的精神家園,讓歷史教科書“活”起來

  百年起點從一大開啟,百年初心自一大孕育。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反復強調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并多次到訪革命紀念地,瞻仰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強調要銘記光輝歷史,發揚紅色傳統,賡續紅色血脈。全新開放的中共一大紀念館迎來嶄新的歷史發展機遇,成為時下上海最受關注的紅色地標,不斷掀起參觀熱潮。開館至今的短短3個多月,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時,已累計吸引觀眾超過85萬人次。

  用好紅色資源,用活展陳功能。面對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熱切盼望,中共一大紀念館全力做好運營保障,提升觀眾參觀體驗,精致設計專題展陳,精彩開展講解講述,精巧打造紅色文創,充實豐富館藏文物。先后開設“數字紀念館”欄目,優化參觀動線方案,設計“新青年”系列、“樹德里”系列等“帶得走的紅色文創”,推出《第一次亮相》、《印跡》、《作始也簡·將畢也鉅》等一系列專題特展,開展英、法、俄、西、阿、德、日7種外語的譯介工作,多次舉辦“有實其積”藝術品、文物捐贈入藏儀式。

  每一次歷史回眸,都是一次精神洗禮。走在中共一大紀念館的展廳里,不時能聽到鏗鏘有力的入黨誓言,總是能夠目睹觀眾仔細端詳文物的專注表情。這里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個情景,都講述著開天辟地、可歌可泣的建黨歷史,讓每一位參觀者體悟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

中國革命的搖籃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這里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在血與火的斗爭中孕育的井岡山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世代相傳的紅色基因。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指出:“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井岡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彼麖娬{,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自1959年建成開館至今,一直承擔著弘揚井岡山精神、傳承革命傳統教育的光榮職責和神圣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倳浀闹匾撌觯羁剃U明了紅色資源的重要價值,為我們全面推進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堅定執著追理想”——鑄就了永不磨滅的精神豐碑

  90多年前,以毛澤東同志、朱德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井岡山道路,在全黨率先開始了工作重心由城市向農村的戰略轉移。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序廳矗立著一座名為《八角樓的燈光》的青銅雕塑,它取材于毛澤東同志在茅坪八角樓時使用過的一盞油燈。在八角樓昏暗的燈光下,他孜孜以求、不斷探索中國革命前進的方向。不熄的燈光,象征著中國共產黨人點燃的徹底燒毀舊中國的星星之火。

  “要奮斗就會有犧牲”,尤其是在敵強我弱、血雨腥風的戰爭年代,為了理想,不怕犧牲,排除一切困難,戰勝一切敵人的革命精神顯得彌足珍貴。

  博物館里,有一條紅帶子不斷吸引著參觀者駐足觀看。這條紅帶子,長70厘米,寬4厘米,兩端印有“遂川第五鄉工農兵蘇維埃政府”字樣。這是遂川縣赤衛隊隊長王棣權用過的一條識別帶。1928年,王棣權在一次戰斗中壯烈犧牲,他的妻子懷著巨大悲痛把丈夫生前系過的這根紅帶子藏在了房屋的墻洞里,默默守護了幾十年。識別帶,又稱犧牲帶,是戰爭年代革命者的一種標記。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由于條件艱苦,部隊中沒有統一的軍服。有的官兵穿著舊式軍服,有的穿著學生服,更多的是一身普通老百姓的衣服。為了區分敵我,戰士們便在脖子上系上紅帶子,只要系上它,就準備隨時為革命獻身。當年上戰場之前,紅軍戰士們都會系上識別帶,他們互相交代的話通常只有兩句:“如果我在戰斗中犧牲了,請記得告訴我家里的老母親,她的孩子是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犧牲的?!薄暗葘砀锩鼊倮?,請記得為我在革命烈士名冊上也登上一個名字吧。”

  “生是共產黨的人,死是共產黨的鬼?!睘榱诵闹心欠莩绺叩男叛?,廣大軍民在斗爭中付出了巨大犧牲。普通卻不平凡的識別帶,凝聚著先輩們英勇奮戰、不怕犧牲、甘愿為黨和人民流盡最后一滴血的革命斗志和不屈精神。博物館展示的這一件件浸染著烈士鮮血的紅色文物,無聲地講述著井岡山的“星星之火”為何可以燎原。老一輩革命家正是懷著堅定的革命信念,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引兵井岡山,創建了鞏固的農村革命根據地,把中國革命由失敗推向勝利。

  “實事求是闖新路”——夯實了黨和人民軍隊的發展之基

  實事求是、敢闖新路是井岡山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鮮明特質。井岡山斗爭時期,在敵強我弱的戰爭形勢下,根據地曾遭遇“三月失敗”和“八月失敗”,兩次失敗致使紅軍和根據地損失慘重。黨和紅軍內有一些同志被暫時的挫折所困擾,對革命前途悲觀失望,思想上猶豫彷徨,提出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以實物的方式陳列著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斗爭時期撰寫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和稍后撰寫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光輝著作。在這些著作中,毛澤東同志從武裝斗爭、土地革命、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政權建設和黨的建設等方面,深入探討了“工農武裝割據”這個關系到中國革命能否贏得勝利的大問題。這是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沒有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也是沒有先例的。他論證了紅色政權能夠長期存在并發展的主客觀條件,并以革命家的豪情和信心描繪了中國紅色政權的勝利前景:“邊界紅旗子始終不倒,不但表示了共產黨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統治階級的破產,在全國政治上有重大的意義。所以我們始終認為羅霄山脈中段政權的創造和擴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確的”。這些重要論述,實際上提出了把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在農村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待條件成熟時再奪取全國政權的中國革命新道路。

  為了再現這一革命歷史,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按一定比例復原了寧岡茅坪的謝氏慎公祠,采用按真人1:1比例大小的幻影成像技術,并按原址1:1比例復制了八角樓的場景。參觀者可以坐在條凳上看到當年毛委員的形象。毛委員的講話內容,就是當年他對“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疑問的有力回答,就是他對中國革命道路的不懈探索。他的鏗鏘話語,讓前來參觀學習的人們仿佛回到了當年的井岡山,來到了當年的會場,來到了毛委員身邊,觸摸著真實的歷史。

  “艱苦奮斗攻難關”——造就了共產黨人的立身之本

  井岡山斗爭時期,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和創業精神感動了無數后人。博物館有一組這樣的文物:“紅軍的伙食尾子”,“熬鹽的鍋、缸和硝鹽”,“張子清用的手杖”。

  這組文物真實反映了井岡山軍民的艱苦奮斗精神。當年,國民黨反動軍隊在對邊界進行殘酷軍事“會剿”的同時,還實行慘無人道的經濟封鎖。井岡山軍民沒有糧、沒有油、沒有鹽,一天只能吃兩頓南瓜湯充饑。從軍長到伙夫,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錢的油鹽柴菜錢,還要節余一些作零用錢,稱為“伙食尾子”。與“紅軍的伙食尾子”文物展柜相對應的是,這里還展示了一首紅色歌謠:“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來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北風和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鄉”。這首歌謠生動展現了紅軍在井岡山雖然條件艱苦,但官兵一致、上下同心,毛澤東、朱德等領導同志率先垂范、廉潔自律,與大家“有鹽同咸、無鹽同淡”。

  博物館還陳列著一只棕色陶罐,里面裝的鹽表面已經結成灰黑色晶體。1928年,紅軍在打土豪中繳獲了一罐鹽,分發給當地老鄉。后來紅軍主力轉戰贛南、閩西,敵人乘機竄進井岡山腹地,殘殺根據地軍民,搶奪物資。為防止這罐寶貴的鹽落入敵手,村民李尚發將鹽密封好藏在了屋后的樹洞里。這罐鹽,他還想留給紅軍戰士。誰也想不到,這一藏,就是31年。直到1959年井岡山建立革命博物館時,李尚發才從后山將鹽罐取出來,獻給了博物館。對于他來說,這個罐子里裝的不僅是鹽,更是一種信念和希望:只有共產黨才是老百姓的救星,革命一定會勝利。

  雖然井岡山革命歷史已經成為過去,但它所蘊含的艱苦奮斗精神仍然是新時代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法寶,是黨員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奮斗精神的人民”,“中國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奮斗”。現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更需要全黨全國人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革故鼎新、自強不息、不懈奮斗。

  “依靠群眾求勝利”——開創了中國革命的勝利之源

  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同廣大人民群眾緊緊地站在一起,完全為了人民群眾謀利益,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同甘共苦,是井岡山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黨和紅軍克敵制勝的力量源泉。

  我們黨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力量那么弱小、條件那么艱苦,在開展軍事斗爭、建立和鞏固革命根據地的同時,仍然不忘關心群眾,努力幫助根據地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問題。毛澤東同志率領部隊到達井岡山后,提出的最響亮的口號就是“打土豪、分田地”,為的就是把廣大貧苦群眾從地主豪紳的重重盤剝下解放出來。當時湘贛邊界的土地占有情況是極不合理的:占人口5%以下的地主卻占有60%以上的土地,其中江西遂川縣的土地最集中,地主占有的土地達到了80%,永新、茶陵、酃縣也達到了70%。廣大無地和少地的農民為了生存,不得不向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豪紳租地耕種,承受著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

  為了喚醒廣大民眾的斗爭意識,黨和紅軍書寫了大量的宣傳標語:“農友們,工友們,快快聯合起來,打土豪分田地?!薄皬氐讓嵭蟹峙渫恋兀 薄粋€個簡潔通俗的口號,清晰明了地向老百姓傳遞了共產黨的宗旨是什么、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什么性質。

  博物館里展出的雕塑家呂品昌的雕塑作品——“插牌分田”,雕塑后面布置當年分田丈量土地時的老照片作為背景,充分展示了分到田地后的農民欣喜地站在田邊的生動形象。1928年8月,井岡山地區群眾“分田分地真忙”,每人平均分得了3畝土地、600斤稻谷。真正成為土地的所有者并從根本上翻了身的井岡山人民,發自內心地喊出了“中國共產黨萬歲”。

  “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眰鞒屑t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是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必須承擔的重大責任。博物館堅持“讓文物發聲,讓歷史說話”,找準新形勢下紅色場館發展的新途徑,打造“紅色IP”、“藝術黨課”、“黨性教育課程”等黨史宣傳產品,吸引更多參觀者接受井岡山精神的洗禮。自1959年開館以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先后接待海內外觀眾5000多萬人次。即使在疫情影響下,今年1月至8月,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仍然接待觀眾112萬人次,提供黨史講解3304場。當前,黨史學習教育正在深入進行,我們要發揚革命先輩們的奮斗精神,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井岡山精神弘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血脈永續、根基永固、優勢永存。

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

遵義會議紀念館

  紅墻青瓦,翹角飛檐;木門石柱,抱廈一圈。貴州省遵義市老城區子尹路96號,一幢二層小樓沿街而立。毛澤東同志題寫的“遵義會議會址”黑底陰刻貼金木匾,熠熠生輝,莊嚴肅穆。

  歷史長河波濤洶涌,關鍵處往往只有幾步。28年新民主主義革命,位于時間軸中點的遵義會議是偉大的轉折。1935年1月,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人在這里召開了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在最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遵義會議召開80周年之際,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到貴州考察調研,在參觀遵義會議會址和遵義會議陳列館時指出,我們要運用好遵義會議歷史經驗,讓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黨史學習教育即將在全黨開展之際,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到貴州考察調研,進一步強調要從長征精神和遵義會議精神中深刻感悟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咬定目標、勇往直前,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遵義會議紀念館是為紀念遵義會議而建立、以遵義會議會址建筑為依托的紀念性博物館,是集中展示遵義會議召開和弘揚遵義會議精神的重要場館。1951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30周年,中共遵義地委、遵義地區專員公署成立了遵義會議紀念委員會籌委會,決定籌建遵義會議紀念館。1954年1月,北京中國革命博物館籌備機構致函中共遵義市委稱:“在某個文件上查出,1935年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是在遵義舊城一個軍閥柏輝章(當時為師長)的公館內召開的?!?955年10月,會址經初步維修籌展,開始對內部開放。1957年7月1日,正式定名為遵義會議會址對外開放。1958年11月3日,鄧小平同志來到遵義會議會址,深情回憶了會議的許多細節,叮囑有關部門好好保管館中的文物和資料,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歷史財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遵義會議紀念館迎來歷史性發展契機。在中央、省、市領導及上級有關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遵義會議陳列館進行了改擴建,陳列館面積由6400平方米擴大到19054平方米,展陳面積由2000多平方米擴大到8000多平方米,展線長度由500多米擴大到1200多米,展陳內容重點突出遵義會議的鮮明主題及紅軍長征轉戰貴州的光輝史跡。同時,陳列館充分利用室內空間布局以及平面展示、模型展示、實物展示、多媒體展示、燈光設計輔助等展示手段,努力實現文物在展陳中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有機統一。

  歷史雖已遠去,但走進這里,一件件文獻實物、一張張歷史圖片、一個個逼真布景……時光閘門仿佛徐徐打開,86年前的場景歷歷在目。人們在穿越時空的紅色之旅中,可以感悟偉大轉折的歷史回響。

  ——這里,見證了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的確立。登上遵義會議會址二樓,一間僅有27平方米的小客廳里,保留著一張褐色長方桌,桌子四周圍著20張木架藤條折疊靠背椅。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中共中央在此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因為戰事等原因,11名政治局委員中參會者6人,超過半數;5名政治局候補委員中有4人出席,是絕大多數。出席會議的政治局委員有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朱德、陳云、博古,候補委員有王稼祥、劉少奇、鄧發、凱豐,還有紅軍總部和各軍團負責人劉伯承、李富春、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李卓然,以及中央秘書長鄧小平。李德及擔任翻譯工作的伍修權也列席了會議。

  經過激烈討論,遵義會議增選毛澤東同志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長征前成立的“三人團”。會后不久,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小組,負責全軍的軍事行動。這就在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鄧小平同志后來回憶說:“那個時候行軍,毛澤東同志、周恩來同志、張聞天同志和我是在一起的。每天住下來,要等各個部隊的電報,一直等到深夜,再根據這些電報確定紅軍的行動。在重要問題上,大多是毛澤東同志出主意,其他同志同意的。盡管名義上他沒有當總書記或軍委主席,實際上他對軍隊的指揮以及重大問題上的決策,都為別的領導人所承認。”黨心歸一、軍心歸一,中國革命的航船終于有了一位偉大的領航者!

  ——這里,見證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的開始確立。1935年2月16日,黨中央和中革軍委在紅軍二渡赤水前發布《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告全體指戰員書》,號召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策略在運動戰中去消滅敵人。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等同志指揮下,2月24日占領貴州桐梓,26日攻克險要婁山關,28日再占遵義城,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先后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隊兩個師又八個團,俘敵約3000人,取得長征以來最大一次勝利。如今,這份《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告全體指戰員書》靜靜地躺在遵義會議陳列館,把人們帶回到烽火連天的革命歲月。

  遵義會議以前,中國共產黨無論在革命理論上還是在斗爭實踐中,都尚未成熟。毛澤東同志提出的一些正確理論、路線和策略,遭到在中央占據統治地位的“左”、右傾錯誤的反對、排斥和打擊。這些錯誤,特別是統治中央長達4年的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給革命造成嚴重危害,使我們黨損失了90%的根據地、幾乎100%的白區。遵義會議之后,主張馬克思主義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毛澤東同志開始領導我們黨,使我們黨和紅軍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避免了更大的挫折。2015年6月1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觀遵義會議陳列館,看了“四渡赤水”多媒體演示片,稱贊“毛主席用兵如神!真是運動戰的典范”。四渡赤水,是中央紅軍長征中最驚心動魄、最精彩的軍事行動,是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典范。當時擔任紅軍總參謀長的劉伯承同志回憶道:“遵義會議以后,我軍一反以前的情況,好像忽然獲得了新的生命”,“全軍指戰員更深刻地認識到:毛主席的正確的路線,和高度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的軍事藝術,是使我軍立于不敗之地的唯一保證”。

  ——這里,見證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開始形成。遵義會議的會議室東墻上有個掛鐘,長50厘米、寬22厘米、厚11厘米,是一架自鳴木殼機械擺鐘,刻度為羅馬數字,鐘頂飾有變形植物圖案木雕,底部為倒梯形木座,鐘面有玻璃門,門的四周有木質雕花邊框。遵義會議期間,與會人員3天的激烈討論,始終伴隨著墻上掛鐘滴滴答答的聲音。如今,這個老式掛鐘早已停止了搖擺,仿佛將時針停駐在那一刻。

  遵義會議后,中國革命之所以轉危為安、煥然一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黨逐步形成了堅強的領導核心、成熟的領導集體。鄧小平同志指出:“在歷史上,遵義會議以前,我們的黨沒有形成過一個成熟的黨中央。從陳獨秀、瞿秋白、向忠發、李立三到王明,都沒有形成過有能力的中央”,“以前的領導都是很不穩定,也很不成熟的”。這是黨的事業屢遭挫折甚至面臨失敗危險的重要原因。從遵義會議開始,我們黨逐步形成成熟的、有權威的、有能力的領導集體,逐步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核心地位,從而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繼而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而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與遵義會議息息相關。黨的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原則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這次會議開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央的新的領導,是中國黨內最有歷史意義的轉變。”

  ——這里,見證了我們黨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新征程的開啟。遵義會議陳列館展示著張聞天同志起草的《中共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即《遵義會議決議》。這是張聞天同志在會后根據與會多數人特別是毛澤東同志發言的內容起草的,在中央離開遵義到達云南省扎西(今威信)縣境后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正式通過。館內展陳史料銘記了這樣一刻:決議精神傳達到各軍團、師、連隊時,天空正下著蒙蒙細雨,各級指揮員、戰士們都激動得難以自抑,淚水與雨水交融迸流。這份決議,肯定毛澤東等同志指揮紅軍多次取得反“圍剿”勝利所采取的戰略戰術的基本原則;認為黨“從錯誤中教育了自己,學習了如何更好的來領導革命戰爭到徹底的勝利”;號召“全黨同志像一個人一樣團結在中央的周圍,為黨中央的總路線奮斗到底,勝利必然是我們的”……這些深刻的認識,這些自我的糾錯,都是在中國共產黨同共產國際中斷聯系的情況下獨立自主取得的。

  1963年9月,毛澤東同志在一次會見外賓時指出,“真正懂得獨立自主是從遵義會議開始的”,“從那以后,我們就懂得要自己想問題”。獨立自主是我們黨從中國實際出發、依靠黨和人民力量進行革命的必然結論。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鏗鏘有力地指出:“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中,歷來堅持獨立自主開拓前進道路,這種獨立自主的探索和實踐精神,這種堅持走自己的路的堅定信心和決心,是我們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立足點,也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p>

  青史如鑒耀千秋。革命文物承載著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著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黨的十八大以來,遵義會議紀念館在努力講好遵義會議的故事,弘揚好偉大遵義會議精神上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2019年全館接待參觀者520萬余人次,2021年上半年全館參觀人次已逾300萬。我們將再接再厲,進一步做好革命文物保護、管理和運用工作,為全黨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做好服務。

中國革命從低潮走向高潮的圣地

延安革命紀念館

  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一處處革命舊址、一座座革命紀念館、一件件革命文物,記錄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屹立于寶塔山下、延河之濱的延安革命紀念館,始建于1950年,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建成開放的革命紀念館之一,是唯一一座集中展示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歷史的紀念館。71年來,這座紅色基因庫實現了館藏文物由建館之初的千余件到3.6萬件的飛躍。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歷史,每一段歷史中都有動人的故事,每個故事中都蘊含著延安精神。

  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革命事業從低潮走向高潮、實現歷史性轉折,培育形成了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和宗旨、傳統和作風的集中體現,是黨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華彩樂章。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要堅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用以滋養初心、淬煉靈魂,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黨性的差距、校準前進的方向。”

“黨的利益在第一位”

  延安革命紀念館陳列著一張用老白布復制做成的獎狀,這是1943年1月毛澤東同志給習仲勛同志的題詞:“黨的利益在第一位”。1936年2月,習仲勛同志赴關中守衛陜甘寧邊區南大門,長達六年時間,他組織領導軍民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軍事、政治和經濟斗爭,貫徹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贏得了黨的信賴和人民群眾擁戴。毛主席的題詞高度贊揚了習仲勛同志不謀私利、任勞任怨,始終把黨和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兢兢業業為黨工作的公仆情懷。在后來的革命生涯中,習仲勛同志時常動情地回憶說:“這個題詞,我長期帶在身邊,成了鼓勵我努力改造世界觀的一面鏡子?!?/p>

  人民的利益,就是黨的利益。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深刻指出:“我們黨除了國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謀私利才能謀根本、謀大利,才能從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出發,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檢視自己;才能不掩飾缺點、不回避問題、不文過飾非,有缺點克服缺點,有問題解決問題,有錯誤承認并糾正錯誤。”黨的歷史證明,人民是我們黨的生命之根、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始終將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繼承優良傳統、傳承紅色基因。

石刻承載的思想路線

  延安革命紀念館有四塊鎮館之寶,就是毛澤東同志在1943年給中央黨校的題詞“實事求是”的四塊石刻,每塊石刻長70厘米、寬63.5厘米、高14.5厘米。

  1941年5月19日,毛澤東同志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作《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時,對實事求是作了精辟闡述:“‘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蓖甑?,中央黨校副校長彭真請毛澤東同志為中央黨校制定一個校訓,毛澤東同志說:“實事求是,不尚空談?!?943年11月,中央黨校全校師生自己動手,修建了一座占地1300平方米的大禮堂。毛澤東同志高興地寫了“實事求是”四個大字。之后,這四個大字被刻在四塊方石上,鑲嵌在禮堂的正門上方。

  20世紀40年代前期,中國共產黨以延安為中心,在全黨范圍內開展了整風運動。這既是一次全黨范圍內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教育運動,也是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整風運動堅持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正確方向,使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在全黨范圍內深入人心。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和靈魂,是黨帶領人民銳意進取、奮斗拼搏,不斷取得新勝利的重要法寶。

延安窯洞有馬列主義

  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戰斗了十三個春秋。延安窯洞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人鑄就的輝煌偉業,成為革命的象征和勝利的希望。

  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先后撰寫了《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等一系列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光輝的重要著作,深刻揭示了中國革命和革命戰爭的基本規律、基本戰略和策略,闡明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軍事路線。據統計,《毛澤東選集》共收入文章159篇,延安時期完成的就有112篇。圖為延安革命紀念館陳列的毛澤東同志的部分著作。 延安革命紀念館供圖

  延安革命紀念館里有一面毛主席著作墻,陳列著大量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時期的光輝著作。在延安的土窯洞里,黨的領袖們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在延安窯洞昏暗的油燈下,毛澤東同志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工作,撰寫了大量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經典篇章。據統計,《毛澤東選集》共收入文章159篇,延安時期完成的有112篇;《毛澤東文集》共803篇,延安時期完成的有385篇;《毛澤東軍事文集》1628篇,其中938篇是在延安窯洞里完成的。歷史充分證明:延安窯洞有馬列主義。

“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

  “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這13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是1947年10月毛澤東同志給中共佳縣縣委的題詞,也是中國共產黨堅持群眾路線最直接、最凝練的概括。

  1947年3月,國民黨軍對陜北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面對十倍于己的敵人,黨中央、毛主席果斷作出“用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的重大決策,踏上了轉戰陜北的征程。10月17日,毛澤東同志一行來到佳縣縣城,深入群眾訪貧問苦,了解當地土地改革推行情況。他了解到,為了保障戰役的勝利,佳縣人民甘愿忍饑挨餓、吃糠咽菜,把糧食節約下來,把沒有成熟的谷子在鍋里烤干碾成米,把家里所有能吃的東西千方百計送往前線。當佳縣縣委書記張俊賢請毛主席題詞時,毛主席飽含深情地在一塊白布上揮筆寫下了“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

  “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雄辯而又科學地說明了什么是血脈相連,什么是魚水深情,什么是銅墻鐵壁。正因為我們黨始終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人民群眾才會擁護共產黨,才有了轉戰陜北一年多的時間里陜北人民運送軍糧333萬公斤,抬擔架、運送傷員的民工達19萬多人,邊區婦女做軍鞋929000雙的震撼數字。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中共綏德地委舊址時指出,老一輩革命家堅持“黨的利益在第一位”,堅持“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堅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有著重大教育意義。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是贏得了民心,是億萬人民群眾堅定選擇站在我們這一邊。我們要繼承發揚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南泥灣的老镢頭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基本陳列中,有一把八路軍359旅戰士使用過的老镢頭。它重不過五斤,高約八寸,雖然普通,卻凝結著一段特殊的歷史,反映了一個激情澎湃的年代……

  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加之自然災害和大量非生產人員的增加,致使陜甘寧邊區軍民一度陷于幾乎沒有衣穿、沒有飯吃的艱難地步。為此,毛澤東同志尖銳地指出:“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他號召大家“自己動手,生產自給”。中央領導同志身先示范,毛主席、朱總司令帶頭開荒種菜,周恩來、任弼時同志帶頭學習紡線,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在各抗日根據地開展起來。

  1941年,王震旅長率領359旅的指戰員們高唱著“一把镢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戰歌,浩浩蕩蕩開進南泥灣,開始了“背槍上戰場,荷鋤到田莊”的墾荒屯田。正是用這一把把老镢頭,359旅的戰士們開出了萬畝良田,撒下了希望的種子。短短三年,就使南泥灣呈現出“牛羊滿山豬滿圈,肥鴨滿塘雞滿院,糧食大豐收,瓜菜堆如山”的豐收景象,使昔日荒無人煙的“爛泥灣”變成了“陜北好江南”。南泥灣的老镢頭所詮釋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強大的精神支柱。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延安革命紀念館完成了建館以來的第十次陳列提升,以編年體加專題形式分七個部分進行展出,新增了實施黨的建設偉大工程部分,整體陳列面積達10677平方米,展出珍貴文物2021件,照片900余張,完整再現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壯闊畫卷,完整再現了毛澤東思想成熟發展和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光輝歷程,完整再現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形成的歷史進程。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延安革命紀念館立足館藏文物,堅持守正創新,深入研究和挖掘革命文物資料背后的精神和故事,遴選出百件珍貴革命文物,推出百集系列紅色故事“延安·延安”短視頻,策劃了《不忘來時路》等專題展覽,組織《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等多個原創展覽赴全國巡展。

新中國從這里走來

西柏坡紀念館

  西柏坡是毛澤東同志和黨中央進入北平、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享有“兩個務必”誕生地、“趕考”出發地、“新中國從這里走來”的盛譽。1948年5月,毛澤東同志率中共中央機關來到西柏坡,西柏坡成為當時中國革命的領導中心。中共中央在西柏坡這個太行山東麓小山村,把中國革命進程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指揮了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指導革命取得全國勝利;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同志向全黨發出了“兩個務必”的號召,要求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西柏坡我來過多次,每次都懷著崇敬之心來,帶著許多思考走……每來一次,都能受到一次黨的性質和宗旨的生動教育,就更加堅定了我們的公仆意識和為民情懷”。2013年7月11日下午,在河北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西柏坡,參觀了西柏坡紀念館、毛澤東舊居、中央軍委作戰室、七屆二中全會舊址、九月會議舊址??倳浬羁讨赋?,在中國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之際,毛澤東同志向全黨鄭重提出“兩個務必”,是經過了深入思考的?!斑@里面,包含著對我國幾千年歷史治亂規律的深刻借鑒,包含著對我們黨艱苦卓絕奮斗歷程的深刻總結,包含著對勝利了的政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對即將誕生的人民政權實現長治久安的深刻憂思,包含著對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深刻認識,思想意義和歷史意義十分深遠”??倳浀倪@些重要論述,深刻闡釋了西柏坡時期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義,深刻闡釋了如何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堅持和弘揚“兩個務必”,為走好新的“趕考”之路提供了重要歷史啟示。

打造新的趕考之路的精神高地

  西柏坡紀念館經過60余年的建設,已建成由西柏坡主題陳列館、國家安全教育館、廉政教育館,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中央部委舊址群組成的,集革命傳統教育、黨性教育、國家安全教育、廉政教育為一體的“三館四址”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集群,集中展示黨在西柏坡進行的偉大革命實踐,深刻詮釋黨的性質、宗旨和奮斗精神,始終警醒全黨以“趕考”的清醒牢記“兩個務必”。

  突出書寫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趕考答卷。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的會場,是“兩個務必”的誕生地。1949年3月5日至13日,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此時,我們黨領導人民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即將完成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歷史任務,掌握全國政權、建立新中國的歷史使命擺在了黨的面前。在這個重大歷史轉折關頭,中國共產黨能不能經得住勝利的“大考”,毛澤東同志高度警惕。在會上,毛澤東同志告誡全黨,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并向全黨鄭重提出“兩個務必”。在紀念館布展時,設計制作了“兩個務必”墻,用黃河壺口瀑布作背景,寓意“兩個務必”在中華文明史上源遠流長。展品中,有毛澤東同志用過的轉椅、朱德同志用過的桌椅、周恩來同志用過的辦公桌等,深刻反映了老一輩革命家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有一塊展板曾讓習近平總書記久久駐足,上面寫著:“根據毛澤東的提議,全會作出六條規定:一、不做壽;二、不送禮;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國同志同馬恩列斯平列?!边@是中國共產黨人“進京趕考”前定下的規矩。從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作出“六條規定”,到黨的十八大后黨中央出臺“八項規定”,黨始終把加強作風建設牢牢抓在手上。這些展覽和展品是“兩個務必”這一深邃思想的生動彰顯,始終警醒黨員干部只有保持“兩個務必”,才能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不斷書寫新的更加優異的趕考答卷。

  突出彰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人民情懷。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展覽中展示了這樣一封書信,信中寫道:“毛主席呀,沒有您我們真得餓死啦。這回我們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馬,分了衣服、糧食,都有吃有穿,也都抱團了……”這封信是東北翻身農民寫給毛主席的,已經成為我們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歷史見證。全國土地會議景觀、參加全國土地會議的部分人員名單、部分代表在土地會議上的發言稿、老農民在土墻上書寫的《中國土地法大綱》照片、“土地回老家”錦旗……眾多展品生動詮釋了黨在西柏坡的歷史,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歷史。支前民工的立功喜報,用過的推車、紡線車,“運糧先鋒”的獎旗……人民群眾踴躍參軍參戰、繳糧支前,為人民軍隊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大大加快了解放戰爭勝利和新中國建立的步伐。黨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文物、史料和真實記錄,可以啟迪干部群眾深切感受到,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我們黨最堅實的根基。

  突出踐行破壞舊世界、建設新世界的使命擔當。中國共產黨在西柏坡,正處于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革命轉向建設的偉大歷史轉折時期。這一時期,我們黨在政治、軍事、外交、黨建、經濟、文化等各領域都面臨著一系列嶄新問題。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向全黨發出“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的豪邁誓言。透過展覽所選取的“濟南第一團”錦旗、“碾莊戰斗模范連”錦旗照片、北平宣告解放的捷報等,人們看到的是中國共產黨的赫赫戰績、卓越功勛。透過展覽展示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所描繪的新中國的宏偉藍圖、所確定的新中國的大政方針,透過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等,人們看到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為新中國的建立所作的政策、理論、經濟等方面的準備。這些展陳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有著建設新世界的強烈歷史自覺和使命擔當。

  突出展示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力量。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不可戰勝的強大精神力量”。展覽突出展現了西柏坡時期我黨我軍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精神。從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表宣言,響亮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從九月會議提出“五年共殲敵正規軍五百個旅(師)左右”,到1949年新年獻詞明確提出“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消滅一切反動勢力”等,人們看到中國共產黨人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勇氣。面對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發揚斗爭精神,不斷增強斗爭本領。西柏坡時期的偉大斗爭實踐,讓干部群眾深刻感受到,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品格,黨依靠斗爭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爭贏得未來。

將紅色血脈根植于廣大干部群眾心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西柏坡紀念館牢記總書記教導,著力創新宣教形式、拓展傳播途徑,著力增強紅色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努力將紅色血脈根植于廣大干部群眾心中。

  著力挖掘紅色資源,打造精品教材。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和營養劑。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富礦”,加大宣傳研究力度,編撰出版了《西柏坡記憶》、《西柏坡文物》、《西柏坡紀事》、《西柏坡檔案》、《西柏坡口述歷史》等系列書籍,完成了西柏坡紀事、記憶、口述、檔案、實錄五個專題研究,為紅色基因更好傳承提供了精品教材。同時,與省內外高校深度合作,以現場教學、深度體驗等形式,把大學生思政課上在紅色土地上。

  著力創新宣教形式,講好紅色故事。注重創新方式方法,搭建形式多樣的載體平臺,把史料轉化為教材、把現場轉化為課堂,把黨的故事講深、講實、講透。今年深度整合紅色教育資源,立體推出“六個一”特色服務,即參觀一次主題展、重溫一次入黨誓詞、向偉人敬獻一次花籃、聽一次專題黨課、唱一首《團結就是力量》的紅歌、觀摩一個精準扶貧示范村,讓紅色資源的根和魂“活”起來、“融”起來、“潮”起來,吸引更多的人走進紀念館,讓紅色故事直抵人心。

  著力推出特色臨時展覽,豐富宣教內容。紀念館聚焦歷史事件,著眼具體人物,結合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設計整理出更契合時代要求、特色突出、內涵豐富、形式新穎的臨時展覽,如“偉大征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特展”、“牢記‘兩個務必’,永葆政治本色——西柏坡精神巡回展覽”等,與主題展陳相得益彰,滿足不同觀眾的參觀需求。

  著力融合多媒體優勢,拓展宣教途徑。不斷創新傳播方式,拓寬線上傳播渠道,推動紅色資源傳播的通俗化、趣味化、體驗化和網絡化。通過“云展覽”、短視頻、紀錄片、講座、文創產品、文物知識的故事化解讀、文物故事的多媒體呈現等來推動紅色資源的傳播,更加豐富立體地展示紅色文化內涵,借助“指尖”傳播讓紅色資源“熱”起來,讓紅色精神“火”起來。

《賡續紅色血脈》(篆刻) 趙際芳

標簽 -
網站編輯 - 張芯蕊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