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來源:《求是》2021/14 作者:莊國泰 2021-07-16 08:14:56

努力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莊國泰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指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睔庀笫聵I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是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護佑人民安全福祉的重要保障。新形勢下,氣象工作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氣象服務保障能力,努力為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深刻認識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的重大意義

  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我國地處東亞季風區,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氣候特征等因素影響,氣象災害種類之多、分布地域之廣、發生頻率之高、造成損失之重,超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據統計,本世紀以來,我國平均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900億元,氣象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影響和威脅。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在保障人民安全福祉中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需要我們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把人民冷暖記在心上,想人民之所需、急人民之所盼、解人民之所難、保人民之所安。這是氣象部門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根本任務,是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和鮮明政治本色在氣象工作中的具體體現。

  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然而,氣象災害卻是我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征程中面臨的重大風險挑戰之一。據統計,近30年來(1990—2019年),全球91.6%的重大自然災害、67.6%的因災死亡、83.7%的經濟損失和92.4%的保險損失是由氣象及其衍生災害引起的。這表明,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對于在新發展階段推進現代化強國建設具有特殊的實踐意義,需要我們有效防范化解氣象災害帶來的各類風險挑戰,最大限度地減輕氣象災害帶來的不利影響和財產損失,不斷提高經濟社會抵御氣象災害的能力和韌性,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各項事業順利推進。這是氣象工作者的職責所在,也是氣象部門應當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構筑起的重要保障。

  圖為2021年6月3日零時17分,風云四號B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該衛星將與2016年12月11日成功發射的風云四號A星組成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觀測系統,觀測數據將廣泛應用于數值天氣預報、災害天氣預警、氣候預測服務、生態環境監測、通信導航安全等領域。其所搭載的快速成像儀是世界首臺晝夜高頻次成像儀器,可提供2000公里×2000公里區域的1分鐘間隔多譜段連續觀測,對臺風、暴雨和中尺度災害性天氣的監測更加靈活、精密?!≈袊鴼庀缶止﹫D

  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是科學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客觀要求。氣候變化不僅是21世紀人類生存和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也是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外交博弈中的重大全球性問題。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表明,全球氣候變暖仍在持續,影響加劇,2020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2,2011—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10年。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明顯增多,強度明顯增強,氣象災害的多發性、突發性、極端性日益突出,對自然生態系統平衡、政治經濟社會安全和發展的影響愈加凸顯。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具有特殊戰略意義,需要我們深刻認識把握全球氣候變化和氣象災害自身演變規律,增強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同時聚焦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扛起大國責任,發揮氣象作為,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

  二、準確理解新發展階段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的深刻內涵

  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黨和國家工作全局對氣象部門提出的明確要求,凸顯了氣象防災減災在氣象工作和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的功能和定位,也寄托著黨中央對氣象工作的殷切期望。準確理解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深刻內涵,至少可以從五個方面來認識和把握。

  “早”是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的基本前提。盡早,關系到氣象災害能否“防在未發之前、抗在第一時間、救在關鍵環節”,關系到我們能否以防為主、寓防于治、未發先防,關系到氣象防災減災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能否有效發揮。要充分發揮氣象監測預報預警的“消息樹”作用,提高預見性,打好提前量,下好“先手棋”。目前,我國能提前38分鐘發布強對流天氣預警,比“十二五”末提高了16分鐘;氣象預報逐步從傳統的天氣氣候預報預測向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延伸拓展。

  “準”是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的根本要求。準確,是氣象監測預報預警的生命力所在。氣象預報報得準,氣象防災減災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為各級黨委政府正確決策提供科學客觀的支撐,應急處突才能有力有效。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是一個長期的艱難過程,需要持之以恒地加快氣象科技創新、織密氣象災害監測網、強化數值預報技術攻關、健全氣象預報預測服務體系,努力做到重大災害性天氣監測不漏網、預報報得準、服務零失誤。目前,我國已建成由近7萬個地面氣象觀測站、224部天氣雷達、6顆風云氣象衛星組成的立體綜合觀測體系;全國暴雨預警準確率達89%;臺風路徑預報24小時誤差減小到70公里。

  “快”是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的關鍵所在。快速,是氣象防災減災對預警信息發布速率的具體要求。發布快,才可能搶占先機,贏得主動;反之,就會貽誤戰機,導致氣象防災減災效益“大打折扣”。要完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機制,提升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能力,暢通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快速發布“綠色通道”,努力實現第一時間、權威發布。目前,我國已建成多部門共享共用的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和終端服務矩陣,匯集了16個部門76類預警信息,可在5—8分鐘內到達應急責任人,預警信息發布“高速公路”初見成效。

  “廣”是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的現實需要。氣象災害影響范圍大,涉及領域多,應急處置關聯性強,社會公眾關注度高,需要廣泛組織、廣泛動員、廣泛應對。要堅持屬地為主、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完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融入基層網格化社會治理體系,納入基層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實現氣象信息進村入戶到人;要完善氣象、水利、應急等部門間共建共享和預報預警聯動機制,協同組織、共同防御以有效應對。目前,我國氣象服務公眾覆蓋率突破99%,氣象科學知識普及率已達80.2%,全國60.6萬名氣象信息員成為基層防災減災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軍。

  “實”是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的有力保障。氣象工作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責任重大,來不得半點含糊馬虎,必須以實的作風、實的舉措、實的保障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要完善與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總體制度設計相適應的氣象防災減災制度體系和責任體系,圍繞氣象防災減災的全鏈條和各領域,明確有關各方在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中的責任;要健全工作體系,細化實化氣象防災減災信息發布、應急響應、聯動處置、效益評估等各項工作舉措,為護佑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切實保障。目前,我國基本建立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呈逐年下降趨勢,氣象防災減災的效益和作用不斷凸顯。

  三、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著力點

  立足新發展階段,氣象防災減災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綜合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論述和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黨的領導,以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為根本方向,以更好服務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戰略定位,以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為戰略重點,以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為戰略任務,以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成氣象強國為戰略目標,全面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和全社會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努力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

  圖為2020年9月3日,風云四號A星監測到的臺風“美莎克”和“海神”“雙臺共舞”。風云四號A星于2016年12月11日發射升空,是我國首顆靜止軌道上三軸穩定的定量遙感衛星,實現了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升級換代。其搭載的靜止軌道輻射成像儀、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閃電成像儀、空間天氣監測儀器包可獲取高時空分辨率成像資料、大氣三維溫濕度探測資料、閃電監測資料和空間天氣監測資料,在我國天氣預報、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資源開發、生態環境監測和空間天氣監測預警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袊鴼庀缶止﹫D

  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需要構建中國特色的氣象防災減災格局。一是健全氣象防災減災領導體制。構建與綜合防災減災救災相適應的氣象防災減災組織責任體系。進一步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體制機制,加強部門間規劃統籌和共建共享,健全氣象監測預報預警組織部署、應急指揮、輿情應對的部門間聯動協同機制。二是建立完善氣象防災減災全社會動員參與機制,提高全社會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明確企業、社會組織和社會公眾的氣象防災減災作用與責任,建立鼓勵支持、規范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氣象防災減災的機制。加強氣象科普宣傳,提高全民的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加強氣象等科普場館(所)建設,建設氣象防災減災志愿者隊伍,提升社會公眾防災避災和自救互救能力。三是完善氣象災害風險防范體系。完成主要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和精細化風險評估及區劃,建立數字化全國氣象災害風險分析應用系統,完善中小河流、山洪和地質災害、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服務。建成新一代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完善廣覆蓋立體化的預警信息發布手段,健全預警信息發布和社會傳播制度。推動建立氣象災害防御標準體系、重大氣象災害停工停課停業制度、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管理制度,修訂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

  圖為2020年6月3日,氣象觀測員在四川省宜賓市氣象站釋放探空氣球。該氣象站位于當地人造城市森林公園翠屏山山頂,海拔502.8米。在這個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的氣象站里,氣象觀測員通過全面自動化地面氣象觀測系統記錄氣象情況并對收集到的數據處理傳回分析,第一時間通過短信將最新天氣預報發送至市民手機,以便當地群眾即時安排工作與生活。 人民圖片 莊歌爾/攝

  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需要提高監測預報預警能力。一是推進精密氣象監測。優化綜合立體觀測站網,發展先進觀測技術裝備,健全集約高效觀測業務,構建全時全域全要素立體氣象觀測。統籌發展“陸??仗臁睔庀蟊O測業務,完善風云氣象衛星空間布局,優化風云衛星天基觀測站網。升級改造地基和空基觀測系統,加強重點流域、重點區域等觀測站網建設。建立從局地到全球的多尺度、多種類實況監測業務,充分利用衛星、雷達、微波、激光等手段,著力提高龍卷風、冰雹、大風、雷電、暴雨、洪澇、干旱等災害性天氣監測能力。建設海洋、農業、生態、交通、能源、空間天氣等應用氣象觀測網。發展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高可靠性的觀測技術裝備。加強綜合氣象觀測試驗基地建設,推進氣象大數據應用,推動觀測業務集約高效。二是推進精準氣象預報。以智能數字為特征,以數值預報為核心,以檢驗評估為導向,構建智能精準、無縫隙、全覆蓋預報業務。發展自主可控的地球系統數值預報模式,建設臺風、海洋、環境等專業預報模式系統。完善智能數字預報業務,加強以突發災害性天氣為重點的短時臨近預報預警業務建設,提高中短期預報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量超過45分鐘。0—10天氣象要素預報空間分辨率達到1公里,時間分辨率達到1—3小時。面向關鍵經濟區、大城市群、農業區以及海洋、航空、環境、農業、水文、能源等行業,開展氣象災害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三是推進精細氣象服務。建立自動感知、智能研判、精準推送的智慧氣象服務業務,提高服務的覆蓋面、影響力和滿意度。推進氣象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面向公眾的氣象實況監測產品和短臨預報分辨率等。精準推送普惠化、分眾式氣象服務,開展個性化、定制化的氣象服務。面向重要領域、重大工程和重大活動,開展專業專項氣象服務,增強氣象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能力和水平。加強生態狀況氣象監測、生態風險氣象預警、生態經濟氣象支撐、生態治理氣象保障服務,構筑生態文明氣象保障屏障。

  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需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一是加快氣象核心技術攻關。加強對氣候變化規律、機理和影響的研究,開展多尺度、多圈層耦合地球系統模式研究。加強新型觀測和協同觀測技術研究,開展氣候系統觀測數據融合分析技術研究,強化衛星遙感應用。加強災害性天氣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核心技術研究,實現我國氣象預報預測數值模式核心技術的安全自主可控。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開展融合創新,努力實現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二是完善氣象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聚焦氣象防災減災重大核心科技問題,集中優勢資源推進氣象核心技術聯合攻關。謀劃推進氣象國家實驗室建設,優化升級災害性天氣等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強氣象國家野外科學試驗基地規范化建設,打造一批氣象產學研資源集聚地。探索建立氣象重點科技項目攻關“揭榜掛帥”制度。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氣象防災減災重點領域的技術突破和成果轉化應用。三是加強高素質專業化氣象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計劃,加快培養一批熱愛氣象事業、富有創新精神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在氣象防災減災急需重點領域,加強科技創新團隊建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的氣象科技創新人才高地,培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氣象科技創新人才。

  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需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一是健全和完善氣象防災減災法規體系。加強氣象防災減災立法支撐,建立氣象防災減災法律法規執行效果評估制度。積極推動《氣象法》、《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等修訂,推進重大氣象災害防御以及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等相關氣象防災減災立法工作。加快氣象防災減災地方性法規建設。健全氣象法治宣傳教育機制。二是進一步完善氣象防災減災標準體系。分類制定氣象災害脆弱區敏感區高風險區預報預警規范、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體系、重大工程建設可行性論證規范以及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標準。積極參與制修訂城市排水、建設工程防雷、防風、防凍、防高溫等技術標準。強化氣象防災減災標準的實施監督和反饋,不斷提升標準質量和適用性。三是積極參與全球氣象防災減災行動。大力推進世界氣象中心(北京)、中俄聯合體全球空間天氣中心、亞洲沙塵暴預報專業氣象中心、區域臺風預報中心等國際中心建設。組織實施中國—中亞、中國—東南亞極端天氣聯合監測預警合作及海洋氣象聯合觀測,持續提升災害性天氣的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和全球服務能力。加強與主要國家的雙邊氣象科技合作,聚焦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力量。

作者: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

標簽 -
網站編輯 - 王慧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