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手挽手 走出一條康莊道

來源:《求是》2021/13 作者: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 中共福建省委員會 2021-07-03 11:54:25

小康路上手挽手 走出一條康莊道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 中共福建省委員會

  2020年11月,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標志著寧夏徹底撕掉了西海固“苦瘠甲天下”的標簽,9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80.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10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寧夏取得這樣的歷史性成就,根本在于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重要論述的科學指引,得益于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寧夏人民以燕子壘窩的恒勁、水滴石穿的韌勁、老牛爬坡的拼勁,直與天地爭春回,也得益于福建人民25年的守望相助、對口支援。

  閩寧扶貧協作是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要戰略決策,承載著他的殷切囑托。25年來,習近平同志始終關心關注著閩寧扶貧協作。他五次出席閩寧扶貧協作聯席會議,提出的“優勢互補、互利互惠、長期協作、共同發展”成為“閩寧模式”的指導原則。習近平同志四次來到寧夏考察脫貧攻堅工作。1997年4月,習近平同志用6天時間深入調研,走遍了西海固地區,研究部署閩寧扶貧協作工作。到中央工作后,習近平同志始終關注閩寧扶貧協作進展情況,2008年4月深入寧夏西海固地區,調研了解閩寧扶貧協作工作;2016年7月專門到寧夏考察調研,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強調閩寧扶貧協作是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的一個生動例子;2020年6月在寧夏考察時,對深入推動新時代閩寧扶貧協作進一步作出重要指示。

  25年來,福建11批180余名掛職干部接力奮斗,2000余名支教支醫支農工作隊員、專家院士、西部計劃志愿者等無私奉獻,從八閩大地匯聚到寧夏西海固貧困地區,篳路藍縷、矢志不渝,真情投入、真心付出,與寧夏人民一起創造了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閩寧模式”,為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作出了貢獻。

  2020年7月3日,中共中央宣傳部發布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狈Q號。

  閩寧扶貧協作之路是用心建起來的,更是靠人走出來的。

  1996年,黨中央作出東部比較發達的13個省市結對幫扶西部10個省區的戰略部署,其中福建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確定為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關系。同年10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對口幫扶寧夏回族自治區領導小組,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擔任組長。同年11月,閩寧兩省區在福州召開第一次聯席會議,簽訂了對口幫扶協議。

  寧夏是西部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欠發達地區,全區22個縣(市、區)中有9個貧困縣,主要集中在西海固地區。都說西海固“苦瘠甲天下”,究竟“苦瘠”到什么程度?時任福建省政府辦公廳黨組成員、省扶貧辦主任的林月嬋決定帶隊到寧夏走一趟?!澳菚r候,閩寧兩省區之間,既不通直達火車,也沒有飛機航班,坐汽車至少要走3天。”1997年3月,林月嬋一行抵達西海固地區。雖然已有心理準備,但眼前的荒蕪貧瘠還是讓他們震驚:教室沒有門,老師在沙地上用樹枝教學生寫字;孩子們光著腳丫,穿著補丁摞補丁但仍然能看得見肉的褲子,刺骨的寒風吹打著裸露在外的胳膊;馬鈴薯賣不出去,農民們整夜排隊守候在加工廠門口;崎嶇不平的山路上,拉水的人和毛驢走得顫顫巍巍、小心翼翼……

  這樣的貧困景象,深深刺痛了林月嬋一行的心。林月嬋說:“我做扶貧工作很多年,去過的窮地方也很多,但第一次去寧夏,還是對這里的貧困落后感到十分驚訝。我去鄉親們的家里,揭開鍋蓋看,里面只有馬鈴薯。家里碗不夠,便在土灶臺上挖幾個窟窿當碗用,孩子們圍在灶臺邊吃飯。我回到福建之后,就把看到的情況如實地匯報給領導。領導說,我們一定得幫呀。”

  1997年4月,習近平同志到寧夏銀川市參加閩寧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并深入西海固地區進行調研。如何破解西海固“一方水土養活不好一方人”的難題?習近平同志提議,以銀川市永寧縣玉泉營開發區黃羊灘吊莊移民點為主體,設立一個以福建、寧夏兩省區簡稱命名的移民開發區——閩寧村,將西海固的部分貧困群眾搬遷到這里。他斷言,這片“干沙灘”將來一定會變為“金沙灘”。“廣泛深入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扶貧協作,促進閩寧雙方共同發展”,“動員企業家到寧夏投資辦廠”,“加強干部交流和人才培訓”……這些戰略性、前瞻性的措施,成為閩寧兩省區共謀發展的行動指南。一場跨越時空的守望相助全面啟動,一個閃耀著智慧光芒和強大生命力的“閩寧模式”開始形成。

  1997年7月,在閩寧村建設奠基儀式上,林月嬋宣讀了習近平同志的賀信?,F場激動鼓掌的人群中,有一位叫謝興昌的西海固農民。作為閩寧村的第一批移民,42歲的謝興昌帶著媳婦和孩子,用一根扁擔挑起全部家當,從固原市西吉縣王民鄉搬了出來。搬遷的決定,始于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澳且荒晟嚼镌俅我蚋珊诞a不出糧食,一個莊稼人得進縣城買糧吃,還湊不夠錢,我臉上燒得火辣辣的。”

  處于建設初期的閩寧村,除了簡陋的街道,周圍幾乎都是荒灘。謝興昌說:“當時,一眼望不盡的是大戈壁灘,樹木沒有,房屋也沒有,什么都沒有。天上飛不出鳥鳥,地下長不出草草,風吹沙子滿地跑,就這樣荒涼。”面對黃沙烈日,尋夢的人,接踵而來又相繼離去。謝興昌的妻子也哭鬧著要回家:“死也要死在老家院子!”正當謝興昌夫婦進退兩難時,習近平同志的賀信讓他們堅定了留下來奮斗的決心?!斑@里地勢平緩,莊稼能澆上黃河水,有水有路就有盼頭,強過山里看老天眼色等雨種莊稼!”謝興昌從附近的地里掰了4個玉米棒子、4個高粱穗子捆起來,踏上了返鄉的班車。幾天后,他說服家鄉10戶人隨他一起搬到閩寧村。“大家一看,閩寧村真是個長糧食的地方,就留下了?!敝x興昌回憶。從山里搬到山外后,這些年來,謝興昌已經幾次搬新家,把土坯房換成磚瓦房,磚瓦房換成板房,板房又變成二層小樓房,如今住在有9間房的小四合院里。學技術、種葡萄、搞養殖,謝興昌一家的光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5年來,福建11批180余名掛職干部接力奮斗,從八閩大地匯集到寧夏西海固貧困地區。西海固地區的涇源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與廈門市海滄區是對口幫扶協作單位。多年來,來自廈門的掛職干部、科技人員、教師、醫生以及企業家相繼來到涇源縣,通過文旅協作、人才交流、資金支持、產業合作等方式,徹底改變了涇源縣的貧困面貌。圖為涇源縣六盤山鎮和尚鋪村新貌。 寧夏區委宣傳部供圖 強繼周/攝

  當年不到8000人的閩寧村,如今發展為常住居民超過6萬人的閩寧鎮,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遷之初的不足500元躍升到2020年的14961元。借助東部發達地區優勢,以產業發展、企業參與持續帶動農民脫貧致富——閩寧鎮從“干沙灘”到“金沙灘”的傳奇故事,是閩寧扶貧協作的生動縮影。

  在閩寧鎮的示范帶動下,寧夏涌現出了110多個閩寧扶貧協作示范村、78個閩寧扶貧協作移民新村、320個易地搬遷安置區,累計接收西海固地區的易地搬遷移民100多萬人。百萬移民大搬遷,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大大緩解了西海固地區的人口、資源矛盾,使退耕還林還草、封山禁牧、生態修復等工程得以順利進行。

  西海固過去長期存在“五大難”:吃水難,十年九旱,許多村莊的百姓要到一二十公里外肩挑驢馱取水;行路難,縱橫交錯的溝壑峁梁阻隔了人們和外界的聯系,大部分村落不通公路;上學難,解放初期,西海固沒有一所像樣的中學,校舍破舊,教師隊伍嚴重老化,到1988年,還有大量的適齡兒童失學,其中女童占84%;看病難,醫療資源極度匱乏,看不了病、看不起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成了長期困擾百姓的頑疾;種糧難,人口超載,25度以上坡地被大量墾殖,水土流失加劇,耕作方式原始落后,大旱年份糧食幾乎顆粒無收。

  1996年召開的閩寧扶貧協作第一次聯席會議確定:從福建沿海5個省轄市中選出經濟實力較強的8個縣(市、區),結對幫扶寧夏8個國家級貧困縣。2009年國務院批復設立吳忠市紅寺堡區后,福建又安排晉江市結對幫扶紅寺堡區。

  一批批堅定不移跟黨走、接續奮斗勇擔當的扶貧工作者,從八閩大地向寧夏匯集。

  閩寧兩省區成功實現了援助式扶貧向開發式扶貧轉變。福建的人才、資金、技術、市場等要素與寧夏貧困地區的土地、特色農產品和勞動力資源有機結合,帶動了當地現代農業和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一個個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正在改變著西海固落后的生產結構和傳統的生活方式。圖為2018年9月19日,同心縣農民種植的枸杞喜獲豐收。 寧夏區委宣傳部供圖 李君杰/攝

  1999年,第二批援寧扶貧工作隊領隊馬國林在西海固農村看到,人畜共用一窖水是常態,水面上還經常漂著羊糞和草?!跋茨樀乃患移甙丝谌硕加眠^一遍后,還要倒在桶里喂牲口?!北仨毾冉鉀Q群眾的吃水難!馬國林吃干糧、飲苦水、睡工地,帶著大家奮戰80多天,硬是在被斷定為“無水區”的固原市原州區甘城鄉打出了一口深456米、日出水量800立方米的水井。水井竣工那天,看到鄉親們手捧清亮亮的井水,迫不及待送入口后歡呼雀躍,瘦了10多斤的馬國林站在人群里,情不自禁地與大家一起笑一起哭。

  要斷窮根,必須興產業。閩寧鎮扶貧產業園、西吉閩寧產業園、鹽池閩寧產業園、隆德閩寧產業園等“閩寧”號產業園里,種植業、畜牧業、制造業、信息產業等多點開花結果。

  福建南安市的潘文賢,在寧夏隆德閩寧產業園開辦人造花工藝有限公司,為當地村民育出“幸福花”。“全國十大農民女狀元”、福建莆田市華林蔬菜基地有限公司創辦人林水英,在西吉縣投資3億元建設2萬畝蔬菜基地,因受泥石流災害影響,一度損失幾百萬元,但她毫不氣餒:“閩商不能給福建人丟臉、不能給寧夏人丟臉。我干不動了,兒子接著干!”終于,六盤山下的這個蔬菜基地叫響全國。福建籍僑商陳德啟,在寧夏賀蘭山東麓一塊10萬畝的荒灘上搭起彩鋼板簡易房,帶著一批來自西海固的年輕人種植了2萬畝有機釀酒葡萄,把戈壁變成了綠洲。32年前,18歲的黃添進懷揣借來的3000元錢,到寧夏銀川從事食品加工。從蹬著三輪車沿街叫賣糕點的商販,到寧夏知名食品企業的掌舵人,黃添進和許多“敢拼會贏”的閩商用最火熱的青春歲月筑夢寧夏。如今,黃添進的兩個女兒都成了家,她們的愛人都是寧夏本地人。寧夏,成了黃添進的第二故鄉。

  “種了一撂子,收了一抱子,打了一帽子”,道出了西海固農民以前靠天吃飯的無奈。但自從有了“鐵桿莊稼”,他們紛紛砸掉了貧困的枷鎖。這個“鐵桿莊稼”,就是勞務輸出。

  西海固大規模的勞務輸出,是從閩寧扶貧協作后開啟的。1998年3月,當聽到第一批走出大山的寧夏女青年講述福建人民的深情厚誼,講述她們通過打工第一次有了收入,第一次掏錢為父母看病、第一次幫助輟學的弟弟妹妹重返校園時,林月嬋哭了。為了給西海固貧困群眾走出大山開眼界、轉觀念搭建一座橋,林月嬋苦口婆心,向福建企業家談西海固的貧困,談一名務工人員穩定下來就能使一個貧困家庭改變命運的意義。在各方面的幫助下,寧夏在福建建立7個勞務基地和3個勞務工作站,使5萬多人在福建實現穩定就業,年均勞務收入超過10億元。

  只有把種子種下去,才能得到一片森林;只有把火種留下來,才能星火燎原。著力打基礎、惠長遠,福建省政府和結對幫扶縣(市、區)及社會各界援建公路385公里,打井窖1.5萬眼,修建高標準梯田22.9萬畝;著力提素質、轉觀念,新(擴)建學校236所,資助貧困學生9萬多名,援建婦幼保健院、醫護培訓中心等衛生項目323個,培訓教師近萬名。打造出一支留得住、能戰斗、帶不走的隊伍,閩寧扶貧協作,不再是“一口井”,而是“一條涌動的河”,干旱的西海固得以潤澤,爆發出驚人的內生動力,徹底改變了貧困羸弱的面貌。

  在習近平同志的親自領導和推動下,閩寧兩省區同頻共振,確定了“聯席推進、結對幫扶、產業帶動、互學互助、社會參與”的扶貧協作機制,市縣結對幫扶,互派掛職干部,部門對口協作,使福建的人才、資金、科技、經驗、市場等要素深深植入寧夏發展的“肌體”中,形成造血體系,從根本上提升了西海固地區的發展能力。

  1997年閩寧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將菌草技術列為閩寧扶貧協作項目。時任福建農業大學菌草研究所所長的林占熺和工作隊員們跋涉千里,帶著6箱菌草草種,來到固原市彭陽縣推廣菌草技術。彭陽縣冬天滴水成冰,晝夜溫差大,林占熺擔心影響食用菌生長,便建了半地下室菇棚,利用廢棄的窯洞栽培食用菌。他和工作隊員常常住在菇棚里,夜間起來檢查菇房的溫度變化。半年后,用作物秸稈栽培香菇、平菇、雙孢菇等食用菌取得成功,但當地農民大多半信半疑。林占熺選了27個示范戶,手把手教他們種蘑菇,這些農戶當年的收入翻了一番還多。

  1998年10月,福建農業大學向福建省政府建議,利用包括菌草技術在內的多項技術,在寧夏實施小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習近平同志對此作出批示,“菌草是我省之優勢”,要求“揚長避短”,“要做自己‘拿手’的”。這為利用菌草技術開展對口幫扶寧夏工作,指明了方向和工作思路。

  此后,林占熺團隊長期堅持在寧夏貧困山區駐村駐點,菌草技術在9個貧困縣大面積推廣。到2007年,寧夏1.75萬戶農戶參與菌草生產,興建菇棚1.75萬個,年產值近億元,菇農每戶年均增收5000多元,菌草業成為閩寧扶貧協作的一個重要產業,一大批農戶通過發展菌草生產告別貧困。林占熺珍藏著一張照片,畫面上是1999年10月2日,他的團隊在閩寧鎮成功種植菌草后進行測產。他仍清楚地記得,當時測產的結果是畝產鮮草10噸以上,是當地青貯玉米產量的兩三倍,當地一位老人為此興奮地編了一段順口溜:“菌草,菌草,閩寧草,幸福草,還是共產黨好,還是社會主義好?!?/p>

  為表彰林占熺在菌草科學研究上取得的成績,2000年6月,福建省政府為林占熺記一等功。7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出席了頒獎會,他指出,福建菌草技術的優勢在全國相當突出,要繼續讓它在扶貧致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林占熺牢記習近平同志的囑咐,帶領團隊繼續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開展菌草技術扶貧,探索如何把西北地區的生態治理和菌草產業扶貧有機結合起來。2010年,林占熺團隊在閩寧鎮荒漠上種植的巨菌草,經專家驗收畝產鮮草20噸,為黃河流域荒漠化治理和菌草業的發展提供了一種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有機結合的新模式。

  一份特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申請,作為閩寧扶貧協作項目將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的見證,被福建第十批、第十一批援寧干部樊學雙珍藏了起來。寫申請的是一位殘疾人,他是寧夏隆德縣神林鄉辛平村二組農民辛寶同,他的申請不是向隆德縣委、縣政府尋求幫助,而是申請一家三口退出最低生活保障。

  201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讓辛寶同陷入困境。為治病,家中欠下20萬元外債,但他的病情沒有好轉,一年后下身癱瘓。禍不單行,辛寶同的父親因車禍全身癱瘓,家庭的重擔壓在了他母親一人身上。看到隆德縣有許多殘疾人需要幫助,樊學雙等福建援寧掛職干部多方籌措資金,在隆德縣建立了寧夏第一家縣級殘疾人托養創業服務中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幫扶殘疾人。辛寶同和父母成為第一批入住托養創業服務中心的受益者,還和其他殘疾人創辦了扶貧助殘“隆隆薯”品牌?!澳玫降谝粋€月工資,我把錢給了媽媽,她抱著我哭了。”辛寶同流淚回憶。在樊學雙的支持下,2019年,辛寶同創辦了寧夏隆隆薯閩寧助殘商貿中心,主要銷售寧夏農副產品。不到兩年時間,商貿中心實現銷售額2300萬元,為全縣2390名貧困重度殘疾人分紅186萬元。在2018年召開的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樊學雙作為全國東西部扶貧協作掛職干部代表,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工作情況,總書記勉勵他“繼續做好,再接再厲,久久為功”。

  由最初福建單向幫扶寧夏,拓展為閩寧雙向互動、共同發展;由最初主要是政府援助,拓展為各類市場主體共同參與;由最初給錢給物的“輸血式”幫扶,拓展為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的“造血式”幫扶——“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推動閩寧扶貧協作實現了“三個拓展”。

  如今,閩寧兩省區探索總結出的“把建立長效機制作為前提、把解決貧困問題作為核心、把產業帶動扶貧作為關鍵、把改造生態環境作為基礎、把激發內生動力作為根本”等經驗,為東西部扶貧協作提供了有益借鑒。

  躬身為橋,連接山海,“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的動人事跡,像火種一樣播撒在寧夏大地,鑄就了感人至深的“閩寧情緣”。

  2008年9月26日,寧夏隆德縣鳳嶺鄉于河村,準備前往江西省九江職業技術學院讀書的王巧琳懇求父親王學忠:“資助我上學的李丹老師因白血病入院治療已8個月了,我到學校報到前,想先去福州看看她?!蓖鯇W忠答應得很干脆:“去,去一下對著呢,讓你媽賣麥子給你湊路費?!?/p>

  2001年,王學忠在給莊稼施肥時滑進深溝,摔傷了腰椎和腿,長期臥床,生活起居都靠妻子李霞協助。一次,李霞因過度勞累一頭栽倒在地里。聞訊趕回家的王巧琳捧著媽媽皴裂發青的手嚎啕大哭,“不念了,我不念書了。”就在王巧琳一家最艱難的時候,福州第十八中學的支教老師李丹伸出了援手?!爱敃r李老師在隆德二中承擔初一年級3個班的歷史教學任務,已經資助了一位初中學生。她從我這得知王巧琳的情況后,決定每月資助巧琳80元生活費。”時任隆德二中德育處主任的李瞿鷺回憶,“學生們不稱李丹為老師,都叫她‘姐姐’。2007年李丹支教期滿回福州第十八中學工作,不久后查出得了白血病”。

  2008年9月29日,王巧琳撥通電話告訴李瞿鷺老師:“明天,我要坐火車去看李丹老師?!崩铞您槼聊艘粫?,說:“李丹老師去世了……”悲痛不已的王巧琳趕到福州時,李丹已經火化。王巧琳隨李丹父母前往公墓,一起安葬李丹的骨灰。

  據李丹日記,她每月都從自己工資中拿出一部分錢改善學生生活。母親周玉英寄給她的肉松、烤魚片全被她分給了學生。李家也并不富裕,李丹到寧夏支教時,周玉英已經下崗十多年。李丹去世后,她的父親李圣康繼續資助王巧琳讀完了大學。畢業后,王巧琳多次前往福州看望李圣康夫婦。2014年王巧琳結婚前,帶著未婚夫來到李家,老兩口拿出早早準備好的一枚黃金戒指、一個鱷魚皮箱送給她。按福州習俗,閨女出嫁時都是這樣置備。王巧琳每隔一周都會通過手機與李圣康、周玉英視頻,每次去福州“回娘家”都會抱抱周玉英,甜甜地叫一聲“媽”。

  李丹走了,但更多的“李丹”來了。25年來,福建各地1100余名優秀教師和廈門大學、福州大學支教團200余名優秀學子來到西海固中小學支教。

  西海固的群眾,對“福建”格外親近——“福建”,是那個總來家里串門子的干部,說話帶著南方口音,眼中滿是關切;“福建”,是那位教娃娃讀書的老師,看著身材瘦小,吃起苦來卻毫不含糊;“福建”,是那名穿著白大褂的醫生,治好了許多人的病……

  你聽,一曲《山海戀》唱出了閩寧兩省區人民的心聲:

  山戀著海/海戀著山/心與心相連/多長的路途都不再遙遠;

  山戀著海/海戀著山/手與手相牽/最美麗的夢用愛一起圓……

  山海情未了,回蕩天地間。紅軍長征的重要出發地福建和會師地寧夏,將繼續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踏上新的征程,發揚“不到長城非好漢”、“愛拼才會贏”的精神,永遠保持慎終如始、戒驕戒躁的清醒頭腦,永遠保持不畏艱險、銳意進取的奮斗韌勁,共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續寫新的閩寧故事!

標簽 -
網站編輯 - 張芯蕊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