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火種在這里播撒
《求是》雜志記者 閆玉清
在北京五四大街上,有一座紅磚砌筑、紅瓦鋪頂的老式樓房,人們習慣稱它為“紅樓”。面對紅樓,郭沫若于1950年寫下這樣的詩句:星火燎大原,濫觴成瀛海。紅樓弦歌處,毛李筆硯在。當年的星火,馬克思主義的星火,如今早已在中國大地匯聚成信仰的燦爛光芒。
這座紅樓里,激蕩起馬克思主義的聲音。1918年,李大釗出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隨著紅樓投入使用,北大圖書館搬入紅樓。十月革命勝利后,他奮筆撰寫了《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著名文章,滿懷豪情地預言:“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釗主持下的北大圖書館,不僅是進步思想交流的一個重要場所,也成為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一個中心。
李大釗較早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科學而不是抽象的學理和不變的教條,研究馬克思主義必須研究它“怎樣應用于中國今日的政治經濟情形”。在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他重視工人階級在革命中的先鋒作用,重視農民在革命中的主力軍作用。當思想條件和組織條件逐漸成熟的時候,他毅然提出了應該組織一個“強固精密”的統一的“勞動家政黨”即中國共產黨的主張。習近平同志在紀念李大釗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李大釗同志對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作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
從這里出發,一代偉人成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者。1918年,一位年輕人風塵仆仆來到北京,走進紅樓,他就是來自湖南、日后改變中國命運的毛澤東。他經常從景山東街三眼井胡同出發,來到紅樓一層的第二閱覽室,登記新到報刊和閱覽人的姓名,管理15種中外文報紙。置身于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重要陣地,毛澤東說,自己“迅速地朝著馬克思主義的方向發展”。
青年毛澤東轉變成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者,是他第二次到北京的時候。美國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里記錄下了毛澤東的回憶: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間,讀了許多關于俄國的書;我熱烈地搜尋一切那時候能找到的中文的共產主義文獻;我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是歷史的最正確解釋,從此以后,從沒有動搖過,到了1920年夏天,我成了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這段歷史時指出,從紛然雜陳的各種觀點和路徑中,經過反復比較和鑒別,毛澤東同志毅然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選擇了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崇高理想。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瀾”,還是“雄關漫道真如鐵”,毛澤東同志始終都矢志不移、執著追求。
這場偉大愛國運動,使整個中國從沉睡中復蘇。對于紅樓來說,1919年注定是個不平凡的年份。民族危難之際,北大學生挺身而出,聯合北京各校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尋求救亡圖存之路。偉大的五四愛國運動,以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這場運動,稱贊五四運動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經過五四運動洗禮,越來越多中國先進分子集合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1921年中國共產黨宣告正式成立,中國歷史從此掀開了嶄新一頁。
記者手記:
北京的這座紅樓,點亮了中國的顏色。穿越歷史云煙,我們再次深刻認識到,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在“神州陸沉”的民族危難之際,在種種方案紛紛破產的情況下,是馬克思主義引導中國人民走出了漫漫長夜。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使近代以來的中國實現了站起來、富起來并迎來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今天,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馬克思主義依然充溢著科學思想的偉力,依然占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中國共產黨人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忠誠信奉者、堅定實踐者,一如既往地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而執著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