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編者按:胸懷千秋偉業,恰是百年風華。2021年1月18日,中宣部舉行“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大型主題采訪活動啟動儀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出席并講話,強調要走進歷史深處、走進人民心間、走進思想高地、走進奮斗一線,生動鮮活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齊聲唱響共產黨好的主旋律。本刊將連續刊發本刊記者的調研報告,以時代的高度、思想的深度、感情的溫度,全面展現百年大黨的夢想與追求、情懷與擔當,凝聚立足新發展階段、奮進新征程的強大力量。
馬克思主義火種在這里播撒
《求是》雜志記者 閆玉清
在北京五四大街上,有一座紅磚砌筑、紅瓦鋪頂的老式樓房,人們習慣稱它為“紅樓”。面對紅樓,郭沫若于1950年寫下這樣的詩句:星火燎大原,濫觴成瀛海。紅樓弦歌處,毛李筆硯在。當年的星火,馬克思主義的星火,如今早已在中國大地匯聚成信仰的燦爛光芒。
這座紅樓里,激蕩起馬克思主義的聲音。1918年,李大釗出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隨著紅樓投入使用,北大圖書館搬入紅樓。十月革命勝利后,他奮筆撰寫了《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著名文章,滿懷豪情地預言:“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釗主持下的北大圖書館,不僅是進步思想交流的一個重要場所,也成為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一個中心。
李大釗較早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科學而不是抽象的學理和不變的教條,研究馬克思主義必須研究它“怎樣應用于中國今日的政治經濟情形”。在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他重視工人階級在革命中的先鋒作用,重視農民在革命中的主力軍作用。當思想條件和組織條件逐漸成熟的時候,他毅然提出了應該組織一個“強固精密”的統一的“勞動家政黨”即中國共產黨的主張。習近平同志在紀念李大釗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李大釗同志對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作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
從這里出發,一代偉人成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者。1918年,一位年輕人風塵仆仆來到北京,走進紅樓,他就是來自湖南、日后改變中國命運的毛澤東。他經常從景山東街三眼井胡同出發,來到紅樓一層的第二閱覽室,登記新到報刊和閱覽人的姓名,管理15種中外文報紙。置身于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重要陣地,毛澤東說,自己“迅速地朝著馬克思主義的方向發展”。
青年毛澤東轉變成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者,是他第二次到北京的時候。美國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里記錄下了毛澤東的回憶: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間,讀了許多關于俄國的書;我熱烈地搜尋一切那時候能找到的中文的共產主義文獻;我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是歷史的最正確解釋,從此以后,從沒有動搖過,到了1920年夏天,我成了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這段歷史時指出,從紛然雜陳的各種觀點和路徑中,經過反復比較和鑒別,毛澤東同志毅然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選擇了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崇高理想。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瀾”,還是“雄關漫道真如鐵”,毛澤東同志始終都矢志不移、執著追求。
這場偉大愛國運動,使整個中國從沉睡中復蘇。對于紅樓來說,1919年注定是個不平凡的年份。民族危難之際,北大學生挺身而出,聯合北京各校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尋求救亡圖存之路。偉大的五四愛國運動,以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這場運動,稱贊五四運動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經過五四運動洗禮,越來越多中國先進分子集合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1921年中國共產黨宣告正式成立,中國歷史從此掀開了嶄新一頁。
記者手記:
北京的這座紅樓,點亮了中國的顏色。穿越歷史云煙,我們再次深刻認識到,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在“神州陸沉”的民族危難之際,在種種方案紛紛破產的情況下,是馬克思主義引導中國人民走出了漫漫長夜。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使近代以來的中國實現了站起來、富起來并迎來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今天,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馬克思主義依然充溢著科學思想的偉力,依然占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中國共產黨人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忠誠信奉者、堅定實踐者,一如既往地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而執著努力!
一百年前,毛澤東那次決定中國命運的選擇
《求是》雜志記者 宗 言
100年前的1921年陽歷新年,湖南長沙,大雪紛飛。十幾個年輕的知識分子,踏著五四先進文化催生的救國潮流,來到潮宗街文化書社,召開新民學會長沙學員新年大會。
會議是在一個并不起眼的小房子里召開的,但討論的話題卻是改造中國與世界的方法和目的。28歲的毛澤東在會上作了兩次發言。這兩次發言,后來以《在新民學會長沙會員大會上的發言》為題,收入《毛澤東文集》第一卷,作為全書開篇。
毛澤東在發言中說:我贊成用俄國式的革命道路,這是諸路皆走不通了新發明的一條路。他還比較了社會民主主義、無政府主義等方法,認為“激烈方法的共產主義,即所謂勞農主義,用階級專政的方法,是可以預計效果的,故最宜采用?!?/p>
把這篇發言作為《毛澤東文集》的開篇,是因為它標志著毛澤東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革命道路。實際上,在一個月前,毛澤東給在法國的新民學會會員蔡和森、蕭子升等寫了一封長信,信中明確表示:深切贊同蔡和森用俄國式革命的方法來改造中國的主張,而不同意蕭子升等用溫和的革命、教育的方法的主張,“我覺得教育的方法是不行的。我看俄國式的革命,是無可如何的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個變計,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棄而不采,單要采這個恐怖的方法。”毛澤東的這封信,后來作為開篇收入《毛澤東書信選集》。
“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毛澤東用形象的十個字,概括了近代以來仁人志士探索民族復興之路苦澀的心路歷程。中國的出路在哪里呢?
1899年2月,上海廣學會出版的122號《萬國公報》上第一次出現了兩個對中國人來說還很陌生的名字,這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而后,一批介紹馬克思社會主義學說的日文著作相繼被譯成中文,在上海出版。這時的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和社會主義學說,還僅僅是作為一種新思潮被介紹。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持續四年的戰爭把西方國家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社會矛盾以更尖銳的形式清楚地暴露出來。大劫后的滿目瘡痍、經濟的蕭條和社會的動蕩,使那些曾經醉心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中國知識分子大失所望。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本驮谥袊冗M知識分子在黑暗中苦苦求索時,1917年,俄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了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勞農政府,第一次把社會主義從理論學說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它像一縷新世紀的曙光,照亮了暗夜中國的前程。于是,走俄國革命的道路,成為那時一批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鮮明主張,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因此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一種重要的新思潮。
1918年11月,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李大釗在天安門廣場發表了題為《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的兩次演說。李大釗熱情洋溢地告訴世人: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是民主主義的勝利,是社會主義的勝利。
圖為《毛澤東文集》第一卷作為開篇收入的毛澤東在新民學會長沙會員大會上的發言。
那天,在李大釗講演的現場聽眾中,就有25歲的湖南青年毛澤東。也就是從此以后,毛澤東開始具體了解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閱讀了許多關于俄國情況的書。毛澤東后來對斯諾回憶說,當時閱讀了《共產黨宣言》、考茨基的《階級斗爭》、柯卡普的《社會主義史》這三本書,對他影響很大,建立起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1921年的夏天,包括毛澤東在內的十幾個年輕人,拿起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武器,以改天換地的氣概,在上海悄悄揭開了中國近代史上開天辟地的一幕——成立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紅色航船就這樣啟航了……
這艘小小的紅船,承載著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在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中,越過激流險灘,穿過驚濤駭浪,今天已經成為領航中國行穩致遠的巍巍巨輪。
記者手記:
100年前,中國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創建了中國共產黨。這樣的選擇,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改變了世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使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完全正確的,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是完全正確的,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完全正確的!”
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的命運早已同中國共產黨的命運、中國人民的命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它的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開放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彰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階段新征程,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八角樓里一盞燈,照亮革命萬里程
《求是》雜志記者 海 華
“天上的北斗亮晶晶,八角樓的燈光通通明。毛委員就是那掌燈的人,照亮中國革命的萬里程?!薄栋私菢堑臒艄狻愤@首歌1928年就開始在井岡山地區傳唱。
八角樓位于井岡山茅坪村,毛澤東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期間經常居住和辦公的地方。因為屋頂有一個八角形的天窗,故稱為“八角樓”。在八角樓,毛澤東當年借著清油燈一根燈芯的微弱燈光,寫下《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兩篇光輝著作。
這兩篇著作第一次提出了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建立革命紅色政權的思想,成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發端,指引中國革命萬里程。
這兩篇著作的背后,是毛澤東“上山”的心路歷程。對毛澤東來說,“上山”這條路是被迫的,是艱難的,也是積極努力的探索。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以前敵委員會書記的身份在湖南發動了秋收起義,但由于敵我力量懸殊,起義后按上級要求攻打長沙的計劃嚴重受挫。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把部隊撤到瀏陽文家市。擺在毛澤東面前的嚴峻問題是:把剩下的人帶到哪里去,中國革命向何處去?
在討論工農革命軍去向問題的前委會議上,毛澤東說服大家放棄繼續攻打長沙的計劃,帶著隊伍轉向敵人統治力量相對薄弱的農村、山區,尋求落腳點,以保存實力,再圖發展。這是中國革命從攻打大城市轉到向農村進軍的一個轉折點,史稱“文家市退兵”。
毛澤東帶著隊伍,走上崎嶇的山路,來到了井岡山,開始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但上山這條路走得很突然,許多人思想一時轉不過來。弱小的紅軍經常面臨敵軍頻繁的軍事“會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井岡山斗爭遇到了極大困難。加上“左”傾盲動主義思想的影響和干擾,1928年根據地遭到了三月和八月兩次失敗。不少人感到革命前途渺茫,南昌起義失敗了,秋收起義失敗了,廣州起義也失敗了……井岡山能待下去嗎?“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不斷出現。
為從理論上闡明中國革命發展的道路,毛澤東觀察形勢、總結經驗,深入研究思考紅色政權理論。山溝溝里的夜晚,八角樓上亮起了一盞燈,毛澤東坐在油燈前通宵達旦奮筆疾書。
1928年10月,毛澤東為中共湘贛邊界第二次代表大會起草了會議決議,《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就是決議的一部分。毛澤東指出:“一國之內,在四圍白色政權的包圍中,有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紅色政權的區域長期地存在,這是世界各國從來沒有的事。這種奇事的發生,有其獨特的原因。”毛澤東總結一年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實踐經驗,透徹地分析中國國內的政治形勢,從五個方面回答了紅色政權能夠長期存在并發展的原因。
1928年11月初,毛澤東收到中共中央六月四日的指示信。整整一年了,毛澤東和中央失去了聯系,現在終于接上頭了。毛澤東滿心歡喜,認為有必要向中央系統匯報在井岡山創建革命根據地的情況。
1928年11月,毛澤東在八角樓給中央寫了一個報告,這個報告就是后來收入《毛澤東選集》的《井岡山的斗爭》?!毒畬降亩窢帯繁取吨袊募t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寫作時間晚50余天,主要為了向中央全面反映井岡山斗爭的情況,更系統地闡述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力爭取得中央的理解和支持。
八角樓油燈下,毛澤東同志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兩篇光輝著作,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照亮中國革命萬里程。圖為修繕后的八角樓。 井岡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中充滿自信地指出:“邊界紅旗子始終不倒,不但表示了共產黨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統治階級的破產,在全國政治上有重大的意義。所以我們始終認為羅霄山脈中段政權的創造和擴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確的”。
在總結井岡山革命斗爭經驗的基礎上,1930年1月,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明確提出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并充滿詩意地豪邁指出,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2016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西視察,瞻仰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參觀八角樓革命舊址群,深切緬懷井岡山斗爭的光輝歷史。習近平總書記滿懷深情地指出:“偉大的理想信念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井岡山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典之作,從這里革命才走向成功。”
記者手記:
“舉什么旗,走什么路”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根本問題。從“文家市退兵”到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回答“紅旗到底打得多久”到闡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澤東同志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緊密結合起來,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實現了我們黨在發展道路上的歷史性轉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闭业揭粭l正確道路十分不易,需要倍加珍惜。行程萬里,不忘初心。在建黨百年之際,回望歷史崢嶸歲月,傳承井岡山精神,更加激勵我們在新征程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