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
胡昌升
風從大海來,潮涌白鷺飛。廈門是中國著名的海上花園、東南沿海的璀璨明珠,胸中藏海、向海而興造就了這座城市海納百川、愛拼敢贏的獨特氣度。1980年,黨中央決定設立廈門經濟特區,喚醒了這片熱土澎湃的創業激情與蓬勃的生機活力。在黨中央堅強領導和福建省委大力推動下,一茬茬特區建設者牢牢把握時代機遇與歷史方位,致力發揮體制改革“試驗田”、對外開放“窗口”和對臺交流合作“橋梁紐帶”作用,中流擊水、勇立潮頭,推動廈門實現了滄桑巨變。40年來,廈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304倍,工業增加值增長787倍,財政總收入增長948倍,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了8倍以上,榮膺全國文明城市“六連冠”等榮譽。廈門經濟特區設立40年來的生動實踐,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中譜寫了壯麗篇章。
作為廈門經濟特區創業時期的重要領導者、開拓者、建設者,習近平同志對廈門一直充滿深情、寄予厚望,在特區建設發展的重要階段和關鍵節點都親自為廈門擘畫藍圖、指引方向。1985年至1988年,習近平同志擔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主持編制了《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并圍繞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環境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等開啟了一系列生動實踐,取得了豐碩成果,為廈門經濟特區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注入了磅礴動力。到福建省委省政府和中央工作后,習近平同志仍十分關心關注廈門發展,對廈門工作給予科學有力指導。2002年6月,習近平同志深入廈門調研,對廈門提出“提升本島、跨島發展”戰略;2010年9月到廈門視察,指示廈門要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深化各項改革,以更寬的視野擴大對外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弘揚嘉庚精神、鼓浪嶼申遺成功、第二十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舉辦等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廈門工作指明了科學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廈門歷屆領導班子大力傳承弘揚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期間開創的科學理念、寶貴經驗和優良作風,堅決貫徹習近平同志對廈門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團結帶領全市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開創了廈門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嶄新局面。
廈門市堅持擴增量與優存量并舉,全力抓招商促發展、抓項目增后勁,推動“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不斷邁向更高水平。圖為2020年8月24日,廈門市海滄新城。 廈門市委供圖 張奇輝/攝
2017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廈門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贊譽廈門已經發展成“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和“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是“一座經濟蓬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對外交流密切的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強調“廈門的發展就是中國改革開放所走過歷程的一個縮影”?!案咚刭|、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這12個字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發展成就、發展特色的充分肯定,為新時代廈門發展指明了目標方向。
以創新為引領,推動經濟發展“高素質”
同其他特區相比,初創時期的廈門經濟特區發展步子較為遲緩。這座封閉已久的島城,長期處于海防前線,經濟發展、城市建設欠賬很多。特區起步時面積僅2.5平方公里,至今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廈門仍面積最小、人口最少。如何以最小的投入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成為擺在特區建設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1985年,正是在特區艱難起步的關鍵時期,習近平同志來到廈門工作,開始了他對特區建設發展的深入探索,并很快找到了破解這一難題的“鑰匙”。習近平同志主持編制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指出,“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是提高經濟效益的決定性因素”,“電子工業經過大力扶持,最有希望成為廈門特區的主導行業”,并前瞻布局金融、旅游以及海洋開發、生物工程等新興產業。這些開創性的思路舉措第一次從戰略的高度將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的種子根植于這座城市的沃土,為廈門發展確定了“高素質”的鮮明導向。
沿著習近平同志探索的足跡,廈門歷屆領導班子與廈門人民干在一起,使廈門在保持持續較快發展的同時,實現了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的協調統一,走出了一條契合新發展理念的發展之路。2019年,廈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9%,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2萬美元,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構建高素質創新體系。從推動企業由出口加工向自主研發轉變,到打造創新型城市,再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40年來廈門堅持把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推動產業創新能力和整體競爭力不斷增強。目前,廈門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2.9%,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為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的2.4倍和3倍。全市共有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120家,眾創空間359家,全球首個戊肝疫苗、首個國產宮頸癌疫苗等創新產品填補相關領域空白,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在廈門不斷奔流涌動。
——壯大高素質產業體系。40年來,廈門立足自身發展稟賦和優勢,穩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由最初的簡單加工制造業起步,一步步邁向東南沿海強大的高端制造業高地和最具競爭力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目前,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7.1%,已培育形成平板顯示、軟件信息、旅游會展、航運物流等8條千億產業鏈,電子信息產業正加快向萬億產業集群邁進,生物醫藥、新型功能材料入選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以創新為主引擎的發展動力機制和產業體系加快形成。
——培育高素質企業集群。廈門現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928家,占全省40%,境內外上市企業86家,3家市屬國有企業入選世界500強。近年來,廈門篩選出高技術高成長高附加值企業2512家,全力推動“三高”企業增資擴產、倍增發展。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不少企業生產經營受到較大沖擊,但全市“三高”企業中仍有496家營收同比增長50%以上、285家營收同比增長100%以上,對高質量發展的帶動支撐作用明顯。
廈門雖然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較高,但經濟總量還不夠大,具有強大影響力和帶動力的龍頭企業不多,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有待進一步增強。我們將牢記習近平同志“廈門更要發展發展再發展,不能小富即安,不能淺嘗輒止,要有大氣魄大手筆”的殷殷囑托,努力在加快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走前列、作示范,推動“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不斷邁向更高水平。
以統籌促協調,推動城市形象“高顏值”
廈門發展的一個鮮明特征,是在保持經濟發展“高素質”的同時,統籌推進生態、民生、文化等各領域協調發展,實現了城市內外兼修的“高顏值”。這一特質,同樣與習近平同志當年在廈門的探索實踐密不可分。
——生態環境之美:當好生態省建設排頭兵。廈門是天生麗質的“海上花園”,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擁山瞰海、城景相依。“一城春色半城花,萬頃波濤擁海來”,“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廈門“高顏值”的詩意抒懷。
但在特區設立之初,卻是另外一番景象。當時大家環保意識還很弱,搞經濟建設忽視了生態環境保護,亂砍濫伐亂采一度猖獗,筼筜湖黑臭不堪,魚蝦白鷺驟減。習近平同志敏銳發現了這一問題,他親自領導筼筜湖綜合治理,提出的“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20字方針沿用至今。習近平同志在全市打響一場自然資源環境保衛戰,統籌保護與建設,提出切實可行的舉措,《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前瞻性地設專章研究廈門生態環境問題,推動廈門從永續發展的角度深刻思考城市建設與環境的關系。
多年來,廈門牢記習近平同志2002年對廈門提出的“當好生態省建設排頭兵”囑托,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標準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持續打造在花園里盛開的城市。在城市開發建設中,為保護中華白海豚不惜將跨海通道方案由大橋改為隧道,為保護白鷺專門保留大嶼島。筼筜湖歷經30多年的接續整治保護,如今已變成碧波蕩漾、白鷺翱翔的“城市綠肺”和最美城市客廳,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全市近六成的陸域面積被劃入生態控制線,生態保護地方立法開創先河,空氣質量穩居全國前列,成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范例。
——功能品質之美:提升本島、跨島發展,打開城市建設新天地。進入21世紀,廈門本島已逐漸勾勒出現代城市雛形,但島外卻仍是農村狀態,島內島外、城市農村的二元結構分隔了城市的發展。2002年6月,習近平同志到廈門調研,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一瓶頸:“廈門本島基本飽和,而島外發展明顯滯后,經濟腹地空間小……拓展中心城市發展空間,擴大經濟發展腹地,已成為廈門建設發展當務之急?!?/p>
秉承習近平同志對廈門擘畫的“提升本島、跨島發展”宏偉圖景和“四個結合”指導原則,廈門漸次展開了一場統籌城鄉發展、提升島內外一體化水平的探索實踐。跨島發展戰略提出18年來,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了4倍多,人口城鎮化率從52%提高到89%,島外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市比重保持在七成以上,新城建設加快成型成勢,島內舊城改造和有機更新提速提質。跨海大橋、海底隧道、軌道交通等一批跨島交通動脈將島內島外緊緊連接,學校、醫院等優質民生資源加快向島外布局,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城鄉一體化。由此,廈門完成了從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的跨越,城市綜合承載力和區域輻射帶動力實現了質的飛躍。
——文明和諧之美:城市最美的風景是人。廈門不僅致力于經濟的繁榮,更追求精神的富足與文明的進步。從20世紀90年代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等群眾性實踐,到持續深入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廈門始終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充分激發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和家園情懷,榮膺全國文明城市“六連冠”,樹立了文明創建的標桿。
2016年,半個多世紀以來登陸閩南的最強臺風“莫蘭蒂”正面襲擊廈門,造成城市大面積停水停電,通信中斷,樹木倒伏,滿城瘡痍。災難面前,人民群眾不等不靠,自發走上街頭恢復家園,僅3天時間就完全恢復城市交通,10天完成65萬株倒伏樹木的清理、植活。金磚廈門會晤計劃招募志愿者2000人,卻有3萬多名市民踴躍報名。目前,全市有50多萬名志愿者經常開展活動,超過常住人口1/8,有品格、有力量、有大愛的城市文明底色更加鮮亮動人。
——歷史積淀之美: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與廈門島隔海相望,有一座被習近平同志譽為國家瑰寶的小島——鼓浪嶼。如今的鼓浪嶼名揚海內外,令無數游客向往。但在改革開放之初,不少人尚未認識到她的獨特價值,島上許多老別墅年久失修。在財政最困難的時候,習近平同志批復30萬元用于鼓浪嶼八卦樓維修,扭轉了這座百年建筑的命運。習近平同志還領導編制了鼓浪嶼首部總體規劃,開啟了系統保護利用鼓浪嶼的進程。2017年7月,鼓浪嶼申遺成功,習近平總書記專門作出重要指示,再次彰顯了他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和對鼓浪嶼的特殊感情。
廈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2019年《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正式施行,標志著鼓浪嶼保護利用掀開了全新篇章。不僅是鼓浪嶼,騎樓、閩南紅磚古厝、嘉庚建筑等特色風貌建筑,漆線雕、送王船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得到妥善保護利用,中西薈萃、多元融合的文化底蘊為“高顏值”廈門增添了別樣風采。
“高顏值”是廈門的獨特優勢,但與人民群眾的更高要求相比,我們仍有“美中不足”。比如,生態環境仍需改善,功能品質還有短板,精細化管理水平不夠高。我們將持續推進協調發展、綠色發展,統籌實施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深化文明創建和愛心廈門建設,大力打造更高水平的“高顏值”廈門,努力讓生態更美好、讓城市更宜居。
以改革強動力,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
經濟特區從一開始就肩負著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殺出一條血路來”的特殊使命。如何當好這個排頭兵?習近平同志給出答案:“經濟特區的任務就是改革,經濟特區應改革而生,我們要承擔起這個責任?!薄案母铮茸咭徊接酗L險,但國家需要有人去蹚路子?!绷暯酵驹趶B門多次闡述改革的要義,并直接推動了一系列敢為人先的改革探索。比如,在全國率先出臺稅利分流措施,推動“放水養魚”政策激活許多身處困境的國企;實行大部委制,簡化企業審批、放權給企業;提出建立精簡、高效、廉潔的政府……這些開創性的思路和舉措,打破了當時保守僵化的社會風氣,為廈門經濟特區注入了改革創新的鮮活基因。
從“要我做”變為“我要做”,廈門市廣大群眾主動融入、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共建幸福家園。圖為2020年2月8日,廈門市湖里區鐘宅社區黨員干部帶動群眾群防群控,讓黨旗在疫情防控一線高高飄揚。 廈門市委供圖 王火炎/攝
——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40年來,廈門積極推進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在國企改革、開放市場、投融資體制等諸多領域走在全國前列。比如,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創造了地方國企發展的驕人業績;探索建立特區金融體系,成立了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的國際銀行;深化財稅、價格流通體制改革;實行土地有償轉讓和商業用地公開招標制度,為特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體制機制活力。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從20世紀80年代撤銷八大工業局,到實行重大片區開發建設的指揮部模式,廈門一直致力簡政放權、轉變職能,提高行政管理效能。近年來,廈門主動對標世界銀行標準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形成“多規合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等先行先試經驗,在國家發改委2019年營商環境評價中位居全國前列,2020年獲評首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
——深化社會領域改革創新。百分之百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建立全民醫保、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首創“三師共管”分級診療等創新做法,全覆蓋、分層次的住房保障體系被譽為“中國房改新政藍本”;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形成主動創穩、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校園微治理”等特色亮點,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已連續8個季度全國考評第一。
——率先推進兩岸融合發展。作為“因臺而設”的經濟特區,廈門始終牢記服務祖國統一的特殊使命,全面推進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和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40年來,累計利用臺資112億美元,臺企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近1/3;經廈門口岸往返兩岸的旅客占兩岸直接往來總量約1/4;海峽論壇已成為兩岸最大的民間交流盛會;超過12萬名臺胞在廈門工作、生活,享受與本地居民同等待遇。廈門作為對臺交流合作“戰略支點”和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的地位作用更加凸顯。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廈門較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城市治理能力經受住了疫情考驗,這也得益于廈門長期深化改革打下的堅實基礎。新起點上,廈門將堅持解放思想不停滯、改革創新不止步,充分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著力補短板、強弱項、激活力、抓落實,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探索新路徑、創造新經驗,不斷為“中國之治”貢獻廈門力量。
以開放促發展,推動城市能級“國際化”
廈門自古就是通商裕國的重要口岸,開放是這座城市與生俱來的基因?!皬B門,寓意‘大廈之門’,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對外開放之門,衷心希望把這個對外開放之門建設得更快些更好些?!备母镩_放初期,習近平同志準確把握廈門的獨特區位優勢,帶著廈門人民探索出一條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之路。充分利用國際資本發展經濟,借外債搞基礎設施建設,成立外匯調劑中心……得益于這一系列擴大開放的思路和舉措,廈門主動融入世界經濟大循環,在經濟全球化的汪洋大海中劈波斬浪,成為我國“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重要樞紐。
——國際資本的重要聚集地。按照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思路,廈門著力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實現了從出口加工區、保稅區、保稅港區到自貿試驗區的迭代升級。廈門進出口總額占福建省半壁江山,在“2019年中國外貿百強城市”中名列前茅。累計實際使用外資318億美元,批準外商投資企業超過1.4萬家,在廈門投資的世界500強外資企業達63家。廈門自貿片區集成推出93項全國首創改革舉措,30項廈門經驗在全國推廣。
——國際交通的重要樞紐。習近平同志剛到廈門時,廈門港僅有兩臺橋吊,每臺年吊運3.5萬個標箱。如今,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已躍升至全球第14位,110條外貿航線通達55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家重點規劃建設的四大國際航運中心之一。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已成為東南沿海區域性航空樞紐,國際航線36條,旅客國際中轉量排名全國第五。中歐(廈門)班列通達亞歐12個國家,累計開行866列,實現了“海絲”與“陸絲”在廈門無縫對接,廈門已由偏居一隅的沿海小島向全國最高等級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邁進。
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已居世界第14位,156條航線通往全球149個港口,海運、空運、陸運通達五洲,已成為國家重點規劃建設的四大國際航運中心之一。圖為2020年5月17日繁忙的廈門港。 廈門市委供圖 王協云/攝
——國際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廈門始終以開放胸襟面向世界,努力當好展示國家形象的櫥窗。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關心推動的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已發展為全球最大的雙向投資促進盛會。廈門累計締結21個國際友好城市和12個友好交流城市,廈門國際馬拉松賽連續13年獲評國際田聯金標賽事、被譽為“最美馬拉松賽道”,形成了官任、前埔等一批國際社區,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城市品牌越來越響。
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期間開啟的一系列前瞻探索和生動實踐,為廈門打下了“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的堅實基礎,充分彰顯了新思想的實踐偉力。凝聚其中的科學理念、寶貴經驗和優良作風,是廈門經濟特區的最大優勢和最寶貴財富,是新時代推動廈門發展的強大動力?!拔覀冞€有更高遠的目標,要共同努力,把廈門建設得更加美麗、更加富饒、更加繁榮。”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廈門經濟特區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重大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牢記“經濟特區不僅要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辦得水平更高”的新要求,充分用好在廈門建設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的重大機遇,圍繞高素質標桿、高顏值典范、現代化前沿、國際化樞紐,全力加快高質量發展,在更高水平上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奮力將習近平總書記為廈門擘畫的美好藍圖變為現實,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中共福建省委副書記、廈門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