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萬疊,逶迤靜默,林海蒼茫,隨處可見雜花生樹,一灣碧水。出國道,入省道,再鄉道,高山峽谷間,炊煙氤氳,一個古老又嶄新的村莊躍入眼簾……這里是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工布江達縣東北部的錯高村。
錯高,藏語中“湖頭”的意思,因毗鄰巴松措湖而得名,這一名稱與這個村落已延續千年。如今,一座座色彩鮮亮具有濃郁藏族特色的院落,一張張如沐春風幸福洋溢的臉龐,煥發著時代的榮光。
如何在“老”與“新”、“變”與“不變”的碰撞交融中實現全面小康,正是我們要探尋的答案。
“歷史美”與“窮苦愁”。從前,錯高村村民的祖先為逃避戰亂,輾轉遷徙到大山深處。下地種田,上山放牧,半耕半牧的生活方式,千百年未曾改變。
最典型的是民居。房屋皆為古建,46棟傳統木質結構房屋,平均使用時間超過150年,4棟石木結構房屋,歷史更逾400年?!拔覀兇迨橇种サ貐^唯一完整地保持了傳統民居和習俗的古村落”,錯高村黨支部書記羅布次仁滿臉自豪。
丁增朗杰,土生土長的林芝人,在縣文旅局工作,現為錯高村的駐村干部?;貞浧鹕鲜兰o90年代第一次來到錯高村的情形,他這樣描述:“仿佛掉進了歷史的峽谷,呈現在眼前的,幾乎就是遠古的面目?!?/p>
一邊是“歷史美”,一邊卻是“窮苦愁”。
老舊房屋,漏風漏雨,人畜混居,住房、飲水、用電都不安全。一到夏季,村內道路即陷入泥濘,未及風化的糞便橫流,難以行人。居住條件的落后,不僅對村民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也嚴重制約著旅游業的發展。
“游客長途跋涉一路顛簸過來,飯沒地方吃,住又住不下,當天回還回不去,人家急咱更急……”羅布次仁搓著手說,“還有些村民保護意識差、亂建亂搭、維護技術也不行,眼看著房屋結構松動,門板窗花木雕剝落,讓人心疼”。
節令變換,黑頸鶴一次次飛來,赤麻鴨一次次飛走,錯高村頑固地保存著古老而匱乏的面貌。
打破歷史的慣性。錯高村,一個“歷史文化名村”、“傳統古村落”、“中國十大最美鄉村”,該如何在兼顧田園牧歌與現代功能中建設美麗鄉村?
搬遷,才能打破歷史的慣性。但這樣一個歷經歲月的古村落,一個交織著村民生產、生活、土地、文化、婚姻、習俗等各種因素的共同體,哪些要變革、哪些要保留,怎么搬、往哪兒搬,注定不是件容易的事?!凹纫プr代的機遇,也不能做歷史的罪人”,鄉黨委書記旦增頓珠這樣說。
雪山萬疊,高山峽谷間,古老與嶄新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工布江達縣錯高村完美地融合。右側為歷經千年歲月完整保存的老村,左側為色彩鮮亮現代設施齊全的新村。 扎洛/攝
故土難離的情愫,“住老房怕塌,住新房怕餓”的擔憂,“人搬得動,地搬不走”的不便,面對各種觀念上與現實中的問題,錯高村最終找到一個“既搬又不搬”的法子,即在老村旁邊整理土地、規劃設施,只挪一步建新居。
2019年初,全村57戶245人喜遷新居。
世外桃源,小康人家。在整齊的鼓點和人群的歡呼聲中,戴面具和尖帽、著藏式長袍和五色背披的“剛登騰布”父子登場了,鼓點歡快、唱腔激越,則飛旋起舞、騰挪跳躍;鼓點舒緩,則亦步亦趨、頓挫從容……傳承千年的“梗舞”,正在平整寬闊色彩斑斕的新廣場上演。
周圍是57棟新房圍聚。道路、路燈、給排水、污水處理、活動室、綠化設施、信號塔各自排布。相隔不遠,是原封不動完整保留下來的老村老巷,石砌墻坡屋頂榫卯結構的工布藏族特色民居,原始手工打造的家具農具,被灶火熏烤黑得閃著亮的頂棚,都讓人心生一種“時間在這里不曾移動過”的強烈感受。漫步其間,歷史的痕跡,韻味悠長。
每棟老房子門口都新掛有一個牌子,印著人名照片。羅布次仁介紹道,這是黨支部組織的古村落保護黨員小隊,“一個宅子,就是一個責任崗”。
縣文旅局來的丁增朗杰發揮專長,幫“梗舞”申遺,找傳承人,搜集老物件,開設“民居民俗陳列室”,讓“原汁原味”的傳統村落留下來、活起來。
雪山花海,高原草甸,院落中矗立的白墻黑瓦小樓,村民新近添置的電腦、熱水器,卓瑪次旦家擺放的“家庭旅館從業培訓結業證書”,一陣風似的跑過的孩子們……美麗畫卷向天邊無盡延伸。
耳邊一聲贊嘆,世外桃源,小康人家。
調研手記:
每個鄉村都有自己的自然機理和歷史文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保護好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以多樣化美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既確立了工作原則,更指引了發展方向。錯高村“只挪一步的搬遷”,從自身實際出發,實現自然生態的保護與開發、文化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古老村落的田園牧歌與現代功能的有機結合,喚起了人們對故鄉熱土的鄉愁鄉戀,真正實現了“一步”入小康。錯高村的探索實踐,為中國廣袤大地上更多的傳統村落、民族村寨走進小康提供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