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三)

來源:《求是》2020/15 2020-08-01 09:00:00

幸福社區

本刊記者 王 寅 韓 辰

  社區雖小,但連著千家萬戶,是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家園,承載著每個普通人的“小康夢”。在四川省成都市這個人口超2000萬的超大城市里,一個個充滿煙火氣、生活味、歸屬感的社區讓居民時時處處都感受到溫馨與安逸。生活幸福,日子紅火,老百姓的精氣神越來越好,全面小康的成色越來越足。

最美不過夕陽紅

  黌門街社區是個普通的老舊社區,不普通的是這里有個遠近聞名的“奶奶廚房”。端午節前夕,記者來到這里,桌臺前正圍著十余位老人熱火朝天地洗粽葉、包粽子,旁邊還有老人在下棋、剪紙、畫國畫,快樂洋溢在每位老人的臉上。

  “奶奶廚房”的創辦者叫劉道笠,今年72歲。她前些年賣過“串串香”,有一手好廚藝。2016年7月,熱心腸的她在社區和愛心組織的支持下,將自家一樓旁的陽光棚改成了活動室,擺上桌椅板凳,為空巢老人提供餐食,堅持只收成本費,這是最早的“奶奶廚房”。

  “我在這住了幾十年,有感情??傁胱鳇c事,讓街坊的老人們吃得好。”劉道笠不僅給80多歲的空巢老人做好飯菜送上門,還組織60歲、70歲的“年輕老人”給“高齡老人”送禮物、過生日。慢慢地,“奶奶廚房”成了社區老人溫暖的“家”,老人們收獲了濃濃的幸福感、安全感?!澳棠虖N房”的善舉感染了越來越多的人。在黌門街社區的支持下,“奶奶廚房”升級為“奶奶名廚”社區餐廳,設立有專門的后廚間、包間、活動區域等,不僅用餐更舒適,舉辦的活動也更豐富多彩。餐廳還將一部分收入作為社區基金,繼續為80歲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費送餐服務。

  “寬敞多了!老人家既可以做菜,還可以聊天、唱歌、跳舞,還有不少志愿者也來幫著照顧老人?!眲⒌荔腋锌卣f,“現在的環境這么好,可以服務更多人嘍!”

  莫道桑榆晚,人間重晚晴。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家庭是基礎,社區是依托。黌門街社區“奶奶廚房”的生動實踐,讓老人們擁有了最美的夕陽紅。

文化,讓小康生活更有溫度

  “我在這住了30多年,變化太大了,現在的文化活動比以前豐富太多了,有太極、美術、舞蹈、攝影、畫展……”,在寬巷子社區居民黃秀芳看來,今天社區的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令人陶醉,“讓我們退休之后的第二春過得有滋有味,身體健康,家庭和睦,老朋友、新朋友在一起談心談得來,談話談得攏,很精彩很有意義”。

  在四川省成都市這個人口超2000萬的超大城市里,一個個充滿煙火氣、生活味、歸屬感的社區讓居民時時處處都感受到溫馨與安逸。圖為坐落于成都市青羊區的人民公園,這里一直是社區居民和周邊百姓品茶觀景、游玩休憩的好去處。身在其中,老百姓時刻享受著小康生活帶來的滿滿幸福。 成都市委宣傳部供圖

  黃秀芳是寬巷子社區腰鼓隊的隊長,這個腰鼓隊有20多人,一周訓練一次。同時,她還是歌舞班的活躍分子,一周三次培訓課基本一次不落,聲樂和舞蹈給他們的生活平添了無窮樂趣,“來了就不想走”,這是黃秀芳和“小伙伴們”對他們的文化組織最直白也最真誠的告白。

  這一切的變化來自于社區對文化活動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寬巷子社區黨委書記吳麗萍告訴記者,“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更高了。面對本地的、外來的、打工的各式各樣的人,我們社區需要為他們做好服務,而文化能把人與人聯結到一起”。

  “把文創的‘根’扎進城市的生活里,扎進社區里,和社區居民一起進行一場文化的‘社區營造’”,這是寬巷子社區的初衷,也是土生土長的成都70后于侃的追求。作為成都將文化融入老舊社區的典型代表,寬巷子社區以“極大的包容和匠心”支持于侃發展明堂創意工作區,主打青年文化、潮流文化。

  有了文化的浸潤,社區居民的日子比以前更“有意思”了,既有廣場舞、書畫班,又有街頭咖啡、音樂和藝術節,大家像“串門”一樣穿行在街區的藝術空間。“對小孩子來說,彌補了老舊城區文化藝術資源缺失的遺憾,在他們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對老年人而言,文化活動為他們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我們會發現他們非常欣喜地去包容和接受更多的文化藝術形式,生活變得更有樂趣”。

  文化是小康社會的精神基石。對居民們來說,社區文化服務能極大提升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在成都不少社區,現代感和傳統感、文藝氣息和市井氣息交織融合,人們享受著文藝范兒的時尚社區生活,也讓這座有著2300年歷史的老城煥發著勃勃生機。

黨建引領畫出社區“同心圓”

  穿過充滿歷史厚重感的老牌坊,走進水井坊社區星橋街112號院,映入眼簾的就是水井坊社區院落黨群服務站。社區是黨委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水井坊社區黨委書記王怡告訴記者,“黨群服務站就是為了在黨建引領下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讓普通黨員和群眾真切感受到黨組織就在身邊”。

  黨群服務站的活動每天都不重樣。每周一到周五下午,分別有社區黨委負責人、法律顧問、“兩委員一代表”、社區醫生等與群眾面對面、“零距離”服務。93歲高齡的老黨員、老軍人常占奎將保存了幾十年的200多枚毛主席像章無償捐贈給社區,還定期來給社區居民特別是青少年開展革命傳統教育;退休老人劉莉的蘿卜干做得非常好吃,社區黨委就鼓勵她來給大家做分享;社區黨委組織實施“靚湯計劃”,由12支黨員志愿者隊伍,每月輪流做一次靚湯,送給院落居民、環衛工人,拉近黨組織與群眾的距離……

  凡是居民需要的,黨群服務站就努力提供,這里成為居民眼中由關心、用心、暖心、愛心、善心組成的“五心級”的家?!按蠹覍h組織的認同更強了,彼此也越來越熟悉,不少人參加活動后留了電話、加了微信,從生人變成熟人,又變成了親人?!痹谶@里住了20多年的老居民何秀芬告訴記者。

  黨組織工作做在平時,戰時就有號召力。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社區黨委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組織志愿者隊伍織密防控網,挨家挨戶走訪。王怡很有底氣,“有了群眾支持和參與,大家都是熟悉的街坊,排查和日常管理工作就有了信心”。

  社區黨組織把群眾利益放在心頭,及時感知大家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決,就能畫出團結群眾的“同心圓”。

  調研手記:

  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中國有數億人生活在全國大大小小的城鄉社區,讓廣大居民群眾過上好日子、甜日子,全面小康的成色才更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社區的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天天同居民群眾打交道,要多想想如何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一些,如何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萬戶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社區工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黌門街社區積極鼓勵、支持和參與群眾首創的“奶奶廚房”建設,增強了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寬巷子社區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實現了小康生活的“提檔升級”。兩個社區的生動實踐,著眼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社區工作領域的生動體現。

  社區工作要堅持黨的領導。水井坊社區黨組織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依托黨群服務站等平臺積極為民服務,畫出了團結居民群眾的“同心圓”。實踐證明,社區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發揮得越好,居民群眾對社區的歸屬感就越強,社區就更加溫馨和諧。

弘德村的好日子

本刊記者 包俊洪 郭 玲

  鱗次櫛比的新居,綠意盎然的街道,幸福洋溢的笑臉……6月15日,我們走進習近平總書記剛剛考察過的移民新村——寧夏紅寺堡區弘德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美麗鄉村的畫卷?!按謇飳W校、幼兒園、衛生院一應俱全,從村里坐上公交車,花2塊錢就能到達紅寺堡城區?!蓖氲麓羼R路上行駛過來的公交車和出租車,紅寺堡區紅寺堡鎮黨委副書記、弘德村駐村工作組組長黑茂森介紹說。

劉克瑞一家的滄桑巨變

  紅寺堡區弘德村C區007號小院,住著脫貧戶劉克瑞一家,6月8日,這座寧靜的小院迎來一位尊貴的客人。當天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劉克瑞家,仔細看了牛棚、院落、臥室、廚房,在寬敞的客廳里和劉克瑞一家嘮起家常,詳細了解他們家庭的就業、收入、看病、社保等情況。“沒想到!很激動!很幸福!”6月15日,當我們來到劉克瑞家時,提及總書記的到來,他仍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和喜悅之情。

  地處寧夏中部的紅寺堡區原本是一片荒漠,上世紀末這里成為扶貧揚黃灌溉工程的主戰場,靠一級級泵站,把黃河水揚高數百米,滋養出一片綠洲。8年前,劉克瑞一家從西海固的山溝溝搬遷到紅寺堡區弘德村。弘德村共有1699戶7013名居民,主要來自“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截至2019年,弘德村的貧困發生率已降至0.7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435元,實現了脫貧出列。

  “我家2017年就脫貧了,全家年收入10多萬元?!闭劦绞杖?,劉克瑞幸福滿滿,掰著指頭和我們算起來:自己負責看護村口蓄水池,老伴兒就近打零工,一年下來少說也有兩三萬;兒子兒媳在附近的紡織廠打工,年收入五六萬;家里養了3頭牛,一年凈賺一兩萬;還有土地流轉費、合作社入股費……現在收入多花銷還少了,糧食是自家種的,看病有新農合,孩子上學有義務教育,“我打心底里感謝黨的好政策!”

  在劉克瑞家客廳的墻上,兩張照片格外引人注目:一張是如今幸福洋溢的全家福,另一張是搬遷前老伴兒和女兒在原來的土坯房前的合影。劉克瑞說,當時這張照片也引起了總書記的注意?!霸瓉砩綔蠝侠镒叩氖悄嗤谅罚〉氖峭僚鞣?,現在住的是磚瓦房,水泥路修到家門口,這變化,放到10年前,我們想都不敢想!”

  劉克瑞一家的滄桑巨變正是大時代的一個縮影。多年來,寧夏先后實施了6次大規模的移民搬遷,累計搬遷123萬人,作為中國最大的異地生態移民區,紅寺堡區共安置移民23.3萬人,讓包括弘德村在內的貧困群眾告別了“看天吃飯”的貧瘠和無奈,走上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脫貧發展的康莊大道。

圖為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弘德村 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宣傳部供圖

扶貧車間辦到家門口

  在弘德村,習近平總書記特地考察了村里的扶貧車間。弘德村的扶貧車間,是由福建德化一家企業幫扶設立的,是閩寧協作的成果,它承載著村里100多人脫貧致富的夢想。

  東西協作,閩寧情深。當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曾親力推動閩寧扶貧協作。閩寧攜手20余載,碩果累累,閩寧協作移民新村和扶貧工廠相繼出現在寧夏大地。由送錢送牛羊,到辦扶貧工廠送工作至家門口,福建助力,寧夏大地奏響了脫貧致富曲。

  “企業參與興辦扶貧車間,體現了先富帶后富,很有意義?!绷暯娇倳洖楹氲麓宓姆鲐氒囬g點贊??倳涍€特別叮囑道,“興辦扶貧車間目的是扶貧,要堅持扶貧性質,向困難群眾傾斜,多招收困難群眾就業。”

  據黑茂森介紹,扶貧車間引入企業從事紙箱包裝業務,解決了100多人就業問題,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此外,扶貧車間還吸納了30多名中青年員工,在家門口就業,成了越來越多弘德村年輕人的選擇。

  “我和家人一起奔小康”,走進扶貧車間工作間,墻上一行標語十分醒目。車間負責人告訴我們,村里有60多名老年人在這里給包裝箱安塑料提手,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每個月能有七八百元的收入,老人們老有所為,日子過得很幸福。

  出生于1991年的侯剛和他妻子是第一批進扶貧車間的工人,侯剛開始當一名機器操作工,他勤奮好學、喜歡鉆研,掌握了車間里多種機器的操作方法,逐漸從一名操作工升為小組長、主機手,今年年初被推舉為車間負責人。侯剛夫妻倆一個月收入7000多元,5年前他家還是村里建檔立卡戶,現在建了新房、買了小汽車,實現了脫貧致富的夢想??倳浺暡燔囬g時,侯剛就站在旁邊,說起來他很激動,他說要感謝總書記、感謝這個好時代、感謝黨的好政策,“作為年輕人,我們更沒理由不好好奮斗!”

更好生活還在后頭

  “搬遷后,更好生活還在后頭。希望鄉親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發揮自身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边@是總書記對弘德村的殷殷期望與囑咐,也是這座移民村美好藍圖的新起點。

  “總書記的關懷讓我們深受鼓舞,更有干勁兒!”村黨支部書記任軍說,要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帶領全村鄉親們苦干實干奔小康,讓村子更美、百姓更富。

  對于弘德村未來的發展,任軍表示,首先要在發展養殖合作社上發力,讓全村的養殖戶都加入合作社,入駐“飛地”養殖園區發展集中養殖。據任軍介紹,2019年村里10個合作社共賺了440萬元,平均一個合作社賺44萬元,戶均增收2萬元??吹綄崒嵲谠诘氖找?,村民們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今年村里的合作社增加到了15個,帶動了520戶?!拔覀儨蕚浒汛寮w土地流轉的錢和房屋租賃的錢也投入合作社‘生錢’。集體經濟有了更多的底子,我們也會有更大的底氣?!比诬姳硎荆乱徊?,還要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讓更多的企業進駐弘德產業園區,通過產業園區發展,讓農民變工人,短期工變長期工,每個人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村里還要繼續建設扶貧車間,讓更多老人和婦女就近就業;還要發展鄉村旅游,打造觀光游景點……談起弘德村的未來,任軍滔滔不絕,信心滿懷。

  今天是個好日子,明天又是好日子。

  奔跑在小康路上的弘德村,好日子越過越紅火。

  調研手記:

  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寧夏考察的第一站來到紅寺堡區弘德村,去年弘德村脫貧出列,總書記要來這里看看移民群眾的新生活。困難群眾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最深的牽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他步履不停,夙興夜寐,堅定踐行對人民的鄭重承諾,深刻而具體地詮釋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擺脫貧困,是寧夏尤其是南部西海固地區千百年來難以破解的一道難題。20多年間,習近平總書記四赴寧夏,重點都是扶貧。此次寧夏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就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發表的重要講話,字字懇切,暖人心扉,催人奮進。在寧夏,我們感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對當地百姓的巨大鼓舞,感受到了當地百姓對習近平總書記的衷心愛戴,也感受到了寧夏各族干部群眾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實干奔小康的頑強奮斗?!傲P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坐落在寧夏的六盤山,是當年紅軍長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今天,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寧夏各族人民正像紅軍翻過六盤山那樣,奮力攻克絕對貧困的最后堡壘,讓全面小康的幸福之花綻放在寧夏大地。

“貴州發展大數據確實有道理”

本刊記者 劉名美 李露倩

  全國首個省級政務數據“一云一網一平臺”,我國中西部第一個根服務器鏡像節點,產業“上云”,“云上”生活……有了大數據這個高速馬達,新時代的貴州在“云上”飛馳。

  2015年6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陽市考察大數據應用展示中心。貴州省以發展大數據作為突破口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探索給總書記留下了深刻印象,總書記說:“我聽懂了,貴州發展大數據確實有道理。”

  過去,說起貴州,有個順口溜叫“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如今,冬暖夏涼的氣候、清潔的空氣、穩定的地質結構、水火互濟的電力結構和低廉的電價,以及“老三線”建設積累的產業和人才基礎,成為貴州發展大數據中心的獨特稟賦。貴州人,志要扯掉“貧窮”“落后”的標簽,發揮大數據的時代魔力,奮力擁抱脫貧致富的小康生活。

“大數據+X=大有可為”

  這是理解貴州大數據之道的一個方程。

  “以前,鴨子我總是不敢多養,怕賣不出去。自從上了‘云’啊,銷路就不成問題了。”在銅仁市松桃自治縣落滿村,養鴨專業戶瞿洪祥聊得好不熱鬧,眼角的皺紋都帶著笑,“現在我一年養七八萬只鴨,賣得好,掙得多”。

  “爸爸說,食堂的菜譜都上了‘云’,比媽媽做的花樣還多?!痹诋吂澥衅咝顷P區朱昌小學食堂,五年級4班的付盛龍是個懂事的“小大人”。他的妹妹在這所學校讀三年級,給兄妹倆送飯曾是付爸爸每天最重要的任務之一,風雨無阻,雷打不動?!艾F在,爸爸早晨把我們送到學校,下午放學再接我們就行了。爸媽對我們很放心,可以安心上班。”付盛龍對食堂的午飯很滿意,樂呵呵地指著飯菜對記者介紹說,“今天吃青椒炒雞蛋、木耳炒肉、花菜和白菜粉絲湯”。

  鴨子上云、菜譜上云,上的什么云?這便是“校農云”。在貴州,學生營養餐信息化管理大數據服務平臺和農產品產銷大數據平臺對接,匯聚成“校農云”,根據學生營養餐飲食結構,向簽約合作社和農戶直購食材,指導產業鏈覆蓋貧困戶的種養殖生產。一頭連著孩子們舌尖上的安全、健康和“享受”,確保食譜科學、庫存新鮮、運輸安全、溯源方便;一頭連著農民脫貧致富的錢袋子,以銷定產、以產促銷、產銷一體。

  大數據+農業,在貴州農村紅土藍天的畫卷上,繪就一朵朵“智慧云”。大數據下到田間地頭,智能生產監控、精準產銷對接,培育出“辣椒云”“火龍果云”“獼猴桃云”……嫁接上互聯網,黔貨出山有了最優路徑。

  大數據+產業,讓物產走出去,也把人才引進來。曾經,黔貴大山的子孫渴望飛出去;而今,“孔雀西南飛”成為新潮流。從北京回到貴陽工作的王振興,在一家互聯網文旅公司深耕大數據+旅游?!霸朴钨F州”,一頭連著景區,通過大數據優化開發、管理和營銷;一頭連著游客,一碼在手縱享全方位智慧服務。“老天爺給了貴州豐富的自然風光,老祖宗留下了多彩的人文資源。”王振興笑道,他和他的伙伴們堅信,大數據+旅游在貴州大有可為。

圖為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展示中心的“時空隧道”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張凱/攝

  和王振興一樣,在很多人的眼中,大數據為貴州增添了時代的活力,是一枝獨具魅力的橄欖枝。貴州2015—2019年連續五年數字經濟增速全國第一;2017、2018連續兩年,數字經濟吸納就業增速全國第一。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華為、騰訊、蘋果等一批行業級、世界級數據中心落地開花,“貨車幫”“白山云”等一眾本土企業發榮滋長。2019年,貴州數字經濟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9.5%,數據對推動經濟發展、提高生產力的乘數效應日益嶄露。

“大數據+X=我們的小康生活”

  這是理解貴州大數據之道的又一個方程。

  “雖然事不少,但是錢也不少,關鍵是離家近!”31歲的韓珍平,曾在外務工多年,如今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在家門口掙錢,還能更好地照顧父母和兩個孩子。2018年5月,韓珍平一家從遵義市毛石鎮樂瑤村的大山,搬到了鎮上的學堂堡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

  “易地搬遷扶貧要著力加強產業配套和就業安置?!辟F州的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打通了每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在社保、醫療、交通、公安等17個部門的數據,對接“智慧就業云”,智能匹配貧困戶就業意愿、條件和企業用工需求。

  新家安頓好后,韓珍平就接受了裝配業務培訓,到遵義農產品產銷對接智慧服務中心上班。“老大已經8歲啦,現在就在安置點的小學讀書?!绷钠鹦律?,這個年輕的爸爸笑開了。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貴州疊加起“扶貧云”和“教育云”,精準識別貧困學生,多部門協同資助,從義務教育到大學,全階段保駕護航。

  有了大數據這支智慧之筆,貴州減貧的壯麗篇章更添傳奇。2012年以來,貴州從全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最多的省,變身為全國減貧人數最多的省。到2019年,累計減少貧困人口892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6.8%下降到0.85%。

  大數據+扶貧,托舉起貴州人決戰貧困的凌云之“智”;大數據+民生,支撐起貴州人日新月異的云上生活。

  “今年4月,我們的米粉作坊升級嘍?。ㄊ袌霰O管)部門的同志到我這里來,幫我在手機上申報,第二天就拿了(食品生產許可)證?!辟F陽市一家米粉加工坊的老板胡蓉平樂呵呵地向記者展示手機里的“云上貴州多彩寶”應用程序。

  “讓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痹粕腺F州多彩寶是貴州省政務服務客戶端。一網通辦啟用以來,貴州省級行政審批法定時限壓縮60%以上,企業開辦審批時長由原來的23個工作日縮至最短1個工作日。

  大數據+民生,一頭連著黨和政府,為現代化治理提供技術支持;一頭連著百姓,衣食住行的日常點滴都注入了數據的能量?!按髷祿?路邊美味”,小吃街有了大智慧;“大數據+夕陽紅”,養老院也趕上了數字化的時髦。在城市,“刷臉”通行,為智慧生活增速提質;在農村,“通村村”出行定制鄉村網約車,保障共享數字賦能的好日子。小康屬于人民。大數據+民生,實實在在地讓老百姓嘗到了甜頭。

  “黨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要是笑,就說明政策好。”5年前,也是在貴州,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道。養鴨專業戶瞿洪祥、小學生付盛龍、創業青年王振興、返鄉爸爸韓珍平、米粉老板胡蓉平……一張張笑臉,是一個個平凡又充滿希望的“我們”的寫照。這些鄉親們的笑臉,不就是貴州發展大數據的道理所在嗎?

  調研手記:

  關于“大數據+X”的方程,其實可以有無數個解,答案是產業、扶貧、民生……方程背后有故事,講的是貴州人從不知何為大數據,到現在駕輕就熟地運用它助力奔小康。貴州大數據之路“低開高走”,蘊含著什么道理?

  數據,是最具時代特征的生產要素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數據發展日新月異,我們應該審時度勢、精心謀劃、超前布局、力爭主動”。貴州貫徹落實總書記指示,努力化資源特點為產業優勢,順應時代,抓住機遇,積極融入大數據發展國家戰略。

  “加快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推進數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保障數據安全,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更好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卑凑湛倳涥P于大數據發展的部署,貴州戰略上重視——把大數據列為全省發展重點之一,成立大數據發展管理局等統籌部門,大力提供政策支持。戰術上靈活——一方面改善基礎設施,繼續做大數據儲存;另一方面盤活存量,致力深化數據要素在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等領域的融合。本著發展為了人民、人民共享發展成果,讓人們的數字獲得感在生產生活的點滴中去虛向實。

  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干實干、后發趕超,習近平總書記的勉勵,貴州的干部群眾牢記在心。在大數據這條新的快行道上,后發可望先至。落實總書記要求,審時度勢,從追著機會跑,到創造時機、把握未來,貴州大數據彎道崛起的故事,正是黨和國家事業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大踏步前進的一個縮影。

  踏上貴州高原,天空更近了,伸手仿佛可以摸到云彩。乘上大數據的云,貴州正在騰飛!

?

標簽 -
網站編輯 - 張芯蕊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