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襲大江南北,中華民族又一次遭遇重大考驗。
這是審時度勢、胸懷全局的部署——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謀劃,早在2月初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就圍繞抗疫與發展統籌布局,一系列應對舉措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奮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這是迎難而上、精準施策的行動——全國上下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堅定信心、主動作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落實落細各項舉措,14億人民同心合力,奏響春天的奮進曲。
冬去春來,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封閉”70多天的武漢按下了“重啟鍵”,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復蘇的腳步正在加快。
“在衛生危機高潮過后,中國逐漸醒了過來?!狈▏墩搲瘓蟆愤@樣評價。
陽光總在風雨后
江南的春天,已是一派忙碌場景。
3月29日至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浙江考察調研,釋放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加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推動復工復產的鮮明信號。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生產線旁,同工人們親切交談,詢問大家返崗途中是否順利、復工后生產生活上還有哪些困難、工資發放是否正常。
“實際上,黨中央在研究相關對策時想到了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我們已經出臺了一套政策組合拳,隨著形勢變化還會及時進行調整,推出更多針對性措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不讓中小企業受到根本性、傷元氣的影響,并能盡快恢復到好的狀態且有新的發展。”溫暖的話語,回應了企業關切。
受新冠肺炎疫情這一前所未有的沖擊影響,今年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消費、投資、出口等出現下降,就業壓力明顯加大。
經濟的短期承壓,是中國在面臨重大疫情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主動選擇。而3月份主要經濟指標降幅的明顯收窄,展現出在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下,中國經濟復蘇的腳步正在加快。
4月1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我國經濟展現出巨大韌性,復工復產正在逐步接近或達到正常水平,應對疫情催生并推動了許多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
會議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穩是大局,必須確保疫情不反彈,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民生底線。要在穩的基礎上積極進取,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進復工復產達產,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如何在較短時間內整合力量、全力抗擊疫情,這是很大的挑戰;在疫情形勢趨緩后,如何統籌好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這也是很大的挑戰?!?/p>
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時指出,“疫情特別嚴重的地區要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其他地區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時統籌抓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特別是要抓好涉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重點任務,不能有緩一緩、等一等的思想”。
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北京市調研指導時強調,要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同時,統籌做好“六穩”工作。要堅定信心,看到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疫情的沖擊只是短期的,不要被問題和困難嚇倒。
2月23日,一場大范圍的電視電話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再次發出有力動員,強調要“繼續毫不放松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工作”、“變壓力為動力、善于化危為機”、“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
關鍵時刻,黨中央緊緊把握國內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新的變化態勢,及時調整策略,積極應對挑戰——
春耕不誤農時。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
以電視電話會議形式舉行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方面最大規模的會議,吹響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的決勝號角。
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既是一次大戰,也是一次大考。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指揮,廣大人民群眾艱苦努力,上下一心,向世界亮出“中國答卷”——
1月底以來,中央和地方密集出臺逾800項企業減負紓困政策,1—2月全國減稅降費共4027億元,更多有針對性的措施正在路上;
超1億農民工返崗、重大投資項目開復工提速、在華外資企業加快復工復產,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不斷鞏固和拓展……
面對全球確診病例已超百萬的嚴峻形勢,中國始終在為全球抗疫貢獻力量。
3月26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舉行。
“中國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堅定不移擴大改革開放,放寬市場準入,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積極擴大進口,擴大對外投資,為世界經濟穩定作出貢獻”。
這是中國的理念與主張,更是中國的作為與擔當。
“陽光總在風雨后”。習近平總書記與西班牙首相桑切斯通電話時說的這句話,描繪出全世界對疫情過后更美好未來的向往。
“憑借堅定的決心和強大的韌性,中國不僅將很快戰勝疫情,而且還將很快恢復經濟秩序,這不僅有利于中國人民利益,也將為世界作出重要貢獻?!甭摵蠂貢L古特雷斯如此稱贊。
千磨萬擊還堅勁
“武漢,我們回來啦!”
3月21日16點51分,由湖北十堰東站始發的G6846次列車順利抵達漢口站。這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首趟抵達武漢的返崗復工專列。
走下火車的東風本田員工杜康,看著手里那張淡黃色背景的“團體旅客證”,依然有些難以相信。
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在積極防控疫情的基礎上,為轄區內近1200家重點企業和項目建立“一對一”服務機制,為每家企業配備一名“首席服務官”,幫助協調解決企業遇到的問題,助力企業加速復工復產。圖為2020年4月17日,廈門市思明區蓮前街道辦事處招商中心工作人員在廈門市一家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向企業負責人了解生產經營狀況。 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杜康和同車1000多名返崗復工的同事,隨后被“點對點”送往各自居住的小區。一路上,“武漢歡迎你”的橫幅以及一輛輛服務專車,讓他感覺“到家了”。
當暖風融化了堅冰,當傲雪寒梅與爛漫櫻花在東湖湖畔次第綻放,重啟的機器在武漢敲擊出春天的節奏。
4月8日,武漢市全面“解封”?!耙咔楦叻暹^后,中國正在逐步恢復經濟活力和日常生活。”海外媒體中,這般評價不在少數。
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兩戰都要打,兩戰都要贏。
企業要運轉,人是關鍵。
數碼印花機智能印染,機械手有序銜接……國內最大的服裝加工制造企業——浙江寧波申洲國際園區廠房內,一件件服裝“整裝待發”,企業日產服裝已恢復至80萬件。
突如其來的疫情,曾令集團董事長馬建榮壓力很大:“公司4萬多人,過年離甬的不在少數,萬一哪里出現紕漏,怎么辦?”
“跨越大半個中國來接你。”馬建榮做出了這個決定。
自2月初啟動員工返崗計劃以來,申洲開發專屬健康二維碼,對每一個員工登記在冊跟進健康信息,并陸續派出700余輛大巴,到14個省市上千個點位,把員工從村村寨寨接出來。
知難而進,行不懈怠。
全面復工復產以來,遼寧省大連市民營裝備制造業企業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開足馬力保障生產有序進行,滿足重點行業用戶需求,確保完成全年訂單任務。圖為2020年4月7日,科德數控股份有限公司職工在車間裝配設備。 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浩大的復工“遷徙”背后,凝聚著各方的鼎力馳援——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五部門印發通知,組織開展對用工集中地區和集中企業“點對點”的農民工專車(專列)運輸服務;
四川與廣東、浙江建立健康檢測互認工作機制;天津推出跨省直達巴士、抵津場站直達巴士、日常通勤巴士3種形式的“定制包車”……
多家互聯網平臺提供聯網售票、聯程聯運模式;百度推出人工智能返程平臺和無接觸測溫排查,精準護航復工返崗;聯想在合肥、深圳、成都等地工廠為中小企業員工提供共享工作平臺;阿里、浪潮等開放了在線辦公、視頻會議等服務……
資金鏈、產業鏈,是企業最重要的生命線。
一系列實打實的舉措,為企業解決燃眉之急——
富士康,全球最大的電子信息產品代工企業,在疫情面前一度因產業鏈阻斷陷入窘境。近百萬用工缺口!整體復工率僅25%,海量訂單出現違約風險,百余家核心供應商受困……
“2月22日企業提出供應鏈復產困難后,我們當日就向相應省份緊急發函,逐一溝通供應鏈企業情況,幫助盡快復產。”工信部有關負責人說。
建立“早溝通—晚反饋”機制,掌握企業真實情況;相關地區政府成立工作專班與企業建立日調度制度;打破行政組織的框架,工信、市場監管、人社、交通等多部門聯動……
3月11日,富士康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武漢廠正式復工。
如今,富士康27個主要廠區均已復工,整體復工率超過97%,百余家核心供應商實現復產,由此帶動上下游1萬余家中小企業正常運行,保障了蘋果、華為、小米等企業的產品生產,穩定了全球供應鏈。
千方百計創造有利于復工復產的條件,不失時機實現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這是一場跨地區跨部門的協同作戰——
工信部向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福建、四川、湖南7個省派出復工復產工作組,梳理7300余家核心配套企業,解決企業困難“一事一議”、“一企一策”;
財政部門對重點企業和關鍵環節進行貼息資金支持;交通部門優先保障供應環節的貨運暢通;商務部門支持重點出口企業盡快復工復產……
寧波加快產業園區復工,確?!吧鷳B圈”平穩有序;湖南共選派1.7萬余名聯絡員下沉到2萬多家企業,幫助對接零部件……
國家統計局相關調查顯示,截至4月9日,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工率達到97.2%,比2月底提高18.9個百分點。企業復產水平明顯回升,開工企業中半數生產水平已超正常水平的80%,八成企業生產超過正常水平的50%,均比2月底大幅提高。
當下,全球疫情仍在肆虐,不可避免沖擊全球貿易投資。然而,一批有戰略眼光的跨國公司卻在加快布局中國市場。
零售巨頭開市客將在上海開設中國大陸第2家門店;豐田將與一汽合作,在天津投資興建電動車工廠;星巴克將在江蘇昆山投資1.29億美元建造綠色環保的咖啡烘焙工廠……
對全國8700余家外資重點企業的調查顯示,截至4月14日,復產率超過70%的企業占72.8%。截至4月9日,全國超過76%的外貿重點企業產能恢復率超過70%。
今日之中國,近百萬億元經濟體量、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完備的制造業全產業鏈、龐大的國內市場……應對沖擊的能力更強,發展的韌性也更強。
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李家河鎮塘坊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童話工藝“扶貧工廠”,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全面復工復產,帶動200多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和周邊村民就業。圖為務工人員將制作好的玩具裝入玩具收納殼。 新華社發 王俊 /攝
咬定青山不放松
大興安嶺南麓春寒料峭,熱炕頭上的劉清戰卻坐不住了。
49小時,2600公里。近日,黑龍江省青岡縣民政鎮文治村41歲的貧困戶劉清戰,這輩子第一次坐“專車”出省打工。
今年2月底“摘帽”的青岡縣,是黑龍江省最后一批退出的國家級貧困縣之一,外出打工是不少鄉親脫貧的希望。
10臺大巴車,299名農民工,每人一個免費“大禮包”,有迷彩服、帽子、手套、雙肩包、洗漱用品以及口罩、護目鏡等防疫物資……縣里組織了免費體檢,還有免費“專車”。
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是廣西極度貧困縣之一。近期,當地政府積極支持本地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復工復產,促進貧困戶增收。圖為在廣西隆林鶴城新區的扶貧車間,工人在加工電子變壓器。 新華社記者 劉偉/攝
299名務工人員中,有112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胺錾像R、送一程,要讓這些農民工兄弟都穩住崗,脫貧戰‘疫’不掉隊!”青岡縣委書記楊勇說。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突遭疫情影響,稍有松勁懈怠,就可能影響脫貧攻堅的最后勝利。
“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
3月6日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發出動員令。
面對困難挑戰,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瞄準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中國迅速行動——
解決復工難題,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等工作機制“加強輸出”;利用扶貧車間、公益崗位等,促進貧困人口就近就地就業,妥善安置因疫情暫時無法外出務工的貧困勞動力。
給予資金支持,明確2020年新增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向受疫情影響較重地區適當傾斜;打通痛點難點和堵點,28個部門聯合開展消費扶貧行動,最大程度化解疫情對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和貧困群眾增收帶來的不利影響……
關鍵之年,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堅定不移干好自己的事。
隨著天氣轉暖,中國的土地正在綠起來。
在這個春天,農人們不誤農時、辛勤勞作。
海南三亞,南繁基地,農業科研人員眼中的“育種天堂”。
從湖南趕回三亞、隔離14天期滿的研究員李劍波,一大早就下到雜交水稻育種田里,對他的“寶貝品種”進行記錄和篩查:“這批制種,4月下旬就要在我國南方播種,一分鐘都耽誤不起!”
李劍波是疫情發生后,從全國各地趕回的2800多名“南繁人”中的一員。
突發的疫情,曾讓不少種業科研工作者擔心影響全國春耕夏種。為了守住春天的希望,各地迅速行動:
科研人員不能來,當地管理人員就協調“代收代管”,把科研材料晾曬、包好,寄往各地;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及時協調組織,各省“南繁人”通過“一碼通”有序返瓊;村與村、區與區之間的防疫關口陸續打通,“南繁人”走上“綠色通道”直達基地……
為全國春耕夏種提供4000萬畝科研用種的南繁基地,重現久違的繁忙場景:3月8日,南繁各單位全部復工,復產基本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農業穩則天下安。全球糧食安全問題牽動人心,14億人的“米袋子”、“菜籃子”,分量之重不言而喻。
解決養殖業困難,打通農資供應、農機作業、農民下田等堵點難點,中國迅速行動,大江南北吹響春天的出征號角——
拉起籠子,一只只鮮活的小龍蝦從水中躍出。3月21日上午,“中國小龍蝦之鄉”湖北潛江迎來春節后首次開捕小龍蝦。
截至4月3日,農資企業的復工率98%、復產率90%,農資經營門店的開業率達到96%,農資下擺入戶的比例80%;
今年小麥面積基本穩定,苗情總體較好,一二類苗比例87.2%,比上年提高3.5個百分點,種植業、養殖業等正在全面恢復……
生機,在廣袤田野中涌動;機遇,在直面挑戰中綻現。
“危和機總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隨著境外疫情加速擴散蔓延,國際經貿活動受到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同時也給我國加快科技發展、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帶來新的機遇。
激活新消費,“線上服務”一派火熱——
從在線教育到遠程辦公,從生鮮配送到線上問診,從AI旅游到線上陪練……疫情之下,“生活服務+”挖掘增長新空間,成為中國經濟的新亮色。
激發新活力,“數字經濟”加速崛起——
從工業互聯網到5G“新基建”,從直播帶貨到線上“廣交會”,從數字政府到智慧城市……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加速應用成為抗疫“利器”,讓高質量發展的步履更加堅實。
重塑新動能,改革開放再度發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疫情帶來反思,唯有綠色發展,才能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才能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
新華社記者:韓潔、安蓓、齊中熙、張辛欣、于文靜、王優玲、申鋮、劉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