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努力當好中部高質量協調發展動力源

來源:《求是》2020/02 作者:馬國強 2020-01-16 09:00:00

  武漢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論述和視察湖北的重要講話精神,始終將自身發展放在全國發展大格局中來謀劃推進,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努力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核心引領作用,當好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引擎。

  武漢陽邏港是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的核心港區及最大的集裝箱專業港區,2019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61.23萬標箱。圖為正在裝卸貨物的陽邏港。 長江日報供圖

  著力提升產業引領帶動功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發展條件好的地區要承載更多產業和人口,發揮價值創造作用。武漢作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承擔著眾多國家戰略任務,光電子產業集群規模占全國50%,長江流域近200座橋梁和世界十大大跨度橋梁超半數為武漢造,全國投入運營高鐵里程的36%由武漢企業設計,在航母及大型船舶設備、北斗、高端數控機床、雜交水稻等產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始終圍繞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超前謀劃布局一批具有重大引領作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光電子信息等一批產業集群,加快構建“芯屏端網”產業生態,持續提升橋梁、鐵路、電力、建筑、船舶、水利等設計和帶動能力,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努力成為中國參與全球技術、品牌、標準等產業鏈高端環節競爭的引領區。始終聚力新舊動能轉換,充分發揮光電子信息、生物等傳統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支撐作用,更好發揮國家存儲器、商業航天、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等四大國家產業新基地和大健康產業基地生力軍作用,加快突破集成電路、操作系統、基礎材料等領域“卡脖子”難題,全力打造一批“國之重器”,推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努力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

  著力推動資源要素自由流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尊重客觀規律,破除資源流動障礙,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促進各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并向優勢地區集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武漢自古以來就是國內各類要素資源集散輻射樞紐。特別是在科教人才資源方面,武漢擁有普通高校84所,2018年在校大學生110.74萬人,集聚眾多國家級重點(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是全國重要的科教基地,多年來為全國輸送了大量人才和科技創新成果。在商貿流通方面,武漢擁有“九省通衢”之便利,享有“貨到漢口活”的美譽,是國內市場樞紐。近年來,我們始終致力于把豐富的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引領性的人才第一資源,針對阻礙科技人才流動、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創業活力激發的體制機制障礙,在全國首推“放活科研機構、放活科技人員”改革,率先探索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三權”改革,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百萬校友資智回漢等工程,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局,推動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打造一流的創新生態體系,努力建設全國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始終致力于把區位交通優勢轉化為資源要素高效流通的發展優勢,針對各種交通方式自成體系、尚未完全實現無縫銜接導致的物流成本偏高等問題,強力推動全國綜合性交通樞紐和鐵水公空多式聯運體系建設,加快自貿區改革創新步伐,大力推動漢正街等傳統商貿街區復興,著力優化營商環境,破除流通環節障礙,提升轉運分撥效率,不斷降低商貿物流成本,打造信息時代新商都,努力建設全國商貿物流中心。

  著力構建“三生”融合的空間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制定差異化政策,分類精準施策,推動形成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國土開發有序的空間發展格局。武漢是國家確定的重點開發地區,同時又因長江、漢江在市中心交匯,166個湖泊密布全城,長江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重大。我們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把共抓長江大保護作為生命線工程,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始終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文章”,把握好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內在聯系,推動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努力將武漢水優勢轉化為發展和競爭勝勢,力爭讓長江武漢段成為大河治理最新成就的集中展示地。全面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按照全域生態框架保護規劃,持續推進水體保護“藍網工程”和綠道建設“綠網工程”,讓武漢兩江四岸成為“百里濱江畫廊”,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加快完善河湖長、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全社會共治共建共享、綜合考核評價等機制,進一步健全長江跨界斷面水質考核獎懲和生態補償機制,探索構建城市生態系統價值核算體系,推動組建長江大數據中心。以長江文明為主線推進城市高質量規劃建設發展,打造長江文明傳承核心功能區,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主辦“大河對話”國際論壇,助推全球大河流域國家和地區文明交流互鑒,努力建設長江文明傳承創新樞紐城市。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統籌抓好脫貧攻堅和城鄉協調發展,以市場化、規模化、品牌化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城鄉要素資源自由流動、互聯互通,促進更多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持續加強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社會幫扶等工作,補齊“兩不愁三保障”短板,重點做好貧困集中區域、貧困邊緣人口的民生保障,努力實現高質量脫貧攻堅。切實發揮政府?;尽⑹氐拙€作用,一手抓民生領域短板弱項,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覆蓋,認真化解民生保障“痛點”,兜住群眾基本生活底線;一手加大公共服務領域開放力度,積極發展市場化、社會化公共服務,增強多層次多樣化供給能力,更好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始終堅持“新官理舊賬”,不斷深化領導干部下基層大接訪,有效解決還建房安置、房屋辦證、老舊小區管線改造等一批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歷史遺留和復雜疑難問題。探索推進“民呼我應”“企呼我應”綜合改革,創新開展“紅色引擎”工程,努力形成“上服務下、下評價上”的閉環,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努力建設社會和諧穩定、群眾安居樂業的幸福城市。

作者:中共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

標簽 -
網站編輯 - 王慧
評論 登錄新浪微博 @求是 發表評論。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并遵守相關規定。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