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開始了改造山河、建設祖國的偉大壯舉。然而,一條石油鎖鏈,卻讓新生的國家呼吸艱難。這一年,一位22歲的青年,帶著北京大學的畢業證書,申請前往條件艱苦的遼寧撫順,成為人造石油廠的一名技術員。為祖國需要,為新中國“造血”,他人生的第一個重大選擇,就和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70載滄海桑田,當年的青年已是92歲高齡的老者。為新中國石油石化事業奮斗了70年的他,仍堅持每周3天到辦公室“打卡”上班,堪稱中國最年長的“上班族”之一。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催化裂化工程技術奠基人、我國著名的煉油工程技術專家、現代煤化工工程技術專家、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顧問、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陳俊武。他投身中國石油石化工業70載,推動我國催化裂化工程技術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為我國煉油工業進步做出開創性貢獻。進入耄耋之年,他仍然奮戰在科研一線,為煤炭替代石油生產烯烴開辟了新的工業路徑,為國家中長期碳減排戰略目標的制定建言獻策。他以一顆報國赤心標注了時代精神坐標。在舉國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喜悅時刻,中共中央宣傳部等部委先后授予陳俊武同志“最美奮斗者”和“時代楷模”稱號,號召干部群眾特別是廣大知識分子向他學習。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始終把“國家需要”扛在肩上
許多人問過陳俊武,70年來一直這么拼,為的是什么?他的回答只有四個字:“國家需要?!边@四個字堅毅篤定,又因他70年來的矢志奮斗而深沉厚重。
陳俊武祖籍福建長樂,1927年3月出生于北京,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中學時期,陳俊武對化學知識產生了濃厚興趣。1944年,17歲的陳俊武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工學院化工系。當時的中國民不聊生,工礦企業凋敝衰敗。1946年,讀大學二年級的陳俊武到撫順人造石油廠參觀,第一次見到了日本人丟棄的一直沒有投產的煤制油生產裝置。國家石油石化工業落后、處處受制于人的窘況對他產生了巨大沖擊。他當即立下誓言:一定要投身石油石化工業,用己所學為國家和民族振興貢獻力量。
2010年6月,陳俊武(中)不顧83歲高齡,登上包頭甲醇制低碳烯烴現場40多米高的作業平臺,觀察設備運行情況。 中國石化供圖
心有大我,就不會囿于小我;胸懷國家,就會選擇奉獻擔當。大學畢業后,懷揣著一腔報國熱情的陳俊武,謝絕了家人勸他留在大城市、大化工廠工作的建議,毅然前往條件艱苦的撫順,從事人造石油項目設計與生產,以解國家燃料油極度匱乏的燃眉之急。
當時的人造石油廠,技術資料匱乏,生產條件簡陋。陳俊武一頭扎進車間,廢寢忘食,與技術專家和老工人一起克服重重困難,接連完成蒸汽噴射器、蒸餾加熱爐等技術革新任務,并逐步成長為一名青年技術骨干。
1956年4月,陳俊武加入中國共產黨?!拔业膸讉€姐姐都是共產黨員,我一直覺得共產黨的事業是偉大的事業,我也愿意為了這個事業而奮斗終身,當初的入黨志愿書就是這樣寫的?!?2歲的陳俊武語氣堅定地說,“從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以身許黨許國、一生獻身科學的準備了,無怨無悔!”
上世紀60年代,隨著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原油供給不足的問題得到逐步緩解,但當時國內的煉油能力和煉油技術都不過關,不能進行有效深度加工,汽油和柴油產率只能達到30%多,“就像好不容易有了上好的稻谷,卻沒辦法把它變成香噴噴的大米飯”??吹借F人王進喜們辛苦開采的原油,很多淪為燒火取暖的燃料,陳俊武心痛不已。當時國際上有一種先進的技術叫流化催化裂化,能讓原油中的重油再轉化為高品質的汽油、柴油,俗話說“催化一響,黃金萬兩”。然而,這類裝置當時在西方國家也不過20多套,而且對中國層層封鎖。
陳俊武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拿下這項“卡脖子”技術!1961年冬,34歲的陳俊武受命擔任我國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裝置的設計師。他吃住在工廠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消化資料、分析計算、對比論證,腦子里全是數據和方案。經過艱苦攻關,1965年5月5日,當清晨第一縷霞光拂過地平線,位于撫順石油二廠南端的60萬噸/年流化催化裂化裝置展現出鋼筋鐵骨的雄姿。這個自主開發、自行設計、自行施工建造的裝置一次投產成功,帶動我國煉油技術一舉跨越20年,接近當時世界先進水平,扭轉了我國依賴“洋油”的被動局面,被譽為新中國煉油工業的第一朵“金花”。
只有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把個人的奮斗融入時代洪流中,才能寫下俯仰無愧的人生篇章,成就利國利民的非凡事業。追尋陳俊武的足跡就會發現,強烈的愛國心、報國志始終是支撐他創新突破、拼搏奉獻的強大精神動力。
敢為人先、勇于登攀,在煉油工業領域創出共和國多個第一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學技術每前進一步,就會帶動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就是在技術創新中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的。
1969年底,根據國家需要,陳俊武隨石油工業部撫順設計院搬遷到位于豫西山區的洛陽市宜陽縣張塢鄉竹園溝,從此扎根洛陽50載。他緊盯世界煉油技術發展形勢,一心想的就是怎樣研發適合中國國情的低成本高效煉油技術。為加工更多的大慶原油,在臨時搭建的簡陋板房中,陳俊武和同事們為研制蒸餾—催化裂化聯合裝置絞盡腦汁。在他們的反復努力下,1972年,一套被稱為“一頂二”的裝置在錦州試運行成功。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陳俊武光榮地參加了這次大會并受到表彰?!班囆∑酵菊f,以后要主動抓科學技術,而且要當我們的后勤部長。就是這句話,讓我感到,科學的春天來了?!闭劦?0多年前捧著紅絨面燙金字榮譽證書的情景,陳俊武內心仍然激動不已。時代的鼓舞、國家的重托,讓陳俊武更加堅定了科技報國的決心:一定要在自己從事的煉油技術領域,特別是催化裂化技術領域猛追世界先進水平,盯住他們,跟緊他們,不能落后。
正是有了這樣的信念,陳俊武堅持奮斗、矢志創新,做出了一系列開創性貢獻。1978年,由他指導設計的中國第一套快速床流化催化裂化裝置在烏魯木齊煉油廠試運行成功,第一套120萬噸/年全提升管流化催化裂化裝置在浙江鎮海煉油廠開車成功。1982年,按照陳俊武提出的技術方案建設的蘭州煉油廠50萬噸/年同軸催化裂化裝置投產,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全國優秀設計金獎。1985年,由陳俊武擔任“六五”攻關課題組組長、指導設計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慶常壓渣油催化裂化技術在石家莊煉油廠實現產業化,該技術于1987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9年,陳俊武負責設計的既有同軸結構、又有高效再生的100萬噸/年催化裂化裝置在上海煉油廠建成投產,該技術于1994年獲得我國催化裂化工程技術領域的第一個發明專利授權。
“魚和熊掌兼得”,是陳俊武在科研道路上的不懈追求。當時,上海煉油廠要新建一套催化裂化裝置,該廠總工程師對陳俊武說:“你那同軸式我想要,燒焦罐我也想要?!薄巴S式”就是把煉油裝置的核心設備——反應器直接放在再生器上面,就像“疊羅漢”;“燒焦罐”則是一種高效再生技術。這個看似玩笑的要求,卻一下子點亮了陳俊武的靈感。他著手查閱了許多國外技術資料,組織進行了大量的試驗,最終實現了這兩項技術在上海煉油廠的完美結合。1990年,這套裝置的模型在北京國際博覽會上一亮相,立即引起各國專家的關注,盛贊這是“現代科技與美學藝術的融合、智慧和意志的結晶”。
在陳俊武等幾代石油石化人的開拓創新、不懈奮斗下,我國煉油加工能力達到世界第二位,催化裂化技術更是從一片荒蕪到錦繡滿園,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催化裂化強國。流化催化裂化技術,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矢志不移自主創新,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才會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回顧陳俊武的先進事跡,創新精神始終貫穿于他的奮斗歷程,是他人生最亮麗的底色。
老驥伏櫪、奮斗不止,退休后三十年仍躬耕科研一線
奮斗的人生才是最美麗的人生。退休后,陳俊武堅守科學家的責任和擔當,不斷推動我國能源行業科技創新發展。這位一輩子胸懷科技報國夢想、走在科技創新前沿的老人,從不停歇。
“只要身體允許,我會繼續工作下去?!?990年,陳俊武主動卸任中國石化洛陽工程公司經理的職務。許多人覺得他該功成身退享清福了,而他考慮的卻是為推動國家石化工業發展還能再做些什么。他把自己多年來積累的技術資料分類整理成冊,精心選取工業實踐中的典型案例和數據,一一核對分析,用時兩年寫成《催化裂化工藝與工程》一書,于1995年正式出版。2015年5月,該書第三版出版發行。20多年來,該書為從事催化裂化行業的技術人員在理論研究與生產實踐中搭建了橋梁,廣受贊譽。
科學家的目光永遠在前方。為促進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從1997年開始,陳俊武將研究方向轉向國家石油替代戰略,與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合作,指導完成了甲醇制低碳烯烴工程技術開發及工業化應用。在萬噸級甲醇制低碳烯烴工業化試驗裝置的設計和建設過程中,70多歲的他,每周聽取項目進展情況匯報,多次主持試驗裝置設計方案討論。
2006年2月,春節剛過,陳俊武辦公室的電話就響了起來:甲醇制低碳烯烴試驗現場出現了由于催化劑磨損而使試驗無法正常進行的問題。他急忙趕到現場,查看電腦試驗數據后,二話不說,穿上工作服,迅速爬上幾十米高的反應器平臺,檢查設備運行情況。十幾層樓高的平臺,小伙子上去都氣喘吁吁,這位年近80歲的老人,竟然一口氣爬了上去!在場人員都感到震驚。陳俊武常常告誡大家:“做工程設計的人,在現場工作的時間不夠,是干不好的?!痹谒慕陶d和帶領下,技術人員每到現場都必須做兩件事——鉆兩器(反應器和再生器,都是煉油裝置的核心設備)、爬高塔,近距離察看每一臺設備、每一根管線。
“要思路更開闊一些,從宏觀角度和世界范圍了解能源問題?!边M入耄耋之年的陳俊武,將目光投向了全球氣候變化和碳排放這個新領域。他廣泛搜集數據資料,打印的資料摞起來超過自己的身高。他說:“這是出于科學家的責任,去學習過去不熟悉的知識,爭取提出一些對國家、對大局有益的論據和建議。”從2011年開始,陳俊武與同事合作發表十幾篇關于中國碳減排戰略研究的論文,并用時3年寫就24萬字的專著《中國中長期碳減排戰略目標研究》。2015年5月,中國科學院邀請陳俊武參加在香山召開的氣候變化研討會,他的學術報告引起氣象專家和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
“我站在別人的肩膀上,別人再站在我的肩膀上,才能帶動創新?!比缃?,92歲的陳俊武胸中依舊燃燒著激情,裝滿了計劃,“雖然我退休后又工作了30年,不能覺得自己得了很多榮譽,就該歇一歇了,今后還會繼續思考下去,繼續保持工作狀態”。
陳俊武用退休后30年的實踐向我們證明,奮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奮斗的人才是精神上最富足的人。
淡泊名利、甘為人梯,為國家精心培養高水平石油石化專家
“我是共產黨員,就得講奉獻,不能搞特殊。”回顧自己的一生,這位與共和國同成長、共奮進70年的科學家喜歡用數學公式來考量自己:“奉獻小于索取,人生就黯淡;奉獻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獻大于索取,人生就燦爛!”
陳俊武在事業上“干驚天動地事”,在生活中“當隱姓埋名人”。按照政策,他可以享受不少待遇,但他嚴于律己,從不以院士自居,把生活過得樸素簡單。他堅持步行上班近20年,去外地出差,常常會為節省交通費、住宿費等精打細算。
2006年的一天,已近80歲的陳俊武路過石家莊,打算去石家莊煉化廠看望一位多年未見的老同事。他覺得這是自己的私事,特意囑咐不要驚動任何人。老同事再三勸說:“我們生活區離火車站有25公里,路又不好,一個小時才有一趟公交車,讓廠里派個車去接你一下吧。你這么大歲數,一個人坐公交車,我也不放心?!彼麉s嚴肅地下了“封口令”,說“千萬不要告訴他們,否則我就不去了”。就這樣,從石家莊火車站出來,陳俊武連等候帶坐公交車,花了近兩小時,才到了老同事家里。第二天又悄然踏上返回的旅程。他的學生回憶起這件往事,動情地說:“他走了以后,我們心里特別愧疚。作為學生和晚輩,照顧他都是應該的??伤偱掠绊懫髽I,怕影響我們工作?!彼米约旱难孕?,教育我們該如何樸素做人。
2010年,年逾八旬的陳俊武牽頭在鄭州大學化工與能源學院組建了河南省石油補充替代能源研究院士工作站,指導團隊從事生物燃料方面的研究論證工作。他多次到鄭州大學講課,同時通過電子郵件等方式對鄭州大學的研究團隊給予悉心指導,還培養了4名博士后。2016年1月,團隊研究成果以80多萬字的專著《生物基燃料技術經濟評估》呈現,為國家能源戰略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圖為2016年陳俊武為鄭州大學優秀研究生頒獎。 中國石化供圖
樂以終身醉心科研,悅以無私授業解惑。陳俊武把自己半個多世紀探索積累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后來人。在他的直接推動下,從1992年開始,中國石化第一期催化裂化高級研修班正式開班。在選拔學員時,陳俊武提出,只要在石化行業生產一線工作5年以上的高級工程師,不論年齡大小,不論在哪家企業工作,都可以參加入學考試。與他不拘一格的招生要求所不同的是他嚴苛的教學方式。他每天對學員進行封閉授課,突擊補習,在他的課堂上絕對不允許交頭接耳,更不允許溜號,甚至課后看電視都成了一種奢侈。在高強度的集中學習后,學員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他又為每名學員量身定制了一份針對企業裝置特點的題量超大、周期超過一年的“大作業”。每名學員完成的作業,平均下來有200多頁,陳俊武都逐行逐字進行批改。他要求自己必須對每一名學員負責,不能允許自己培養一個半成品交給國家和企業。
之后,第二期、第三期研修班陸續舉辦,3期前后歷時10年之久。這種結合企業實際和裝置特點的教學方式,讓學員們受益終身,為國家石化行業培養了一批人才。20多年來,這些被“大作業”磨練過的學員,大多從企業的普通一線技術人員成長為技術負責人,許多人后來成為石油石化行業卓有成就的專家,一些人還擔任了企業的領導職務。今天,由這些學員負責的項目粗略統計已經超過80個,每年創收超過60億元。
陳俊武的生活里也不全是數據、公式和模型,也有文學、音樂、體育和旅行,也有別樣的詩與遠方。他對古詩詞尤為喜愛,興之所至,還會賦詩抒懷:“耄耋老翁憶平生,有志年華事竟成。亦老蒼天情未了,扁舟浩海又啟程?!彼B犡惗喾?、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喜歡看足球、排球、乒乓球比賽。談到旅行,陳俊武說:“我一直有一個計劃,就是坐著火車到祖國的大江南北去走一走看一看?!苯衲?月底,他參觀位于央視37層的“天空之眼”,很多人恐高都不敢過去,他卻笑瞇瞇地甩開身邊人,張開雙臂輕盈地從玻璃上走過,92歲的老人身姿矯健,心態年輕果敢,著實令人敬佩。
如果說催化裂化是有情懷的,那么陳俊武的情懷與催化裂化的反應過程非常相似。在催化裂化反應過程中,無數微小的催化劑成群結隊地沖向原料,在不到3秒的時間里完成化學反應,把原料轉化成優良的產品,因此犧牲了自己的全部活性;失活的催化劑來到再生器中,在700℃高溫下長時間煅燒,以恢復活性;隨后再沖向下一次反應。這一顆顆細小的催化劑,都充滿了犧牲精神,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履行自己的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有祖國。廣大科技人員要牢固樹立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思想,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把人生理想融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奮斗中。”70載風雨路,陳俊武始終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為國家石油石化事業發展貢獻了全部心血和才華,他的家國情懷歷經歲月沉淀而愈加厚重,歷經實踐考驗而愈加璀璨。走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上,我們要以陳俊武為榜樣,涵養家國情懷,砥礪奮斗意志,發揚矢志創新的科學精神,秉持淡泊名利的品德風范,主動扛起建設科技強國的使命擔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