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人才到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建功立業

來源:《求是》2019/24 作者:仲組軒 2019-12-16 09:00:00

  今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制定出臺《意見》,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措施,是促進區域人才協調發展的重要部署,是解決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人才引不進、留不住問題的重要舉措,對促進艱苦邊遠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切實增強落實《意見》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

  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要加快發展,人才是關鍵。長期以來,受自然條件、經濟發展等因素影響,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人才匱乏問題比較突出。最新全國人才資源統計數字顯示,西部地區的人才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17.8%,且大多集中在省會等中心城市,難以適應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人才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完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各方面人才順暢流動的制度體系”,“健全人才向基層流動、向艱苦地區和崗位流動、在一線創業的激勵機制”。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鼓勵引導人才向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習近平總書記對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人才工作十分關心,強調要鼓勵人才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等最需要的地方流動,使他們在政治上受重視、社會上受尊重、經濟上得實惠。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強化東西部扶貧協作。東部地區不僅要幫錢幫物,更要推動產業層面合作,推動東部地區人才、資金、技術向貧困地區流動,實現雙方共贏?!?018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創新人才流動機制,打破戶籍、身份、學歷、人事關系等制約,促進城鄉、區域、行業和不同所有制之間人才協調發展,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黨中央的部署要求,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高度,深刻闡明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的重要意義、基本路徑、工作機制和要求,為我們做好這項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采取屯墾戍邊、“三線”建設等重要舉措,推動人才“到艱苦邊遠地區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為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集聚了一大批各行各業優秀人才。這是軍墾第一代女拖拉機手、曾經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十二面紅旗”之一的金茂芳,1962年駕駛莫特斯拖拉機的情形(翻拍照片)。2008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授予當時75歲的金茂芳“戈壁母親”榮譽稱號。2019年,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授予金茂芳“最美奮斗者”稱號。 新華社記者 趙戈/攝

  《意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問題導向,從搭建干事創業平臺、暢通人才流動渠道、發揮項目示范引領作用、留住用好本土人才、強化組織領導等方面,提出為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一系列政策舉措。各地各部門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切實提高貫徹落實《意見》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吸引流動和激勵保障機制,鼓勵引導更多優秀人才到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貢獻才智、建功立業。

  二、發揮產業和項目集聚效應,搭建人才到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干事創業平臺

  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的首要任務,是加大區域統籌協調力度,搭建干事創業平臺,推動項目、資金、人才等資源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傾斜,讓各類人才干事有舞臺、創業有機會、發展有空間。

  國家重大產業項目布局要向艱苦邊遠地區傾斜。西部等艱苦邊遠地區由于經濟產業相對落后,重大項目支撐不足,導致地區創新能力欠缺,吸引集聚各類人才干事創業的“磁場”吸力不強。推動特色產業和重大項目合理布局,集聚更多人才干事創業是西部等艱苦地區發展過程中亟需破解的重大課題。一些地方對此進行了積極探索。比如,貴州近年來始終堅定不移推進大數據戰略行動,通過發展大數據“試驗田”來“筑巢引鳳”,獲得眾多國內外知名企業青睞,吸引集聚相當規模的大數據人才隊伍,成為全國第一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極大促進了貴州的發展。中央有關部門也不斷加大科研基地和重大攻關項目布局向艱苦邊遠地區傾斜的力度。據統計,教育部在西部和東北地區高校建設重點實驗室202個、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9個,實施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項目22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在四川、甘肅等地先后建立高水平的研發平臺和成果轉化基地等,為當地集聚了一批創新創業人才。

  貴州近年來始終堅定不移推進大數據戰略行動,通過發展大數據“試驗田”來“筑巢引鳳”,獲得眾多國內外知名企業青睞,吸引集聚相當規模的大數據人才隊伍,成為全國第一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極大促進了貴州的發展。圖為參觀者在貴陽市舉辦的2019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追夢·未來”數字藝術特展上觀看和體驗藝術作品《宇宙深空》(2019年5月28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攝

  《意見》提出,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要積極推動特色產業和有關科研項目、重大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向艱苦邊遠地區傾斜,從而帶動人才、技術、資金匯聚;鼓勵企業、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等以適當方式與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合作共建現代產業園區、科技園區,以產業集群催生人才聚集;要加強艱苦邊遠地區科研基地和重點學科建設,在建設重點實驗室、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等方面向艱苦邊遠地區傾斜,等等。這些要求的提出,就是堅持事業留人,充分發揮好產業和重大項目集聚效應,以產業轉移帶動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流動。

  艱苦邊遠地區要立足實際發展特色產業。艱苦邊遠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但很多地方具有發展特色產業的良好生態、區位和資源優勢。近年來,一些地方圍繞自身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依托特色產業打造人才高地,依靠人才優勢支撐產業發展,走出了一條創新發展之路。比如,寧夏回族自治區近年來依托煤化工、枸杞等特色產業,大力實施現代煤化工、枸杞產業等7個優勢產業人才支持計劃,加快產學研用結合,培養引進一批產業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建立了120家專家服務基地,吸引集聚近650名各類高層次專家在寧夏聯合開展技術攻關、項目合作和成果轉化,形成區域人才發展特色,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近年來,一些地方圍繞自身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依托特色產業打造人才高地,依靠人才優勢支撐產業發展,走出了一條創新發展之路。圖為全球單套規模最大煤制油項目——國能神華寧煤集團400萬噸煤制油項目夜景(2018年8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鵬/攝

  《意見》提出,要鼓勵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圍繞本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依托地域特色和產業優勢,引進現代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健康養老、文化和旅游等領域人才;鼓勵艱苦邊遠地區引進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人才提供更多更有吸引力的科技成果轉化渠道和平臺。艱苦邊遠地區要貫徹落實《意見》要求,積極整合資源,加大本地區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開發力度,牢固樹立和踐行“引進一個人才、帶來一個項目、形成一個產業”的理念,以產引才、以才促產,實現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政策鏈、資金鏈的深度融合,有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發展新動能。

  三、完善人才管理政策,暢通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的渠道

  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必須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人才管理政策,暢通人才流動渠道。要堅持問題導向,著眼于解決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人才真正關切的問題,為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提供制度保障。

  人才評價要精準科學。人才評價是人才發展的核心環節。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才評價激勵工作,《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等文件都明確提出,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品德、能力、業績為導向,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不將論文等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近年來,海南、貴州、云南、甘肅等省份在基層人才評價機制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采取基層人才職稱分級評審等創新舉措,充分發揮評價“指揮棒”作用,較好引導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

  《意見》對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人才評價標準進行完善和補充,打破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人才職業發展的“天花板”。如優化基層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對長期扎根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并作出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才,可讓其破格參加職稱評審;有條件的地區可試行基層專業技術人才申報高級職稱單獨分組、單獨評審、單獨確定通過率;推廣中小學教師、衛生等重點領域專業技術人才晉升高級職稱須有1年以上農村基層工作服務經歷的做法,等等。新完善的人才評價標準既立足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實際,又滿足人才職業發展需求,有利于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

  人才激勵要關注個人發展需求。長期以來,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由于發展空間不足、待遇不高等原因,引才留才都有一定困難,相當一部分基層人才不同程度存在“寧要城區一張床,不要鄉鎮一間房”的思想觀念,待上一年半載就想方設法調離,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陷入“越艱苦人才越難來,人才越不來越艱苦”的怪圈。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將政策、資金等資源向在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干事創業的人才適度傾斜,在政治重視、社會尊重、經濟實惠等方面給予激勵。政治重視方面,《意見》提出根據事業需要選拔推薦基層一線優秀專家到各級黨委和人大、政府、政協機關及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等任職。社會尊重方面,《意見》提出按照有關規定評選表彰一批扎根奉獻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的優秀人才,廣泛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帶動和激勵更多人才到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實現理想抱負。經濟實惠方面,《意見》緊扣人才實際需求,提出要落實完善工資待遇傾斜政策,完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政策,較大幅度提高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人才工作生活待遇,爭取從根本上扭轉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引才留才難的局面;要落實好國家提高科技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政策措施,鼓勵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人才創新創造,通過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收益的方式,激勵人才創新創業。

  人才流動要注重以用為本。當前人才區域協調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存在。在剛性引才上,艱苦邊遠地區對人才的吸引力與東部發達地區仍有一定差距。近年來,一些地區主動探索新的人才流動機制,在積極開展剛性引才同時,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環境優勢和政策優勢,堅持以用為本,在柔性引才上下功夫,取得了很好效果。比如,海南充分利用環境優勢和政策優勢吸引集聚了大批“候鳥”人才,助推海南自貿區、自貿港建設,僅博鰲超級醫院“1+X”共享平臺就柔性引進了17個院士專家團隊。2019年7月,中央組織部等7部委印發的《關于支持海南開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實施方案》,對海南依托生態環境優勢和政策優勢柔性吸引用好“候鳥”人才給予進一步支持。

  《意見》明確提出,探索在不改變戶籍、身份、社保、人事關系等前提下,通過顧問指導、技術入股、培訓講學等方式,推動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柔性流動。這種不求為我所有、只求為我所用的柔性引才方式,是艱苦邊遠地區吸引人才的重要法寶?!兑庖姟诽岢鲋С制D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設立“候鳥型”人才工作站,允許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按規定兼職兼薪、按勞取酬;鼓勵退休教師、醫務人員、科技人員、文化工作者等專業技術人才到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提供有償或者公益性志愿服務;鼓勵引導退役軍人到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建功立業;鼓勵各方面人才通過互聯網遠程技術為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提供公益性志愿服務或者開展兼職工作,等等。通過創新引才機制,將進一步打破現有體制機制障礙,為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提供制度保障。

  四、健全人才幫扶協作機制,增強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持續發展動力

  多年來,國家和東部地區省份持續加大對西部地區扶持支援力度,有力促進了西部等艱苦邊遠地區的發展。扶貧重在扶智,艱苦邊遠地區發展不僅需要外部支援扶持,更要留住用好本土人才,培育持續發展內生動力。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創造條件滿足人才的發展需求,讓更多人才真正愿意在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扎根工作。

  集中力量加大幫扶力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毙轮袊闪⒑?,黨中央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采取屯墾戍邊、“三線”建設等重要舉措,推動人才“到艱苦邊遠地區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為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集聚了一大批各行各業優秀人才。當前,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同樣離不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重要法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更要圍繞《意見》提出的目標任務集中各方力量,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宏觀調控統籌和幫扶力度,實現全國一盤棋、上下一條心,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海南充分利用環境優勢和政策優勢吸引集聚了大批“候鳥”人才,助推海南自貿區、自貿港建設,僅博鰲超級醫院“1+X”共享平臺就柔性引進了17個院士專家團隊。圖為2018年7月17日,博鰲超級醫院舉行口腔頜面外科大型義診活動,張志愿院士(中)正在為患者看病。 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攝

  實施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人才支持項目,是被證明行之有效、受西部地區普遍歡迎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有效途徑?!兑庖姟诽岢觯哟笕瞬彭椖恐С至Χ?,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實施的人才計劃和工程項目,可以針對艱苦邊遠地區實際需求采取設立專崗、專項或者單列名額等辦法,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傾斜。要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支持力度,為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吸引培養優秀科技人才;繼續實施好博士服務團、“西部之光”訪問學者、農村教師特崗計劃、科技特派員等人才工程項目,不斷提高質量和效益?!兑庖姟芬皂椖繛樽ナ?,在資金、崗位、人才數量等方面給予艱苦邊遠地區集中支持,充分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聚焦重點領域人才突出精準幫扶。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明確指出:“向對口幫扶地區選派扶貧干部和專業人才,也要突出精準,缺什么補什么,增加教育、醫療、科技、文化等方面干部和人才比例,優化扶貧干部和人才結構?!贬槍ξ鞑科D苦邊遠地區教師、醫生、科技工作者、文化工作者、職業農民等領域人才比較匱乏的現狀,《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實施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簡稱“三區”人才支持計劃)。黨的十八大以來,“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累計選派培養各類人才近54萬人,有力支持了艱苦邊遠地區教育、衛生、科技、文化等重點領域的發展,增強了艱苦邊遠地區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特別是2015年以后陸續啟動實施的醫療、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援疆工作,為加快邊疆民族地區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也為東部等發達地區、中央和國家機關及企事業單位精準對口幫扶西部地區開展了有益探索。

  2015年以后陸續啟動實施醫療、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援疆工作。圖為2019年5月7日,參加“組團式”教育援藏工作的湖北省宜昌市秭歸一中的老師宋成(左),在西藏山南市第一高級中學為高三學生輔導功課。 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攝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健全人才幫扶機制,進一步提高幫扶的精準度和成效,《意見》提出,要健全人才幫扶協作機制,重點圍繞產業優勢和民生項目加大人才支持力度,擴大“三區”人才支持計劃規模;推廣醫療、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援疆經驗做法,逐步將人才“組團式”幫扶拓展到其他艱苦邊遠地區和更多領域,如從教育、醫療領域逐步向農業科技、文化旅游、生態環保、電子商務等領域拓展;進一步鼓勵東部發達地區通過科研協作、合作辦學等方式,同艱苦邊遠地區開展人才智力協作,等等。

  培養用好本土人才增強內生動力。培養用好本土人才要緊扣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比如,青海針對藏區水利專業人才嚴重匱乏的實際,會同水利部合作推動有關院校在玉樹等藏族自治州開展水利專業人才“訂單式”培養,通過定向招生、專班培養、定向就業等方式培養本土水利專業人才。在此基礎上,青海在省內深度貧困地區,圍繞教育、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發展需要,大力推廣水利人才“訂單式”培養模式,極大緩解了當地專門人才匱乏的局面。

  《意見》指出,支持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地方政府、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加強合作,為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訂單式”培養專業人才,確保學生定向就業安排和協議履行落實到位;努力拓展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人才成長空間,積極為基層一線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創造條件,完善教育學時、經費投入、培訓基地建設等人才激勵政策;支持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人才到上級對口單位、東部發達地區掛職鍛煉和培訓研修,等等。加強本土人才培養,既要確保培養的針對性,切實提升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人才的專業素質和能力水平,也要注重人才培養的長期性,建立健全常態化本土人才培養機制。

  五、加強組織保障,確保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落地落實

  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制定印發《意見》僅僅是第一步,更重要、更艱巨的是推動《意見》各項任務舉措落地見效。要完善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力量發揮重要作用的工作格局,合力推進各項政策舉措落到實處。

  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充分發揮黨的思想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優勢,創新黨管人才方式方法,優化人才資源配置,為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提供堅強政治和組織保障。

  要營造良好環境。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愛國奮斗精神,鼓勵人才把個人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中,到艱苦邊遠地區鍛煉成長。為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人才做好服務保障,完善住房、就醫、社保、子女入學等政策,切實解決人才后顧之憂。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評選表彰一批先進典型,營造良好氛圍,帶動和激勵更多人才到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扎根奉獻,實現人生抱負。

  要建立健全工作責任制。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東部發達地區以及艱苦邊遠地區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提高認識,從推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高度,將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人才發展工作擺上重要日程,解放思想,主動作為,落實好《意見》的各項政策舉措,做到競相發力、百舸爭流,推動區域人才協調發展,最終形成春江水暖、百花齊放的人才工作生動局面。

標簽 -
網站編輯 - 王慧
評論 登錄新浪微博 @求是 發表評論。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并遵守相關規定。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