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負起保護黃河的重要責任

來源:《求是》2019/22 作者:王建軍 2019-11-16 09:00:00

  黃河在青海流域面積達15.23萬平方公里、干流長度占黃河總長的31%、多年平均出境水量占黃河總流量的49.4%,既是源頭區,也是干流區,對黃河流域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具有決定性影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提出的“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牢牢把握“三個最大”的省情定位,堅決扛起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積極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青海的重大政治任務。要胸懷全局想問題,立足源頭抓工作,進一步強化“源頭意識”、擔起“源頭責任”、展現“源頭作為”,為保護黃河生態、建設美麗中國作出青海新的更大貢獻。

  深入推進重大生態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要堅持保護優先,堅持自然恢復和人工恢復相結合。實踐中我們認識到,堅持保護為先、自然恢復為主,強化重點生態工程帶動作用,有利于更好地解決生態環境保護中的突出問題,扭轉由于自然和人為原因造成生態整體惡化的趨勢。我們在國家大力支持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圓滿完成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持續推進三江源二期、祁連山等重點生態保護工程,治理區生態環境狀況持續改觀,三江源頭重現千湖美景,黃河、長江等重點江河出省斷面水質保持優良,濕地面積穩居全國第一位,藏羚羊數量由上世紀80年代的不足2萬只恢復到7萬多只,雪豹、白唇鹿等瀕危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顯著增加。加大封山育林育草、退牧還草、天然林和濕地保護等工程實施力度,深入開展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造林綠化投資力度之大、規模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2017年以來每年營造林突破400萬畝,2012年以來在黃河流域完成國土綠化1297萬畝,顯著改善了人居環境和生態承載力,大幅度提升大美青海的綠色顏值。強化礦產資源管控和生態修復,鞏固提升木里礦區整治成果,落實資金20億元實施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項目,對23.59萬畝歷史遺留廢棄礦山開展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組織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等專項行動,促進了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解決。

  隨著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的實施,黃河源區的許多牧民當上了生態管護員,由傳統的草原利用者轉變為草原保護者,端上了“生態碗”,吃上了“綠色飯”,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生態生產生活聯動融合發展之路。圖為牧民正在進行生態巡護。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加強黃河源頭生態管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海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須擔負起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堅持把保護好三江源作為義不容辭又來不得半點閃失的重大責任,堅決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深入開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掛牌運行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設立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個園區管委會,努力為改變“九龍治水”、實現“兩個統一行使”闖出一條路子,為全國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的保護管理經驗。如今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容貌”已煥然一新,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區生態環境狀況持續好轉,生態保護體制機制日益完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筑牢。目前,在前期試點基礎上,已經召開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正在全國率先開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建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建立五級河湖長制工作體系,堅持“好水差水”一起抓,統籌實施黃河干流和省內其他河流水生態保護修復治理,2018年全省地表水國控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94.7%,黃河出省斷面水質在Ⅱ類及以上,“天下黃河青海清”成為水質改善的生動寫照。

  因地制宜推動綠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沿黃河各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青海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被公認為世界四大無公害超凈區之一,我們堅持以創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為主抓手,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農畜產品追溯體系建設、農牧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做大做強綠色有機特色產業,促進農牧業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堅持以綠色循環發展為方向,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初步形成了以油氣化工、有色金屬、新能源、新材料等為主導的循環型產業體系。以鹽湖資源利用為例,過去單純生產鉀肥,現在搞綜合利用,實施了“走出鉀、抓住鎂、發展鋰、整合堿、優化氯”新發展布局,著力打造循環利用“鎂鋰鉀園”,效益得到提高并還在加倍增長。積極推進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清潔能源外送長效機制基本建立,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納入國家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納綜合試點,今年的“綠電15日”連續供電再創世界紀錄。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百項創新攻堅工程”和“百項改造提升工程”,大力推進節能減排。

  持續改善民生福祉。對青海來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牽動全局的工作。青海發展基礎較弱,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面積占比都比較高。近年來,在工作中也更加深切地體會到,青海不論是生態環境保護,還是民族地區發展,都離不開保障和改善民生這項基礎性工作。我們積極整合國家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支持,主動用好東西部扶貧支援平臺,調動青海自身力量,統籌做好教育、收入分配、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建設等各項民生工作,黃河源頭各民族人民享受到了更多發展紅利,獲得感、自豪感、幸福感不斷增強。但同時,黃河源頭流域民生改善的任務仍然很重,我們今年計劃完成的減貧任務中,有不少貧困人口就生活在黃河源頭流域。無論任務多么艱巨,都要咬定目標、一鼓作氣,確保年底實現絕對貧困“清零”,讓黃河源頭的各族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過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有效保護民族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呵護好黃河母親河源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僅要在生態保護上下功夫,也要在文化引領上見真章,通過挖掘黃河蘊含的深厚文化價值,匯集起保護黃河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在黃河源頭流域,千百年來居住著漢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世居民族,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地處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北部的曲麻萊縣,素有黃河源頭第一縣之稱,當地的牧民群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敬畏自然,他們不急功近利、不竭澤而漁的生存之道,體現了藏文化中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也是黃河文化的重要展示。近年來,我們深入挖掘青海的農耕文化、草原文化、昆侖文化、河湟文化、江源文化博大內涵,加快推進青海省國家級黃南州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國家級格薩爾文化(果洛)生態保護實驗區、國家級藏族文化(玉樹)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規劃建設互助土族、循化撒拉族、海西德都蒙古、玉樹康巴等一批省級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大力弘揚“登高望遠、自信開放、團結奉獻、不懈奮斗”的新青海精神,激發保護黃河的歷史擔當、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講好青海的“黃河故事”,凝聚保護黃河的“青海力量”,各族人民保護黃河的文化氛圍越來越濃厚、信念越來越堅定。

作者:中共青海省委書記

標簽 -
網站編輯 - 王慧
評論 登錄新浪微博 @求是 發表評論。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并遵守相關規定。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