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中,內蒙古肩負著重大政治責任。我們一定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服務保障和深化落實這一重大國家戰略,為保護母親河、打造幸福河作出內蒙古貢獻。
提高政治站位,堅決擔負起內蒙古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職責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深謀遠慮,相繼擘畫實施一系列重大國家戰略,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鋪路筑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推動的又一重大國家戰略,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謀千秋大計的恢弘視野、謀永續發展的非凡智慧、謀民族復興的強烈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黃河流域內蒙古段處于黃河“幾”字灣的上半部分,地理位置獨特,流域面積廣闊,資源能源富集,城鎮產業集中,生態地位、經濟地位、戰略地位重要。從地理分布看,黃河流經內蒙古843.5公里,流域覆蓋7個盟市,國土面積52萬平方公里,占全區的44%。從生態功能看,沿黃地區擁有5個國家地質礦山公園、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具有草原、濕地、河流、湖泊、沙漠、戈壁等多種自然景觀,是黃河流域重要的生態屏障。從發展地位看,沿黃地區集中了全區50%的人口,生產了全區23%的糧食、34%的肉和60%的牛奶,創造了全區69%的經濟總量和71%的財政收入,是內蒙古經濟主軸帶和發展核心區。長期以來,內蒙古在加強水利建設、改善生態環境、推動轉型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但沿黃地區仍存在生態環境脆弱、防洪減淤形勢嚴峻、水資源短缺和利用粗放、產業結構依能倚重且層次偏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困難和問題。一定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探索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努力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高水平保護、在高水平保護中促進高質量發展。
內蒙古杭錦旗在黃河凌汛期向沙漠引水,讓水患變水利,沙地變濕地,庫布其沙漠北緣顯現出“水沙共存”美景(2018年8月1日無人機拍攝)。2014年,庫布其沙漠被聯合國環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庫布其沙漠治理也成為中國的一張綠色名片。 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攝
堅持綜合施策,切實保護好治理好沿黃地區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黃河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必須從系統工程和全局高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我們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在統籌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陸上水上、地表地下、水生態水資源、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上下功夫,為達到全流域保護治理最佳效果趟出路子、提供支撐。內蒙古水資源稟賦先天不足,時空分布不均,特別是沿黃地區水資源十分短缺。要堅持把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放在優先位置,強化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大力發展節水產業和技術,加快河套灌區等地區農田節水改造和沿黃城鎮供水管網改造,堅決整治和防止地下水超采,深化水權轉換等改革,實施全社會節水行動,切實消除水龍頭上的浪費,努力使黃河流域寶貴的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高效利用。內蒙古沿黃地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生態環境基礎非常脆弱。要把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作為重中之重,注重從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入手,持續推進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積極推廣庫布其治沙模式,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行動,突出抓好沿黃生態廊道建設和烏梁素海、岱海等重點湖泊綜合治理,最大限度減少人為干擾和破壞,有效鞏固綠進沙退態勢,加緊彌合生態創傷,全面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讓母親河永葆美麗顏值、靚麗風采。沿黃地區既是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區,也是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戰場。要堅持把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作為重點任務,推進沿黃重點地區大氣污染、水污染聯防聯控,加強工業、城鎮生活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強城市黑臭水體和農村牧區污水治理,加快露天礦山整治和綠色礦山建設進程,統籌氣水土,統領點線面,集中攻克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全方位構建污染防治工作機制和制度體系,為保障天藍地綠、水凈河清創造更好條件。黃河是游蕩型多泥沙河流,內蒙古段干流淘岸、崩岸險情時有發生,加強防洪減淤能力建設絲毫不能松懈。要緊緊抓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牛鼻子”,大力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深入開展河湖“清四亂”行動,切實抓好病險水庫與淤地壩除險加固,積極推動有條件的滯洪區擴容改造和重點支流攔沙換水,有效減少水利工程泥沙淤積,努力防范水患威脅,確保沿黃地區歲歲安瀾。
加快綠色轉型,著力推動沿黃地區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沿黃河各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我們要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大局,立足內蒙古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發展階段實際,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轉方式、換動能、提質量,構建形成符合大保護戰略定位、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體現內蒙古優勢特色的現代經濟體系。一是持續優化空間布局。結合主體功能區定位,發揮比較優勢,堅持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促進形成優勢互補的差異化協調發展格局。堅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堅持走集中集聚集約的路子,大力培育新產業新動能新增長極,提高資源要素配置利用效率,推動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現代化內涵式發展。二是加快促進轉型升級。把工作著力點放到產業結構調整、資源轉化增值、創新驅動發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上,在改變產業“四多四少”狀況、轉變簡單“挖煤賣煤、挖土賣土”模式上尋求突破。大力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做好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打造現代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產品精深加工度和產業鏈整體水平,增創資源型產業發展新優勢。在河套灌區等糧食主產區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優化調整區域布局和內部結構,提高農畜產品質量,增加優質產品供給,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積極培育非煤產業、非資源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培育文化旅游等現代服務業支柱產業,形成多元多極、延伸升級的產業發展新格局。三是全面提高開放合作水平。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商貿物流、數字經濟等產業,為高水平開放提供堅實支撐。加強同沿黃省區的互惠合作,加大引商引資引智力度,吸引更多優質資源、優勢產業和先進要素向內蒙古集聚。引導和推動沿黃各盟市站位整個黃河流域發展大格局,找準發展定位,深化區域合作,實現錯位發展、協調發展、有機融合,依靠整體合力共同落實國家戰略、更好推動自身發展。
作者: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