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黃河河南段地理位置特殊,河道形態復雜,是黃河下游治理的重中之重。我們必須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扛穩時代責任,以強烈的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呵護之心,在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中譜寫出彩的河南篇章。
河南著力打造防護安全帶、生態保護帶、濱水景觀帶、旅游休閑帶,讓母親河越來越健康美麗。圖為黃河蘭考縣東壩頭段,九曲黃河最后一道彎,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這里視察。 河南日報供圖
在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中感悟黃河保護治理的千鈞分量。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也是一部治國史的重要論斷。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自古以來黃河治理的戰略意義。一部黃河史既是黃河本身的變遷史,也是以黃河為軸帶的經濟發展史、社會演進史、科技進步史、文化孕育史,與中華民族繁衍發展息息相關,治河成敗已成為國運興衰的重要標志。今天,黃河治理承載著“黃河寧,天下平”的盛世期盼,積蓄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勁勢能,更需要我們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汲取力量、開創未來。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治理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學總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才能真正實現黃河治理從被動到主動的歷史性轉變,從根本上改變黃河三年兩決口的慘痛狀況?!秉S河70年歲歲安瀾,書寫了中國又一奇跡。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一定能夠逐步實現黃河的根治,讓黃河治理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鮮明標識,成為世界江河保護治理的中國范例。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在我國5000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黃河母親滋養了炎黃子孫的家國情懷,鑄就了勇于探索的創造精神、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同舟共濟的團結精神、執著追求的夢想精神。今年9月舉行的第11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期間,56個民族的兄弟姐妹在黃河岸邊開展民族大聯歡活動,再次展現了母親河的強大凝聚力。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用母親河這一精神紐帶把中華兒女的前途命運緊緊連在一起,必將匯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殷殷囑托。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深刻變化,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如果長期懸在頭上的黃河水害隱患不能根本排除,人民群眾就沒有安全感;如果黃河生態環境持續脆弱,形不成人水相依、和諧共生的局面,人民群眾就沒有幸福感;如果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后,生產生活生態不能良性循環,人民群眾就沒有獲得感。河南沿黃地區人口占比大、灘區人口多,我們必須順應人民群眾改善生活環境和發展條件的期盼,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贏得群眾的口碑。
立足河南實際抓牢黃河保護治理的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一直體弱多病,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河南的根脈在黃河、安危在黃河,高質量發展的潛力也在黃河。我們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高水平保護中促進高質量發展。一是堅守黃河安瀾這一底線。黃河之險,險在河南。黃河河南段懸差最大、河勢最不穩定,目前防洪能力還存在短板,小浪底水庫調沙后續動力不足,洪水風險依然是最大威脅。我們將與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密切合作,加強水沙調節等重大問題研究,發揮小浪底水庫防洪減淤功能,加強河道工程和標準化堤防建設,推進灘區居民遷建,實施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二是扭住保護治理這一核心。習近平總書記用“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深刻闡明了新時代治黃的基本方略。近年來,河南沿黃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但部分支流污染問題依然突出,仍有1.69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亟待治理。我們要既狠抓“治”,統籌推進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治理,建設十大水利工程,推動河長制湖長制從“有名”到“有實”,全面改善干支流水質;更注重“建”,在黃土丘陵溝壑區推進山洪溝治理和淤地壩建設,在伊洛河上游和三門峽庫區上游實施禁封治理,在黃河沿線建設生態廊道和濕地公園群,打造防護安全帶、生態保護帶、濱水景觀帶、旅游休閑帶,讓母親河越來越健康美麗。三是抓好高質量發展這一根本。河南沿黃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的53.6%,但發展質量還不高,水資源利用比較粗放,產業結構偏重偏粗偏短,脫貧攻堅任務繁重。我們將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探索走好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新路。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把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一起來,發展節水、綠色農業,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實施智能、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制造業發展水平,挺起高質量發展的脊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加快“四條絲綢之路”提檔升級,培育高質量發展的勢能。支持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洛陽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設,昂起高質量發展的龍頭。加快米字形高速鐵路網、青電入豫等重大工程建設,厚植高質量發展的優勢。推進沿黃地區脫貧攻堅,補齊高質量發展的短板。四是傳承黃河文化這一根脈。黃河文明以中原文化為中心,河南沿黃地區孕育了始祖文化、河洛文化、仰韶文化、二里頭文化、古都文化、功夫文化等寶貴財富,是炎黃子孫心靈的老家、精神的故園。我們將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文化資源活起來、動起來、靚起來。加強龍門石窟、絲綢之路河南段等文化遺產保護,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和一批精品博物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造展示黃河文明的重要窗口。推進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把文化名片擦得更亮。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凝聚爭先進位謀出彩的強大正能量。
以足夠的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推進黃河保護治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黃河的功利好壞,要以百年千年計。這講出了對黃河治理規律的深刻把握,彰顯了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我們要弘揚焦裕祿同志的“三股勁”,把謀劃長遠和干在當下統一起來,增強黃河保護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苦干實干、久久為功。一要注重科學謀劃。尊重規律,充分發揮人才和科技作用,組織開展資源、生態環境等調查,摸清黃河河南段家底;加強專題研究,搞好規劃編制,把保護治理建立在科學決策的基礎之上;堅持循序漸進,選擇重點地區開展水源地保護、水土流失治理等試點。二要突出依法治理。抓好已制定的濕地保護條例、黃河防汛條例的落實,積極開展黃河立法研究;堅持和完善“檢察長+河長”等依法治河機制,持續開展“攜手清四亂、保護母親河”專項行動。三要強化協同推進。建立組織推進的領導機制、職能部門的協同機制、沿黃各地的聯動機制,匯聚保護治理的合力;創新多種平臺開展省際合作,加強與國家有關部門的對接,共同把黃河的事情辦得更好。
作者:中共河南省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