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一)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來源:《求是》2019/21 2019-11-01 11:34:12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第20期《求是》雜志發表的重要文章《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深刻闡述了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總體思路、主要目標任務,發出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號召,為新時代黃河保護治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本刊分兩期刊發由黃河流域省區黨委書記撰寫的文章。

地處黃河下游 工作力爭上游

中共山東省委書記 劉家義

  九曲黃河從山東入海。滔滔黃河,哺育了齊魯兒女,潤澤了山東大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為山東“走在前列、全面開創”提供了歷史性機遇。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科學謀劃山東沿黃地區發展的思路目標、重點任務、政策措施,制定完善生態保護、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重點規劃,扛起主體責任,主動擔當作為,努力在“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事業中貢獻山東力量。

  在黃河入海口,滔滔黃河水與渤海激情交匯,孕育了世界上最年輕的大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經過多年的生態調水和保護治理,植被退化的現象得到遏制,植被的結構組成和覆蓋季顯著增加,已成為中國沿海地區最大的海灘自然植被區之一。 圖為2019年10月拍攝的黃河三角洲濕地一景。 山東省委宣傳部供圖 楊斌/攝

  突出黃河三角洲保護,打造黃河流域生態建設先行區。做好黃河三角洲保護工作,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的殷切囑托。我們堅決落實“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要求,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首要任務,狠抓水體、河岸、河口系統治理和修復,實施黃河沿岸濕地資源、植被、動物等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高標準推進東平湖、單縣黃河故道等一批骨干生態修復工程。2018年,境內兩個國控斷面水質均達到Ⅱ類,我們力爭黃河水質逐年改善、綠量逐年增長,讓蜿蜒的黃河沿岸成為重要的生態屏障。作為我國暖溫帶最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黃河三角洲現有野生鳥類368種,其中38種數量超過全球1%,是全球候鳥遷徙的重要棲息地。保護黃河三角洲,就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天然基因庫,對促進黃河流域生態健康具有特殊意義。我們將堅決做到保護第一,實施最嚴格的自然保護區政策措施,確保2020年前300多處油田等生產設施退出核心區;堅決做到生態優先,實施生態調水和刁口河流路生態補水,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堅決做到系統治理,大力恢復退化濕地,改善灘涂生物棲息地質量,努力讓黃河口更具生態魅力。

  突出治水患防干旱,打造黃河長久安瀾示范帶。“九曲黃河萬里沙”。黃河下游泥沙淤積嚴重,800多公里懸河大部分在山東,尤其是東明縣高村以上河段,“二級懸河”形勢一直比較嚴峻,水災水患常年威脅著沿黃群眾的生產生活。河“懸”心不能“懸”,關鍵是防治措施要落實落地。我們將主動配合國家水沙調控體系和機制建設,對游蕩性河段進行全面整治,盡早使全省黃河堤防、險工全部達到設計標準,病險涵閘全部得到有效處理,確保黃河山東段長久安瀾。水利基礎設施是我省的一大短板。我們將聚焦根治水患、防治干旱,打一場興利除弊的攻堅戰,堅決擺脫逢雨則澇、無雨則旱的困局。新建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實施好新建水庫、引調水等工程,推動東平湖蓄滯洪區綜合治理,盡快達到“分得進、守得住、退得出、保安全”的目標;提升一批重點河道行洪防洪能力,抓好大汶河、小清河等重點河流綜合整治,確保防洪能力達到50年一遇;整治一批防洪除澇工程,對影響行洪的各類設施,該搬遷的搬出來,該清除的清除掉,徹底消除安全隱患;改造一批引黃灌區,推動排灌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力爭2020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46以上。同時,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實施全社會節水行動,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黃河灘區遷建承載著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重托,寄托著灘區群眾的“安居夢”、“致富夢”。山東黃河灘區生活著60多萬人民群眾,近年來我們探索了外遷、就地就近筑村臺、筑堤保護、舊村臺和臨時道路改造提升五種安置方式。截至目前,27個外遷社區全部開工,6個社區已搬遷入住,其他社區年內全部封頂;28個新建村臺全部完成淤筑,其中6個村臺安置社區已開工建設,確保明年高標準、高質量完成遷建任務,力爭每一個村臺、每一個社區都成為美麗鄉村示范點。統籌推進“黃河灘”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持續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深入推動農村“七改”工程,實現治河、惠民、生態互促共贏,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突出加快動能轉換,打造沿黃現代產業大走廊。山東沿黃地區煤炭、石油等資源豐富,長期形成了資源能源消耗型的產業結構,煉油、化工、有色金屬等傳統產能比重大,轉型發展任務重。我們始終堅持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思路,一方面培育壯大新動能,以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為引領,突出發展生態環保經濟,著力增強產業生態構建能力,發揮濟南信息技術產業、淄博新型功能材料等國家級新興產業集群的引領輻射作用,培育沿黃地區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另一方面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推動煉化、鋁業、鋼鐵等整合提升進入“快車道”,通過優化重組、減量整合、上大壓小、上新壓舊,實現集聚集約高效發展?!肮艁睃S河流,而今作耕地?!鄙綎|是國家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4個糧食總產過90億斤的市全部屬于沿黃地區。我們將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把農產品質量提上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茖W利用黃河灘區、庫區、湖區資源,加快推動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打好“黃河牌”,打響菏澤牡丹、魯西黃牛、東阿阿膠、沾化冬棗、黃河口大閘蟹等特色品牌,打造千里黃河綠色高效農業長廊?;A設施薄弱是制約沿黃地區發展的突出問題。我們將結合山東半島城市群和膠東、省會、魯南三大經濟圈規劃建設,做到政策、投入更多向沿黃地區傾斜。合理布局沿黃地區交通、能源、通訊等重點基礎設施,加快推動鄭濟、魯南、雄商、濟濱等高鐵建設,完善沿黃、跨黃高速路網,建好“四好”農村路,提升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能力。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進一步完善城鎮體系規劃,提高沿黃重點城市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推動濟南攜河發展,拉開大城市框架,更好發揮黃河下游中心城市作用。

  突出深化制度創新,打造黃河流域對外開放新通道。黨中央批準建設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為山東提供了更有效的開放載體和更大的制度空間。我們將主動融入“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國家開放格局,把制度創新作為核心任務,先行探路更加自由化便利化的貿易投資政策,塑造對外開放新優勢。積極構筑開放門戶樞紐,推動多式聯運中心建設。目前已完成沿海港口整合,組建了山東省港口集團,按照建設世界一流港口的目標,推動沿海港口一體建設、一體運營、一體管理。同時,著力優化內陸無水港節點布局,將港口服務功能向黃河流域腹地延伸,構建黃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突出講好“黃河故事”,打造世界文明交流互鑒高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澳赣H河”孕育了中華文明,催生了璀璨奪目的齊魯文化。我們將致力于黃河文化與紅色革命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運河文化、海洋文化等融合發展,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把“黃河故事”講得更精彩、更生動。守護好共有的文化家園,加強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珍視每一處遺址、每一件文物、每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好共有的文化記憶,注重黃河文化古籍整理、民間文化搜集等工作,深化黃河文化研究,深入挖掘蘊含的時代價值。開發好共有的文化資源,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打造黃河沿岸文化創意產業集中區和休閑度假旅游帶。弘揚好共有的文化價值,推動黃河文化進課堂、進社區、進企業、進機關,豐富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內容,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增添精神力量。

在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中譜寫出彩的河南篇章

中共河南省委書記 王國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黃河河南段地理位置特殊,河道形態復雜,是黃河下游治理的重中之重。我們必須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扛穩時代責任,以強烈的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呵護之心,在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中譜寫出彩的河南篇章。

  河南著力打造防護安全帶、生態保護帶、濱水景觀帶、旅游休閑帶,讓母親河越來越健康美麗。圖為黃河蘭考縣東壩頭段,九曲黃河最后一道彎,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這里視察。 河南日報供圖

  在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中感悟黃河保護治理的千鈞分量。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也是一部治國史的重要論斷。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自古以來黃河治理的戰略意義。一部黃河史既是黃河本身的變遷史,也是以黃河為軸帶的經濟發展史、社會演進史、科技進步史、文化孕育史,與中華民族繁衍發展息息相關,治河成敗已成為國運興衰的重要標志。今天,黃河治理承載著“黃河寧,天下平”的盛世期盼,積蓄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勁勢能,更需要我們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汲取力量、開創未來。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治理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學總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才能真正實現黃河治理從被動到主動的歷史性轉變,從根本上改變黃河三年兩決口的慘痛狀況。”黃河70年歲歲安瀾,書寫了中國又一奇跡。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一定能夠逐步實現黃河的根治,讓黃河治理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鮮明標識,成為世界江河保護治理的中國范例。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在我國5000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黃河母親滋養了炎黃子孫的家國情懷,鑄就了勇于探索的創造精神、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同舟共濟的團結精神、執著追求的夢想精神。今年9月舉行的第11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期間,56個民族的兄弟姐妹在黃河岸邊開展民族大聯歡活動,再次展現了母親河的強大凝聚力。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用母親河這一精神紐帶把中華兒女的前途命運緊緊連在一起,必將匯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殷殷囑托。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深刻變化,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如果長期懸在頭上的黃河水害隱患不能根本排除,人民群眾就沒有安全感;如果黃河生態環境持續脆弱,形不成人水相依、和諧共生的局面,人民群眾就沒有幸福感;如果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后,生產生活生態不能良性循環,人民群眾就沒有獲得感。河南沿黃地區人口占比大、灘區人口多,我們必須順應人民群眾改善生活環境和發展條件的期盼,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贏得群眾的口碑。

  立足河南實際抓牢黃河保護治理的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一直體弱多病,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河南的根脈在黃河、安危在黃河,高質量發展的潛力也在黃河。我們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高水平保護中促進高質量發展。一是堅守黃河安瀾這一底線。黃河之險,險在河南。黃河河南段懸差最大、河勢最不穩定,目前防洪能力還存在短板,小浪底水庫調沙后續動力不足,洪水風險依然是最大威脅。我們將與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密切合作,加強水沙調節等重大問題研究,發揮小浪底水庫防洪減淤功能,加強河道工程和標準化堤防建設,推進灘區居民遷建,實施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二是扭住保護治理這一核心。習近平總書記用“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深刻闡明了新時代治黃的基本方略。近年來,河南沿黃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但部分支流污染問題依然突出,仍有1.69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亟待治理。我們要既狠抓“治”,統籌推進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治理,建設十大水利工程,推動河長制湖長制從“有名”到“有實”,全面改善干支流水質;更注重“建”,在黃土丘陵溝壑區推進山洪溝治理和淤地壩建設,在伊洛河上游和三門峽庫區上游實施禁封治理,在黃河沿線建設生態廊道和濕地公園群,打造防護安全帶、生態保護帶、濱水景觀帶、旅游休閑帶,讓母親河越來越健康美麗。三是抓好高質量發展這一根本。河南沿黃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的53.6%,但發展質量還不高,水資源利用比較粗放,產業結構偏重偏粗偏短,脫貧攻堅任務繁重。我們將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探索走好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新路。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把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一起來,發展節水、綠色農業,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實施智能、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制造業發展水平,挺起高質量發展的脊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加快“四條絲綢之路”提檔升級,培育高質量發展的勢能。支持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洛陽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設,昂起高質量發展的龍頭。加快米字形高速鐵路網、青電入豫等重大工程建設,厚植高質量發展的優勢。推進沿黃地區脫貧攻堅,補齊高質量發展的短板。四是傳承黃河文化這一根脈。黃河文明以中原文化為中心,河南沿黃地區孕育了始祖文化、河洛文化、仰韶文化、二里頭文化、古都文化、功夫文化等寶貴財富,是炎黃子孫心靈的老家、精神的故園。我們將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文化資源活起來、動起來、靚起來。加強龍門石窟、絲綢之路河南段等文化遺產保護,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和一批精品博物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造展示黃河文明的重要窗口。推進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把文化名片擦得更亮。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凝聚爭先進位謀出彩的強大正能量。

  以足夠的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推進黃河保護治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黃河的功利好壞,要以百年千年計。這講出了對黃河治理規律的深刻把握,彰顯了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我們要弘揚焦裕祿同志的“三股勁”,把謀劃長遠和干在當下統一起來,增強黃河保護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苦干實干、久久為功。一要注重科學謀劃。尊重規律,充分發揮人才和科技作用,組織開展資源、生態環境等調查,摸清黃河河南段家底;加強專題研究,搞好規劃編制,把保護治理建立在科學決策的基礎之上;堅持循序漸進,選擇重點地區開展水源地保護、水土流失治理等試點。二要突出依法治理。抓好已制定的濕地保護條例、黃河防汛條例的落實,積極開展黃河立法研究;堅持和完善“檢察長+河長”等依法治河機制,持續開展“攜手清四亂、保護母親河”專項行動。三要強化協同推進。建立組織推進的領導機制、職能部門的協同機制、沿黃各地的聯動機制,匯聚保護治理的合力;創新多種平臺開展省際合作,加強與國家有關部門的對接,共同把黃河的事情辦得更好。

強化上游意識 確保黃河清水東流

中共四川省委書記 彭清華

  四川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強化上游意識,勇于擔當作為,堅持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擺在重要位置來抓,確保黃河出川一河清水向東流。

  四川是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補給地和國家重要濕地生態功能區,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圖為2018年7月24日,嘎曲河在阿壩州大草原上劃出一道道舒緩優美的弧線。 四川日報記者 何海洋/攝

  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切實擔負起筑牢黃河上游生態屏障的政治責任。四川是中華民族兩大母親河長江、黃河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地、補給地和國家重要濕地生態功能區,其中黃河流域范圍涉及甘孜州石渠縣和阿壩州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松潘縣,境內黃河干流長174公里,流域面積1.87萬平方公里,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黃河流域生態安全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要求四川“要抓好生態文明建設,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為我們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做好四川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我們堅定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切實肩負起保護母親河的重大政治責任,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扎實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各項工作,堅決筑牢黃河上游生態屏障。

  堅持以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扎實抓好四川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治理。四川黃河流域地位特殊,既是高原藏區、深度貧困區和高海拔生態脆弱區,又是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的重要區域。這些年生態保護取得一定成效,出川的黃河水達到了Ⅱ類水質,自然生態系統總體穩定向好,但黃河水域岸線管理與岸線基礎設施建設矛盾突出,非法占用河道、建筑垃圾亂堆、非法采砂、違法建筑等“四亂”問題仍然存在,還有濕地功能退化、水土流失、草原沙化、草原鼠害等特殊問題。我們堅持把管水護水治水擺在突出位置,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強化省級河長作為黃河管理保護的第一責任人,注重常態巡河,統籌解決我省黃河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存在的突出問題。最大程度拓展水域岸線保護范圍,創造性地將重要天然濕地、具有供水任務的水庫和渠道一并納入河(湖)長制實施范圍,在黃河及黑河、白河沿岸的鄉鎮聘請生態聯絡員,推動流域生態從“沒人管”到“有人管”、從“管不住”到“管得好”轉變,做到全覆蓋、無死角。持續開展“攜手清四亂、保護母親河”專項行動,重點抓好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飲用水水源地整治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力保證了黃河出川斷面水質。同時,更加注重構建良好生態體系,努力從根本上解決四川黃河流域生態安全問題。嚴格貫徹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劃定我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2.6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的18%,著力抓好天然林保護、退牧還草、草原治理、濕地保護與修復、水土流失治理、地震災后植被恢復等重點生態工程,開展川西北民生項目木材替代行動,加快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若爾蓋草原濕地生態功能區和以石渠為重點的“最美高原濕地”建設,切實保護天然草地和沼澤濕地,維護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通過努力,黃河四川境內干流及支流水質達標率100%,四川黃河流域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5.6%,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85%以上,水土流失面積和土壤侵蝕強度呈逐年下降趨勢,輸入黃河的泥沙量明顯減少,95%以上的珍稀野生動植物物種在自然保護區內得到有效保護。

  堅持以建設川西北生態示范區為抓手,推動四川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最美底色。我們認真落實新發展理念,立足主體功能區定位,在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中,明確把四川黃河流域涉及的甘孜州、阿壩州確立為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堅定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具體工作中,著力強化生態功能,不考核GDP,堅決禁止無序開發,決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統籌環境承載能力和接待能力,科學開發草原、濕地等特色旅游資源,挖掘和利用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打造大九寨、大草原、大熊貓等世界級旅游文化品牌,建設國際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大力發展特色農牧業,因地制宜培育牦牛、青稞等特色農牧業,重視蟲草、松茸等野生作物的有序挖采、深度開發,建設現代高原特色農牧業基地。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建設國家級清潔能源基地,把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結合起來,科學有序利用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水電資源,全面禁止小水電開發,堅決防止“開發一方資源、破壞一方環境”。當前,堅持把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最急迫的任務,作為推動四川藏區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工程,聚焦“兩不愁三保障”,聚焦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針對回頭看大排查發現的問題短板,下足“繡花”功夫,扎實做好各項工作。四川藏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2013年底的36萬下降到2018年底的4.6萬,貧困發生率從20.1%下降到2.6%,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效。

  堅持以構建協同聯動工作機制為保障,形成齊抓黃河保護和發展的強大合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一地一域的事。我們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堅決落實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落實的工作機制,積極對接、加強協作,共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主動加強省際合作,與青海三江源國家公園簽訂《跨區域警務合作協議》,在邊界建立林區巡防、案件查處、信息研判等工作機制;與青海省果洛州開展行政區域界線聯合檢查,加強轄區邊界管理,維護社會穩定;與甘肅省甘南州簽訂《經濟社會發展合作行動計劃》,在互聯互通、平臺搭建、產業融合、公共服務等方面開展深度戰略合作;深化與廣東、浙江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在項目建設、資金支持、干部選派、產業合作、勞務對接等方面加強協作。強化省內協作,建立完善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和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支持四川藏區與省內條件較好地區共建飛地產業園區,持續改善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深入實施藏區“六項民生工程計劃”和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衛生發展十年行動計劃,深化省內對口幫扶和定點扶貧,四川藏區發展“造血”功能不斷增強。我們將進一步落實好協同聯動工作機制,通過多重政策疊加、多種資源匯集、多方力量參與,共同抓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切實筑牢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奮力譜寫美麗中國的四川篇章。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展現陜西擔當

中共陜西省委書記 胡和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的保護和發展歷來是安民興邦的大事。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陜西處于黃河中游,地理位置重要,生態功能突出,抓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我們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和歷史使命。

  退耕還林后,延安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昔日黃土高坡如今滿目蔥蘢,成為守護黃河的綠色屏障。 陜西日報供圖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和重大任務,我們要深刻領會、認真貫徹。切實增強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政治責任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黃河流域構成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是重要的經濟地帶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體現了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出發的戰略考量。必須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扎實推進黃河流域陜西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切實增強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歷史使命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深刻闡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共生關系。當前,陜西正處于追趕超越的關鍵時期,必須牢牢抓住國家重大戰略機遇,落實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要求,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切實增強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現實緊迫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黃河流域存在的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揭示了黃河保護治理的關鍵所在。陜西黃河流域國土面積和人口分別占全省的65%和76%,當前仍存在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短缺、貧困人口集中、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現實問題。必須只爭朝夕、久久為功,增強保護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開創黃河流域陜西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扎實搞好黃河流域保護與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我們必須強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不斷提升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一是突出抓好水土保持。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是入黃泥沙主要來源區。多年來,我們堅持把水土保持擺在黃河保護治理的突出位置,深入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建設等工程,累計退耕還林還草4039萬畝,治理沙化土地1570萬畝,年均入黃泥沙量由8.3億噸減少到2.68億噸。今后將持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荒沙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等生態工程,加快旱作梯田、淤地壩等建設,加強濕地保護,不斷提升黃河流域水源涵養能力。二是全力推進污染治理。黃河流域陜西段承擔了全省83%以上工業用水和78%以上生活用水,污染防治任務重。我們將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推進黃河管理范圍劃界工作,建立自然保護地,引導生態脆弱地區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加強水體保護,完善河長制湖長制組織體系,深化渭河、延河、無定河等綜合治理,推進污水處理廠改造和雨污分流,搞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減少黃河流域污染排放。三是確保黃河長久安瀾。黃河水患問題絲毫不能放松警惕,必須與主要支流防洪問題統籌起來考慮。完善黃河防洪體系,加大護岸控導工程實施力度,推進河道和灘區綜合治理。抓好渭河下游防洪減淤,加快堤防險工險段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提高南山支流防洪標準,增強渭河行洪沖沙能力。搞好江河湖泊和水工程防洪調度,嚴格執行水庫汛限水位,加強水情監測預報預警,有效應對處置險情。四是著力提高水資源利用水平。黃河流域陜西段人均水資源量447立方米,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5。我們將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加快制定水資源利用計劃,探索建立水權交易平臺,強化黃河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推進引漢濟渭、東莊水庫等重大跨流域調引水工程建設,優化水資源空間配置。發展節水產業,推廣應用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建立高效輸水、排水、節水工程體系,實施全社會節水行動,真正管好用好黃河水。

  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揮比較優勢,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我們必須立足區位、能源、科教、產業等優勢,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一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牢記“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走在前列”要求,深化軍民融合、部省融合、央地融合,加強與部屬高校、科研院所等的合作,精準推進央企進陜。抓好原始創新、產業技術創新、高新技術創新,發揮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等帶動作用,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廣“一院一所”創新模式,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二是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按照煤向電力轉化、煤電向載能工業品轉化、煤氣油鹽向化工產品轉化“三個轉化”思路,推進煤油氣混煉等能化項目建設,引領高端能化產業集群化發展。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做大做強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培育新的發展動能。加大傳統產業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力度,激發冶金、建材、食品、紡織等傳統產業新活力。三是統籌區域城鄉發展。推進關中協同創新、陜北轉型持續、陜南綠色循環發展,以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引領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推動陜北深度參與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設,支持陜南融入漢江生態經濟帶。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大力發展果業、畜牧業、設施農業加區域特色農業,加快沿黃生態城鎮帶建設,加大保障改善民生力度,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四是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大力發展樞紐經濟,推進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工程建設,織密中歐班列“長安號”運行網絡。大力發展門戶經濟,高標準建設自貿試驗區、楊凌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打造“一帶一路”交通商貿物流、國際產能合作、科技教育、國際文化旅游、絲綢之路金融“五大中心”。大力發展流動經濟,實施人才強省戰略,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壯大現代物流,強化金融服務,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

  大力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滋養著陜西大地,塑造出氣勢恢宏的壺口瀑布,以此為背景的“黃河大合唱”極大振奮了民族精神。必須堅定文化自信,保護傳承弘揚好黃河文化,為新時代凝聚精神力量。一是延續黃河歷史文脈。樹立系統保護理念,強化延安等革命舊址保護,加強石峁、漢長安城、統萬城等遺址保護。提升秦腔、安塞腰鼓等保護水平,加快推進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加大歷史文化街區、村鎮和傳統村落保護力度,最大限度保留傳統文化風格。二是挖掘黃河文化時代價值。立足富集的黃河文化資源,實施精品文化工程,強化黃帝陵、兵馬俑、延安寶塔、秦嶺、華山等中華文明、中國革命、中華地理的精神標識和自然標識功能。做強“文學陜軍”、“長安畫派”、“陜西戲劇”品牌,加強黃河題材文藝創作,推動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傳承。三是展示黃河文化魅力。講好守護根脈、傳承文明的歷史故事,理想如熾、信念如鐵的革命故事,革故鼎新、開放共贏的發展故事。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依托沿黃公路打造黃河文化旅游精品景區、精品線路。加大宣傳推介力度,辦好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重點節會,不斷擴大黃河文化對外影響力。

切實擔負起黃河上游生態保護重任

中共甘肅省委書記 林 鐸

  保護黃河、治理黃河、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甘肅義不容辭、責無旁貸。全省上下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在甘肅視察指導工作時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決服從全國生態環境建設大局,根據省情特點全面打好重點戰役,全力把黃河保護好治理好,努力走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為構筑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作出應有貢獻。

  流經甘肅的洮河在與黃河交匯處的劉家峽水庫清波“相遇”時,形成了一綠一黃兩條水流的交匯奇觀。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鐵梁/攝

  全面打好水源涵養主動戰。黃河流經甘肅900多公里,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60%以上的水來自于蘭州以上的河段。但由于歷史、氣候等因素,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域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甘肅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政治任務和底線任務來抓,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的保護與修復,甘南州天然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96.87%,森林覆蓋率達到24.38%,黃河流域多年平均自產水資源量達到127.8億立方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上游要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不僅給我們指明了努力方向和著力重點,也寄托著對甘肅做好黃河上游保護和治理工作的殷切期望。甘肅將主動出擊、綜合施策,緊扣涵養水源功能定位,樹立正確政績觀,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把祁連山、甘南高原等關系國家生態安全的生態功能區守護好,堅決防止人為生產破壞活動,加快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提高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對甘肅來說,哪怕是犧牲一些GDP,只要能把黃河保護好治理好,就是對國家和民族最大的貢獻。

  全面打好水土保持陣地戰。甘肅也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土保持區,沿黃流域水土流失面積達到10.71萬平方公里,占到甘肅段總面積的75%,每年平均流入黃河的泥沙多達4.92億噸,占黃河流域年均輸沙量的30.8%。20世紀60年代以來,歷屆省委、省政府帶領沿黃群眾,不斷探索實踐小流域治理和生態修復辦法,走出了一條富有甘肅特色的水土保持路子。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累計新修梯田529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3萬平方公里,沿黃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態質量有了新提高。但相對于已經完成的治理任務,剩下的水土流失面積治理難度更大、任務更艱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是黃河復雜難治的癥結所在?!边@就要求我們,必須立足黃土高原區域面積大的省情實際,采取更為有力的措施解決好水土流失問題。甘肅將進一步鞏固提升治理成果,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采取差異化的治理思路,運用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宜田則田、宜林則林、宜草則草,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施好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強化水土保持監管,完善水沙調控機制,分區域防治水土流失,切實減輕黃河泥沙淤積,有效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甘肅是國家老工業基地,工業企業大多分布在沿黃流域,對土地資源和水資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加之大多數分支流徑流量小,河流自凈功能不足,對污染的處理能力有限。這些風險隱患如果不及時處置,將對黃河水體安全帶來威脅。近年來,甘肅制定出臺污染防治攻堅方案,細化實施30個專項行動方案,采取有力措施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尤其是針對水污染問題,堅持“大河”和“小水”齊抓共治,對渭河、涇河、葫蘆河等污染較重的流域進行綜合治理,對城市黑臭水體開展專項整治,2018年包括黃河干流在內的重要河流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別比2015年減少7.49%和7.4%,黃河干流水質連續4年穩定達到Ⅱ類。在講到黃河流域環境污染時,習近平總書記重點強調了工業、城鎮生活、農業面源以及尾礦庫等四類污染源。這些在我省不同程度存在,有的還比較突出。甘肅將以人口、產業分布相對密集的沿黃流域為重點,對照目標任務和時序進度要求,找準短板弱項,逐項攻堅突破。加快工業集聚區污水集中處理、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推進重點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努力提升工業生產、城鎮生活污水處理水平。分門別類實施尾礦庫綜合治理,推進礦區尾礦和冶煉廢渣、廢石棄渣整治和重復利用,有效防止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造成的二次污染,下功夫解決好污染防治問題。

  全面打好節水治水整體戰。甘肅是一個嚴重缺水的省份,常年干旱少雨,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76.9毫米,人均水資源量只有1152立方米,畝均水資源量只有389立方米,沿黃流域用44%的水資源量支撐著全省70%的人口和經濟總量。近年來,甘肅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一方面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推進節水法制建設,在全省普遍建立用水總量、用水效率、納污能力“三條紅線”體系,提升水資源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加快重大跨流域調水工程建設,建成引洮一期、引洮入潭、古浪黃花灘生態移民供水等引調水項目,解決了數百萬群眾生產生活用水難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實施全社會節水行動,為我們加快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提供了科學指南。甘肅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繼續做足深度節水、極限節水的文章,按照“河西控水、南部保水、隴東調水、隴中優水”的思路,加大節水治水力度,強化水資源有償使用,推廣運用中水回用、節水灌溉、雨水收集等技術,加快建設引洮二期、中部生態移民扶貧開發供水等工程,爭取國家支持實施白龍江引水工程等項目,持續提升水資源供給保障能力。

  全面打好水患治理持久戰。甘肅地質環境復雜,災害隱患點多面廣,許多地方“無雨則旱、有雨則澇”。近年來由于氣候變化等因素,降雨量呈增多趨勢,大部分地區經過多次強降雨,導致沿黃流域洪澇、暴洪、泥石流災害頻發,僅去年就造成239萬人受災,成為黃河保護治理面臨的新問題。針對這種狀況,甘肅不斷加強防災減災基礎能力建設,黃河干流甘肅段防洪治理工程已基本建成,納入全國重點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設規劃的77個項目已全部完工,為做好黃河防汛工作提供了保障。但與艱巨繁重的防災減災任務相比,我省在資金投入、力量保障、基礎建設等方面還有一定差距,需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黃河一直體弱多病、水患頻繁,洪水風險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脅,警醒我們必須把防治水患這門功課做足做好。甘肅將把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擺在第一位,堅持應急救災和常態減災相結合,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著力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盡快實施一批重大災害防治工程,有效應對和減輕水患災害的影響,從源頭上保障黃河長久安瀾,真正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群眾的幸福河。

標簽 -
網站編輯 - 張芯蕊
評論 登錄新浪微博 @求是 發表評論。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并遵守相關規定。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