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華兒女忠勇報國舍生取義的抗戰故事,一群齊魯大地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軍民英雄,一脈大德大義感天動地的民族精神,一段烽火歲月虔敬初心的紅色歷史,一份普通民眾“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家國情懷,一種彰顯獨特魅力的歌劇藝術形式,由山東省創演的大型民族歌劇《沂蒙山》,堪稱一幅“全景式、史詩性、真實感、具象化”的歷史畫卷。歌劇以直擊心靈的藝術感染力,贏得了廣大觀眾的熱烈反響和如潮好評,榮獲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傳承紅色基因 激活紅色歷史
偉大的沂蒙精神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臨沂時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薄兑拭缮健纷プ×思せ钜拭筛锩蠀^的抗戰歷史、傳承紅色文化基因這一重大主題,彰顯出“以史鑒今”、“以史勵今”的時代意義。
800里沂蒙大地,鄉鄉有紅嫂、村村有烈士。歌劇的主創團隊立足大地,緊扣史實,兩年間先后11次深入鄉村,從心靈深處被老區人民“最后一粒米交軍糧、最后一尺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上戰場”的浩然大氣和光榮傳統所感動,被人民軍隊和當地人民的巨大犧牲所震撼。編劇王曉嶺深有感觸地說:“過去我們只是知道沂蒙精神,而當我的腳踏上那片土地,我的心靈真的和那個時空的事件‘打了照面’,才知道什么是水乳交融、生死與共。”
歌劇“全景式”“史詩性”地對沂蒙革命老區抗戰時期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進行了全方位的宏觀追述和集中表現。如1941年11月山東費縣的大青山突圍戰和12月山東莒南縣的淵子崖保衛戰等著名戰役;如女戰士臨終前托孤,讓孩子吸一口自己的血水;一支八路軍分隊為救老百姓全部壯烈犧牲;紅嫂用乳汁救養傷員;老百姓面對鬼子交出八路軍的威脅時挺身而出慷慨赴死;母親犧牲自己的孩子以保護戰士的子女;年輕姑娘以“誰去參軍打鬼子俺就嫁給誰”鼓動小伙子參軍等具體史實,都是檔案有記錄、民間廣流傳的真人真事。劇作將這些具有強烈感染力的故事經過精雕細琢的藝術提煉和加工,扣住軍民聯手與日寇侵略者生死搏殺這一激烈的矛盾沖突,在宏大的家國敘事背景下,采用樸素低調的平民視角,敘寫一軍一民兩個家庭在戰火中的生活經歷,將民族危亡關頭沂蒙人民保家衛國打鬼子的樸素信念和抗爭意志,與農民個體豐富鮮活的日常生活和悲歡離合,軍民之間互愛互援、魚水情深的生動細節融為一體,建構起劇作的主要故事情節,使劇作既充滿了“史詩性”,具有“真實感”,同時又洋溢著澎湃激揚的詩情,氣勢恢宏、撼人心魄。劇作沒有將“沂蒙精神”概念化,而是凸顯了具象真實、真摯動人的特點,多角度多側面敞開了沂蒙民眾人性中最光亮的一面。劇本先后進行了9次重大修改,最終確立起謳歌沂蒙精神、傳承紅色基因這樣一個有筋骨、有靈魂、有高度、有深度的思想主題,對新時代重新思考和建構文藝創作與歷史敘事關系、對歌劇藝術如何擔當繼承弘揚革命文化傳統的使命,進行了一次成功的探索與嘗試。
鮮活的英雄群像 偉大的民族精神
為深入開掘深厚的文化傳統,吸引感召觀眾,《沂蒙山》緊扣中國文化中英雄崇拜的傳統,精彩闡釋了生命個體與國家與人民與時代之間的血肉聯系,弘揚了中華兒女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精神。
民族歌劇《沂蒙山》劇照
《沂蒙山》用生動鮮活的歌舞藝術成功雕繪出齊魯大地沂蒙山區軍民英雄群像,夯實了新時代歷史觀、英雄觀、文藝觀的堅實基礎。其目的不僅在于加深人們對那段英雄歷史的認識,更在于弘揚革命文化,激發英雄情懷,增強責任感和擔當意識。劇作中,故事主角是一群普通的山區農民和八路軍戰士,他們承擔國難、英勇抗戰、無私奉獻,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偉大的平民英雄史詩。以林生、孫九龍等為代表的農村老少爺們,識大體明大義,既淳樸善良又鐵血飛揚。林生不顧妻子海棠懷有身孕需要照料,毅然報名參軍投入戰斗,為掩護鄉親們撤退而拉響手榴彈與鬼子兵同歸于盡;孫九龍帶領村民與八路軍重傷員躲避掃蕩藏身山洞時,面對日寇不交出傷員就放火燒洞的威脅,他攔住傷員,帶領村民走出山洞挺身赴死;尤其是那些以海棠、山妮子為代表的沂蒙女性,雖不是馳騁戰場轟轟烈烈的英雄,卻在日常生活的艱辛中,毫無怨言地完成了一個個艱巨任務。她們籌軍糧、烙煎餅、做軍鞋、冒死救治傷員、犧牲自己的兒子救護八路軍的女兒等,這些大愛無疆的感人事跡,是沂蒙草根英雄感天動地 “精、氣、神”的真實寫照;以趙團長、夏荷、小八路為代表的基層指戰員,殺鬼子、救百姓、打伏擊,生動詮釋了人民軍隊將安邦安民的責任扛在肩頭放在心上的人民情懷,縱然面對火海刀山也萬死不辭的堅定信仰和英雄氣概。這些英雄形象不僅具有文藝審美功能,更具有刻畫民族表情、塑造民族性格、展現民族精神圖譜的深厚文化價值與意義,吸引和感召觀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胸懷偉大信仰,明方向、增力量、強意志、凈靈魂,活力充沛地邁向新征程。
歌劇藝術形式的大膽探索與創新
民族歌劇是革命文化傳統深厚的一個文藝品種,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目經過歲月的淘洗,至今仍然煥發著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如《白毛女》、《江姐》、《洪湖赤衛隊》等等?!兑拭缮健吩趥鞒薪梃b的基礎上,從戲劇結構到音樂曲式和歌調,再到燈光舞美等多方面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為新時代民族歌劇的長足發展和藝術上的精益求精提供了新的路徑。
從戲劇結構層面來看,傳統經典歌劇的故事框架基本都是圍繞一條主線、穿插其他副線建構而成,而《沂蒙山》的故事框架則是由兩個家庭兩條主線勾連起多條副線組建而成。一是海棠與林生一家為代表的“民線”,一是趙團長與夏荷一家為代表的“軍線”,兩條主線在交織過程中,又分別勾連起崖子莊農民擁軍援軍行動和八路軍戰士抗擊日寇保護民眾的數次戰斗經歷等多條副線,以“擰繩式”的戲劇結構,多角度立體性全景式再現了齊魯大地沂蒙軍民抗戰歲月中血肉豐滿的英雄氣、兒女情、家國事、民族心、山河慟。
從音樂曲式和歌調層面來看,《沂蒙山》既有傳承又有創新。傳承主要表現為從情節轉換到人物之間的關系和人物性格的表現,大都經由詠嘆調和宣敘調式唱腔與精心斟酌的唱詞完成;而創新則主要體現于曲式設計的多姿多彩和歌調旋律的雜樹生花。全劇40多個唱段,融合了西方歌劇詠嘆調、宣敘調、朗誦調、重唱、合唱以及山東鄉土民歌、現代流行歌曲等多種風格元素,配以或清亮激越、或熱烈明快、或舒緩深致的變化繁復的歌調旋律,既擔負著故事情節鋪演推進的敘事功能,又承載著渲染氣氛激蕩情緒的抒情功能,像煙花綻放散開滿天星火而又渾然一體。人物對話多采用干凈利落、擲地有聲的“短平快”句式,既與沂蒙地區的語言習慣高度相符,也折射出老區人民爽直淳樸的鄉土性格。歌詞飽含深情而又平易樸實,如海棠送林生參軍時的對唱“等著我,親愛的人,等著我,不變的心”,如海棠思念林生時所唱的“哥是鞋幫妹是底,一生一世不分離”,雖然都是直截了當的大白話,卻生動鮮活,特別契合鄉野民間的生活實景和農村青年男女的性格特點,具有日常親和性和審美感染力。
從燈光舞美設計層面來看,《沂蒙山》濾掉光鮮華麗,舍棄炫技花活,以充滿了現實主義質感的藝術造型,帶給我們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審美感受。全劇的色調基本以灰黑、土黃為主,這種貫穿全劇始終的暗色調,是多災多難的中華民族歷史風貌和戰亂歲月的真實寫照。在場景處理上寫意與寫實相結合,大量運用中小場景,淋漓盡致地表現戰亂中人們的鄉土體驗和日常生活的瑣事,強化和凸顯了現實主義風格。在光源的選擇與使用上,刻意的曝光不足與謹慎的聚焦點補光,使戰爭年代中普通民眾在艱難困苦中奮起抗爭的生存境遇真實得讓人震撼。無論是視覺感知還是心理體驗,都高度契合了思想主題的沉實與厚重。
鮮活在華夏大地大愛無言、大德昭昭的純樸民風,中華民族大悲大憫、大道大義的浩然國風,構成了紅色文化堅實沉厚的思想質地,激蕩起雄渾激越的藝術旋律,搖曳出美麗瑰奇的審美風情。我們堅信,無論何時何地,中華大地上這些感天動地的人和事、氣和神、韻和魂,都會被歷史永遠記憶并代代傳承。
作者:山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