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巴金在散文《燈》中有一句話:“我們不是只靠吃米活著?!庇靡獠谎远鳎阂粋€人不能僅僅依賴物質生活,還需要以精神作為支柱。
人是靠精神站立起來的。說到底,“人不能只靠吃米活著”,還需要精神與信仰?!懊住笔鞘澄铮衽c信仰則猶如氧氣。人不能沒有精神與信仰,就像光吃米而不吸收氧氣,是無法存活的。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不要忘記我們是共產黨人,我們是革命者,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p>
“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與生俱來的最鮮明的標簽。埋骨雨花臺的烈士,74%受過高等教育;死難渣滓洞的英雄,70%出身富裕家庭。他們中有人放棄了“鴉飛不過的田產”,有人背離了“自小熟悉的階級”,本應順風順水者偏向荊棘而行,本可錦衣玉食者不惜向死而生。正如埃德加·斯諾所說,中國共產黨人的“那種精神,那種力量,那種欲望,那種熱情……是人類歷史本身的豐富而燦爛的精華”。
為什么有的人不缺“米”、不缺錢,華屋美宅,名裝豪車,卻活得了無生趣甚至痛苦不堪?為什么有的“眼里識得破,肚里忍不過”?為什么有的身處領導崗位,卻滿腦子生意經?就因為喪失了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丟掉了共產黨人的信仰和靈魂。
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是在黨領導的社會革命中砥礪而來的,也是在對黨的忠貞不渝中培養出來的。沈浩為帶領小崗村父老鄉親走上致富路,日夜操勞,廢寢忘食,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林俊德扎根大漠52年,隱姓埋名搞核武器研究,吃常人難吃之苦,付出常人難以承受的犧牲,助力“大國重器”威震四方。
有什么樣的精氣神,往往就有什么樣的工作狀態。邁進新時代,面對宏偉藍圖、百年夢想,我們更要弘揚“革命精神”,讓其成為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動力源泉。就像陳云同志在入黨時說的:“此身已非昔比,今后不是做‘成家立業’的一套,而要專干革命。”中國的革命正是靠著這樣一些“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打下了江山,穩住了陣腳;我們今天要實現民族復興,也要靠千千萬萬這樣“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勠力同心,共襄偉業!
“勝負之征,精神先見?!苯裉?,我們不再為“吃米”、為物質發愁。但物質上富裕了,精神上決不能患“貧血癥”。丟了精神、沒了信仰,火箭不能上天,潛艇不能入海,人最終必將淪為空虛而不能站立的“病夫”。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就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拿出膽氣,鉚足闖勁,義無反顧地投身時代洪流。一次宣誓,終生追隨。如此,就能不斷校正人生的航向,登攀人生的高峰,領略到人生奮斗的價值和壯美。
原載《北京支部生活》201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