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就要永久奮斗

來源:《求是》2019/13 作者:孔 丹 2019-07-01 09:00:00

  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紅船上勝利閉幕,莊嚴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革命的航船從這里揚帆起航。圖為在紅船旁,黨員代表們面對黨旗重溫入黨誓詞。 視覺中國供圖

  我們干事業不能忘本忘祖、忘記初心。一名共產黨員不忘初心,很重要的就是時刻不忘自己的黨員身份,時刻不忘入黨時莊嚴許下的誓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回首過去,1965年7月1日,在建黨44周年之際,我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那年我18歲,是北京市第一批中學生黨員。在入黨大會上的發言,我特別講了共產黨員必須“奮發有為”,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勇于擔當”。我的理解是:共產黨員必須聽黨的話,時刻聽從黨召喚。聽黨的話,不是“肩膀軟”,遇事把責任留給黨、留給組織,而是“肩膀硬”,把責任主動擔在自己肩上,為了黨的事業,關鍵時刻能夠挺身而出,危難時刻能夠犧牲自己、保全組織,不惜以身家性命去維護黨的事業。加入中國共產黨后,我更加堅定了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信仰。此后幾十年來,我一直堅守這個信仰,并在實踐的磨礪中,更加深切體驗到革命者是在大風大浪中成長的。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提到:“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造歷史。”對此我有很深的感悟。文化大革命時,我的家庭與我們的黨和國家一起,承受了巨大的災難,這是我個人的際遇,但這并沒有動搖我的信仰。

  1969年2月,我到陜西省延安專區延長縣安溝公社高家川大隊插隊落戶。大批外地人進入陜北,近代歷史上有過兩次,第一次是中央紅軍,第二次便是北京知青。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到陜北,在這片黃土地上演繹了一場驚天動地的革命奇跡。數萬名知青到延安,在這里經受了艱苦的人生磨礪,承受了嚴酷的風霜雨雪,度過了一段難忘的青春歲月。我們的父輩來自人民,為人民打江山,為窮苦人翻身得解放艱苦奮斗幾十年。我們到人民中去,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刻了解人民群眾的疾苦。我們的初心和使命既來自父輩從事革命斗爭和建立新中國的理想信仰的傳承,也來自我們與勞動人民的緊密接觸,這是對我們這一代人的獨特歷練,給我們帶來精神財富,使我們親身感受到人民渴求脫貧致富、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的強烈愿望。

  腳蹬土布鞋,身穿土布衣,頭扎白羊肚手巾,腰插旱煙袋,這不是表演,是我們數年陜北農民生活的寫照。陜北的土地不僅僅是我勞作過的土地,而且是我靈魂的故鄉,那里的老鄉不僅僅是陪伴過我的鄉親,而且是我精神的手足,對我的影響深入骨髓。從此,我真正認識了人民,走出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打下了我堅守初心的基礎。我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所以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總書記心里時刻裝著人民。到陜北插隊的經歷使他深刻理解了“人民”這個“出發點”和“落腳點”?;仡櫯c陜北農民在一起的日子,我常想,總書記在陜北的根扎得有多深,他執政為民的初心就有多堅定,率領我們黨進行的脫貧攻堅戰就能取得多大的勝利。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我先后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兩個窗口公司——光大和中信工作。在幾十年的奮斗中,我們不僅要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把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做優,還會遇到很多艱難曲折甚至危機。我在這兩個央企工作時,經歷過多次危機的考驗。我在實踐中體會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體現在我們對實際工作責任的擔當上,體現在遇到艱難險阻時絕不退縮、勇往直前的行動上,體現在一以貫之的努力上,體現在永不止步的奮斗中。

  市場經濟條件下,怎么才能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在改革中既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又要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這就要善于駕馭市場。中國共產黨騎在市場經濟的馬上,面對“四大考驗”、“四種危險”,黨會不會背離初心,會不會變質,已成為極大的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的偉大實踐,說明我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回顧我個人的人生經歷,我感到個人的奮斗只有融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中,個人的成功才有真正的社會價值。我們的先賢先輩們孜孜以求、艱難探索,打下了好的基礎。我們每一代人,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無論是改革還是發展,都要不辱使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所作為。

  作者: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 中信集團原董事長、黨委書記

標簽 -
網站編輯 - 王慧
評論 登錄新浪微博 @求是 發表評論。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并遵守相關規定。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