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喜是中國石油工人的光輝典范,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楷模,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鐵人精神。左圖為1960年4月10日,石油工業部機關黨委做出了關于學習毛澤東同志所著《實踐論》和《矛盾論》的決定,王進喜積極響應會戰黨委的號召,帶領職工學習“兩論”。右圖是1966年國慶期間,鐵人王進喜應邀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作報告時,演員李光復請他在毛主席語錄扉頁上寫下“五講”留言簽名。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供圖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根本動力。
作為一名60年來一直奮戰在大慶油田科技一線的老石油人,讀到這句話之后,我深深感到所擔負的使命是那樣的光榮崇高。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石油工業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1960年全國需要原油1000多萬噸,缺口一半以上。與此同時,西方敵對勢力大肆進行經濟封鎖,企圖用石油武器卡我們脖子。為了給百業待舉的新中國注入源源不斷的“工業血液”,大慶石油會戰拉開了序幕。那年4月,我從北京石油學院來到大慶油田實習。
住地窨子、吃窩窩頭,風吹日曬、爬冰臥雪,會戰條件十分艱苦,但鐵人王進喜“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難”,“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極大地感染和激勵著我。我立下誓言,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為黨和人民多找油、多拿油,徹底甩掉我國“貧油”落后的帽子。
1961年8月一畢業,我毫不猶豫地選擇重返大慶參加石油會戰。
當時,開發非均質多油層大型陸相砂巖油田國內尚無成功先例,外國專家斷言,中國靠自己的力量開發不了這么復雜的油田。他們甚至挖苦說,凝固點、含蠟量這么高,除非搬到赤道上去開采。
“莫看毛頭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闖將在此”。當時我們搞油田開發工作的年輕人,就寫了一副對聯貼在門上。經過1740萬次的對比,我們完成了我國第一個獨立自主編制的油田開發方案。到1963年底,大慶油田結束試驗性開發,年產原油達到400多萬噸。隨后,在油田早期注水開發實踐中,又創建了“非均勻”注采理論和“六分四清”分層開采調整控制技術,徹底破除了國外“溫和注水、均勻開采”的技術定論,為大慶油田1976年原油上產5000萬噸提供了保證。
習近平總書記講過,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民族復興的使命要靠奮斗來實現。奮斗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往往荊棘叢生、充滿坎坷。強者,總是從挫折中不斷奮起、永不氣餒。
我體會,科技創新的捷徑,就是最遠最艱苦的那條路。搞科研必須下笨功夫,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上世紀90年代,經過多年的注水開發,油田能夠開發的主力油層越來越少,剩下的幾乎都是厚度幾十公分的“薄差層”,被國內外認為是廢棄的非儲量資源。我認為,既然禁區是人設定的,就可以打破它!我帶領課題組深入試驗區研究了7年。通過對1500多口井逐一解剖、分析,對4個試驗區45口井進行試油、試采,一次次失敗、一次次糾錯、一次次實踐,終于成功摸索出一套“薄差層”開發技術。這項技術新增地質儲量7億多噸、可采儲量2億噸,相當于又找到一個大油田。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油田主力油層含水超過90%,控制含水不升、保持原油穩產又成為油田開發的重大課題。經過深入研究分析,我又提出“三分一優”結構調整開發思路,帶領科研團隊成功組織實施了“穩油控水”技術攻關,實現了3年含水上升不超過1%的目標。到2002年,大慶油田實現年產5000萬噸,連續27年高產穩產,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的奇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事業發展永無止境,共產黨人的初心永遠不能改變”?;仡欁哌^的人生歷程,從一個貧窮的農村孩子成長為一名大學生、一名科技人員,是黨和人民培養教育了我。我發自內心感恩黨和人民,更要用一生的奮斗來回報。
從23歲到現在,我與大慶油田的命運緊緊連在了一起,始終沒有離開過科研開發第一線。當年石油會戰條件艱苦,我患上了類風濕強直性脊椎炎,疾病一直折磨著我。我始終告誡自己,人雖然老了,但思想不能老;疾病使背駝了,但精神不能趴下。
上世紀90年代后期,油田主力油層采收率已突破50%,比美國、俄羅斯高出近15個百分點。如果采收率突破60%的目標,將增加可采儲量近5億噸,這對保障國家能源戰略安全意義重大。當時,我雖然已經年逾花甲,還是主動承擔了“超高分子量聚合物驅油”技術研發。
2000年以來,經過艱苦科研攻關,這項技術成果逐步投入推廣使用。試驗表明,可以提高采收率18%,使主力油層采收率達56.7%,還節省了大量清水,減少了污水排放,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雖然已經82歲了,我又把科研方向鎖定在新能源技術攻關上,努力使能源開發實現可接替、可再生、可持續。我的知識屬于祖國、屬于大慶油田,我有責任和義務為年輕科研人員成長當人梯。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將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動力,把為祖國石油事業的發展,為大慶建設百年油田鞠躬盡瘁、奮斗不息,作為終身的事業、一生的追求。
作者: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原總經理助理、副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