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旅游業打造成為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

來源:《紅旗文稿》2024/21 作者:文 平 2024-11-13 15:39:03

  2024年5月17日,全國旅游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指出,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旅游發展步入快車道,形成全球最大國內旅游市場,成為國際旅游最大客源國和主要目的地,旅游業從小到大、由弱漸強,日益成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要“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把旅游業打造成為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對于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成就顯著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旅游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供需結構日趨合理,產業地位穩步提升,管理體制逐漸完善,旅游競爭力顯著提高,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正在從旅游資源大國、世界旅游大國向世界旅游強國邁進。我國已經成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中國旅游發展之路。

  旅游需求市場日漸剛性。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費結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旅游已經成為人們重要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成長方式,成為人們幸福生活的必需品。2023年,國內出游人次達48.9億,游客總花費49133億元;出境旅游人數超過8700萬人次。2024年“十一”假期,國內旅游出游7.65億人次,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7008.17億元,出境游機票酒店訂單覆蓋了144個國家的1597個城市。我國步入了旅游市場總量增長與需求升級伴生發展的新時期,旅游消費在居民消費中的占比逐年增高。我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國內旅游消費市場和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市場。旅游已經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剛性需求。

  旅游供給體系日漸完善。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旅游業已經成為我國國家戰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已建成數量龐大、類型豐富、創新活躍的旅游供給體系。全國A級旅游景區數量從2012年的6042家增加到2023年的1.57萬家。旅游景區類型從傳統的自然山水、人文古跡,拓展至鄉村、紅色、冰雪、文博院館、主題公園等,更好地滿足了廣大游客觀光、休閑、度假、康養、研學、教育等多層次立體化的旅游需求。文化和旅游部還推出了國家級、省級旅游度假區671家,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1597個、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300家,建設旅游服務中心3500多個,新建、改擴建旅游廁所約15萬座。隨著旅游供給體系不斷完善和旅游便民設施持續增加,廣大群眾的出游更加舒適、便捷。

  旅游業的產業地位更為鞏固。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從第三產業的重點,到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重點產業,再到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產業地位持續提升和日益鞏固。2012年至2022年的10年間,國內旅游收入年均增長10.6%左右?!笆濉睍r期,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超過10%,旅游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從2014年的27524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40628億元,年均增速5.0%。如今,旅游+文化、旅游+鄉村、旅游+工業、旅游+交通、旅游+體育、旅游+科技等新業態不斷涌現,旅游產業逐步走向高質量發展的軌道,戰略性支柱產業的地位更加鞏固。

  二、新時代我國旅游業彰顯鮮明民生屬性和幸福價值

  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旅游業的民生屬性與幸福功能日益彰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旅游業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更好增進民生福祉指明了方向。

  旅游業在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中發揮了更大作用。旅游產業發展為增進民生福祉奠定基礎和創造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旅游“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指標”。中國旅游業的產業屬性在經歷了從經濟屬性到綜合屬性的變化歷程之后,正肩負著增進民生福祉的歷史使命。隨著旅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業的民生屬性與幸福功能日益彰顯。堅持旅游發展為了人民、旅游發展依靠人民、旅游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新時代中國旅游業發展的核心要義。因此,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為當下和未來一段時期內旅游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及動力。

  旅游業在服務精準扶貧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2012年以來,全國鄉村旅游人次從近8億躍升至30億,年均增速超過20%,2.26萬個貧困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實現脫貧,1597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發揮了龍頭帶動作用。比如,湖南省湘西州十八洞村大力實施鄉村旅游脫貧工程,10年間,全村人均年純收入從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22年的23505元,成為鄉村旅游脫貧的典型代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駱駝灣村通過發展多種旅游業態,村民人均年純收入從2012年的950元增長到了2023年的21784元,旅游業真正成為繁榮鄉村的民生產業。旅游業帶動了鄉村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的全面振興,以及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境的改善和相關產業的發展,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旅游業在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2018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旅游業已被列為“五大幸福產業”之首?!丁笆奈濉甭糜螛I發展規劃》也明確提出,“旅游業要充分發揮為民、富民、利民、樂民的積極作用,成為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幸福產業”。旅游本身就是使人感到幸福的活動,旅游帶來的情緒價值讓人們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旅游帶給人幸福感的來源是多維的,身心愉悅、自我發展、自我完善,這些幸福密碼是其他產業無法破譯的,高度契合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旅游業既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產業,更是關乎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幸福產業。

  三、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旅游發展觀,推動旅游業更好發揮為民富民利民樂民積極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科學論斷,要求新時代我國旅游業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賦予旅游業新動能、優化旅游產品供給,深化文旅融合、構建旅游生態家園,并強化旅游市場監管,讓旅游業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發展新質生產力,賦予旅游業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當前,新質生產力逐漸成為旅游業創新發展、提質增效的重要動力,成為旅游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通過科技創新,帶動旅游業的制度創新、模式創新、結構創新,培育旅游新質生產力,推動旅游業從業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賦予旅游業發展新動能,是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萍颊诟淖冎藗兊穆糜畏绞?,游客對個性化定制、實時互動與攻略查詢、便捷預訂與高效服務、安全保障與社區互動有著較高的智慧化需求。旅游供給端要培育新質生產力,通過引用智能化、自動化的管理系統,精準捕捉和快速響應游客需求,為民眾出行、檢索、導航等提供更高效、個性化的服務;運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科技創新成果,打造新場景、新業態和新模式,提升文旅體驗的沉浸度,創新旅游產品和服務方式,推動旅游業從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優化產品服務供給,保障人民旅游權益。黨的十八大以來,旅游業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改善了人民群眾的體驗感。我國A級旅游景區門票的平均價格從2013年的31元下降到2022年的23元;1.57萬家A級旅游景區中有7000多家實行首道門票免費制度;超過90%的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在2024年“中國旅游日”期間,全國各地推出多種形式的文化和旅游惠民措施,釋放文旅紅利,增進民生福祉。今后一個時期,旅游業發展要繼續堅持為民服務,通過結構優化、業態融合等方式創新旅游業態和產品服務供給,豐富大眾的旅游體驗;通過優化節假日分布、完善帶薪休假制度,保障旅游休閑時間,提高旅游體驗滿意度;采取優惠措施,保障城鎮中低收入人群以及一些農村地區民眾的旅游權利;注重適老化旅游產品設計,完善無障礙便民利民服務;通過旅游基礎設施升級、旅游交通體系優化、旅游服務水平提升,為民眾營造品質更優的旅游環境。

  深化文旅融合發展,構筑人民精神家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基本遵循,指明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方向。當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成為重要的旅游方式,文化體驗成為旅游活動的重要內容。為了滿足大眾的文化體驗需求,我國傳統文化類景區由2012年的2064個增加到2023年的4000余個,年均增長8%;紅色旅游類A級旅游景區從2012到2023年,景區數量和游客接待量分別實現年均增長19.52%和13.08%。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工作任務,旨在為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必須緊緊圍繞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文化為內核,以旅游為載體,為人民精心打造更多體現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的旅游產品,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文化自信。要加強文旅深度融合的制度設計,抓好頂層設計、系統規劃、資源統籌、政策保障,推動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融合;建設好國家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高質量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將政策利好轉變為發展動能;推進“文旅+百業”、“百業+文旅”發展,充分發揮文化和旅游在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積極探索文化、旅游和科技融合有效機制,推動文化和旅游各方面與科技深度融合,加快發展以智能交互、沉浸體驗等為特征的新型業態;運用好AI(人工智能)、大數據、光影技術等新技術,實現業態、服務、場景、營銷的創新,提升旅游產品的體驗性、舒適性和便捷性。

  堅持綠色發展,構建旅游生態家園。原生態是旅游的資本,發展旅游不能犧牲生態環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良好生態環境既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旅游開發和旅游業發展過程中,要堅持綠色原則,關注資源的綠色開發、業態的綠色運營、交通的綠色低碳,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旅游發展全過程,構建更加完善的綠色旅游產品和服務體系;要大力倡導文明健康出游風尚,推廣低碳旅游方式,讓游客在感悟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自覺增強生態保護意識,形成綠色消費方式;要積極運用技術手段做好預約調控、環境監測、流量疏導,將旅游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通過構建綠色旅游生態家園,實現人居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完善政策體系,提升旅游服務質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完善支持服務業發展政策體系,優化服務業核算,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建設。隨著旅游新業態不斷涌現,制定和完善行業標準成為旅游業供給側改革的工作重點。各旅游服務質量監管部門要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影響人民群眾旅游體驗的重點問題和主要矛盾開展工作,聚焦旅游公共服務領域的突出問題,集中力量破解旅游高峰期游客“出行難”、“停車難”、“如廁難”等難題,讓游客游得安心、游得舒心、游得開心。既要引導和激勵A級旅游景區、星級飯店、旅行社、在線旅游經營者、星級旅游民宿等經營主體,將提升旅游服務質量作為增強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也要研究出臺旅游公共服務相關標準規范,充分發揮旅游服務標準、旅游服務質量監測和評價、旅游服務質量認證等對提升旅游服務質量的基礎性作用,以保障各旅游市場主體為游客提供優質、貼心的旅游公共服務,讓旅游業更好服務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ㄗ髡撸汉幽峡萍紝W院科技處副處長、副教授)

  責任編輯:馬 麗

標簽 -
網站編輯 - 孫劍 校對-薛 蓮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219025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