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來源:《紅旗文稿》2024/21 作者:吳艷東 2024-11-13 15:39:03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講話時強調,“著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強大精神文化支撐”??倳浀闹匾v話是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綱領性文獻,為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時代新征程,準確把握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思想蘊涵,深刻理解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大意義,深入思考以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實踐路徑,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起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我國各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所在、生存發展之支撐、精神氣質之標識,也是維系民族共同生命的最根本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須增進中華文化認同;必須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這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深刻意蘊和思想內涵,反映出各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情感依托、文化根基。

  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理想信念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長期以來,我國各族人民以“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為共同信念,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皣敛豢煞帧钡男拍钤从陬I土完整觀,這種維護國家統一的“大一統”思想筑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共識。“國家不可亂”的信念是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凝結而成,促進國家安定繁榮、營造和平穩定的環境,有利于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民族不可散”的信念展現出五十六個民族團結一心、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精神面貌,是中華民族長治久安的必要條件。“文明不可斷”的信念凸顯了各族人民對中華文明的認同,創新發展、包容開放、求同存異的精神內核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共同的價值取向。各族人民共同的價值取向來源于相濡以沫的共同經歷和共同記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著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寄托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歷經千辛萬苦確立的理想和信念,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最大公約數。作為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系統性、基礎性工程,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拔鍌€認同”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思想基礎。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為建設更具包容性、凝聚力和歸屬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注入強勁動能。

  共同的情感依托。情投金不換,意合百脈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所孕育的偉大祖國、偉大民族,永遠是全體中華兒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睂业恼鎿礋釔?、對中華民族的深厚情感成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底色。從地理空間看,我國各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特點,在生產中互幫互助、生活上互通有無,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這不僅鑄就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也涵養了家國一體的民族情懷。就心理空間而言,在五千多年的社會實踐中,各族人民共奮斗、同發展,夯實了“中華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心理基礎,筑牢了“一個民族也不能少”的情感根基。地理空間共聚和心理空間共鳴,涵養出各民族的中國心、民族魂,積蓄了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動能。

  共同的文化根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各民族文化互鑒融通、兼收并蓄,逐漸超越地域鄉土、血緣世系、宗教信仰,匯聚形成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華文化,形成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等,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奠定了歷史根基和文化基礎。革命文化蘊含的革命精神、革命傳統和革命作風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特的精神基因,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形成和發展于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代表時代進步潮流和歷史發展要求,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黨中央著眼于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途徑,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順應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著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心中所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勢所趨,是中華民族發展史的歷史規律和歷史必然。

  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強大精神支撐。 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多年來,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鮮明提出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形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民族工作要依靠兩種力量,一種是物質力量,一種是精神力量”。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各有各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互相替代的,物質層面的問題要靠增強物質力量來解決,精神層面的問題要靠增強精神力量來解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進而“消除各民族之間的種種隔膜”,增進文化認同,筑牢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迫切現實需要。我國56個民族的文化風采各異,具有多樣性和差異性特征。多元文化在為民族工作提供了豐富資源的同時,也增加了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復雜性。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促進民族團結是發展進步的重要保證。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增進各民族間的了解和信任,進而凝聚全民族、全社會的價值共識,筑牢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的思想銅墻鐵壁。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強調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偉大事業中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共同性,引導各族群眾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進民族團結、共建美好家園上來。

  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實踐經驗。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堅持充分尊重、保護傳承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和風俗習慣,提煉、闡發和弘揚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優秀精神資源,堅持推進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供積極向上、豐富多樣的精神文化資源,使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實,夯實了民族工作的文化基礎和心理基礎。歷史一再證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民族工作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離不開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深刻總結和有效運用黨推動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寶貴歷史經驗,有助于扎實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新時代新征程,以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強化主流價值引領、切實增進民族共同情感、持續深化中華文化認同。

  強化主流價值引領,筑牢思想基礎。主流價值是增進各民族之間思想認同的“風向標”,也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思想基礎。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增強“五個認同”,團結各族人民為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而奮斗。必須加強對青少年的歷史文化教育,強化學校教育,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打造全方位、立體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格局,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青少年的血脈之中,增強青少年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身份理解和價值認同。堅持實踐養成,緊密結合青少年的生活實踐、成長歷程,組織開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借助校園和社區平臺開展各民族歷史文化活動、志愿者活動等,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腦入心入行。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為抓手,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轉化為各族人民的自覺行動。不斷創新宣傳教育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宣傳教育矩陣,通過制定詳細的宣傳教育計劃,整合學校、機構、媒體等多方資源,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宣傳教育體系,確保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多渠道、寬領域的宣傳教育中堅實扎根。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進民族情感。各民族共同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有著千絲萬縷的血緣親緣關系,逐漸形成血脈相融、骨肉相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體、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歷史充分證明,中華民族是各民族長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果,各民族只有不斷團結融合、自覺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才能擁有更美好的未來。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能讓各族群眾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水乳交融、情深意篤。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在實現語言相通、心靈相通、情感相通等方面下功夫,切實增進民族情感。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堅定不移做好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實文化基礎和思想基礎。必須注重“團結統一”,系緊中華民族人心歸聚的精神紐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情感上相互親近是形成和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堅強紐帶,必須倍加珍惜、不斷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不斷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人心基礎。要在鞏固民族團結的基礎上,通過設立民族團結宣傳月、評選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等創新方式,持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倡導“親如一家”,做好“共”的文章,有序實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等,用好東西協作、對口援助、定點幫扶、西部計劃、民企進邊疆等工作機制和平臺,有形有感有效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進了解、深化友誼、共同進步,更好繪就“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美好畫卷。

  傳承弘揚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必須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和時代價值,深入實施中華文化資源普查工程、國家古籍保護工程和館藏文物修復計劃等,對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寶庫進行全面系統梳理,并結合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大力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打造中華民族共有精神標識,深化各族人民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深入挖掘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要義,提煉出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和時代性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打造一批具有中華文化底蘊、各民族文化特色、融合現代文明的書籍、舞臺藝術作品、影視作品和美術作品。將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教育普及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通過學校教育等多種途徑,增強各族人民群眾對共有文化符號的認同。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各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范圍、保護措施和法律責任,加大保護力度。在傳承和保護各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推動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創新發展,創作具有時代特色的文藝作品、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鼓勵各民族之間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充分展現各民族文化獨特魅力,讓各民族在廣泛深入的文化交融中持續深化中華文化認同。

 ?。ㄗ髡撸何髂洗髮W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新疆和田學院校長助理)

  責任編輯:張少義

標簽 -
網站編輯 - 孫劍 校對-薛 蓮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218989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