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必須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并作出一系列部署。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的重大戰略安排,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一、深刻認識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的重大意義
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對于有效應對經濟周期性波動風險,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我國經濟總量多年穩居世界第二位,正處于要素驅動型增長向創新驅動型增長轉換的關鍵時期,穩增長、防風險任務十分艱巨。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推動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進一步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優化保障宏觀經濟平穩運行的機制,著力破除制約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體制機制障礙,確保國民經濟在持續健康發展中實現動力轉換。
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客觀要求??茖W高效的宏觀經濟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客觀要求,也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推進宏觀調控體系和調控能力的現代化。完善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聚焦加快經濟體制改革步伐,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強化政策協同,依托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著力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有助于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充分轉化為國家經濟治理效能。
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現象仍然存在,區域、城鄉、行業間收入差距較為明顯,生態承載壓力較大。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需要不斷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打好宏觀經濟治理“組合拳”。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既需以總量政策驅動經濟增長,增進民生福祉;也需以結構性政策完善收入分配,促進共同富裕;更需強化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兼顧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著力實現經濟包容性綠色增長。這有利于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是應對重大風險挑戰的戰略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我們既要保持戰略定力,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又要增強憂患意識,未雨綢繆,精準研判、妥善應對經濟領域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能夠形成有效的改革“提前量”,為風險沖擊提供“緩沖區”,依托宏觀經濟治理水平的提升應對各類重大經濟風險挑戰。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不僅能實現科學應變,靈活應對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對經濟運行產生的內部波動性風險與外部輸入性沖擊,轉危為安,保持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同時能促進主動求變,挖掘潛在發展機遇,化危為機,為逆境中的經濟增長提供新引擎。
二、準確把握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的豐富內涵
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布局優化,減緩經濟周期波動影響,防范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穩定市場預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不同于西方國家的宏觀調控,我國宏觀調控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體制基礎,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將關注點從單維度“調控”轉向多維度“治理”,實現從單項調控政策的“點狀突破”向政策治理體系“集成發力”的轉型升級。調控目標既包含了經濟增長、價格穩定、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等四大傳統目標,也對經濟發展的平衡性、安全性提出了要求。在工作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緊密配合,目標優化、分工合理、高效協同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
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要求實現政策實施精準有效。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要求制定和實施政策必須更加科學精準、提質增效,最大化發揮政策效能。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長期與短期、周期性與結構性之間矛盾仍然較為突出。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需要形成總量調控與結構性調控之間的政策聯動,著力推進定向調控,在擴大國內需求、增強地方政府財力以及核心技術研發等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精準施策,推動“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發展轉變;需要強化長期與短期調控之間的協同互補,把握宏觀調控時、度、效,加強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需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需求牽引供給、以供給創造需求,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有效應對需求升級或供給沖擊導致的長期性經濟波動,提升宏觀經濟韌性。
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要求推動政策結構協同優化。完善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體現在政策分工的明晰合理以及政策功能的協同優化。當前,財稅、金融、就業、產業、區域、生態等宏觀經濟治理政策的協調配套與治理結構仍需進一步完善。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必須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形成“國家、區域”多層次、“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多領域經濟治理協調機制,持續優化宏觀經濟治理政策框架,著力完善政策統籌協調機制,力求以重點帶動全盤、以重點政策突破推動宏觀政策整體協同。
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要求強化政策目標導向一致。當前,統籌國民經濟發展目標,推動各領域各方面經濟政策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增強宏觀經濟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防止不同政策各行其是、一盤散沙乃至相互掣肘,已成為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既要求總量政策工具之間、總量政策與結構政策之間目標一致,也要求從全局性與系統性出發,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等多重治理目標間的動態平衡。必須將經濟政策與非經濟政策同時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兼顧宏觀經濟治理在保障經濟平穩運行、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綜合效果,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更好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要求。
三、系統推進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的任務舉措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圍繞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必須在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深化改革、完善制度,著力增強宏觀政策取向的一致性。
突出頂層設計,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一是健全規劃體系及其銜接機制。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基礎作用,增強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實施支撐作用。以構建定位準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國家規劃體系為首要任務,實現各級各類規劃各司其職、規范有序;加快完善保障規劃銜接落實的有效機制,強化上位規劃、下級規劃貫通一致,加強不同專項規劃的橫向協同。健全國際宏觀政策協調機制,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機制,全面深度參與世貿組織改革,優化開放合作環境;加快建設貿易強國,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抓手,提升國際分工地位,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充分利用好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等國際化平臺,強化成員間團結協作,推動制定更為公平合理、更加自由便利的國際經貿規則,推進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二是優化宏觀調控政策統籌協調機制。圍繞實施國家發展規劃、重大戰略促進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協同發力。通過優化各類增量資源配置,支持“卡脖子”技術關鍵領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依托存量結構調整,進一步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驅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夯實治理基礎,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快健全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財稅制度,強化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一是健全預算制度。在事前階段,強化對預算編制和財政政策的宏觀指導,深化零基預算改革,打破“基數”觀念和支出固化僵化格局,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財力保障;在事中及事后階段,統一預算分配權,完善預算公開和監督制度,提高預算管理統一性與規范性。二是優化稅制結構。健全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的稅收制度,全面落實稅收法定原則,規范稅收優惠政策,針對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型業態,以及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制定與其發展特點相適應的稅收制度及支持機制。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并適當擴大地方稅收管理權限,因地制宜建立與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的轉移支付激勵約束機制。明晰政府作用邊界,克服錯位、越位等現象,營造更加公平、更具活力的市場環境。三是提升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水平。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加快地方融資平臺改革轉型;堅決防止地方政府無序舉債搞建設,構建全口徑地方債務監測監管體系,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優化資源配置,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為推動金融領域持續創新,提升金融系統開放度,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緩解金融資源錯配扭曲,必須堅定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一是提升政府金融監管水平。在法制建設層面,研究制定金融法,實現金融監管有法可依;在銀行體系方面,以完善的中央銀行制度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在政府職能方面,發揮好中央金融委員會統籌協調把關作用,堅持既管合法更管非法、管行業必須管風險;依法約束大股東與實際控制人行為,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有效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二是完善金融市場機制。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建設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堅持回歸本源、專注主業,豐富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領域金融產品與服務,拓寬股權融資渠道,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支持做強制造業;加快多層次債券市場發展,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三是以金融高質量發展賦能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在國內循環層面,為產業科技創新與補鏈強鏈等重點領域提供優質金融服務,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效能;在國際循環層面,持續推動外匯市場改革發展,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不僅通過完善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優化外資結構,提升境外投資者質量,而且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構建自主可控的跨境支付體系;依托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發展離岸金融市場,并加大對共建“一帶一路”的金融支持,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治理。
堅持統籌兼顧,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區域協調發展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一是完善區域一體化協調機制。樹牢全國一盤棋思想,凝聚共識,形成合力。一方面,應發揮區域比較優勢,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擴展深海空天、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增強區域未來發展潛能,形成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健全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的制度和政策體系。探索構建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深化東中西部產業協作,著力打破地區分割,推進區域發展戰略在區域內深化實施和區域間聯動融合發展,增強整體經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與可持續性。二是構建跨域要素流動體系。聚焦區域增長極的輻射帶動作用,發揮區域重大戰略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的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資源溢出至其他經濟區域,打破要素流動壁壘,實現要素自由流動與高效配置,驅動全域新質生產力實質性提升;完善產業在國內梯度有序轉移的協作機制,推動轉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依托重點城市群與都市圈建設深化,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實現區域經濟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
?。ㄗ髡撸簭V西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孫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