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省蘭州市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要保護弘揚黃河文化,傳承好歷史文脈和民族根脈。”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弘揚黃河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精神,讓黃河文化代代相傳。
一、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秉S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并引領中華文明的多元化發展,為中華文明留下了豐富的歷史資源和文化遺產。
黃河流域為中華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必備條件。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為中華文明的興起和繁榮提供了適宜的地理條件、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首先,黃河流域是中國農耕文明的重要發源地。黃河流域的地勢、水源、土壤和氣候條件非常適宜農業發展。早在距今一萬年前后,以粟為代表的旱作農業作物在黃河流域萌發,初步架構起中華民族以農為本的社會經濟結構,為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其次,黃河流域為中華文明發展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黃河流域水系發達、支流眾多,從西到東橫跨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黃淮海平原四個地貌單元,其獨特的地理環境、發達的水利網絡、適宜的生態環境、豐富的各類資源,為中華文明的形成、發展、創新提供了多樣化的自然資源和生存條件。再次,黃河流域發達的交通和商貿是中華文明交流的必備條件。黃河流域位于中心地帶、連接東西南北的交通樞紐位置,使這里成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地區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為中華文明的兼容并包發展提供了必需的基礎條件。
黃河文化促進并引領中華文明的多元化發展。作為在黃河流域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總和,黃河文化是一種涵蓋政治制度、文化藝術、經濟成就、哲學思想、宗教思想以及思維模式、情感模式、行為模式在內的文化綜合體。在五千多年綿延不絕的發展中,黃河文化以其強大的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根源性、連續性、正統性、包容性、統一性、創新性等獨特的文化特色,奠定了其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主導和引領地位。黃河中下游作為率先進入文明社會的地區,無論是發跡于黃河兩岸的“三皇五帝”,還是興盛于河洛之間的夏商周三代,直到北宋之前的幾千年時間里,黃河流域始終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存在,黃河文化始終在中華文明體系中占據主體地位;無論是裴李崗、仰韶、龍山等原始文化,城市、文字、建筑等文明載體,還是儒家、道家、法家等中華元典文化,漢代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等不同文化流派,這些林林總總的中華文明元素均根植于黃河文化之中;無論是在與草原游牧文化碰撞融合中豐富中華文化,還是在與世界其他文化交流互鑒中吸納文明成果,黃河文化作為世界“大河文明”中唯一沒有斷流的文明,作為“四大發明”等許多中國文明元素的原創平臺,始終保持著強大的整合張力和旺盛的創新活力。
黃河文化為中華文明注入了豐富的黃河元素。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不僅是一個遵循自然規律的生態系統,而且是一個孕育華夏文明的鮮活文化生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在我國5000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分布有鄭州、西安、洛陽、開封等古都,誕生了‘四大發明’和《詩經》、《老子》、《史記》等經典著作”,已然成為中華文明的資源寶庫。一則,黃河文化為中華文明留下了眾多歷史遺存。黃河流域誕生的眾多古都、古城和古文化遺址,諸如鄭州雙槐樹遺址、洛陽二里頭遺址、西安半坡遺址等,都是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見證。二則,黃河文化為中華文明提供了豐富文化遺產。其中,甲骨文、金文等文字體系奠定了中華文明發展的文字基礎,詩歌、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豐富了中華文明的藝術寶庫,儒家、道家等哲學思想對中華文明思想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三則,黃河文化為中華文明賦予了多維價值要素。黃河文化以其主體性與主導性,培育了中華民族萬姓同根、萬宗同源的民族心理,大一統、大融合、大團結的主流觀念,成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實現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思想主軸與精神載體。
二、黃河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痹邳S河滋養與考驗下形成的以“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為內核的黃河文化,彰顯了中華兒女熱愛故土的根親意識和不懼困難的民族性格,涵育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為內涵的偉大民族精神。
黃河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精神。作為中國文字起源之地、中華文明肇興之基、中國科技創新之源,黃河流域人民面對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基于改造自然和創造美好生活需要進行了各個方面的嘗試,孕育出黃河文化的原生性創造精神基因,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創造精神的木之根本、水之淵藪。先民們在這里改進生產工具、創新耕作技術、興修水利工程,特別是通過治理黃河以趨利避害的過程中,創造了我國最早精耕細作的農業、繁榮的手工業、發達的商貿業,并以此為基礎使黃河中下游成為長期興盛不衰的思想解放區、文化活躍區、科技創新區。無論是諸子百家特別是儒家思想的蓬勃發展,還是最早的天文歷法和數學特別是“四大發明”的出現,都對我國和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產生了重大影響。從利用自然到改造自然,從文藝創造到科技發明,黃河文化以創新創造基因塑造了中華民族偉大的集體人格。
黃河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奮斗精神。黃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與中華民族的奮斗歷程緊密相連。自古以來,黃河就以其洶涌澎湃、勇往直前的磅礴氣勢,熏陶浸染著華夏兒女一往無前、百折不撓的民族品格,塑造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同時,一部艱辛的治黃史,也濃縮出中華民族的苦難史、奮斗史、治國史。史料記載,歷史上,黃河決口泛濫達1500余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水患范圍北到海河,南達江淮,其泥沙、懸河、斷流等問題堪稱世界之最,其治理問題成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重大難題。而在與黃河水患搏斗中鍛造形成的不懼艱險、敢于斗爭、無堅不摧、堅韌剛強的主體精神,成為激勵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奮勇前進的核心動力。無論是從黃河兩岸傳遍長城內外的《黃河大合唱》,還是分布于黃河流域的革命文化,都是中華民族偉大奮斗精神的具體呈現。
黃河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團結精神。九曲黃河一路奔騰萬里、匯聚百川入海,以一種高度包容的內源性氣質涵育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團結精神。一方面,黃河作為“百川之首”和黃河流域長期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是促成中國“大一統”傳統和不同族群交流交融、多元文化交匯交鋒的重要地理因素,孕育出“尚和合”、“求大同”的黃河文化思想特質,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從大禹治水到潘季馴“束水攻沙”、從漢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務、漕運”刻在柱子上時刻警醒,在歷朝歷代把治理黃河水害、開發黃河水利作為“國家工程”統一組織實施的過程中,客觀上是統一思想、匯聚力量、團結協作,甚至統一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管理方式的需要,主觀上促成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文化傳統,成為中華民族“全國一盤棋”、“大團結”的重要精神內核。
黃河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精神。黃河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和桀驁難馴憂患河的統一體,孕育出現實苦難與美好夢想交織的黃河文化奇特圖景。一方面,敢于追求偉大夢想是黃河文化的固有品格。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衛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產生于黃河流域的這些神話傳說猶如“人類童年的夢”。這些傳說并非單純為了贊美英雄的個人行跡,而是把先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詩化于早期生活的苦難現實,并慢慢融匯于中華民族的文化血液,生成“精神圖騰”。另一方面,敢于實現偉大夢想是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核?!伴_封城,城摞城”景觀中層層疊壓的6座古城,見證了黃河水患給兩岸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數千年來,黃河雖長期屢治屢決,但中華民族從未放棄實現黃河安瀾的夢想,中華兒女從未停下追逐黃河安瀾的腳步,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黃河歲歲安瀾的千年夢想。
三、弘揚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內蘊著發展黃河流域社會生產力、挖掘黃河文化現實生產力的雙重邏輯。深入挖掘黃河文化時代價值,發展黃河文化的現實生產力,是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要求。
打造黃河文化獨特標識,守護中華民族家國記憶。文化標識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區域文化的重要標志?;邳S河文化在中華文明中的特殊地位,黃河文化標識不應是一個簡單的地標性或文保性概念,而應是涵蓋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形象文化等多元要素的系統集成概念。當前,雖然有以鄭州炎黃二帝雕塑為代表的歷史人物標識,以蘭州黃河樓為代表的歷史建筑標識,以鄭州黃河博物館“黃河鯉魚”吉祥物等為代表的生物及其傳說標識,以誕生于黃河流域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為代表的科技發明標識,但這些黃河文化標識的集成性、全域性、代表性、歷史性、傳播性彰顯還不夠。因此,必須著眼于守護中華民族家國記憶的需要,加快建設體現中華文化“根”和“魂”的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作為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文化工程,黃河文化公園建設應統籌沿黃九?。▍^)甚至更多支流省份的力量,既要挖掘各區段特色文化資源以強調適地性,更要挖掘中華文化的源流發展以體現歸趨性、突出認同性,著力打造能夠傳承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長廊、凝聚中國力量的共同精神家園、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文旅體驗空間,在黃河流域形成“自然環境-經濟社會-文化傳統”良性互動的復合系統。
做大做強黃河文化產業,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作為一項重大國家戰略,基本點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關鍵點是科技賦能、創新發展,打通“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突破點,通過挖掘黃河文化跨越時空的價值本源以守其文化根本,通過創新呈現形式以使其順應時代潮流,將黃河文化的歷史價值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推動黃河文化與實體經濟融合實現產業化發展。通過深入挖掘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資源,開發特色文旅項目、特色文創產品和特色景觀體系,打造黃河風情旅游帶和文化體驗廊道,并以此為基礎實施黃河文化“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戰略,推動黃河文化融入我國產業發展新格局,實現以文興產、以文潤城、以文塑旅、以文惠民、以文化人。要推動黃河文化與數字經濟融合,實現創新性發展。充分運用云計算、區塊鏈、虛擬仿真等數據信息技術,推動黃河文化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的數字化,并以此為基礎實施黃河文化“數字+商業”融合發展戰略,通過實施黃河文化IP開發工程,共建黃河文化公共服務數字化平臺,建立黃河文化創新知識產權協同發展機制,推動黃河文化產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化升級。
提高黃河文化傳播力,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黃河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根與力量之源,是中華兒女的心靈故鄉和精神家園。應著眼于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進一步釋放黃河文化生產力、增強黃河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提高黃河文化凝聚力和引領力。要加強黃河文化研究與闡釋。大力實施黃河文化研究工程,推動建設一批跨學科、交叉型、多元化的黃河文化學術創新團隊、研究基地和交流平臺,著力構建黃河文化研究的思想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努力推出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黃河文化研究標志性成果。要加大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力度。對于發端于黃河流域、承載著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黃河文化資源,如廟會、民居、皮影、刺繡、面花、剪紙等傳統文化,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以及一些與祭祀、串親等有關的傳統習俗,應建立保護名錄、健全保存體系、加大搶救力度。要加強黃河文化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定期舉辦大河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展中華人文始祖祭拜大典等,打造黃河文化國際交流與合作高端平臺;通過加強黃河文化產品的跨國生產與海外傳播,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黃河文化品牌和數字化傳播平臺,推動講好新時代的黃河故事。
?。ㄗ髡撸汉幽蠋煼洞髮W馬克思主義學院二級教授)
責任編輯:薛 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