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在視察山東時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2024年5月,總書記在視察山東時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國際孔子文化節等為載體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強調要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并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作出重要部署。山東省濟寧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努力在踐行文化“兩創”、勇擔新時代文化使命上走在前列。
一、踐行文化“兩創”必須堅持守正創新
守正創新是我們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這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只有堅持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以守正為創新凝心鑄魂,以創新為守正注入活力,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更好傳承和弘揚。
守正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守正不是墨守成規、循規蹈矩,而是守住本和源、根和魂,恪守正道、固本強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講話時指出:“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敝腥A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因此,必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新征程上,必須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根本指導思想,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精神品格,鞏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創新創造是文化繁榮興盛的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文化建設來說,“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必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新征程上,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按照時代發展要求,適應社會環境變化,進一步在內容表達、形式載體、體制機制上勇于探索,創造出符合社會發展和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
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推動文化傳承創新。一是堅持正確方向,使文化“兩創”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精神。濟寧市加強對歷史文化古籍的研究闡釋,深入探究《論語》、《孟子》等典籍的思想內涵,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弘揚其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情操、價值觀念、辯證思維和科學智慧。二是拓展傳統文化載體,豐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借助技術手段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實起來、動起來、亮起來、用起來。市博物館運用數字化手段,依托實體展館、文物資源,基于數字化技術和虛擬現實構建了多點、多形式的多媒體參觀環境,為觀眾提供交互性、參與性、沉浸式的全新體驗。三是積極開拓文化產業,深入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立足新發展階段,瞄準新發展需求,推動文化和旅游在更深層次、更廣范圍、更高水平上實現深度融合。堅持“八融八進”,以紅色文化、儒家文化、運河文化、水滸文化為依托,形成覆蓋品牌、產品、傳媒等全領域的特色文化IP,提高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文創競爭力。高標準打造“山東手造·濟寧好禮”展示中心、泗水龍灣湖手造街區及線上展廳,連續舉辦八屆“創意濟寧”文化產品設計大賽,接續推動“研學旅行”等新旅游業態創新發展。
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時代走向世界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重要條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今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基礎底蘊,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須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時代、浸潤人心的重要作用,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挖掘出來,把經典的價值觀念、深邃倫理道德和自強民族精神與人民日用而不覺的行為習慣融通起來。注重傳統與時代結合、傳承與發展并舉,充分發掘文化經典、歷史遺存、文物古跡承載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闡發出符合時代需要的新內涵、新價值、新功效,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
著力夯基壘臺,推進標志性重大項目。濟寧市加快推進文化資源保護性開發利用,加大對“三孔”古建筑群系統性修繕保護,創建曲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范區,打造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館、尼山圣境、魯源小鎮等一批標志性文化項目,一體規劃建設尼山文化片區,努力打響“千年魯源、萬世昌平”文化地標。堅持項目引領,中國教師博物館成為全國首個以教師文化為主題、師德教育為特色的綜合性專題博物館。搶抓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發展機遇,編制大運河(濟寧段)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加大微山島和南陽古鎮保護性開發,微山湖旅游景區創成國家5A級景區。
聚力培根鑄魂,深入挖掘和用好傳統文化資源。加強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實施魯國故城、三孔彩畫等重大文物保護工程。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二十四節氣”等非遺系列展示體驗活動。成立濟寧干部政德教育學院,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開展政德教育,打造富有特色和影響力的干部政德教育培訓基地,與革命文化教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相輔相成,形成較為完整的干部教育培訓鏈條,拓展干部教育培訓領域,優化干部教育培訓體系,教育引導領導干部更好地以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
辦好高端節會,積極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舉辦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世界儒學大會和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承辦“一帶一路”年度漢字發布、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等重大文化活動。圍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聚焦“和而不同與和諧世界”、“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等主題開展交流對話,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匯聚高質量國際資源,面向世界開門辦論壇,提升儒學國際傳播的覆蓋面和效果,放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傳播效應,全方位打造世界文明交流互鑒高地。
三、讓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蔽幕鳛橐环N精神力量,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文化的戰略支點作用不僅體現為自身的高質量發展,而且體現為“文化+”的賦能效應。
文化賦能經濟發展。濟寧市深挖文化“富礦”,依托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增長極,在全市范圍內實施復興之路文化科技等21個文旅項目??咐挝幕笫胸熑螕?,創新實施文旅突破戰略,把100家A級景區連點成線、串珠成鏈,打造明故城、尼山夜游、蓼河夜游等十大新場景,精心設計運河訪古等十大精品旅游線路,全力打造國際旅游目的地城市。依托文化資源厚重優勢,立足深厚文脈傳承,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一批重大項目落地建設。
文化賦能社會治理。濟寧市尋求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為貴”理念與社會治理相結合,構建社會治理服務中心體系,打造社會治理品牌,極大地提升了社會治理效能。深入基層一線,實施“鄉村儒學”、“社區儒學”計劃。落實儒學民間普及推廣人才支持計劃,全市建成達標“儒學講堂”3740處,服務群眾280余萬人次。
文化賦能城市發展。濟寧市重視歷史文脈保護與傳承,搞好歷史文化街區的規劃建設,重點打造“兩軸、一街、兩區、兩鎮”,激活文化基因,實現文化發展與城市發展的深度融合。按照“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經濟發展增動能增效益、為旅游休閑增內涵增魅力、為城鄉社會增正氣增活力”的要求,加快推進文旅融合發展,持續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精神文明建設、融入社會治理等“八個融入”,營造“人人彬彬有禮、戶戶和和美美、處處干干凈凈”的良好社會風尚。
責任編輯:張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