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系統謀劃部署,強調要“加強網絡空間法治建設”。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網絡法治是信息革命發展的時代需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網絡法治建設,將依法管網治網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一系列原創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全面推進網絡法治建設指明了方向。 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網絡強國戰略目標10周年,是我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30周年,也是我國網絡法治建設起步30周年。30年來,我國互聯網走過了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網絡法治建設取得一系列顯著成就。新征程上,網絡法治建設面臨著一系列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為確保網絡空間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保障我國網絡法治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構建完備的法治體系。
一、構建完備的網絡法律規范體系
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是網絡法治的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發布實施,是我國互聯網法治的開端。我國高度重視網絡法治建設,不斷探索符合我國互聯網發展特點的依法治網之路。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大力推進網絡法律制度建設。制定出臺網絡領域立法150余部,基本形成以憲法為根本,以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為依托,以傳統立法為基礎,以網絡內容建設與管理、網絡安全、信息化等網絡專門立法為主干的網絡法律體系。
網絡立法覆蓋領域廣泛。當前,網絡立法涵括了信息基礎設施、網絡活動、數字經濟、數字政府等多個層面。以網絡安全法為基礎,包括網絡安全審查辦法、網絡產品安全漏洞管理規定等在內的信息基礎設施層面的法律規范,旨在保護網絡信息基礎設施;關于數據、個人信息等方面的立法,對網絡活動層面的重點問題進行體系化規定;數字經濟層面的法律規范,包括數字經濟典型領域的電子商務法,涉及數字經濟各領域的傳統立法的完善、數字經濟領域新技術諸如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等的法律規范;電子政務相關立法,如國務院出臺的關于促進電子政務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暫行辦法等,對數字政府問題進行系統規范。
網絡立法堅持安全與發展并舉。一方面,網絡立法基于安全與秩序的考慮,確立了網絡權益保障、網絡安全、網絡生態治理規范等方面的規則。另一方面,網絡立法也有對網絡價值釋放的充分考量。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以信息、數據為資源,以網絡平臺為載體的數字經濟。網絡立法立足網絡安全和數字經濟的均衡考量,實現網絡安全與網絡發展的齊頭并舉。
網絡立法堅持系統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網絡立法秉持問題意識,堅持立改廢釋并舉,由點到面到體逐步發展,基礎法律與專門立法相結合,國家立法與地方立法相配合,系統性、科學性較為突出。在堅持系統性的前提下考慮靈活立法,如針對網絡空間亂象,急用先行,就問題比較突出的領域進行先行立法,著力解決立法滯后性問題。
伴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國網絡法治建設面臨一些新形勢新任務,網絡法律規范體系仍需不斷完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深化立法領域改革”,“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推進網絡法治立法步伐,應不斷深化對依法治網的規律性認識,將治網管網的成功經驗及時上升為法律制度,統籌立改廢釋纂,增強網絡立法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時效性,構建更加完備的網絡法律規范體系,推動健全網絡生態治理長效機制。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數字經濟、云計算、網絡數據安全、反對網絡暴力、健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等前沿、重點領域,不斷查漏補缺,優化、細化規則,分類分級地實現精準施策。加強網絡法治國際合作,積極參與人工智能、數據安全等領域國際規則的制定,推進國內立法與國際規則的協調發展。
二、構建高效的網絡法治實施體系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背浞旨せ顚嵤w系的潛能,提升法治實施的精準性、敏銳性、兼容性、便利性,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實踐要求。
在執法層面,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推進網絡執法取得良好成效。
網絡執法程序逐步規范。伴隨網絡法律規范體系的逐步完善,行政執法的范圍也從信息內容管理擴大到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等領域。為應對執法難、執法亂等問題,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行政執法程序規定、網信部門行政執法程序規定等陸續出臺,將執法經驗總結并上升到法律維度,通過精細化的制度設計進一步規范了網絡執法活動,有效保障網絡執法的規范、高效。
網絡執法力度逐步加大。網絡執法緊盯國家網絡安全維護、網絡市場秩序規范、個人信息權益保障等重點領域持續推進,充分考慮網絡法治的特性,堅決依法查處各類違法違規案件,執法方式逐步優化,執法效能不斷提升,依法有效推動了網絡法律規范的落地實施,保障網絡空間規范有序。積極開展行政執法專項行動并實現常態化,“凈網”系列專項行動、“清朗”系列專項行動等,圍繞個人信息保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等持續發力,依法重拳打擊各類網絡亂象。“APP專項整治”系列活動、“劍網”系列專項行動等,維護了網絡平臺的正常運行與公平競爭。在強調執法力度的同時,網絡執法引入了首違不罰、無過錯不罰制度,體現了執法的溫度。
網絡執法統籌性不斷加強。一方面,行政執法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由于網絡覆蓋面廣的原因,網絡執法往往由不同部門共同完成,容易出現互相推諉的情況,難以形成監管合力。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中央明確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在不同監管部門之間具有統籌協調職責,加強了不同部門的執法協同性。另一方面,網絡領域行政執法不斷統籌協調,探索建立涉網管理部門聯合辦案中心,綜合執法和聯合執法取得一定成效。為應對網絡違法行為隱蔽性、技術性特征,解決溯源難、取證難、執行難等問題,網絡執法不斷創新監管思路,構建社會共治新格局。
在司法層面,不斷推進司法工作向規范性、透明性、高效性發展。
加大對網絡違法犯罪的懲治力度。緊盯電信詐騙、網絡賭博、網絡色情等涉網違法犯罪多發的重點領域,依法公正高效審理網絡領域民事、刑事訴訟等各類案件,保護各方主體的權益,網絡犯罪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并積極探索未成年人司法保護新路徑,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司法服務保障體系逐步構建。
網絡司法模式逐步完善。信息技術賦能司法,為網絡法治注入新動能,發展司法新模式。專門化司法組織體系逐步健全,設立杭州、北京、廣州三家互聯網法院,集中管轄互聯網案件,審判質量、效率和效果呈現良好態勢;推進數字檢察,為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提供依托,法律監督質效不斷提升。創建網絡司法平臺,在線糾紛調解、在線立案、智慧訴訟服務等平臺的建立,有效節約了司法成本,提升了司法效率。信息技術促進司法公開深度發展,司法公開的方式更加多樣,公開的程度更加深化;人工智能司法輔助發揮協助作用,同時發揮約束作用,防治司法權濫用,促進司法公正。
網絡司法規則不斷創新。出臺司法解釋等規范性文件,就相關適用標準、裁判尺度進行規范,不斷完善規則體系,彌補法律空白,有效解決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新的越軌行為。制定法院在線訴訟規則、細化電子數據證據規則等,促進司法規則體系逐步完善。針對算法規則、數據權屬交易、網絡平臺治理等新型疑難案件,通過司法裁判等方式,以案釋法,在把握法律精神的基礎上提出糾紛解決的法律方法,明確權利義務內容和責任邊界,解決法律模糊或空白的難題。
新征程上,必須建立更加高效的網絡法治實施體系,全面推進網絡法律規范科學實施,持續加強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成年人保護等重點領域、新興領域的執法司法,實現良法善治。進一步強化網絡法律規范的執行,提升執法協同性,促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深化發展;進一步推進涉網絡案件司法,加快健全網絡法治司法機制,不斷豐富網絡法治司法裁判規則,持續深化涉網司法體制及綜合配套改革,推動網絡法治司法規范、透明、高效發展。
三、構建嚴密的網絡法治監督體系
嚴密的法治監督,對于促進形成良性循環的法治實施體系意義重大,是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保障和必然要求。必須著力構建嚴密的網絡法治監督體系,不斷完善對網絡立法、網絡執法、網絡司法的制約和監督機制。
強化對網絡立法的備案審查制度。備案審查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監督制度,是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抓手。實施分種類、多層次的法律規范備案審查,依法糾正、撤銷違反憲法法律規定的法規、司法解釋和其他規范性文件,方能有效維護網絡法制的統一。
加大網絡執法監督檢查工作力度?;诰W絡法治的特點,對網絡執法實現全過程的動態監督,方能有效防范不作為、亂作為問題。伴隨網絡領域法治規則的不斷更新,行政執法職能不斷充實,社會監督需要同步加強。針對重大執法,必須發展完善重大行政處罰決定審查制度。
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雙向銜接。推進信息共享機制化、案件移送標準化和程序規范化,完善案件辦理機制。強化對網絡犯罪案件的刑事立案監督、偵查活動監督、刑事審判監督,精準開展對網絡治理領域的行政檢察監督,不斷更新監督理念,探索在線案件的監督模式和規則。落實政務信息公開要求,進一步加強網絡法治公開的制度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
新征程上,必須持續完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機制,加強對網絡立法、網絡執法、網絡司法的全過程、動態化、長效化監督,進一步推動法治監督體系的嚴密化,并積極探索實施大數據賦能推進法律監督提質增效。
四、構建強有力的網絡法治保障體系
強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是促進良法善治的關鍵。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保障我國網絡法治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網絡法治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系統思維,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強網絡空間法治建設,健全網絡生態治理長效機制,推進我國網絡法治邁向新臺階。
堅持黨對網絡法治工作的全面領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事業取得顯著成就,黨對網信工作的領導全面加強,有效理順了互聯網管理體制,推動了職責優化。黨的領導的強化,為推進網絡法治體系構建提供了正確的方向引領和堅強的保障。新征程上,必須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積極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和新發展理念,確保網絡法治工作的正確方向。
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賦能作用?,F代化辦案技術是重要科技支撐,為治理網絡違法犯罪案件提供有效的智慧助力。必須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創新迭代的科技手段,發揮網絡技術賦能、數據賦能作用,有效提高網絡法治的智能化、數字化、智慧化水平。例如,通過人臉識別技術、虹膜識別技術、步態識別技術等,提升公安機關的追蹤辦案效果;運用文字識別技術、語音識別和轉換技術、數據整理分析技術、智慧預測研判技術等,在司法過程中協助提升裁判效率。
積極拓展普法進程。連續十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推動全社會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護技能持續提升。不斷創新普法模式,有效推動“互聯網+法治宣傳”模式適用,全國建立以普法為主要任務的微博、微信公眾號、客戶端、視頻號等超過3萬個。關注特殊群體,聚焦網絡沉迷、網絡欺凌、網絡淫穢色情信息傳播等重點問題,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法治宣傳教育,提升青少年網民法治意識。加強對互聯網企業及其管理和從業人員的普法教育,強化互聯網企業依法合規經營意識。
不斷強化網絡法治研究教育。深入研究網絡法治領域前沿性、全局性重大問題,全面提升網絡法治研究能力,為依法管網治網提供學理支撐。加強網絡法治領域交叉型人才的培養,為提升網絡法治效果提供有力的法治人才保障。
新征程上,必須進一步強化黨領導依法治網的制度機制,加快制度創新,增加制度供給;進一步健全信息技術賦能支持機制,強化新技術在網絡法治中的應用;加強網絡法治專門隊伍建設,提升司法工作人員辦案素質,拓展司法隊伍知識結構,培養兼具法律專業能力和網絡技術背景的專業辦案人員。
?。ㄗ髡撸汉瞎ど檀髮W法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張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