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來源:《紅旗文稿》2024/17 作者:黃承梁 2024-09-12 10:18:58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新時代新征程上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決定》提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這一重要部署為新時代新征程上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加強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推進了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形成了一系列標志性成果。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現系統性重塑,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得到全面壓緊壓實,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改革持續深化。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形成。201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這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的標志性文獻??傮w方案提出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增強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與總體方案相配套,中央還審議通過并發布實施《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方案》《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點方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等6個方案。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建立,即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體系、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一批目標明確、可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集中出臺。2014年4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環保法修訂案》。2021年3月1日施行的《長江保護法》,2023年4月1日施行的《黃河保護法》,是我國兩部流域法律,是全面推進國家“江河戰略”法治化的標志性立法。正在編纂的環境法典,表明我國的生態環境立法上升到國家基本典章高度,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環境法典。

  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壓緊壓實。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干部,根本在制度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政府及各有關方面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扎實工作、合力攻堅,堅持不懈、務求實效,切實把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為建設美麗中國、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更大貢獻”。“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使各級領導干部切實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重任。守護綠水青山,堅持用制度管權治吏、護藍增綠,讓制度成為剛性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我國還創造性提出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將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極脆弱以及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值的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針對一些地方環保意識不強、履職不到位、執行不嚴格等問題,黨中央推動建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等,讓生態環境保護逐步成為硬約束。通過考核方式的改革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府職能改革等形成倒逼,并直接推動了經濟體制改革和金融改革等相關聯領域改革。

  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黨中央高度重視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改革,整合優化機構職能,組建自然資源部和生態環境部。逐步完善、實施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建立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規劃許可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管理制度體系,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積極推進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編制。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開展綠色發展績效評價考核等重大改革;堅持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改革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從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各個突破,再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不斷在新起點上實現新突破;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統籌治理。通過改革和法治的相互促動,生態文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全面提高。

  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改革持續深化。建設美麗中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戰略任務和系統工程,以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主線,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標志性戰役。加快實施主要污染物重點減排工程,提高治污科學性精準性。進一步完善能耗及碳排放強度管控政策,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強化目標協同、多污染物控制協同、部門協同、區域協同、政策協同為導向,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水平;以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統一監管為突破口,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以堅持激勵約束并重為原則,增強各方保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加快構建相應的激勵約束機制,守好生態保護紅線。堅持節約優先,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深化排污權交易改革 ,提升“含綠量”賦能“含金量”。

  二、深刻認識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改變中華大地。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稕Q定》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和戰略謀劃,為新時代新征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稕Q定》明確將聚焦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重要方面。國內外實踐證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發展方式不可持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同時面臨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和碳達峰碳中和兩大戰略任務,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任務十分艱巨。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著力破解生態文明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有利于推動構建與美麗中國建設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加快形成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為導向的中國式現代化新格局。

  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堅持生態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有機結合、相得益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順應全球綠色發展大勢和新一輪科技革命,積極推進經濟、能源、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強化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質量效益,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大綠色發展動能。

  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保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增進人民福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彰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必須更加重視回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強化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執行力,有利于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全面改善和根本好轉,讓美麗中國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參與引領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的迫切需要。氣候變化已經成為無法忽視的全球性問題,是人類社會面臨的最緊迫和最嚴峻的挑戰之一。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性,氣候治理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議題之一。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始終倡導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為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貢獻智慧與力量。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有利于增強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生態環境戰略、國際和外交戰略協同性,堅決維護我國發展利益,持續提升我國在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共建清潔美麗世界。

  三、落實全面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目標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系統謀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稕Q定》從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3個方面提出系列改革舉措。推動生態環境領域改革任務舉措落實落地,要繼續提高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以更高標準謀劃和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體制機制建設是全面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保障?!稕Q定》提出,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建立健全覆蓋全域全類型、統一銜接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規劃許可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管理制度體系,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保護利用和資產保值增值等責任考核監督制度。完善國家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編纂生態環境法典。必須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謀劃和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全局觀念,強化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分輕重緩急,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強改革舉措協調配套,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現象。

  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涉及多維度、多層次、多領域的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各領域資源,匯聚各方面力量”?!稕Q定》提出,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責任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建設。完善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機制,落實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建立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體系,推進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深化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構建環境信用監管體系。推動重要流域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制度,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建設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全面推行水資源費改稅。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健全海洋資源開發保護制度。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深化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推進生態綜合補償,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

  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綠色低碳發展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物質技術基礎,也是高質量發展重要著力點。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美麗生態的需要與期待,是美麗中國建設的核心要義與價值所在。《決定》提出,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優化政府綠色采購政策,完善綠色稅制。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健全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健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機制。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政策措施。完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體系。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健全碳市場交易制度、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制度,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ㄗ髡撸褐袊鐣茖W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肖景華  

標簽 -
網站編輯 - 張少義 校對-孫劍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201320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