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同志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擘畫

來源:《紅旗文稿》2024/16 作者:王 濤 2024-08-28 17:04:55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鄧小平同志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他明確提出‘建設小康社會’、‘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的設想,指導我們黨制定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成功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同志為我們擘畫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藍圖正在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鄧小平同志最好的紀念,就是把他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p>

  一、洞察戰略機遇

  一個政黨要領導國家和人民實現現代化,就必須正確認識歷史前進方向,善于抓住和用好歷史機遇,確保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能否抓住機遇發展自己,不僅關系到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速度,而且關系到我國能否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面對國家貧窮落后的面貌,鄧小平同志敏銳地洞察到,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中國發展具備過去所沒有的“比較好的國際條件”,黨和人民要立“雄心壯志”,形成“人人向上、奮發有為、不甘落后的革命風氣”,“以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1978年10月26日,鄧小平同志訪日期間乘新干線“光—81號”超特快列車前往日本的文化古城京都進行訪問,當日本記者問起乘坐新干線的感受時,他一語雙關地說:“就感覺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們現在正合適坐這樣的車?!闭腔趯r代潮流的深刻把握和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鄧小平同志發出了“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的強烈呼聲。

  鄧小平同志十分重視發展的“時機”或“機會”,他說“我就擔心喪失機會”,反復強調“要抓住時機,推進改革”,“要善于把握時機來解決我們的發展問題”,“千萬不要貽誤時機”。1990年6月,鄧小平同志在會見香港環球航運集團主席包玉剛時說:“現在中國遇到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不要喪失這個機遇。許多人不懂得這是中華民族的機遇,是炎黃子孫幾百年難得遇到的機遇。”盡管當時中國因西方“七國集團”的制裁而處于困境,但鄧小平同志認為,只要中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只要中國穩住了,就可以化危為機,進而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因此,他在同一些地方領導同志談話時提醒道,“從現在開始到2010年是難得的機會,不要喪失了”,“現在是機會啊,這個機會很難得呀!中國人這種機會有過多次,但是錯過了一些,很可惜!你們要很好抓住”。這種溢于言表的緊迫之情,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心。

  二、闡明戰略任務

  把我國建設成一個什么樣的國家是黨的領導人接續思考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1964年,周恩來同志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1975年的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再次重申了這個目標。鄧小平同志既是改革開放前“四個現代化”戰略思想的繼承者,又根據新的實際對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任務予以豐富和完善,他堅定地指出:“我們當前以及今后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是什么?一句話,就是搞現代化建設。”

  1978年至1979年,鄧小平同志考察日本、新加坡、美國等發達國家,親眼目睹中西之間的巨大差距,受到強烈震撼,對現代化有了全新認識,更加“懂得什么是現代化了”。他認為“在本世紀末我們肯定不能達到日本、歐洲、美國和第三世界中有些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是“開了大口”,所以后來“改了個口,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準放低一點”,“就是小康社會的現代化”。小康社會的具體標準是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萬億美元,人均800至1000美元,“這對中國來講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是有把握的”。1980年11月,鄧小平同志在會見羅馬尼亞客人時說:“現在我們的頭腦比較清醒了,甚至于對什么是四個現代化也已經形成了新的概念?!卑选靶】抵摇?、“小康社會”作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階段性的戰略任務,具有確定性和可行性,對中國的現代化戰略產生了深遠影響。

  鄧小平同志十分尊重歷史發展規律和經濟建設規律,反對急躁冒進,認為“雄心壯志太大了不行,要實事求是”,“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我們定下了一個雄心壯志,定下了一個奮斗目標,就要去實現,不能講空話”。鄧小平同志強調,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離開了生產力的發展、國家的富強、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說到最后,還是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其他一切任務都要服從這個中心,圍繞這個中心,決不能干擾它、沖擊它”,“除了爆發大規模戰爭外,就要始終如一地、貫徹始終地搞這件事?!彼笃謻|和深圳兩地要承擔起“做標兵”的重任,到20世紀末“用上百上千的事實來回答改革開放姓‘社’不姓‘資’,有利于社會主義,不利于資本主義?!痹谀戏秸勗捴?,他又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边@就為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徹底擺脫貧困、為實現現代化創造更為雄厚的物質基礎,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思路。

  三、提出戰略要求

  鄧小平同志強調,改革開放是“天翻地覆的事業,是偉大的實驗,是一場革命”,要“在風浪中前進”,“可能比關公還要過更多的‘關’,斬更多的‘將’”,“什么事情總要有人試第一個,才能開拓新路”。正是基于對改革開放艱巨性和復雜性的深刻認識,鄧小平同志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領導力量、前進方向、發展動力等原則性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和闡述,明確指出:“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確保改革開放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的重要保障,“這個道理可以敞開來說”,“沒有什么輸理的地方,沒有什么見不得人的地方”。特別是堅持黨的領導這個環節不發生問題,中國就穩如泰山,“這樣保持五十年,六十年,社會主義中國將是不可戰勝的”。鄧小平同志還深刻認識到,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制度長期共存、長期較量的歷史背景下搞現代化建設,必須保持清醒頭腦,時刻不能忘記“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鄧小平同志經常把中國的現代化事業稱為“千秋萬代的事業”,“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既等不起,也急不得,決不能掉以輕心。在具體工作實踐中,鄧小平同志高度重視“搶時間”的重要性,要求全黨“必須一天也不耽誤,專心致志地、聚精會神地”抓好經濟建設。鄧小平同志強調:“能發展就不要阻擋,有條件的地方要盡可能搞快點”,“要在某一個階段,抓住時機,加速搞幾年,發現問題及時加以治理,爾后繼續前進”。他在鼓勵“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的同時,特意加上了“看準了的”這一前置條件,要求“每年領導層都要總結經驗,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抓緊解決”,尤其是要避免犯大錯誤。他提出要依靠集體智慧,想方設法使現代化建設搞得“比較順,比較能夠經得起風險,比較能夠克服困難”。

  四、明確戰略階段

  改革開放前,黨對發展階段和發展戰略進行過艱辛探索,總結過去的教訓,鄧小平同志強調要立足于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來規劃“適合中國情況”的現代化戰略。由鄧小平同志領導制定的第二個歷史決議作出“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于初級的階段”的判斷,指出要“有步驟分階段地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此后,鄧小平同志又進一步指出,中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定規劃”。

  在鄧小平同志的戰略擘畫中,“三步走”戰略是最為系統科學的中長期發展戰略,他先后提出過10年、20年乃至100年等不同時間段的戰略構想,這是一個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的宏偉戰略。1987年4月,鄧小平同志在會見外賓時對“三步走”戰略進行了系統闡述,概括起來說就是:20世紀走兩步,實現溫飽和小康,21世紀用30年到50年時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隨后,“三步走”戰略被寫入黨的十三大報告,成為具有長遠指導意義的中長期發展戰略。

  鄧小平同志提醒全黨,“三步走”戰略雖然“目標不高,但做起來可不容易”,“我們的路還很長”,“要夾著尾巴做人,要很謹慎,并且要艱苦奮斗”。他對每一步的發展目標考慮得比較客觀、實在,要求必須制定好20世紀最后20年的發展規劃,他說“20年是從1981年算起,到本世紀末。大體上分兩步走,前十年打好基礎,后十年高速發展”,“關鍵是本世紀內的最后十年,要為下個世紀前50年的發展打下基礎,創造比較好的條件和環境”,“第三步比前兩步要困難得多”,“我們還需要五六十年的艱苦努力”。鄧小平同志還說過這樣三段話:一是“到下個世紀50年,如果我們基本上實現現代化,那就可以進一步斷言社會主義成功”。二是“到下世紀中葉,能夠接近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那才是大變化。到那時,社會主義中國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們就可以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三是“我們中國要用本世紀末期的20年,再加上下個世紀的50年,共70年的時間,努力向世界證明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不好高騖遠,保持改革理性和歷史耐心,循序漸進地實現戰略目標,是這位走在時間前面的偉人留給后人的政治智慧,也充分展現了鄧小平同志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無比堅定的崇高品格。

  五、塑造戰略環境

  歷史發展有其規律,但人在其中不是消極被動的。只要把握住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順勢而為,奮發有為,我們就能夠更好前進。鄧小平同志把現代化建設稱為“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全國人民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是決定祖國命運的千秋大業”,“因為它代表著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必須發揚歷史主動精神。這就需要深刻把握世界大勢、時代大勢、歷史大勢,塑造積極穩健的戰略環境。

  就現代化建設的內部戰略環境而言,鄧小平同志十分重視發展的“秩序”問題,“如果沒有秩序,遇到這樣那樣的干擾,把我們的精力都消耗在那上面,改革就搞不成了”。他對過去的“亂”有著切膚之痛,振聾發聵地告誡人們:“中國不允許亂”,“誰要違背安定團結,群眾是不答應的”,要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穩定壓倒一切。針對外界的種種議論,鄧小平同志堅定地說,“基本路線要管100年,動搖不得”,“我們有四個不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變,一心一意搞四個現代化建設不變,對外開放政策不變,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方針不變”。就現代化建設的外部戰略環境而言,鄧小平同志認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領導我們黨及時調整各方面對外政策,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了良好外部環境。鄧小平同志強調,“要重視廣泛的國際交往,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的過程中趨利避害”,特別是要“把爭取和平作為對外政策的首要任務”。他跟外賓說:“我們希望安定20年,有一個安定的國際環境,來發展我們的經濟,增加人民的收入”,我們“更希望70年內不打仗,可以從從容容地搞我們的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在,實現我們確定的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只有10年多時間,實現我們確定的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也只有20多年時間。時不我待,催人奮進?!秉h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擘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舉措,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的堅強決心。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這個中心任務,繼往開來,奮發進取,不斷把鄧小平同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作者: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全面從嚴治黨研究中心副教授)

  責任編輯:孫 劍

標簽 -
網站編輯 - 孫劍 校對-張少義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96518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