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脈相承”,“是新形勢下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好的傳承、弘揚、升華”,“紀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就是要在新形勢下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強勁動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全面闡釋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在世界百年變局中指明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進方向,對汲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歷史智慧、匯聚解決當今世界難題挑戰的共識合力,具有十分重要且深遠的意義。
一
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出了“全球南方”崛起的時代強音,見證了世界變遷,預示了四大趨勢。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創立是時代的呼喚、歷史的選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風起云涌,世界殖民體系土崩瓦解。同時,冷戰陰云籠罩世界,“強權即公理”甚囂塵上。剛剛獲得獨立的新生國家渴望維護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新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積極謀求同世界各國和平共處,努力改善外部環境尤其是周邊環境。在此背景下,中國領導人首次完整提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將其納入中印、中緬聯合聲明,共同倡導將五項原則確立為指導國家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建立各國間正常關系及進行交流合作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和完整體現,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規范國際關系的重要準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彰顯了中華傳統文化“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愛非攻”等品格,確立了新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根基。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也是源于中國,屬于世界。正如《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倡議與行動》白皮書指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難題的重要啟示,蘊含著豐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基因。中華文化以和合理念為精神內核,秉持“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價值取向,追求“和衷共濟、和合共生”的高遠理想,推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遵循“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交往原則,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中華民族自古尊崇仁德博愛之心,倡導“德不孤,必有鄰”的精神追求,堅守“親仁善鄰、講信修睦”的處世之道,奉行“義利并舉、以義為先”的義利原則。中華民族一向崇尚立己達人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相信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中華民族始終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踐行“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的生態觀,體現了對天地宇宙的敬畏和熱愛、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追求……世界許多文明中也都蘊含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智慧。
1955年,20多個亞非國家出席萬隆會議,在五項原則基礎上提出處理國家間關系的十項原則,倡導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不結盟運動將五項原則作為指導原則。1970年第二十五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國際法原則宣言》、1974年第六屆特別聯大通過的《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宣言》,都明確采納五項原則。五項原則被相繼載入一系列重要國際文件,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和遵循。在“周邊是我國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理念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共同發展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符合各國人民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應該牢固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正確方向,堅持同舟共濟,推動亞洲和世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把人類歷史長河中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弘揚起來,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價值共識,汲取世界多元文明相融相通優秀成果,反映了全人類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國際關系和國際法治樹立了歷史標桿,為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建立和發展關系提供了正確指導,為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聯合自強匯聚了強大合力,為國際秩序改革和完善貢獻了歷史智慧??梢哉f,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既展示政治意愿也展示法治精神,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寫入從雙邊政治文件到多邊法律文件一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也寫入中國同老撾、柬埔寨、緬甸、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巴基斯坦、蒙古國、古巴、南非、塞爾維亞等國雙邊文件,同越來越多的友好伙伴構建不同形式的命運共同體,并拓展到中國—東盟、中非、中阿、中拉、中國—太平洋島國等命運共同體,以及上海合作組織、金磚等多邊機構,還多次寫入聯合國有關決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從理念主張發展為科學體系,從中國倡議擴大為國際共識,從美好愿景轉化為實踐成果,展現出強大生命力。第七十一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彼得·湯姆森稱,“對我而言,這是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唯一未來”。
70年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跨越時空、超越隔閡,經久愈韌、歷久彌新,成為開放包容、普遍適用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為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如今,原則見證了“全球南方”國家從外交自信到外交自覺的變化,并推動北方國家響應和認同,嵌入到各種雙多邊乃至全球協議之中。在紀念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呼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球南方’應當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攜手共進,走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列”。習近平總書記倡導“全球南方”要共同做維護和平的穩定力量;共同做開放發展的中堅力量;共同做全球治理的建設力量;共同做文明互鑒的促進力量。
近年來,“全球南方”群體性崛起,在多邊舞臺加強協調配合,展現出團結合作、聯合自強的強大聲勢,成為國際社會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推動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更加平衡的方向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宣布支持“全球南方”合作的八項舉措,展現了中方始終與所有南方國家同呼吸、共命運,推動“全球南方”發展振興的堅定決心。中方將同各方一道積極落實,為“全球南方”的共同發展和團結合作注入更強勁動力。
二
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充分體現了中國外交理念的與時俱進。
從和平共處到和平發展再到和合共生的命運共同體,內涵不斷升級。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繼承和發展,跟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分處不同的時空,是面對新的國際環境提出的新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著眼于和平共處,更多寄望于共同的發展,共同維護人類共同體的整體利益,“共建”、“共治”、“共享”、“共贏”,開創人類文明新篇章。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框架下,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進一步回應了各國人民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普遍訴求,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從雙邊到多邊,從政治的原則到法律的文件,從消極的共處到積極的共處——和合共生、命運與共。中國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積極倡導者和堅定實踐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載入了中國憲法,是新中國外交政策的基石。與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相伴隨,越來越多國家與中國簽署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文件。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從中國的國際主張日益變成國際社會自覺的外交理念,轉化為外交實踐,有力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
從道義呼喚到能力建設,從應然到實然,新時代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與時俱進的。比如,不干涉內政的原則,是就純粹一個國家內部事務——發展道路、意識形態、治理模式等而言,純屬一個國家內政。但是,人類已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命運共同體,所以還需要一種更加積極的共商共建共享方式,來推行新型全球治理和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增強國家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能力,反對恃強凌弱、以大欺小。信息化時代,沒有數字技術,怎么捍衛數字主權?沒有算力、算法、平臺,如何識別虛假信息?當今世界面臨貧富差距、沖突對抗乃至陣營對抗風險。我們隆重紀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七十周年,并提升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彰顯中國的大國責任與東方智慧,彰顯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胸懷天下的品格。
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脈相承,都根植于親仁善鄰、講信修睦、協和萬邦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彰顯了中國外交自信自立、堅持正義、扶弱揚善的精神風骨,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的世界情懷,都展現了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定決心,是新形勢下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好的傳承、弘揚、升華”。這一理念立足于國與國命運交織、休戚與共的客觀現實,樹立了平等和共生的新典范;這一理念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開辟了和平和進步的新境界;這一理念著眼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大勢,豐富了發展和安全的新實踐。
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從國際關系準則到人間正道,中國外交理念與時俱進,日益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衷共濟、和合共生理念,彰顯中國共產黨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初心和共產主義理想。
四
縱觀歷史,當年中國領導人攜手印緬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順應了亞非拉民族獨立解放運動的潮流,為如何處理國與國關系這一重大命題給出了正確答案。在當今歷史轉折關頭,習近平總書記立足國與國命運交織、休戚與共的現實,著眼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和根本利益,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為“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給出了新的答案,這是新形勢下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好的傳承、弘揚和升華。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歷史接力就是這樣一棒接著一棒向前奔跑,人類進步事業就是這樣在對時代之問的回答中一程接著一程向前邁進。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外交從獨立自主、和平發展、外交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升華,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從“互利共贏”到“命運與共”的邏輯延伸。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繼承了和諧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理念,拓展到普遍安全、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層面;從各國和諧共處,實現國際關系民主化,發展到人類命運與共,基于國家又超越國家思維,統籌國家與非國家行為體,統籌秩序安排與價值共享,統籌現實身份與未來歸宿。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及時回應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的重大時代命題,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中國引領世界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鮮明旗幟。這一理念為人類社會實現共同發展、持續繁榮、長治久安繪制了藍圖,反映了中外優秀文化和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時代潮流,成為新時代中國外交的一面鮮明旗幟。這一理念超越社會制度和發展階段的不同,站在全人類整體利益的高度審視國與國關系,展現了世界情懷和全球視野,是新時代中國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標。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反映了人類共同的心聲。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見證了新時代中國公共外交的主題、內涵與意義全面提升:從“我是誰”到“我們是誰”,從“我要干什么”到“為什么我要這樣,將來又怎樣”、“中國怎么樣”到“世界怎么樣”、“世界向何處去”。中國公共外交超越了中國和西方的二元敘事,也超越了所謂的大國競爭,強調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何去何從,強調了中國夢和世界各國夢休戚相關,強調了國內治理和全球治理的統籌,強調了全球互聯互通的命運與共的屬性。一句話,是最有全球性的、包容性的公共外交,從政策到價值相得益彰,短期與長期兼顧,利己與利他結合。
?。ㄗ髡撸褐袊嗣翊髮W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當代政黨平臺研究員,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王 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