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和發展勞動價值論

來源:《紅旗文稿》2024/10 作者:楊 靜 劉 影 2024-05-29 15:45:27

  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這一理論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發展的。隨著數字—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生產性勞動外延的擴展、新的勞動形態的出現、數據等非勞動要素參與分配,如何堅持和發展勞動價值論,如何運用勞動價值論來觀察、判斷新現象,分析、解決新問題,是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并作出科學解答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在批判地繼承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關于勞動價值論的合理內容的基礎上創立起來的,是一個完整嚴謹的科學理論體系,其基本觀點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商品二因素,即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即“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構成任何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是商品的價值,是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勞動產品取得的社會屬性,體現了商品生產者相互交換勞動的社會關系。

  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與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家相比,馬克思的功績在于第一次提出了勞動二重性。其中,具體勞動是指在一定的具體形式下進行的勞動;抽象勞動是指拋開勞動具體形式的一般人類勞動,它是商品生產所特有的歷史范疇。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不是兩次勞動或兩種勞動,而是生產商品同一勞動的兩個方面。

  商品的價值量。商品價值量是由生產某種商品時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則是指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價值形式。隨著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的進一步擴大,要求一般等價物相對地固定在某一種商品上,即固定在貴金屬的自然形式上。當這種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職能被固定在某一種特殊商品時,這種商品就成了貨幣。

  價值規律。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價格是通過自由競爭和商品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以價值為中心上下波動的。市場上商品的供給與需求之間經常處于不平衡狀態。如果某些商品供不應求,其價格就會上漲而高于它的價值,反之,商品供過于求,價格就會下降而低于它的價值。商品的價格隨供求關系的變化而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價值規律調節著社會供求關系,實現資源合理配置。

  以上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其中,活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核心觀點。馬克思所講的勞動創造價值,這個“勞動”是活勞動。所謂活勞動,是指勞動者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耗費的體力與腦力,即“發揮作用的、創造價值的勞動力”,“當勞動通過它的有目的的形式把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產品上并保存下來的時候,它的運動的每時每刻都形成追加的價值,形成新價值”。活勞動創造價值是在本源意義上而言的,屬于社會財富中的新增價值量。相對于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活勞動而言,物化勞動則是指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生產資料,它是過去勞動的產物,是積累起來的勞動,是沒有創造力的勞動,不會產生新增價值,其本源還是活勞動。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第一次確定了什么樣的勞動形成價值,為什么形成價值以及怎樣形成價值,闡明了不同勞動在商品價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創立了剩余價值理論,科學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進而為馬克思全部經濟學說奠定了理論基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揭示了商品經濟的本質和規律,對我們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重要指導作用。

  二、不斷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科學的理論,至今仍閃耀著真理的光芒。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尤其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生產力、勞動形態、分配方式等方面的新變化新現象不斷出現,科學認識這些新情況新問題,要求我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深化對使用價值的認識。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整個社會的消費結構以滿足人們衣食住行所需的物質產品為主,而精神產品與服務產品等非物質產品所占比例較低。在提到使用價值時,人們想到的也是某種有形的、可以觸摸的物質產品。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尤其是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的消費需求更多從物質需求向精神需求轉變,從生存需求向享受需求和發展需求轉變;人們的消費結構從生活必需品擴展到更高層次的精神產品和服務產品,且后兩者所占比重越來越大。這些精神產品和服務產品都是非物質產品,提供給人們的雖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使用價值,但人們能切身感受到。因此,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對使用價值范圍和社會產品的概念進一步擴展。

  深化對生產勞動的認識。馬克思所講的勞動創造價值主要是針對物質生產部門而言的,是針對物質產品而言的。這與馬克思所處的時代不無關系,就如馬克思在談到非物質生產領域的資本主義表現時所說:“資本主義生產在這個領域中的所有這些表現,同整個生產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構成的新技術體系,推動當前生產力呈現出智能化和數字化特征,實現了生產力質的躍遷,形成了新質生產力。相較于傳統生產力依靠大量投入的數量型擴張,新質生產力強調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使經濟增長擺脫傳統要素驅動的擴張模式。生產勞動的范圍從物質生產部門逐漸向非物質生產部門擴展,非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比重越來越大,這就需要進一步考察哪些是擴大了的、并且也是創造價值的生產勞動。

  深化對勞動形態的認識。隨著數字—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依托新的數字化生產工具加工和改造對象物,創造數字化產品和服務,使勞動形態發生了新變化?;ヂ摼W、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深刻演變,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不斷加速,智能產業、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極大改變全球要素資源配置方式、產業發展模式和人民生活方式。與以往加工和改造自然物不同,數字勞動對數據、信息等原材料進行采集、傳輸、編碼、分析、存儲和賦值,創造出現實化的數字產品和服務。勞動與數據技術相結合形成新的勞動形態,突破了勞動的發生場域和時空場所,超越了傳統勞動的范疇,是以“人機交互”為特征的智力型勞動。這種新的勞動形態在現實生活中呈現出多種形式,如社交媒體上的勞動、電商平臺開發、網紅直播、游戲陪玩等,這就需要進一步探究其中的價值創造或價值轉移的特點。

  深化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認識。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實際出發,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分配制度,持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稊底种袊ㄔO整體布局規劃》明確提出要“釋放商業數據價值潛能,加快建立數據產權制度,開展數據資產計價研究,建立數據要素按價值貢獻參與分配機制”。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各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既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需要從理論上進一步解釋各種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合理性。

  新時代要不斷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就必須弄懂價值的真正源泉,講明科學勞動、數字勞動等勞動新形態能否創造價值、如何創造價值以及怎樣參與價值分配等核心關鍵問題。但是不管如何深化認識,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實質核心不能變,我們應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關于活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的科學論斷。

  三、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著力點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深化研究。

  正確區分價值創造與使用價值生產。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并明確指出,只有活勞動才創造價值。但是,只有活勞動,也無法實現生產,它必須與生產資料相結合,才能創造出各種各樣的使用價值。也就是說,活勞動創造價值,而包括勞動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共同創造使用價值。隨著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新生產要素不斷加入勞動過程,其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相對重要性也發生變化,但只要它們表現為物化勞動,就都不創造價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生產要素外延的不斷發展,需要運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分析它們在使用價值生產和價值創造方面的不同作用,進而正確認識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

  正確區分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馬克思認為,活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無論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創造價值。客觀來講,各種勞動在技術的復雜程度上是各不相同的,簡單勞動是指“那些事先不需要經過任何特殊的訓練或學習,而為每一個普通的人都能夠從事的勞動”,“比較復雜的勞動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說多倍的簡單勞動,因此,少量的復雜勞動等于多量的簡單勞動”。知識、技術、管理等一旦被勞動者掌握,勞動的復雜程度就會隨之提高,使勞動者在單位時間里付出了“倍加”的簡單勞動,也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在以自動化生產為基礎的現代社會中,隨著復雜勞動者占比的逐漸增大,其創造的價值在社會總價值中的占比也逐步提高。

  正確區分生產性勞動與非生產性勞動。在馬克思那里,勞動亦有生產性與非生產性之分,后者不創造價值,僅僅參與社會新創造價值的分配。比如《資本論》第二卷對商業勞動的研究認為,那些耗費在買賣時間、簿記、貨幣生產等方面的勞動,屬于純粹流通費用,被界定為不創造價值,只是對總收益的扣除,因此社會的勞動力和勞動時間應該盡可能少地束縛在這種非生產職能上。再比如《資本論》第三卷對金融部門的分析也指出,盡管貨幣資本是生產的“第一推動力和持續的動力”,但是該領域的勞動也不創造價值。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為我們研究這些新現象提供了分析框架和參考標準。就當前出現的各種勞動新形態而言,是否屬于生產性勞動、是否創造價值,我們應予以正確區分和判斷。

  正確區分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根據馬克思的分析,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創造的新價值分為工資和剩余價值,后者在現實生活中又進一步轉化為利潤、利息、地租等具體形式。勞動新創造出來的價值構成了國民收入,其中資本、勞動、土地等生產要素所得的報酬即利潤、工資、地租等都來源于國民收入,都是從勞動創造出來的價值中以初次分配的方式取得的。另外,股票、債券、存款這些所得屬于國民收入再分配范圍。究其來源,同樣都來自勞動創造的價值。當前,在存在多種所有制經濟的情況下,分配方式也較為復雜,如按勞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等,但不管哪種收入,都源于勞動創造的價值。我們日常所說的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這里的貢獻是指其在生產使用價值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從而為價值生產提供必要條件,但只有活勞動才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

 ?。ㄗ髡撸褐袊鐣茖W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孫 劍

標簽 -
網站編輯 - 孫劍 校對-薛蓮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53464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