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

來源:《紅旗文稿》2024/1 作者:徐康寧 2024-01-16 10:51:11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五個必須”,深化了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政策制定、經濟工作推進的重要遵循?!拔鍌€必須”具有內在關聯,自成一體,“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是其中重要一環。

  一、擴大內需和優化供給必須同時發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指出:“要統籌推進擴大內需和優化供給,打通兩者結合的斷點堵點卡點,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有助于宏觀調控上實現需求端和供給端的動態平衡,有利于充分發揮我國獨特的市場規模優勢和生產能力優勢,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我國是一個有著自身發展特征的大國,中國式現代化正使14億多人口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市場購買力潛能巨大,產業門類體系完整程度居世界前列,擁有的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若得以充分發揮,生產力將迅猛發展,國家綜合實力將迅速提升。必須從戰略和全局上把國內需求作為需求主動力,使國內大循環建立在內需主動力的基礎上。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努力擴大內需是做好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舉措,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當前,我國內需占總需求的比重偏低,國內市場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這也說明擴大我國內需有很大空間。同時,要看到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等是當前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著力擴大內需是當務之急。

  擴大內需的著力點是提升有效需求,增強需求與供給的匹配度。消費是有效需求的主體,擴大居民消費就是擴大有效需求。要從增加就業、提高收入、改善預期、完善市場、創新消費場景等多方面入手,努力擴大居民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牽引力。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不斷上升,應努力把握好這種趨勢,持續提升消費需求在拉動經濟中的作用。同時要發揮好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適當超前投資一批有需求前景的重大基礎設施,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科技文化教育醫療領域的投資力度。

  做好經濟工作,僅僅從需求管理入手還不夠,還需要從供給端加以優化,以更好的供給與擴大的需求形成合力,推動經濟發展穩中有進。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簡單地擴大供給,而是要優化供給結構,增加有效供給,促進供給端的優化升級,以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激發潛在的需求。實踐證明,自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我國經濟的供給一端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各種新產品、優質產品的供給大大增加,不僅繁榮活躍了市場,而且有力促進了產業的轉型升級。

  實現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還必須下大力氣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著力解決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的問題,促進公平競爭,使有效需求得到滿足,促進有效供給暢通循環。要從統一的基礎制度規則、統一聯通的市場設施、統一的市場監管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全國高效規范的統一大市場,打通國民經濟循環的堵點,為統籌擴大內需和優化供給構筑堅實的基礎。

  二、實現供給和需求高水平動態平衡

  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需求與供給作為影響經濟活動的兩大關鍵因素,本身也是相互關聯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互為因果。國內外宏觀經濟管理的實踐充分證明,僅僅從需求一端去調控宏觀經濟,并不能使問題得到真正解決,尤其是無法觸及一些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強調在需求端和供給端同時發力,統籌擴大內需和優化供給,是辯證地分析需求與供給這對矛盾,以系統觀闡明經濟發展的內在機理,是對經濟發展規律性認識的深刻把握。

  需求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是一切產品和服務的最終歸宿。消費、投資、出口這“三駕馬車”,始終對經濟增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需求的擴大必然有利于經濟一定量的增長。保持需求的穩步擴大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前提,這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尤其是在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外部需求長期不足的形勢下,努力擴大內需更具有重要意義,是事關當前、利在長遠的必須做好的工作。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保持國民經濟穩步發展是基礎,擴大內需是實現穩增長的前提和條件。

  需求又是可變的、非靜止的,在一定條件下會因新的供給而發生變化,這就是供給創造需求的規律性認識。當新的有效供給出現時,尤其是承載科技創新成果的供給出現時,新的需求將會被創造出來,這已被經濟發展的現實所證明。當智能手機沒有出現時,人們使用手機只是滿足通話的需求,智能手機問世后,尤其是與互聯網、大數據、4G和5G等新技術結合后,以智能手機為終端的移動互聯網消費等新型需求被迅速地創造出來,并呈現井噴發展態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堅持“以進促穩”,通過優化供給向市場投放更多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努力創造新的需求,使需求和供給在動態發展中實現新的平衡。

  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是從中國國情出發,與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高度契合。我國擁有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可以為擴大內需創造有利條件,我國同時又是世界上唯一的擁有聯合國工業分類中所有工業類別的國家,供給能力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在許多行業和領域居世界之首,為優化供給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在經濟發展指導思想上突出統籌觀,強調堅持供給和需求兩端協同發力,綜合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強大生產能力優勢,注重動態平衡,是對大國經濟發展規律的深入探索。

  三、在擴大內需和優化供給中堅持創新引領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必須始終堅持創新發展的理念,以創新意識統領二者的動態平衡,重點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促進市場創新,實現供給端和需求端的雙向結構優化,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

  在需求一端,要向創新要動能、要空間、要增長,從多方入手,努力擴大內需,增強國內大循環所依靠的內需主動力。

  加強體制機制創新,重構有利于擴大內需的制度、體制和規則,為釋放新的有效需求建立制度保障。堅決消除不利于擴大內需的一些限制性消費政策,多出臺一些有利于民間投資的支持性政策,采取全國統一規范的市場監管制度,使市場的消費能量和投資潛能得以充分釋放。要根據消費需求的新變化,把握新的市場機會,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要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打造一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帶動周邊地區擴大消費。發揮體制優勢,集中精力加大在重點領域和帶動性強的項目上的投資力度。

  充分利用各種新技術、新發明,積極開發新的市場,激發需求潛力。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大量的新技術、新成果的應用,使得大量的新需求得以激發。早期的網絡音樂由于受傳輸技術和數字產品的限制,消費者只能被動地聽歌,如今在寬帶、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下,網絡音樂進入了互動加沉浸式的聽歌時代,音樂消費市場已和唱片時代和早期互聯網時代不可同日而語。在數字經濟時代,除了新的音樂消費外,沉浸式劇場、沉浸式旅游、個性化自我創作等新的消費形態也已出現。充分利用新的科學技術,創造新的消費場景,拓展消費新空間,可以大大激發潛在的有效需求。

  把擴大內需的著力點由城市向農村延伸,結合鄉村振興,努力擴大農村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農村市場的建設是重要一塊。要加快農村標準化市場設施的建設,將暢通的物流體系延伸到鄉村。要大力發展農村的電商和網絡消費,使得村民也能和城市居民一樣,可以輕松通過手機下單買到并及時收到稱心的商品。農村投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僅鄉村道路、入戶管網、供氣供水、衛生醫療建設就是一項很大的需求,能夠釋放巨大的能量。

  在供給一端,則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持續推動產業創新,增加有效供給,創造新的需求,促進供給和需求在更高的水平上實現均衡。

  要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全面提升產業層次,促進大量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向市場提供更多的新產品、優質產品和換代產品。我國制造業發展規模居全球第一,但總體上仍處于價值鏈中低端,產品在品質和功能上有待提升,許多行業產能過剩。其實,這不是供給的絕對過剩,而是結構性過剩,優質的供給、有效的供給仍然受到市場的歡迎。例如,國產新手機在市場上出現一機難求的熱銷場面,國產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超過同類國外品牌汽車,充分說明科技創新促進優化供給帶來的市場效應。因此,必須堅定不移走產業科技創新道路,以產業升級促進消費升級,并帶動更多有市場前景的投資項目。

  要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盡早布局未來產業,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反映了科學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趨勢,代表了新經濟的競爭力,是優化供給應該把握的重點方向。新產業、新動能、新模式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特征,新產業則主要由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所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直接關系到我國能否實現產業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可以為優化供給解決許多關鍵性、基礎性的問題,如設備器件、先進材料、關鍵工藝、高端軟件等,必須加快發展和推進。未來產業則關系到未來經濟競爭的先機和優勢,是科技產業發展的新賽道,其中許多正在經歷快速迭代和實際應用之中,即將形成巨大的產業規模,如人工智能、元宇宙、生命基因、量子信息等,必須搶占這些新賽道,奠定長期有效供給的基礎。

  要尤其重視和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讓數字經濟在優化供給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數字技術是當今科學技術發展最快、影響最廣的先進技術之一,與經濟活動的結合最為緊密,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既是優化供給的重點方向,又能有力地創造需求。要把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推向深入,使數字經濟更加貼近市場、貼近產業、貼近企業。實體經濟企業要更多地引入和應用先進的數字技術,更多地朝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四、大力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其作用范圍并不限于國內循環,還包括加快推進國際循環,以更大的開放力度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拓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這些對外開放的重點工作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緊密的內在聯系,加快推進必然有利于中國產品和服務更好進入國際市場,吸收利用更多外來資本,促進有效需求的擴大,從而形成供給與需求兩端協同發力的效應,提升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

  要抓住我國出口呈現新優勢的重要機遇,結合新型工業化的推進,努力培育外貿新動能,使我國的產品和服務在國際循環中不斷邁向更高的水平,加快從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的進程。進入新時代以來,在創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我國產品出口呈現顯著的升級換代趨勢,“中國制造”有了新的高度和亮度。作為國際市場上中國產品的重要標志,服裝、家電、家具這“老三樣”,已經悄悄地被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新三樣”所替代,表明我國產品出口正在經歷里程碑式的變化,已經形成新的動能。剛剛過去的2023年,問鼎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之冠的,不是美國的特斯拉,而是中國的比亞迪。同一年,華為、小米等中國企業也都造出科技成色十足的新能源汽車。2023年前11個月,我國鋰電池出口額為597.02億美元,同比增長32.7%,居世界第一。在光伏產品上,中國早就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國。這些例證充分說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有力推動“中國制造”升級,開拓國際有效需求,形成外貿出口新動能,推動我國參與國際循環的地位不斷提升。

  要適應全球范圍內數字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利用數字技術開展國際經濟交流與合作,大力發展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充分發揮我國在發展數字經濟方面的優勢,為拓展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積蓄動能。我國已有一批有實力的數字平臺企業走向世界,形成了較大的國際影響力。應繼續大力發展數字平臺企業,結合數字貿易和跨境電商出口,使我國強大的生產能力優勢與數字經濟緊密結合。要進一步拓寬國際視野,以全球市場為坐標,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國際上占據數字經濟發展的新賽道??傊?,要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上做到扎實推進,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加快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步伐,提升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

 ?。ㄗ髡撸航K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孫 劍

標簽 -
網站編輯 - 陳金霞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060800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