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育強國建設作為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工程

來源:《紅旗文稿》2023/21 作者:李永智 2023-11-15 09:46:36

  2023年5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指出人口發展是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必須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提出把教育強國建設作為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工程,全面提高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思想道德素質。這是對教育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要使命的重大部署,為教育強國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

  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注重發揮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功能。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提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二十大明確2035年要建成教育強國,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部署,并放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之后的突出位置。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教育強國以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為核心功能。從教育強國到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教育始終契合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脈動。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全新課題,其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同時,中國式現代化也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具有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的巨大潛力。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質的重要途徑,這必然要求把教育強國建設作為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工程。依靠教育來應對人口問題,是教育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重要作用的延續和提升,體現了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一貫的教育主張。

  教育在推動我國由人口大國成為人力資源大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決策,推動新時代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的發展保障了14億多中國人民的受教育權。實踐證明,教育是提升人力資源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2022年,我國學前教育毛入園率89.7%,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5.5%,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1.6%,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9.6%,分別比2012年提高25.2個百分點、3.7個百分點、6.6個百分點、29.6個百分點。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0.93年,比2012年增加1.03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4年。從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經驗看,加強技能型人力資本投資是共同戰略選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培養了大批技術技能人才、高素質專業人才,2022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過2.4億,推動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同時也應該看到,人口發展所呈現出的新趨勢、新特征不僅將影響教育發展的規劃和布局,也將伴隨著教育的發展變化深刻影響人口的質量與結構。

  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征。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億,占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億,占13.50%。按照聯合國有關標準,我國已經是老齡化社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還顯示,2010年到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提高了15個百分點,年均增長1.5個點,城鎮化呈加速度發展。我國人戶分離人口近5億,區域人口增減分化明顯。中國人口發展的新特征,必然要求人口發展轉向高質量,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是一個系統性躍升和質變。人口質量提升和結構優化,根本靠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教育強國進行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思想觀念束縛和體制機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應以改革的思路謀教育強國的道路。

  教育理念要從學校教育轉向終身教育。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來看待提高人口素質問題,立足基本國情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

  教育價值要從知識導向轉向能力導向。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因材施教、發展適合每個學生發展的教育,著力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既要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也要激發學生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培養其探索性、創新性思維品質。

  教育政策要從規模擴張轉向內涵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筑牢國民教育體系基礎。繼續延長新增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賦予人力資本以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構建優質資源共享的教育生態體系。

  建設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教育體系,要突出在以下四個方面下功夫。

  突出整體性,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和整體人口素質。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指出,必須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全面提高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強國建設,要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著力培養一代又一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時代新人。在科學文化素質上,注重培養探索性、創新性思維品質;在健康素質上,抓住青少年黃金期,加強體育鍛煉,讓孩子們長得壯壯的、練得棒棒的;在思想道德素質上,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同時,要提升整體人口素質。進一步加強科學教育和工程教育,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強化戰略性,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深層次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建設,要通過加快推進育人方式改革,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升各行各業的人才培養數量和質量。要以更“強”的教育支撐國家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助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高校是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要成為中國創新高地。充分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把服務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要作為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同時,要進一步加強科學教育和工程教育,加強培養拔尖創新自主培養,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積極探索科教融匯、產教融合、人才共育、創新共贏,以滿足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需要。

  關注流動性,補齊鄉村教育功能短板。2035年以前,城鎮化在中國式現代化中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進程。我國義務教育的城鎮化率,遠高于同一時期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根據人口發展趨勢,我國小學學齡人口減少的拐點已經到來。在“流動”邏輯下,鄉村教育呈現出學校占比大、學生數量少且生源處于持續減少狀態的特點。鄉村教育是建設教育強國和提升人口素質的短板,隨著我國義務教育實現基本均衡,鄉村教育的短板,已經不是條件短板,而是功能短板。任何一種教育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人的最大化發展,鄉村教育重要功能之一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實現人的社會縱向流動。補齊鄉村教育的功能短板,要以縣域城鄉教育一體化為視角,平衡好“在地”邏輯與“流動”邏輯,做大做強縣城教育,以教育城鎮化反哺鄉村教育,提高鄉村教育的質量,同時放大鄉村學校功能,使教育中心同時成為鄉村振興的文化中心。

  體現時代性,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教育提升人力資源水平的同時,自身也須要變革。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數字化是時代發展要求,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應充分發揮教育數字化推動實現人口高質量發展的作用。系統提升師生數字素養與技能,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范圍,縮小城鄉教育差距。著力打造數字教育學習空間,以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現代化為基本路徑,深化數字化育人變革,建構新型教育形態。推動教育從工業時代的學校模式轉型為數字時代的終身模式。實現規?;逃c個性化培養有機結合,實現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全面高度統一。完善數字化教育治理體系,打造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評價體系,營造健康的教育環境和生態。

 ?。ㄗ髡撸褐袊逃茖W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

  責任編輯:孫 劍

標簽 -
網站編輯 - 張少義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975847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